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冰 王爍杰
摘 要:山西民歌《桃花紅杏花白》是一首典型的具有當地風格特色的歌曲,它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了男女之間纏綿的愛情,也表現出了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追求,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本文通過對山西民歌特點的探索,通過研究山西左權特有的“開花調”,對歌曲《桃花紅杏花白》的藝術特征和演唱技巧等方面進行重點分析。希望筆者的研究能夠使更多的人了解該作品,對該作品的研究和理解更加深入。
關鍵詞:桃花紅杏花白;開花調;藝術特征;演唱技巧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8-000-03
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山西,因為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受到了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沖擊與融合,從而形成了它獨有的風格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這首新編聲樂作品《桃花紅杏花白》,是由劉麟先生作詞,王志信先生譜曲。這首作品體現出濃烈的左權民歌色彩,而在傳統的音樂元素之上,又增添了新的音樂因素,使這首作品更富有藝術生命力。筆者把山西民歌《桃花紅杏花白》的背景作為前提,把分析《桃花紅杏花白》的藝術特征作為重心,把研究《桃花紅杏花白》的演唱技巧作為核心,從而表現出這首歌曲獨有的藝術魅力與表現力,使讀者對本作品有一個全面而又直觀的認識。
一、山西民歌《桃花紅杏花白》的背景介紹
(一)作者簡介
王志信是我國著名的指揮家、作曲家、民族聲樂教育家。他于1942出生在河北樂亭。在他的創作生涯中,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王志信先生創作的作品不僅具有獨特的風格,而且加入了新的音樂元素,使歌曲具有時代感,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天才般地運用了傳統民族音調、戲曲、曲藝作為他的創作主題,以多種多樣的節奏形態變化,以及地方特色語言等為表現手法來豐富其藝術形式。他的作品注重關注現實,揭示了社會與人生這一嚴肅主題,用許多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題材來表達愛國情懷。而本文所研究的《桃花紅杏花白》歌曲,就是作者王志信改編的一首具有山西本土風格的民歌作品。作為一首經典的女高音聲樂作品,王志信先生在改編這首民歌時,在舊的方面保留了它的曲調與歌詞,在新的方面又采用了改變節拍、改變和組合原始民歌曲調等藝術手法,使得這首民歌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同時又增加了創新性和時代感。
(二)《桃花紅杏花白》的創作背景
《桃花紅杏花白》這首歌曲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流傳已久的左權民歌,另一個是90年代在傳統民歌基礎上進行改編的版本。傳統民歌大部分都不知道作者為何人,它是以口頭的形式傳播的,一傳十十傳百,繼而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這些歌曲的創作就源于我們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特點就是表達出勞動人民的感情、思想、要求和愿望。本文所研究的是在傳統民歌版本基礎上改編的新版本,即在原來的民歌中加入流行、時尚等元素,使民歌得到新的發展。
改編版本的《桃花紅杏花白》是由我國著名詞作家劉麟和作曲家王志信改編的一首優秀的山西民歌。歌詞中表現的是男女青年之間的愛情,但更深層次所表達的,是改革開放后農村展現的新風貌。在創作這首作品時,以當地山歌的旋律和左權地方方言、曲調為基礎,過程中加入了現代歌曲的藝術創作技法和元素,從而讓這個作品體現出山西獨有的民族韻味。自這首作品問世以來,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也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中。
(三)左權“開花調”的音樂風格特征
左權地方“開花調”,在山西省太行山脈一帶較為流行,是從左權民歌中派生出來的,其構思巧妙,歌詞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十分具有感染力。“開花調”融合了豫劇、晉劇、陜北民歌等獨特音樂形式的特點,曲調豪邁且清新,在左權民歌中屬于小調,有多曲連綴和單曲重復這兩種形式,調子簡短且歌詞多以七字句為多數。曲調雖短卻內涵豐富容易傳播,適用于人們在勞動時的哼唱。從音調上來分析,大多數的“開花調”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且這兩個樂句之間相互呼應。如《桃花紅杏花白》中的歌詞:“桃花來你就紅來,杏花來你就白”,就是相互呼應的最佳體現。“開花調”以級進七聲性音階為主進行旋律,在中間會出現大跳。一般在開始時便會出現全曲中的最高音,在下一句的表現上又會下降,給人一種節制而又委婉的感覺。這種手法表達了人物的情緒、情感的變化,展現了歌曲的感染力。在節奏上“開花調”最大的特點是律動性極強的三拍子節奏,這也是開花調的特點之一。在內容上面,我們可以看出“開花調”所揭示的內容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是情歌的性質。“開花調”中的花字體現出了非凡的意義。花是美麗的,也是令人愉悅的,作者認為,這是對美的展現,更是對愛意的表達。以花寓情的手法,更使歌曲顯得真摯而感人。
二、《桃花紅杏花白》的藝術特征
(一)曲式結構特征
王志信所改編的《桃花紅杏花白》是通過將兩首簡短民歌組裝改編的,是一部大型三段體聲樂作品,主要取材于兩首左權民歌素材,在旋律上大致沒有改變,但是對于歌曲篇幅進行了一定的擴充。A部分借鑒了原始流傳的民歌《桃花紅杏花白》的素材,B部分借鑒和引用了《會哥哥》的素材,但是與A的對比主要通過節奏、節拍、速度表現出來,呈現出鮮明的歌曲效果。但是在第三部分中也只是出現了對第一部分A的再現,旋律變化不大。《桃花紅杏花白》這首作品的曲式結構為單三部結構,即引子-a樂段-間奏-b樂段-a1樂段-結束-結尾。整首作品的旋律優美動聽,歌曲高亢,又帶有羞澀委婉,情緒表達也變化多樣,展現出了山西民歌獨有的藝術風格。
A部分前四小節是原始民歌《桃花紅杏花白》的旋律,節奏由4/2拍改為4/4拍,4/4 拍更具有抒情性。這首作品的引子為1-8小節,鋼琴的伴奏類型以分解和旋為主要類型,靈活運動的琶音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前奏內容,這種方式能夠營造出生機勃勃的氛圍,讓觀眾身臨其境。在原曲中加入了新歌詞,使得歌曲的故事情節更加完整。后面的小節是在符合前四小節的基礎上變化引申的,旋律上主要是參考左權民歌中特有的大跳以及歌曲襯詞“啊個呀呀呔”方言讀音的旋律,承上啟下,最后流暢地過渡到具有8/3拍節奏的B部分。歌詞描寫了在陽光明媚桃花杏花漫山遍野的春天,阿哥要去翻山越嶺看心愛的阿妹。到了阿妹所在的地方偷偷看到花叢中的阿妹在頭上戴了一朵花,阿哥心里想著“這個女孩太漂亮了”的畫面。第二部分B,速度變快,節奏變成8/3拍具有舞蹈性,曲風活潑、熱烈。前12小節是原始民歌《會哥哥》旋律,歌詞是根據新曲所寫,沒有采用原始歌詞。之后小節是發展句,創作的旋律與前12小節完美融合,且符合大跳的旋律特點具有民族特色。歌詞描寫了阿哥阿妹見面之后在漫山遍野的花叢中暢想以后幸福美好生活的場景,阿哥要在桃杏花開滿枝頭時去提親,還要蓋新房,想到這里充滿了幸福感。通過最后用一個虛詞“啊”字表達喜悅之情,承上啟下過渡到最后一部分A1。第三部分A1,變化再現了A部分。旋律和歌詞都是對歌曲的升華。例如,虛詞“啊”字的旋律運用了起承轉合的作曲手法,使得歌曲結構完整。歌詞與之前的兒女情長作對比升華為對黨的感激與愛和對美好生活的贊美。[1]
(二)唱詞的分析
山西的地理位置,東面是太行山脈,北面是陰山山脈,南面則連接著黃河,這種地理環境的封閉導致形成了獨立的晉語區,在以前交通還不發達的時候,山西各個地方的方言也是極不相同的。而左權縣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只要對當地的歌曲進行深入的分析,就能夠有效地了解當地的語言風俗。例如“花椒樹上圪針多,小心圪針扎著了嘛咿呀嘿”這句歌詞中的“圪針”所代表的意思,便是指植物枝梗上堅硬的刺。
1.虛詞的運用
在這首作品中,出現了較多的虛詞。比如這句“桃花來你就紅來杏花來你就白”中的“來”,雖然從文學的角度上來看并沒有表達出任何的意思,但在實際的演唱中卻能發揮獨特的作用,有助于襯托出歌曲的氛圍,增強歌唱者的情緒。
2.疊詞的運用
在《桃花紅杏花白》這首歌曲中,出現了較多的疊詞,這有助于把人物形象表現出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鮮明,使歌詞變得朗朗上口。這一句“啊哈呀呀呆”,便是這首歌曲的獨到之處,具有了鮮明的地方特色。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裝飾性襯詞,使得音樂在情感上表現更加豐富,在旋律上更具有律動性,在歌詞上更加工整美觀。
3.“花”的比興手法運用
本曲在歌詞中運用了比興的手法,使得歌唱的畫面更具形象性。每句歌詞所展現的情緒都不盡相同,但是都流露出女主人公對愛情的期盼以及內心不斷變化的復雜感情。“比興”這樣一種修辭手法體現了勞動人民在創作歌曲時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也體現了獨特的浪漫情懷,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三、《桃花紅杏花白》演唱技巧研究
(一)演唱技巧處理
說起這首歌曲,那么一定離不開一位藝術家,她就是“太行歌后”劉改魚,左權歌派的代表人物,是舊版傳統民歌的首唱者。劉改魚老師的獨特用聲,保持了左權大山妹子的淳樸個性。劉改魚認為民歌的演唱,一定離不開“聲美”“情真”“味足”六個字。她的音色很純正,音域寬廣,這是她優秀的自身條件所帶來的。高音時音色結實明亮,低音時音色雄厚寬廣,具有極強的張力和爆發力。對于共鳴,她也能處理得很好,能夠將三種共鳴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在高、中、低三個音區換聲時沒有明顯的過渡痕跡。在她的歌唱中,我們仿佛能聞到左權山野的味道,能看到左權山區的風光!這就是歌唱音樂的最高境界——聲音的畫面感。
對于改編后的《桃花紅杏花白》,說起它的代表人物,那肯定離不了歌唱家閻維文。他出生于山西晉中市,所以對于唱山西民歌有著天然的親近與好感。閻維文以其獨有的音色,在保持了他清亮圓潤字正腔圓的咬字特點的同時,又通過深呼吸高位置的演唱技巧,完美地演繹了這首歌曲。閻維文的演唱在保留了原有作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又加入了屬于自己的風格,演繹出了不一樣的味道。
在演唱《桃花紅杏花白》這首歌曲時,氣息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要科學合理地運用腔體的共鳴,使身體各部位有機地配合在一起,在咬字、發音上要做到準確無誤。由于山西位于黃土高原,地形復雜多樣且交通尤為不便,所以當地人在交流時為了能夠讓對方更清楚地聽到聲音,發聲位置比較靠前,穿透力更強。音樂中出現了很多上滑音的甩腔,其目的就是使聲音傳播得更遠、更清晰。我們可以發現,歌曲的旋律中經常出現音階的大跳,這就使得對演唱者在甩腔技巧的運用中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運用到甩腔技巧時,要做到氣息下沉,聲音不能因為音高的突然提高而發生明顯的變化,這是一個較難的點,在演唱過程要保持聲音狀態在一個點上的集中,不要使聲音分散。用方言來唱這首歌,同時要注重多方面的統籌兼顧。先是運用科學正確的發聲方法,注意腔體的共鳴,聲音位置要靠后,同時要保證音色完美。這首作品從開頭到結尾都表達了一個主題,那就是歌頌男女之間對愛的追求和向往。所以我們演唱的時候不僅要做到聲音好,更要做到兼顧面部和肢體,做到有機地統一結合。
(二)演唱情感表達
想要把握住歌曲的情感,就必須先立足于歌曲的基本知識和內容,這是把握這首歌曲情感必須經過的過程。
1.在歌曲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歌曲的情感
要想把握這首作品的情感,就必須先了解歌曲的內容,從大的方向上把握作品藝術風格。我們知道,這是一首山西民歌,所以在唱這首歌的時候,就要表現出山西民歌的特點。要想表現出山西民歌的特點,那么就要了解山西民歌,包括山西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男女表達愛情的方式,才能夠準確地把握歌曲情感。
2.強調山西民歌特色,強化山西民歌的情感把握
山西民歌的特色,深深根植于山西當地的風土人情。不同的地方就會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也就會有不同的情感特征。比如,內蒙古的情感特征是豪邁寬廣的;新疆的情感特征是輕快靈活的;江南的情感特征是溫柔細膩的;而山西的情感特征則是熱烈且奔放的。所以,我們在唱山西民歌時,就是要把這種熱情、熱烈、奔放表達出來。在演唱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是以“開花調”為核心,精準地把握山西民歌情感。[2]
3.選擇適合的音色,唱出山西民歌的獨特韻味
山西各地方的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造成了山西獨特的歌曲風格,也影響著歌曲的音色。在《桃花紅杏花白》中,要從始至終把握“開花調”的藝術風格。與此同時,還要有扎實的歌唱基礎、深厚的氣息做支撐,來保證歌曲演唱聲音始終高亢嘹亮,從而抒發出歌曲的情感。
(三)方言演唱的處理等方面研究分析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方言在歌曲,尤其是民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想把握民歌的風格特點,就必須學好方言,運用好方言。我們所知的傳統民歌就是在方言的基礎上進行傳播和創作的,二者的關系是緊密相依的,所以在演唱這首歌曲的過程中,加入方言是十分有必要的,沒有方言其地方韻味就會減少。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桃花紅杏花白》這首左權民歌進行分析,從創作背景到曲式結構特征、唱詞、演唱技巧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作為一名聲樂專業的表演者,在演唱這首作品的過程中,不能僅停留于聲音技術的掌控,更應該對歌曲中的作品內涵有著更深入的了解。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可以讓更多的學者全面了解左權民歌,喜歡上左權民歌。保護文化遺產,是每一個學習民族聲樂的學者應該做的事,只有不斷繼承文化傳統,才能使我們的民族聲樂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晶.論王志信作品《桃花紅杏花白》的藝術風格與演唱技巧[D].山西大學,2021.
[2]李娟.基于歌曲《桃花紅杏花白》探討山西民歌的情感把握[J].明日風尚,2021(21):26-28.
責任編輯:董冉達
作者簡介:劉冰冰(1997-),女,河南林州人,研究生,從事音樂研究;王爍杰(1998-),男,山西臨汾人,研究生,從事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