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晴 毛旭鋒 魏曉燕








[摘 要]環境問題是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在中學開展環境教育十分重要。文章首先探討環境教育的必要性,其次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兩本教材為例進行環境教育的內容整合,最后針對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開展問卷調查,并提出高中地理教學滲透環境教育的實施策略,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環境觀。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環境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9-0073-05
環境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當今社會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人們亟須提升環境保護意識。環境教育就是指把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通過教育的途徑傳播給人們,從而激發人們的環保意識,使人們積極加入到保護環境的隊伍當中,使環境污染問題得到緩解,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1]。高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階段,在高中階段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至關重要。根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高中地理教材中均有涉及環境教育內容的模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人地協調觀的培育也與環境教育密不可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環保觀念,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一、環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深化地理學習內容
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保護環境已經成為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高中地理包括自然、人文以及區域環境的相關知識,需要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與環境教育相結合,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自然地理知識為支撐來開展教學活動[2]。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這既是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又是學生深化地理學習內容的需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環境教育與地理教學的結合成為必然。這樣有利于拓展地理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素質教育理念,提升課堂教學效果[3]。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環境教育是地理學習的核心內容。學生通過了解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特點以及人地協調的環境保護案例,發現地理環境與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師在進行環境教育的過程中也應結合教材,引導學生將所學習的環境保護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使學生逐漸理解環境教育與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4],并用實際行動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地理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地理學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屬性,在解決目前的環境問題、發展問題以及人口和資源問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現代的科學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5]。地理學科要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其中包括人地協調觀。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是培養人地協調觀的本質要求。在分析一個地區的環境問題時,首先要考慮該地區的發展情況,使學生理解不同地區的環境問題其解決方式也不相同。例如,在治理黃河時,上游流域要保護水質不被污染,中游流域的治理重點則在防止水土流失,應在流域周邊植樹造林。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又對學生進行了環境教育,培養了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可見,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把環境教育與地理知識緊密結合,學生不僅能學習地理知識,而且能了解環境教育,樹立環保觀念,增強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在生活中進行環境教育實踐活動,學生能學會運用地理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
(三)樹立環境保護的觀念,養成環境保護的行為習慣
環境質量的好壞與人們生活水平的高低緊密相連。隨著環境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提倡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環境教育成為必然趨勢。當前,環境污染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各地區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可以使學生從理論上了解當今社會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類型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學習處理環境污染問題的方法。通過環境教育,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氣候變化、生態破壞以及水土流失所帶來的環境問題[6]。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列舉身邊的環境污染事件來警示學生,使學生正確認識環境問題的成因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讓學生逐漸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學生的環保理念和行為習慣要通過日常生活實踐逐漸培養起來。教師通過在學習中滲透環境教育,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環境知識的過程中逐漸養成環境保護的習慣,主動參與到環保行動中。
二、高中地理教材中環境教育內容的整合
高中地理學科的知識體系為開展環境教育的滲透提供了條件。教材中多個章節的內容都與環境教育知識交叉融合,這為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教材為主進行環境教育內容的整合與梳理。
(一)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環境教育內容的提取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主要涉及的是與自然地理有關的知識,包含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氣、地球上的水、地貌、植被與土壤、自然災害六部分的內容,以及關于自然環境中各組成要素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環境要素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人類在生產活動中不可避免地要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由此引發的環境問題也隨之出現。筆者通過分析必修一教材內容,提取整合環境教育內容,具體如表1所示。
(二)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環境教育內容的提取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主要是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兩方面的內容。人文地理中的環境教育突出的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干預和影響,區域地理中的環境教育強調的是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重點在于不同區域的人類活動要因地制宜。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要合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中的內容主要包括人口、鄉村和城鎮、產業區位因素、交通運輸布局與區域發展、環境與發展五個部分。整個內容以人地關系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為主線,貫穿環境教育。筆者通過分析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內容,提取環境教育內容,如表2所示。
三、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實施現狀
(一)調查問卷的設計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網上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來搜集高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現狀的有關數據。本研究對青海省西寧市的部分高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線上問卷400份,最終回收有效問卷375份,有效率為94%。調查問卷的設計內容主要包括:高中生對環境知識的了解程度;高中生對環境保護的態度和行為;學校和地理課堂的環境教育氛圍;高中生獲取環境教育知識的途徑,見表3。
(二)實施現狀分析
1.部分高中生的環境知識欠缺,對環境問題認識不夠深刻
從問卷調查得到的數據來看,目前部分高中生的環境知識欠缺,如表4所示。其中,環境知識儲備比較豐富的學生僅占22%,對當前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比較了解的學生僅占28%。由此可見,當前高中生對環境知識的了解較少,對當前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認識不夠深刻,提出的應對措施無法較好地與實際相結合。隨著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高中生的環境保護素養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2.部分高中生的環保意識較好,但付諸實際行動的較少
從問卷調查的數據來看,部分高中生的節約用水與垃圾分類等環保意識較好;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部分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環保行為頻次卻較低,經常有環保行為的學生僅占12%,見表5。由此可見,部分高中生并沒有將環保理念付諸實際行動。
3.部分學校和地理課堂開展環境教育較少
筆者通過分析調查問卷發現,部分學校和地理課堂開展環境教育較少,具體如表6所示。由此可見,部分學校和地理教師對環境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參與環保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不夠深刻。這與當前高中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學習時間緊張等原因有關。
4.環境教育途徑多樣,地理課堂是最主要的途徑
問卷調查數據顯示,高中生獲取環境教育知識的途徑多樣,具體如表7所示。其中,通過地理課堂獲取環境教育知識的比例較高,達到83%;通過電視、網絡獲取環境教育知識的比例為71%。由此可見,地理課堂仍是學生獲取環境教育知識的主要途徑。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通過網絡獲取環境知識的人數也在逐漸增多。
四、高中地理教學滲透環境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利用課本案例,挖掘教學素材
地理案例大多來源于生活,其將抽象的知識與具體常識相聯系,具有情境性與真實性,常常被運用于地理教學過程中[7]。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2019年版)專門設置了“案例”一欄,并在其中選取了一個或多個地理案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選取教材中涉及環境的相關案例,并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擴展,利用情境教學,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這一節中,教材呈現了“八大環境公害事件”的案例,教師可以通過選取其中一個案例并結合其他相關案例進行講解,使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現狀和歷史上重大的環境污染事件,理解環境污染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危害以及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并由此延伸擴展,引導學生思考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樹立環境保護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二)結合生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地理學科的很多內容都會涉及地理環境,可見,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可以聯系并融入環境教育。地理學科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8]。當前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學活動應朝生活化、應用化方向發展,將生活化的元素融入地理教學過程中[9],引導學生學會將地理知識運用于生活,這是地理教學的主要目標。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相關環境案例或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將抽象的環境教育知識具體化,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思考和探究環境問題時主動接受環境教育。作為地理的“活教材”,時事新聞更能滿足當前環境教育的需要。地理教師應在業余時間多關注時事熱點,并結合教學實際適當引入,將時事熱點與環境教育相結合。例如,在講解“自然災害”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有關自然災害的新聞熱點事件來進行講解,通過觀看圖片、視頻等方式來提高學生對自然災害的認識,并引導學生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來分析此地區發生自然災害的原因,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結合生活實際能在開闊學生地理視野的同時,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環境問題,促使學生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環境現狀,將課本知識運用于實際,聯系實際生活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人地協調觀。
(三)開展社會實踐,豐富教學手段
地理教學是一項綜合性活動,且地理學科具有實踐性。如果僅局限于講解課本上的地理知識,會導致地理課堂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學生學習環境知識的需要。素質教育要求高中地理教學要融入生活化元素,地理環境教育也應如此[10]。環境教育實質上是一種感性的教育活動,強調教師、學生以及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在進行教學時,地理教師應鼓勵并積極引導學生在環境中學習。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加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來豐富地理教學方式,提高學生通過社會實踐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踐行環境教育理念。例如,“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這部分涉及大氣污染的相關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周邊的工廠或社區開展以大氣污染為主題的采訪調查活動,再依據采訪收集到的內容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來探究產生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社區開展環保知識宣傳活動;在講解水污染的防治時,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參觀被污染的河流,引導學生探究河流受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社會實踐活動能使學生深入了解目前環境污染的情況,讓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環境教育理念,從而規范日常行為,將環保教育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四)提高教師重視程度,開發校本課程
環境保護是為了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實際上就是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為了促進學校環境教育的順利開展,學校要營造良好的環境教育氛圍,提高地理教師對環境教育的重視程度。同時,學校也可以對地理教師進行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教學理論培訓,提高地理教師的環境教育教學水平,組織優秀地理教師共同合作研討,開發環境教育的校本課程,形成學校地理課程辦學特色,將地理課程中環境教育的滲透融合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校本課程在進行環境教育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而獨特的作用。由于每個地區的環境不同,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要從學生最熟悉的家鄉環境入手。地理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時,可以挖掘當地有關環境教育的特色地理資源,在學校舉辦相關活動,將學校的辦學理念與校本課程相結合。在進行校本課程的編寫過程中,教師要依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發出既有利于進行環境教育,又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使學生通過對校本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從而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行為習慣。
五、結語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符合地理新課標的要求。高中地理課程中涉及諸多環境教育的相關知識,環境教育知識在高中地理課程中有著重要地位,但目前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開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環境教育的滲透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踐行環保理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可見,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是十分有必要且有意義的。
[? ?參? ?考? ?文? ?獻? ?]
[1]? 艾雙葉.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4):139.
[2]? 周文茂.淺析高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與整合[J].教書育人,2021(26):77-78.
[3]? 劉應明.論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22):101,104.
[4]? 黃曙光.分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J].新課程(下),2019(7):195.
[5]? 李軍.高中地理教學環境保護教育的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3):42.
[6]? 孫金玲.高中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的滲透分析[J].新課程(下),2018(4):228.
[7]? 林桂珠,謝跟蹤.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地理環境教育的探索[J].地理教育,2023(2):73-75,78.
[8]? 許德.高中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的滲透探討[J].新課程(下),2018(12):326.
[9]? 孫雪妍.試論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J].新課程(中學),2019(6):249.
[10]? 崔佳佳.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才智,2017(17):49.
(責任編輯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