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
摘? 要:西柏坡精神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包含兩個“務必”的“進京趕考”精神、兩個“敢于”的徹底革命精神、兩個“堅持”的人民至上精神、兩個“善于”的求是創新精神。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中,融入西柏坡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將使理論課教學更加“鮮活”,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增強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繼承和弘揚紅色革命精神,更好地提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
關鍵詞:西柏坡精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7-0027-04
西柏坡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以其獨特的內涵在新時代煥發鮮明的時代價值,對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突出的教育價值。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前沿陣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下簡稱原理課)作為核心課程之一,將紅色革命精神有機融入教學,既是使命和責任,又能讓課堂鮮活起來。
一、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內涵
西柏坡精神來源于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時期的革命實踐,是在歷史轉折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革命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成果,具有十分豐富的精神意蘊。
(一)兩個“務必”的“進京趕考”精神
1944年11月,毛澤東在寫給郭沫若的信中說:“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1]解放戰爭勝利在望,黨中央進京前,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于是,“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成為全黨面臨的一道迫切的現實和歷史性課題。為解決“進京趕考”這個問題,使全黨同志保持清醒的頭腦,接受執政的新考驗,毛澤東向全黨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要求。告誡全黨同志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告誡全黨要時刻保持清醒,提高對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免疫力。兩個“務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積極進取、不斷革命的精神。
(二)兩個“敢于”的徹底革命精神
兩個“敢于”是指敢于斗爭、敢于勝利,體現了我們黨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縱觀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進程,就是一部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革命史。在西柏坡時期,敵強我弱,形勢嚴峻,但黨中央在科學分析國內局勢后,準確把握時機,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取得了偉大的戰略轉折。三大戰役勝利后,國內外鼓吹“劃江而治”,國民黨反動派策劃“假和談”。為粉碎陰謀,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在《將革命進行到底》中指出,“一定會像粉碎敵人的軍事進攻一樣,粉碎敵人的政治陰謀,把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進行到底。”[2]正是憑借“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革命精神,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迅速肅清殘敵,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三)兩個“堅持”的人民至上精神
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任何時候都毫不動搖的鮮明價值取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堅持一切依靠人民群眾,體現為人民至上精神,并貫穿于西柏坡精神之中。堅持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革命力量的源泉。毛澤東曾指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政治,一切政治的關鍵在民眾。”[3]新中國成立前,90%的人口為農民,建立工農聯盟統一戰線是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關鍵。為維護好農民利益,在西柏坡時期,黨中央在解放區穩妥實行土地改革,鏟除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實現了農民“耕者有其田”的夙愿。毛澤東曾在1944年8月12日發表《一切政治的關鍵在民眾》告誡國民黨:“不要民眾,一切必然漆黑一團。”[3]軍事是政治的延續,人心是最大政治,得人心者才有出路。在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一切依靠群眾,為人民打江山,得到了人民群眾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從根本上改變了國共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為后來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兩個“善于”的求是創新精神
西柏坡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是中國共產黨“善于破壞舊世界”的終點,也是“善于建設新世界”的起點。西柏坡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站在歷史轉折點,面對“如何建設新世界”這個時代之問,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以求是創新的精神,積極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規律,制定“安天下”之策。毛澤東在《不要在約法八章等之外再發任何口號》這篇文章中針對革命成功后如何接管城市的問題指出:“在大城市工作的作風,決不能搬用在鄉村工作的作風。在大城市,凡事均須重新仔細考慮,一舉一動都要合乎城市的情況。”[4]當時,黨中央正是秉持求是創新的精神,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平穩地接管了城市,給出了一份“進京趕考”的滿意答卷。
二、西柏坡精神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5]。西柏坡精神誕生于革命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中熠熠生輝,曾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走向勝利。雖然時代主題不斷轉換,但它并沒有過時,在當下仍然蓬勃煥發出強大的精神力量,具有鮮明的、突出的時代價值。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西柏坡參觀調研,對當地干部群眾說:“西柏坡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對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學習多重溫,心中會增添許多正能量。
(一)新時代需要弘揚西柏坡精神
1. 以史為鑒、創新發展,需要弘揚西柏坡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開創性的偉大實踐,注定艱辛而輝煌,既需要實踐的勇氣,也需要實踐的理性。如何解決實踐的理性問題,一是要邊實踐邊總結;二是要在歷史中探索,以史為鑒,少走彎路。“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6]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西柏坡精神蘊含著歷史智慧,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
2. 面臨機遇和挑戰,需要弘揚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之所以在新時代煥發強大的生命活力,在于其艱苦奮斗、徹底革命、求是創新的深刻內涵。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繼承和弘揚西柏坡精神,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馬克思曾指出:“靠別人恩典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個從屬的存在物。”[6]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歷程已經昭示: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艱苦奮斗,中國的事情要靠中國人民自己,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
(二)西柏坡精神為當代大學生注入正能量
1. 有利于繼承發揚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的優良作風,破除消極懈怠的“躺平”風氣。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年輕人逃避現實、不思進取、放棄奮斗、“啃老”“躺平”等現象,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大學生正處青春年華、獲取知識成長成才時期,積極努力、奮發有為是大學生應有的精神風貌。西柏坡精神弘揚艱苦奮斗的作風,永不懈怠,堅韌不拔,永不言棄,時刻激勵青年大學生奮發向上。
2.有利于青年大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信仰屬于意識范疇,根植于人類社會的物質活動。“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7]從根本上來說,信仰產生于社會存在、反映社會存在,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西柏坡精神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精神成果,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在中國的重要印證。西柏坡精神“管用”,關鍵還是馬克思主義“行”。宣傳和弘揚西柏坡精神,能夠幫助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更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科學性,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堅定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踐行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
3. 有利于青年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青年大學生是文化建設的主力軍,也是生力軍。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源頭,革命精神又是革命文化的內核,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必須要弘揚中國革命精神。作為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西柏坡精神,可以幫助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能夠增強青年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培養和建立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因此,西柏坡精神是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動力。
三、西柏坡精神融入原理課教學的路徑
“原理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之一,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宣傳、傳播和教育的重要任務。將西柏坡精神融入“原理課”教學,既能夠增加課程的知識性和歷史感,筑牢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之基;又能夠幫助大學生從革命精神中汲取正能量,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有效提升“原理課”的學以致用價值,增強和提高“原理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文章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例,進行具體論證。
(一)科學認識西柏坡精神融入“原理課”教學的必要性
將革命精神作為教學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必須從思想上重視、在教學中踐行。
首先,西柏坡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果實。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發展創新的過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指導中國的革命實踐,西柏坡精神就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中形成的,將其融入“原理課”教學,可以增加理論教學的具體性和生動性。
其次,西柏坡精神雖然誕生于解放戰爭時期,但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在當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原理課”理論教學需要鮮活的案例充實內容、幫助理解。“哲學是注重思維和語言表達邏輯性的一門學科。邏輯本身只是一種思維方式和思維程序,它需要一定的內容才能充實起來。”[8]西柏坡精神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有利于促進理論教學達到歷史和邏輯、理論和實踐、灌輸和啟發相統一。
(二)西柏坡精神融入“原理課”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切入點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9]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共產黨運用這一科學指南,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西柏坡精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學中,西柏坡精神是十分鮮活的教學資源。
1. 兩個“敢于”的徹底革命精神、兩個“善于”的求是創新精神為講好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原理提供了生動的教學素材。在中國革命時期,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和其他勢力,中國共產黨發揚兩個“敢于”精神,不信邪,敢于“硬碰硬”,敢于沖鋒陷陣,最終牢牢掌握戰略主動權。因此,“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要求在強敵和困難面前,不能畏懼,不能妥協,“腿肚子不能抖”,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充分體現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巨大作用。兩個“善于”體現為要尊重客觀規律。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只有建立在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人類才能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善于破壞舊世界”“善于建設新世界”,就是要求全黨在正確認識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建設的規律基礎上,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結合,推進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2. “兩個務必”是在中國革命勝利前夕,針對黨內出現的居功自傲、貪圖享樂,不思進取,脫離群眾等不良風氣所提出的。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深思熟慮、防微杜漸,及時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只有如此,中國共產黨才不會當“李自成”,繼續保持積極進取、不斷革命的精神。這些都是講述辯證法和社會歷史規律的豐富素材。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
3. 兩個“堅持”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革命和建設的決定性力量,必須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維護好群眾的切身利益。“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10]歷史證明,中國革命的“峰回路轉”和“柳暗花明”,中國共產黨由“弱”到“強”,可歸結為中國共產黨有效發揮了“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這一政治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明確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現在,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的趕考之路。這些生動事例的講授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強調的人民性和群眾史觀。
四、結語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精神成果,“西柏坡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真理在中國時空下的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的重要體現。將“西柏坡精神”融入原理課教學,既是傳承紅色基因的內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 毛澤東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7.
[2]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79.
[3] 毛澤東. 毛澤東文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2.
[4] 毛澤東. 毛澤東文集: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7.
[5] 習近平.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 求是,2021(10):4-18.
[6]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8.
[7]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52.
[8] 張云飛. 哲學理論的歷史感與歷史敘述的哲學性——哲學與歷史學的關系研究[J]. 哲學研究,2020(01):29-36+127.
[9]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40.
[10]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4.
(薦稿人:何捷一,武漢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