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
摘要奮斗精神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的積淀,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精神密碼。勞動教育在新時代涵養青年奮斗精神過程中蘊含著深刻的邏輯和價值,體現為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的理論邏輯,彰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邏輯和內蘊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玉汝于成的文化邏輯,二者共同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從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制度建設和組織保障四個維度構建以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的育人模式,為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作出積極的價值引領和路徑探索。
關鍵詞? 勞動教育;青年奮斗精神;現實路徑;新時代好青年
“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行動是青春最有效的磨礪。”[1]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紅旗渠考察時指出:“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2]勞動教育作為重要的育人方式,在青年奮斗精神培育上發揮著積極作用。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的內在邏輯和價值意蘊,探尋以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的實踐路徑,更好地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的內在邏輯理路
以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有其深刻的內在邏輯,二者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守正創新,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經驗傳統,同時也是“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這一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充分彰顯,把握理論、歷史與文化三重邏輯對于解答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何以可能這一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一)理論邏輯:勞動教育與奮斗精神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精華
以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有其深刻的理論邏輯,二者皆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科學實踐觀的集中體現。馬克思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進行了全面深刻的批判,他在被恩格斯譽為“包含著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3]馬克思指出,人應該通過實踐來證明自己的思維具有正確認識世界并將世界實踐化的能力,提出要用科學實踐觀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人是全部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承擔者,人以勞動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有方式,并且人的勞動與奮斗均發生在現實生活之中,具有強烈的直接性和現實性。勞動教育與奮斗精神培育在具有一般教育的性質和特征外還擁有強烈的現實性,能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產生育人實效。因此深刻理解并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不僅能夠更好地開展勞動教育,培養奮斗精神,也是理解勞動教育與奮斗精神,培育二者內在關系的重要基礎。
(二)歷史邏輯:中國共產黨百年勞動教育涵養奮斗精神歷程
以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有其深厚的歷史邏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華民族深受“三座大山”壓迫,在惡劣的環境中培養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青年的艱苦奮斗精神成為黨的一項重要任務。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團結帶領廣大青年自力更生,開展勞動教育實踐,培養廣大青年養成自立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格。在抗日戰爭時期,黨積極探索并形成了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面對解放戰爭時期艱苦的環境,毛澤東同志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強調要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奮斗精神教育成為這一時期青年教育工作的重點。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辛勤勞動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更培養了廣大青年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和崇高美德。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新中國百廢待興,亟須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以改變一窮二白的社會面貌。這一時期“愛勞動”作為全民美德之一,以艱苦奮斗精神為核心的革命傳統教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在特殊的國情下,勞動教育成為培育青年奮斗精神的重要途徑,在辛勤勞動中廣大青年逐漸養成了勤勞勇敢、艱苦樸素等一系列優秀品質,這一時期的青年教育也取得了顯著實效。廣大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為新中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作出了突出貢獻,使新中國實現了由落后的東方大國向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和國內工作中心轉移的需要,中國共產黨繼續堅持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團結帶領廣大青年不斷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品格。1989年,鄧小平同志指出:“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統,艱苦樸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緊,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4]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要繼續堅持勞動育人的方針,向廣大青年發出了“既要樹立遠大理想,又要進行艱苦奮斗”的號召。胡錦濤同志也對青年群體提出了“青年要成為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新一代”的希冀。這一時期勞動教育與奮斗精神培育相結合,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四有”新人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和奮斗精神的培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強調,廣大青年要矢志艱苦奮斗、堅守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2018年7月2日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再次強調,奮斗精神是時代新人的重要標志。而就如何厚植奮斗精神這一問題,勞動教育無疑是一條重要途徑。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新時代青年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吃苦在前、勇攀高峰,彰顯了青年奮斗的靚麗底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貢獻出了青年磅礴的力量。
(三)文化邏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勞動教育與奮斗精神
以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有其深遠的文化邏輯,辛勤勞動與艱苦奮斗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文化傳統貫穿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長河。一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等文化印記深深鐫刻于中華兒女的血脈基因中。在五千年的歷史實踐中,中華民族逐漸形成了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無論是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是身處救亡圖存的生死境遇,艱苦奮斗精神早已厚植于心,成為匯聚在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強大思想武器與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勤勞勇敢、不畏艱苦是流傳千年的傳統美德,依靠這一品質,中國人民篳路藍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跡。早在傳統農耕文明時的中華民族就已將勞動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勞動教育也成為一種古已有之的教育方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中華民族逐漸將勞動教育同奮斗精神培育相融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以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風骨都是在勞動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二者的融合發展也在文化邏輯上回答了勞動教育何以能夠涵養奮斗精神這一問題。
二、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的現實價值彰顯
把握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的內在邏輯理路,結合新時代出現的新情況以及當代青年的新特征,在現實境遇下更能凸顯出以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的價值。集中表現在:勞動教育是培育奮斗精神的有效途徑,奮斗精神是開展勞動教育的內在支撐,二者共同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來彰顯育人價值。
(一)勞動教育是奮斗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徑
個人成長、國家富強、民族復興都離不開奮斗精神的內在推動,歷經西方列強的侵略壓迫、革命年代的戰爭動蕩以及國家建設的艱難推進,中國人民辛勤勞動、頑強拼搏,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新時代青年所處的生活環境也較為優越,然而越是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中,就越需要繼續堅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今天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在不愁吃穿的環境中長大的,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精神、奮斗精神更為重要,也更有挑戰性。”[5]勞動作為奮斗精神外化為具體行動的重要橋梁,在新時代依然具有重要作用,廣大青年通過接受勞動教育,將奮斗精神通過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等方式表現出來,并在開展這些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自身腳踏實地、不怕困難、勇于開拓、創新務實等品質,引領青年將個人夢與國家夢、民族夢有機結合。加強勞動教育不僅能夠增強廣大青年自身的知識技能,同時能夠使青年在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習慣,在勞動實踐中鍛煉自身精神品質,形成敢于奮斗、不懈奮斗的思想自覺,更好地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之中,真正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好青年。
(二)奮斗精神是勞動教育實踐的內在支撐
新時代下開展勞動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廣大青年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價值觀念,自覺抵制一切好逸惡勞、貪圖享樂思想,賡續弘揚中華民族勤儉奮斗、自立自強等高尚品德。而奮斗精神則是開展勞動教育實踐的內在支撐,是貫穿于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鮮亮底色,更是無數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的實踐印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和人民群眾開荒拓土、星火燎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鐵人”王進喜、焦裕祿等一大批勞動者代表用實踐詮釋艱苦奮斗的意義。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各行各業工作者辛勤勞動,締造了飛速發展的奇跡。進入新時代,黨和人民團結一心,脫貧攻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在新征程中不懈奮斗。勞動教育內蘊著艱苦奮斗的精神底色,奮斗精神也成為開展勞動教育實踐的內在支撐,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需要當代青年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品格,刻苦學習、奮力拼搏。因此,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的一項主要使命就是培養廣大青年養成艱苦奮斗精神,使之成為指導自身行動的精神向標,最終“讓中華民族勤儉、奮斗、創造、奉獻的勞動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發揚光大。”[6]
(三)立德樹人目標下二者實現互動性統一
遵循著深刻的理論邏輯、深厚的歷史邏輯和深遠的文化邏輯,勞動教育與青年奮斗精神培育間蘊含著深層次的耦合性互動關系:勞動教育是涵養奮斗精神的有效途徑,奮斗精神是勞動教育實踐的內在支撐,二者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廣大青年的全面發展。而要達成這一目標,不僅需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并舉的人才培養體系,更要把立德樹人融入青年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為先,修身為本,這是人才成長的基本邏輯。”[7]尊重并熱愛勞動、面對困難不懈奮斗等都是良好的個人品德,也是個人成長發展必須具備的素質。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人無德不立,品德是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華民族始終不變的人格追求。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8]勞動教育具有深厚的德育價值和意涵,是促進個體勤儉、節約等品德養成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因此在新時代下勞動教育和奮斗精神培育需要共同服務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辛勤勞動中樹立不畏困難、勇于奮斗的精神品質。以奮斗精神支撐青年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使二者統一于立德樹人的偉大實踐之中。
三、新時代以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的路徑
立足新時代下的新情況、新環境和青年群體的新特征、新動態,新時代勞動教育要在教育內容上豐富育人資源,在教育形式上創新育人形式,在教育制度上完善育人體系,在組織保障上發揮共青團的育人作用,從四個維度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的現實路徑。
(一)內容之維:豐富勞動教育涵養奮斗精神的育人資源
教育內容是開展教育實踐的重要資源,新時代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要在內容維度上豐富育人資源。一方面,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結合“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統分析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與奮斗精神的豐富內涵以及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間的內在關聯,使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的育人資源更具學理性。另一方面,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充分挖掘涌現出的勞動模范、先進典型開展宣傳教育。如艱苦援藏16載,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作出卓越貢獻的鐘揚;扎根貧困山區40余年、推動創建了中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幫助眾多鄉村女孩圓夢大學的張桂梅;一心為民、傾力扶貧,帶領全村人民脫貧攻堅、擺脫貧困,用生命詮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黃文秀等。這些模范典型生活在我們周圍,是艱苦奮斗精神的時代體現,是生動鮮活的育人資源。同時,“典型宣傳具有引領社會風尚、教育干部群眾、凝聚人心力量、彰顯社會正能量的功能,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9]因此在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和奮斗精神培育的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典型人物和事例進行教育,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更具針對性、時代感和吸引力,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
(二)形式之維:創新勞動教育涵養奮斗精神的育人形式
內容和形式是一對辯證統一的范疇,內容決定形式并通過形式表現出來,形式依賴于內容并對內容有著很大程度的影響。探究新時代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的路徑,除了豐富育人內容外,還需創新育人形式。一方面,要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新時代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要立足現實環境的變化,結合青年群體的實際狀況,把握當代青年的發展規律,積極應變、主動創新育人手段和形式。另一方面,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育人作用。首先,要繼續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充分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協同育人。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運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學中做”和“做中學”的有機統一。其次,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揮政府、企業等社會主體在勞動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為青年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機會和場所,共同助力培育青年形塑奮斗精神。最后,要發揮家庭在教育事業中的基礎作用。家長要以身作則,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持續奮斗,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小培養孩子樹立自立自強、熱愛勞動的奮斗精神和意識。因此在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要轉變思路、創新工作手段方式,更好地培育青年形成艱苦奮斗精神。
(三)制度之維:完善勞動教育涵養奮斗精神的育人機制
在豐富育人資源、創新育人形式的同時,新時代以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還要在健全和完善體制機制上下功夫。一方面,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和豐富的育人要素,在制度建設時要厘清勞動教育與奮斗精神的理論聯系、歷史傳統和文化聯結。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青年奮斗精神培育等相關論述為思想指導,結合新時代的新情況、新問題和青年群體的新特征,以制度設計強化科學規劃、以體系構建強化系統提升,努力構建一個層次分明、要素合理、重點突出、統籌兼顧的內在制度體系。另一方面,新時代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要準確把握并切實貫徹“三全育人”的發展理念,從育人主體、育人階段、育人要素等各個方面進行制度思考與構建。如在育人主體上,積極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在育人階段上,貫通高等教育、義務教育等各個學段,形成勞動教育和奮斗精神培育全過程逐步遞進、貫通一致的制度建設。在育人要素中,嘗試構建理想信念引領機制、奮斗榜樣示范機制、精神文化宣講機制、日常實踐動員機制等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實踐機制。在教育過程中,積極思考勞動教育涵育青年奮斗精神的監督、促進、激勵、反饋等機制,使青年奮斗精神貫穿于教育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常態化的育人體制機制。
(四)組織之維:健全勞動教育涵養奮斗精神的組織保障
教育實踐的有效推進需要組織有力保障,因此新時代勞動教育涵育青年奮斗精神要發揮以中國共青團為核心的青年組織的保障作用。百年來,共青團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帶領廣大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奮斗目標而不懈努力,在開展勞動教育的相關工作過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新時代要繼續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引導作用。首先,要堅持黨的領導,時刻聽黨話、跟黨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青團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找準工作切入點、結合點、著力點,廣泛組織動員廣大青年在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生力軍作用。”[10]其次,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要創新共青團的工作方法。要把握時代脈搏、結合新時代出現的新情況以及青年群體呈現出的新特點,創造性地開展青年勞動教育和奮斗精神培育。最后,共青團要在新時代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的過程中切實發揮好組織、引導等保障作用,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為青年奮斗精神培育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機會,為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涵育青年奮斗精神做好組織保障,提高育人實效,真正做到在勞動中提升能力、在奉獻中涵養品格、在奮斗中服務他人,更好地培育擔當民族大任的時代新人。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在培養新時代好青年的過程中,要繼續發揚以勞動教育涵養青年奮斗精神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努力培養青年不懈奮斗、奮勇向前的精神品格,彰顯靚麗的青春底色,矢志不渝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最終實現“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11]
參考文獻:
[1][7][8]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8,173,212.
[2]習近平在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考察時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9(01).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5][6]陳寶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N].人民日報,2020-03-30(12).
[9]中共無錫市委宣傳部課題組.新時代典型宣傳的路徑與對策研究[J].江南論壇,2021,(02):25-27.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62.
[1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本文系2020年度上海學校德育理論研究項目“新時代青年奮斗精神涵育的理念與機制研究”(編號2020-B-004)和2022年度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點課題“偉大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與時代價值研究”(編號202212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咸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