陳曉彬
[摘 要]學習歷史知識最重要的目的是以史為鑒,能客觀、辯證地看待歷史事件,理解歷史客觀規律。要實現這一目的,需要開展指向唯物史觀的歷史教學。文章先分析唯物史觀的概念,然后從理論結合實際的角度探究如何基于唯物史觀進行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關鍵詞]唯物史觀;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9-0067-03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課標》)中強調,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其他歷史素養得以養成的理論保證?!墩n標》突出了唯物史觀的重要性,也使得諸多初中歷史教師注重基于唯物史觀進行教學設計。如何在把握唯物史觀的同時,結合學生的需求設計初中歷史教學成為當前許多初中歷史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唯物史觀概念分析
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與方法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能夠引導學生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有正確的認識,并能適當地思考、解決歷史問題。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也是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應掌握的歷史觀。雖然初中學生年齡尚小,但也應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唯物史觀有助于他們客觀、理性地看待歷史事件,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二、基于唯物史觀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課標》強調,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初步學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看待歷史。但唯物史觀并非短期就能形成,還需教師依托具體的歷史事件,帶領學生透過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的本質。本文以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為例,分析如何基于唯物史觀進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教師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為教學主題,并通過主題教學活動的方式開展教學。
(一)結合圖示探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生產力是指人類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能力,生產力能幫助人們獲得自身所需要的物質材料。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結合唯物史觀來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若想使二者確立更具協調性和適應性的關系,即要先推動生產力發展。值得注意的是,若出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無法匹配的情況,將會導致生產力被破壞或是被限制?;谖ㄎ锸酚^所開展的初中歷史教學,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著手對學生展開引導,借助文字、圖片等資料,向學生說明社會發展的動力都有哪些,以深化學生對社會變革的理解。
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主題教學的導入環節為例,為深化學生對社會變革的理解,可先給學生展示春秋戰國時期的犧尊圖和農業生產工具圖。同時,結合圖片從唯物史觀角度向學生闡述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發展情況: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發展的重要標志是“鐵質工具”和“牛耕”,這代表著社會逐漸進入“鐵器時代”?!秴问洗呵铩分幸灿邢嚓P記載:“公作則遲,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遲也?!苯Y合教材內容以及教師的講解,學生能夠了解到,西周的分封制與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由此逐步確立,歷史舞臺上呈現兩個新的階級,即農民和地主。從唯物史觀來看,這體現出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二)依托材料探究勞動觀問題
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勞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勞動是指人類依托生產力而獲得物質資料的過程。勞動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而且是推進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統編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許多勞動觀方面的內容,教師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對這些內容進行講解,依托材料解釋勞動觀,以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
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主題教學中的“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板塊,其中包含“都江堰”的知識點。教學該知識點時教師可具體呈現都江堰相關材料: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在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深化學生對都江堰的了解,教師還可依托網絡收集更多關于都江堰的材料,如“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通過視頻、圖片、文字等材料,引導學生全面掌握都江堰的作用,同時對古人的智慧形成全新的感悟。為建立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教師還可呈現近期都江堰的材料,如經過后期的整修和維護,都江堰灌溉面積不斷擴大,更在大型地震事件后發揮積極作用,使得無數人驚嘆這一建于2300年前的水利工程。由此導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勞動的具體作用。以上教學環節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基于唯物史觀看待勞動。在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后,教師便可引出以下教學內容:“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制度變革、政局動蕩、文化繁榮、生產力飛躍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期,中華民族雛形初顯,我國逐漸走向‘大一統’,并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p>
(三)實例分析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
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方面,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是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而上層建筑則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互影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實際案例,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并結合實際實現有效學習。
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主題教學中的“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板塊為例,教師可結合課本內容,引導學生了解春秋時期上層建筑發生的變化,并給學生講述在政治局面變化過程中發生的“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故事。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對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實際情況有客觀了解,并從分封制、宗法關系的瓦解以及“戰國七雄”并立局面的出現中,認識到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教師還可結合商鞅變法中廢棄井田制、建立縣制的措施,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到,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當舊的社會秩序不能適應實際環境時,變法就是必然之舉,這體現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為使學生的認知更為清楚、明確,教師還可展示相關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秩序”出發,分析各國變法的舉措及目的。通過分析學生可以發現,各國展開變法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滿足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改變原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適應了經濟基礎,便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四)基于問題梳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包括種群數量因素、地理環境和生產方式,而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精神生活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哲學、宗教等意識形態和社會心理。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角度設計教學,可采用問題導學的形式,引導學生多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思考。
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主題教學中“百家爭鳴”板塊為例,為幫助學生了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主張,教師可結合教材中的內容,組織學生從不同角度對諸子百家的思想進行深度探究。
隨后,引導學生以諸子百家的口吻闡述各家的思想主張,并形成對比。通過論述,學生可以區分出儒家的“尊卑有序”與墨家的“兼愛”之間的區別,道家的“無為而治”與儒家的“德治”之間的區別,法家的“以法治國”與儒家的“仁政”之間的區別。在學生掌握各家的思想主張后,教師便可順勢提出問題:“為何春秋時期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場面?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是什么?”在學生思考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百家爭鳴是在春秋戰國這一社會大變革時期出現的思想文化高峰”這一內容。由此,學生便能切實理解教材中的表述“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并從中理解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實現了有效學習。
(五)基于個體分析個人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唯物史觀將個人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描述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既包括普通個人,又包括杰出人物。除此之外,唯物史觀還指出任何杰出人物都從群眾中產生,其力量來源于群眾。教師在解讀個人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時,可從歷史知名人物著手,通過對某個具體人物的分析,尤其是從其生平簡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歷史教材中不乏著名的歷史人物。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了解某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對其歷史行為展開分析。如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主題教學中講到“商鞅變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商鞅這一人物的特點。通過對商鞅“少好刑名之學”的描述,引導學生了解未得到提拔重用之前的商鞅。此時,商鞅屬于普通個人,其普通個人行為是其成為杰出人物的基礎。在變法后,商鞅仍然屬于人民群眾,但已不是普通個人,而是杰出人物,其通過變法實現了秦國的崛起。在此,教師可引入《史記·商君列傳》中的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人民群眾中的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使學生從唯物史觀角度深刻理解個人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
總而言之,唯物史觀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及研究具有重大意義,教師應深入把握唯物史觀的內涵,立足唯物史觀設計初中歷史主題教學,對學生展開正向引導,以此培養初中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促進學生在歷史領域的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趙三東.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策略探究[J].教師,2022(36):57-59.
[2]? 陳永芳.初中歷史“導+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研討[J].教師,2022(14):66-68.
[3]? 吳延香.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探析:以“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的教學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2(1):55-57.
[4]? 陶雷.通過社會結構分析達成歷史理解的探析:以初中歷史知識點“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2(1):58-60.
(責任編輯? ?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