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璐

摘? 要:文章從天津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入手,通過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相關理論闡述,天津地域文化資源在高職院校思政課中的發展現狀,提出其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可行性途徑。以期講好“天津故事”,發揮社會、學校、家庭三方聯動作用,社會相關部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打好“組合拳”,使天津地域文化與思政課教育教學進行有效融入,更好地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增強實效育人機制,引導學生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而奮斗。
關鍵詞:天津地域文化;思政課;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7-0043-04
“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在歷史的長河里,文化沒有斷流并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近年來,經常可以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出圈”場面,巧妙蘊含中華文化的冬奧場館,“冰墩墩”“雪容融”風靡全網,文博雪糕打造的“舌尖上的博物館”“閃耀星河”系列彩妝等文創產品的開發,《只此青綠》《洛神水賦》等傳統舞蹈的創新……這些無一不書寫著文化覺醒的磅礴力量,使文化自信心逐漸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穩步提升。
地域文化具有“地域”和“文化”兩種特點,兼具地方性與特色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承以及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體現了文化自信的底氣,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實現思政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彰顯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優勢的重要載體。
本研究將天津地域文化同高職思政課教學相結合,挖掘其蘊含的思政元素,分析其融入思政課的重要意義、發展現狀、可行性路徑,以期對思政課教學提供重要的參考。
一、地域文化的科學內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圍內經過長期歷史發展形成的、為當地人民所熟知和認同、帶有地域文化符號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1]。文章重點對天津地域文化進行研究。天津歷史文化古今相繼,底蘊深厚,資源豐富,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許多不同于其他地區的文化特點,造就出獨具特色的天津地域文化,涵蓋歷史、民俗、戲曲、繪畫、雕塑、飲食、建筑等多個方面。
(一)近代文化
“百年中國看天津”,天津悠久而年輕,見證了中國近代的歷史與發展。自1840年英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以來,為了進一步擴大其在華利益,1856—1860年,英法兩國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瀕海臨都的天津,成為西方列強自海上征服中國最重要的口岸。英法聯軍先后三次攻占大沽炮臺,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并簽訂《續增條約》。依據該約,天津被開辟為通商口岸。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隨著英、法、德、意、日等九國租界相繼出現,天津成為近代中外文化碰撞的“咽喉”。
在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的歷史進程中,天津人民奮起抗爭,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從封建士大夫開始認識堅船利炮,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到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地方代表人物李鴻章駐節天津25年,把天津打造成了洋務運動北方中心和近代中國的外交中心。再到戊戌變法期間,嚴復在天津進行變法思想的宣傳,使天津成為維新運動的重鎮。八國聯軍侵華后,清政府為進一步探索國家出路,實行“新政”,天津又成為“新政”的實驗基地。武昌起義前后,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在天津活動頻繁,天津一度成為中國北方政治運動的中心。
除此之外,天津還是工商業大都市,中西文化交匯的重鎮,容納和培育知識分子的陣地。自洋務運動以來,天津在工業、交通運輸等許多方面開創了中國現代化之路,一些愛國企業家也在天津進行實業救國的探索,天津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現代金融業及城市建設也得到蓬勃發展。隨著中西方文化的碰觸,在著名教育家嚴修等人的倡導下,20世紀初,一批以教育、科學救國為己任的有識之士在天津掀起了興教辦學的高潮,創辦了諸多享譽全國的教育、文化、科研機構。據《天津縣新志》記載,至辛亥革命前,天津共辦有大學堂、高等學堂、師范學堂、中小學堂和各類專業學堂156所[2],被稱為“通商各屬之冠”。從抵御外辱、政治變革、經濟發展、文化交融、教育資源等多方面突出了近代天津在百年中國的歷史地位。天津近代文化則在融合交流中,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點。
(二)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的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核心的先進文化,蘊涵了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頑強的革命精神,是我黨優良傳統和思想精神的重要源頭。“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3]。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的過程中,天津一直是許多重要活動的核心基地和根據地,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天津不僅有覺悟社紀念館、平津戰役紀念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等標志性紅色文化資源,還擁有大量具有重要意義的革命遺址、紀念性場所,如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望海樓教堂、中共中央北方局舊址、中共中央秘密印刷廠舊址、解放天津攻城突破口遺址、盤山烈士陵園等。除了這些革命事件留下的遺址遺跡,天津還涌現出一批批風云人物,如周恩來、鄧穎超、張太雷、蔡和森、嚴修、張伯苓等。他們中有的人雖不是天津人,但都在天津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民俗文化
“九河下梢天津衛”,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渤海之濱,為中國北方“澤國水鄉”,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近代以來天津的民俗文化又融入了西方風情,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造就了天津特有的“津味兒”文化,派生出運河文化、漕運文化、鹽商文化、碼頭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曲藝文化、手工藝文化、武術文化等類型。頗具民間特色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風箏魏、朱氏泥塑、大港布貼畫傳達了天津人民的美好愿望;以大鼓書、時調、評書、快板、相聲為代表的曲種,展現了天津“曲藝之鄉”的魅力、“哏都”的特色;被稱為萬國建筑博覽會的五大道,是天津文化名片之一;天津民俗飲食文化核心——“天津三絕”(狗不理包子、桂發祥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著名的煎餅果子、鍋巴菜之類的小吃等,無一不反映天津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特色。
二、天津地域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價值
(一)有利于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具有思維活躍、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較強,但自律性差,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自信心不足,理論學習能力較弱的特點。思政課理論性強,綜合性強,“滿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因此,通過對內涵豐富的天津地域文化進行收集、整理和匯總,從中選取學生感興趣、與他們認知情感緊密聯系、能夠引起同頻共振的文化資源,深度挖掘天津地域文化的思政魅力有利于進一步拓展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打通“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之間的壁壘
思政課教學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這是“大思政課”建設的內在要求。將天津地域文化與思政教育教學有效融合,進而將地域文化資源有效轉化為“大思政課”的教學資源。帶領學生走出學校小課堂,步入社會大課堂中,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相促進。釋放思政魅力,接受一線的、鮮活的教育,使思政課在學生心中扎根,從“課上”傳到“心上”,從“口頭”直抵“心頭”,成為讓學生真心喜歡、樂于接受、終身受益的課程,進而“真信、真懂、真用”。
三、天津地域文化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的發展現狀
為了更加全面系統地了解天津地域文化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的發展現狀,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教師和學生兩個不同群體分別展開了調研。
(一)學生層面
使用問卷名為“天津地域文化相關情況問卷調查表”,進行問卷設計。問卷共20道題,主要從以下五個部分分析,第一部分為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學生對天津地域文化的了解情況;第三部分為學生對天津地域文化的認知態度;第四部分為學生所在學校思政課堂對天津地域文化的傳播情況;第五部分為學生對于結合天津地域文化進行思政課教學的評價及發展期望。調研情況如下:
1. 學生對天津地域文化的了解情況。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對天津地域文化有一定認知,有19.38%的學生認為自己比較熟悉,60.31%表示知道一點。對于天津地域文化,97.23%的學生表示比較感興趣,也愿意嘗試了解和接納。在了解天津地域文化的方式和類型兩個問題上,調查發現網絡媒體和影視文學作品比例較高,達到67.69%和65.54%,高于學校教育教學和參觀訪問。學生對于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飲食文化、曲藝文化、民間工藝等關注較多,特別是飲食文化占比高達80%,而對紅色文化、工業遺產文化等的興趣較弱。興趣不足,入腦入心的學習效果不夠,情感共鳴性也會隨之減少。
2. 學生所在學校思政課堂對天津地域文化的傳播情況。調查顯示,在融合天津地域文化方面,學校能夠對理論和實踐同等重視,但是在學習方式方法上,大多是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占比76.31%),稍有創新的是通過觀看影片紀錄片討論等方式(占比72.92%),并未離開課堂。創新性和吸引力不足,學生整體缺乏參與感,不能有效提高課堂的感召力。
3. 學生對于結合天津地域文化進行思政課教學的評價及發展期望。調查顯示,總體來說,學生期待較高,希望課堂教學內容能夠具有典型性和真實性,問題設計能夠具有層次性,講授觀點能夠與時俱進,緊貼時政熱點,緊貼學生實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經調查,在結合天津地域文化進行思政課教學中,還有一些亟待提升的方面,涉及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多方面,具體問題如圖1所示。其中,學生對于社會實踐想法頗多,有自主學習意識,更喜歡參觀紀念館、博物館、紅色革命基地這類“走出去”的方式。
(二)教師層面
針對一線教師,對教師采取訪談方式還采取聽課觀摩的方式進行資料匯總。通過調查發現,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會有意識地結合天津地域文化,提升課堂活躍度,也會運用案例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方法,以及“學習通”“雨課堂”“職教云”等現代信息手段提高學生參與程度。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部分教師因行政工作過多等原因,與學生溝通交流不足,也沒有足夠多的時間積累天津地域文化資源,授課內容流于表面,不能走深走實;學生第二課堂、實踐教學融合不足,發展空間不足,導致課堂理論知識不能更好地轉換為實踐育人效果。
四、天津地域文化提升高職思政課教學實效的可行性路徑
(一)講好“天津故事”
天津地域文化是天津人民共同的財富,在東西方文明之間汲取養分,立足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等時期的紅色文化,扎根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京韻大鼓、評書、快板、相聲等曲藝文化以及楊柳青年畫、泥人張、武術、法鼓等“民俗文化土壤”,豐富于曹禺、李叔同、馮驥才等文學大家的藝術作品里。因此,講好“天津故事”,要在學習歷史中感受天津地域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心。
(二)發揮社、校、家三方聯動作用,明確育人目標
社會是學生發展的大課堂,學校是學生成長的場所,家庭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課堂,三者是育人工程中不容割裂的有機組成部分,有著共同的育人任務和價值目標。因此,社會、學校、家庭要同向同行,目標一致,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和天津地域文化資源,提升育人價值,做學生的知心人、熱心人、引路人。
(三)相關部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為更好地提升育人效果,相關部門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進行地域文化的保護和傳播。例如《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工作方案》,以系統完整保護傳承天津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和全面真實講好天津故事為目標,統籌保護利用傳承,在推進系統性保護工作的基礎上,加強活化利用,推動天津煥發歷史文化名城魅力、展現時代活力;出臺地方政府規章《天津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以政府立法形式推進本市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搶救、保護與發展。
(四)講好思政課,要打好“組合拳”
1. 加強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要帶頭推動思政課建設。”[4]將思政課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組建協同育人隊伍,形成長效育人機制,提高實施能力,發揮主體責任,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深入教學一線,明確天津地域文化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穩定性、先進性,了解其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走進學生中間,真實了解學生所思所想。
2. 增強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聯動育人效果。“高校要建立第一課堂知識性教育內容在第二課堂實踐化,學生第二課堂閱歷和工作經驗反哺第一課堂的機制。”[5]以“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為例,結合第一課堂里學到的“書畫鑒定理論與方法”“書畫保護與修復”“書畫裝裱”等課程,可以與天津考古、文博單位等進行溝通交流,對陶瓷、書畫、瓷器進行修復,增強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增強信息溝通和聯動效果,使學生感受天津地域文化的歷史厚重感,努力弘揚、發展、創新天津地域文化。
參考文獻:
[1] 邵漢明. 加強地域文化研究[N]. 人民日報,2019-06-17(09).
[2] 張大民. 天津近代教育史[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3]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 人民日報,2022-10-26(01).
[4]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 人民日報,2019-03-19(01).
[5] 曾德生. 充分發揮第二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價值[J]. 中國高等教育,2020(08):40.
(薦稿人:劉凱東,牡丹江師范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