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學軍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分子生物學作為大學期間諸多專業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其主要教學目標便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伴隨現代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實踐,分子生物學課程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在新知識、新概念、新技術涌現的背景下,更是為分子生物學課程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如何在分子生物學課程中深入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分子生物學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同步發展,使學生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科學文化素養是現階段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4-0145-04
分子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與生命本質的學科,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特點。由于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國家提供更多專業人才,進而實現生命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分子生物學也成為高校相關專業學生必須要學習的基礎課程之一。在傳統的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注重的是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在培養學生科學人文素養方面卻并不重視,進而讓學生只掌握了知識,卻沒有構建起知識與科技之間的聯系。因此,在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中,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科學人文素養的培養,并將家國情懷的培育放在首位,以促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發揮分子生物學的育人作用。
一、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方向思索
自分子生物學課程開設以來,在社會的推動下更是取得顯著的成績,并促使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高校與科研院所逐漸開設分子生物學課程,進一步凸顯了分子生物學課程的地位。分子生物學課程與生物化學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因此,該課程的內容知識較為抽象與復雜,再加上知識信息量龐大,知識的更新速度也比較快,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對于有些知識點根本無法理解,進而影響分子生物學課程的育人實效。除此之外,在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依然選用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法,學生的知識學習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并且在此過程中,教師重教學而忽視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重理論輕實踐,更是將重點置于學生對知識點以及技能的掌握,導致學生產生該課程與生活實際相脫節的意識,久而久之便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在現代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對于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其主要目的便是培養科研創新型人才,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以便為科學研究的發展奠定基礎。為此,對于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的改革除了要轉變教師教學觀念與教學方式之外,還需要加強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結合,以便學生在學習中,既可以掌握重點知識與技能,同時又能夠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與科學思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促進學生科學人文素養的提升,進而實現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1]。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分子生物學的教學改革現狀
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在全面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上,將優秀價值觀融入課堂教學實踐。近年來,基于社會和時代需求的大背景,需要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提供人才支撐。北京理工大學分子生物學院始終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把課程思政貫穿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過程中,在注重本科生整體素質提高的同時,對研究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針對分子生物學這門學科中較為容易出現的教學問題,在開展分子生物學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探索出一套適合該校學生需求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模式。
(一)分子生物學專業基礎課程較為抽象
分子生物學這門課程目標是通過對蛋白質與核苷酸結構與功能的講解,使學生對生命活動相關分子具有一個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了解生命過程中各個關鍵環節需要解決的問題[2]。分子生物學課程是一門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目標設置較為抽象,且由于生物課程教學對象為研究生,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對課程內容進行有效的設計,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會將教學內容直接灌輸給學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對感知生命活動過程中各個關鍵環節存在的抽象程度。同時,由于分子生物學學科的特殊性,其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有較大差異。如果教師采用較為單一且比較簡單明了的授課方式,則可能不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識、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學習興趣,從而無法提升知識傳授效率。
(二)傳統教學模式下出現的問題
分子生物學課程內容較為龐雜,包含分子生物學基本理論、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實驗等,且涉及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兩個領域。這些內容不僅要求教師在對這些課程內容分析把握之后能進行系統且深入的講解,同時還要求在此基礎上能夠將所學內容進行融會貫通。但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根據教學內容從宏觀角度進行講解,再通過細節層面或具體案例進行闡述與論述。這種教學模式容易導致學生對于教學內容本身關注較少、理解不透徹、表達不清晰等問題。同時,這樣簡單且機械的講解容易導致學生對于理論知識有較強的距離感,缺乏對科學本質、科學規律和科學精神的探索意識,從而導致思想偏差和行為偏差。
三、分子生物教學課程思政模式
為了讓學生在聽懂知識的同時,對自己所學知識有更深刻及更全面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以及樹立“科學研究是育人”“創新是立業”等科學思想,分子生物學學院以學生的專業素養培養為根本目標,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分子生物學教學中。通過對分子生物學課程的分析、整理、概括、歸納、演繹讓學生獲得更深層次的知識體系。生物學是一個非常嚴謹和細致的知識體系,其中包括生命現象及其內在結構,是生物科學研究和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分子生物學課程思政是一個具有開放性的課程體系,與其他生物、農業、食品、環境等學科都有交叉和融合。
在分子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講授人體內有許多細胞(如骨髓細胞、造血細胞等),其中每個細胞都會有其獨特的特性,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挖掘細胞里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內容,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比如可借助分子細胞知識,講述人造血器官中產生造血細胞、造血干細胞以及造血母細胞的過程。通過引入實驗數據并分析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認識到細胞內成分和結構非常復雜,有可能是多種功能分子同時作用而形成的復雜結構。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細胞成分分析時要根據細胞內各種分子特征進行分類。另外可以結合細胞內化學信號分子或信號轉導機制幫助教師進行研究。
四、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一)系統性課堂教學設計
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教學的順利開展,確保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而系統性的課堂教學設計既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面面俱到,又能夠確保在教學過程中不會出現顧此失彼的問題,使分子生物課程教學既可以注重對知識技能的講授,同時又能夠將立德樹人思想貫穿于課堂始終,進而實現對學生科學人文素養的培養,為此,在分子生物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師一定要為學生進行系統性的課堂教學設計。關于系統性課堂的教學設計,教師既要注重知識結構的系統,又要重視知識建構的系統,以此改變重教學而忽視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重理論輕實踐等教學問題。系統性的課堂教學設計主要圍繞教學目標,對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子系統進行建構,使各子系統之間在相互獨立的同時,又能夠相互制約,促使每個子系統都能夠發揮各自的育人功能。并在此過程中,緊緊把握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的進度與過程進行適時調節,以便使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相適應。不同的專業,其培養的目標與職業走向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師在針對分子生物學開展系統性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根據課程特點與課程內容來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并在教學設計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使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夠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讓學生在探索內容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科學思維,進而為學生科學人文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例如,在“核酸和蛋白質”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標,采用啟發式教學的方式,以學生的宏觀世界為出發點,使學生逐漸了解宏觀的生物體是由系統器官組合而成,之后再分成組織細胞、細胞器,并逐次延伸到“核酸和蛋白質”的內容中,使整個教學設計結構更加系統化。同時,利用啟發的方式還能夠讓學生構建宏觀世界與微觀分子世界的聯系,進而加深學生對核酸和蛋白質的理解,使學生了解并掌握核酸與蛋白質在生物體中處于何種狀態,以及在細胞中是如何活動的。與此同時,教師在講解完該內容之后,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關于核酸與蛋白質的相關研究視頻,使學生在觀察視頻中逐漸意識到科技的偉大以及生命的意義,進而激發學生的情感,產生家國情愫,在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實現對學生價值與情懷的引領[3]。
(二)多元化知識獲取途徑
在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建立多元化的知識獲取途徑,以便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實現教育的公平與因材施教。教師在開展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中,面對的學生并不是單一的,教學環境也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所以,盡管小到分子生物學課程中的某節內容,教師也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教學的多元設計,以便教師用不同的尺度去衡量學生,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多元化的知識傳授中獲得知識。多元化的知識獲取途徑,并不僅只局限于教學內容的設計上,還可以體現在教學方式的多元化、課堂組織形式的多元化等多個方面,以便為學生的知識獲取途徑提供多種可能。除此之外,在多元化的教學中,還應該凸顯思政元素,通過將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在知識獲取中感受科學的價值,進而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4]。
例如,在“色氨酸操縱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教學與探究式課堂組織形式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基于問題的探究式教學環境中學習,通過營造良好的思考氛圍,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如“如何大幅提高大腸桿菌生產氨基酸的產量,以色氨酸為例,進行方案的設計”,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使學生主動地進行知識的獲取,這有利于學生學習動力的提升。并且,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在相互思考與交流中,針對現階段科學界“色氨酸”在各個領域中的研究成果進行收集,進而了解更多關于科學家背后的故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基于此,多元化的課堂與思政元素相結合,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知識獲取路徑,同時還可以使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對知識的傳授上,而是可以在此基礎上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利用情感來反哺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多元化課堂教學的育人效果最大化[5]。
(三)將教學與思政相結合
在大學期間,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僅僅占據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時間,為此,要想真正實現學生思政的內化,則必須要將思政與各課程進行有機結合。在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師應將課程思政建設融入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中,使兩者在相互作用下,實現協同發展。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內容繁雜,部分理論內容抽象,其知識的更新速度更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產生變化,所以,在此基礎之上,教師的教學往往更加注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獲取方面,忽視了對學生的育人樹德培養。通過將教學與思政相結合,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形成科學思維,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家國情懷和理想信念,有利于學生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培養。
例如,關于“真核生物轉錄后加工”部分的教學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前期階段,可以先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收集相關資料的方式來對施一公院士的成長經歷以及愛國事跡進行了解。并且在對“RNA剪接”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加入一些關于施一公院士的重要貢獻事跡,如在施一公院士帶領下清華大學研究團隊破解RNA加工的世界難題等。當學生的愛國情感處于振奮之時,教師還可以引用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一代殷切期盼的話語,使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既增強專業意識,又提升思想政治素養。
(四)建立健全教學評價方式
俗話說:“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在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中,要建立健全教學評價方式,以便能夠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評價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個性差異,而教師則需要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也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評價,所以,在教學評價中,除了教師進行總評之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使學生在相互評價與自我評價中意識到存在的不足。除此之外,對于教學評價的形式也應多樣化,除了對學生進行口頭、書面等形式之外,還可以采用模糊評價與導向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使教學的評價方式更加完善。在評價環節教師也應開展育人教育,通過讓學生圍繞某一觀點進行相關材料的收集與整理,并根據自己的材料來開展研究論述,讓學生從社會層面、科技層面以及國家層面分別進行評價,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
五、結語
總而言之,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是新時代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結果,通過教學改革的方式,構建思政與課程相結合,進而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提升自己的科學人文素養,能幫助學生在教師的潛移默化的教學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促進道德思想與知識技能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寒玉,司懷軍,魏小紅,等.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探析[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07):239-240.
[2] 管銘,潘小翠,張崇邦. 高校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 臺州學院學報,2019,41(03):85-88+92.
[3] 陳敦學. 大數據背景下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 農家參謀,2017(12):133-158.
[4] 李升. 分子生物學教學實踐的思考與改進[J]. 教育現代化,2019,6(35):69-70.
[5] 王程,李妍,張巍,等. 新醫科背景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標準化建設[J]. 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22,43(05):387-389.
(薦稿人:賴潔玲,玉林師范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