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石明燕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基于“雙減”政策背景,對中小學體育教育質量的提升開展研究,找出“雙減”政策下學校體育教育質量提升阻滯因素,研究結果顯示:創新理念未與時俱進,體育教育改革發展緩慢;師資力量匱乏,有待進一步補充;深化體育課程改革力度不足,缺乏系統性設計;體育設施資源協調不足,配置覆蓋不均;評價方式單一,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實際問題。并進一步結合當前中小學發展實際提出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體育教育質量提升的對策,即建立建全學校體育政策執行監督機制,確保各項政策順利執行;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提高體育教師質量;立足頂層設計,統籌構建多層次、全聯動的體育課程體系;轉變固有思維,建立家、校和社聯動的多元育人體系;緊抓關鍵點,結合地方教育發展實際不斷建立健全學校體育教育質量考核、評價與監管機制。以期對促進中小學體育教育質量提升,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雙減”政策 中小學 體育教育質量 阻滯因素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雙減”政策的頒布與實施,不僅使我國現行的教育方式受到了的巨大的沖擊,更為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指明了方向。教育是民生之首,是強國之基。而學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質量提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促進教育質量提升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體育作為“五育”之一,在磨練學生意志、增強學生體質、健全學生人格等方面相比較其他學科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而“雙減”政策的出臺使得體育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為新時期中小學體育教育質量的提升提出了新的發展契機。
1.“雙減”政策下中小學體育教育質量提升的意義
隨著我國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關注學生身體健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學校體育教育質量,社會各界積極響應,為推動中小學學校體育教育質量的提高具有很高的現實價值。第一,形成全方位的育人合力。“雙減”政策改變了當前育人格局,單一的育人體系由學校逐漸轉變為家、校、社共同參與的新局面,為學生的身體健康素質由弱到強提供了多元保障與監督。第二,使學校體育回歸本真面目。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雙減”政策真正詮釋了“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意義,改變了長期以來“重智輕體”的局面,使得學校體育開始逐漸走上舞臺,走進社會大眾的視野,造就五育全面發展的新型學校教育格局,充分體現了體育育人的價值。第三,促進體育教師隊伍質量的提升。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是學校的主責,“雙減”政策沖擊了校外學科培訓,學生不再為課后參加各類學科培訓煩惱,還可以享受學校組織的課后服務活動,使得學生擁有了充足的體育活動時間,但同時課后服務也對體育教師職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這就要求學校體育教師隊伍的質量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第四,整合教育資源,促進體育教育公平。所有學生共同享有教育資源的權利和機會即為教育公平,體育教育更是如此。“雙減”政策的順利實施,促進了區域之間的體育資源的整合和重組,使學生享受體育資源的機會均等,學生對于體育教育的個性需求得到滿足,促進了生成長與教育公平的協同發展。
2.“雙減”政策下中小學體育教育質量提升阻滯因素
2.1創新理念未與時俱進,體育教育改革發展緩慢
創新是發展的前提,理念為實踐指明方向,學校體育教育的理念是否與時俱進,將嚴重阻礙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等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充分說明體育教育質量的提升已被提升到國家層次,也證明黨和國家對當前我國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擔憂。近年來,中小學體育課堂被逐漸邊緣化,教育理念的滯后與偏頗,使得學校與家長忽視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必要性,使得當前體育的育人功能難以發揮,教學內容僵化、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資源匱乏、教學體驗較差等問題被擺在明面上,而這一系列問題都嚴重阻滯了當前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與質量提升。根據全國政協調查數據顯示,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被文化課侵占現象普遍存在,體育課程形同虛設,周課時數遠遠低于教育部要求的65.1%,致使當前中小學校體育教育質量低下,教育理念創新發展動力不足,無法與時俱進。
2.2師資力量匱乏,有待進一步補充
當前我國中小學校體育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尤其是在師資配備方面,數量與質量整體呈現雙重不對稱。自2021年我國有關中小學“雙減”政策的逐步實施,學校體育的日常授課質量和課后服務的質量也開始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經過長達兩個學期的推行,各類突出問題開始逐漸暴露,其問題主要集中在中小學專業體育教師數量缺口較大,兼職體育教師較多,導致體育課后延時服務質量較差。教育部體衛藝司副司長劉培俊在健康中國行動實施以來進展與成效舉行發布會上指出,至2021年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總人數為77.05萬人,比2016年增加18.51萬人,體育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由2015年的5.4%提高到2020年的6.97%,提升了1.57個百分點。但截至目前,全國體育教師的缺口仍舊不小。
2.3體育課程改革力度不足,缺乏系統性設計
體育是學校學科教育的重要組成單元,他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課程特色,而體育課程作為學校各項體育活動的領頭羊,目前改革力度不足,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銜接性,其問題主要體現在課程在不同學段之間的縱橫銜接、實際應用、層次遞加、統一聯合以及課程效果驗證等方面。但是中小學各個階段的體育課程設置銜接并非簡易之事,由于不同區域的學校在體育教材的選用、體育課程內容的設置等方面均有自身區域特色并未保持一致。在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教師們往往過度關注知識傳遞的邏輯性,技術學習的規范與習練標準的高度統一,忽略了體育課程本身所具有的知識、文化、道德、育人等元素,使得教學內容及形式變得狹窄止步不前,變革道路受到阻滯。在學生運動項目的學習和運動行為習慣養成方面依舊存在突出問題,體育課堂運動項目的頻繁更替,雖然短期內能夠接觸不同運動,使得學生對技能的掌握僅僅只是浮于表面,遠達不到常練的程度,更達不到參與競賽的要求,這也就造成中小學生不論是在哪個學習階段均在練習同樣的運動項目,未能夠熟練掌握1或2項運動技能。
2.4體育設施資源協調不足,配置覆蓋不均
隨著我國中小學“雙減”政策的逐漸深入推進,中小學生在校期間的各類課業量開始大幅度降低,課外活動時間明顯增多,學生能夠有更多時間參與到各類體育活動中去,同時也對當前學校體育教育質量的重大考驗,更暴露出了我國中小學體育在各類資源配置方面不平衡的問題。例如:體育場地受限、各類體育器材缺乏等都是當前學校體育教育質量提升應亟需妥善解決的重要問題,雖然《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各類數據表明,當前我國中小各類體育設施及設備達標情況較好,體育場(館)面積符合要求的學校分別95.02%和92.60%;各類體育器材配備符合規定要求的學校分別為97.79%和96.76%;但是經濟較為落后的中小學的體育場地與各類器材達到配備標準,但由于城鄉差距的增大、資源的協同配置不足,導致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同區域之間體育設施資源存在巨大差異。
2.5評價方式單一,監管機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學校體育教育制度已較為系統,但是“雙減”政策實施后的各項學校體育工作部署依舊處在發展探索階段,尤其是完整的評價監管體系較為缺乏。完善的評價監管機制是推動學校體育教育質量逐步提升的風向標和保障,是對教學和學習質量進行客觀系統衡量及效果判斷的完整過程,但是根據相關的研究數據顯示我國68.75的中小學體育教師認為“雙減”政策實施后的各項評價監管體系有名無實。近年來,各級教育部門對學生的文化課評價監管極為重視,這也使得中小學學校重視文化輕視體育,以各級考試作為標準衡量文化課教育教學質量成為常態化活動。而對于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的體育教育活動的評價監管機制卻不足,造成當前中小學體育教育質量無法得到保障造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出現失衡現象,而正是由于這種失衡現象的出現導致對學校體育教育質量的評價方式單一,監管機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校體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和改革。
3.“雙減”政策下中小學體育教育質量提升的對策
3.1建全監督機制,確保各項政策順利執行
學校體育各項政策制定的針對對象均是學生,自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以來,國家出臺了大量的政策,但由于監督機制不健全,使得執行力度不足。因此為進一步確保政策能夠落到實處,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監督執行機制,首先,教育主管部門在對政策的執行力度進行監督時,可以依據學校體育工作的各項任務目標,細化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明確分值,對各項政策落實取得的成進行數據化考核;其次,構建網絡監督反饋平臺,積極引導師生和社會人士參與到政策執行監督反饋體系中,廣泛獲取意見,并根據意見的可行性程度制定完善學校體育政策。最后,在跟蹤問效上下功夫,通過設立專門的政策監督實施部門,隨時關注不同區域對頒發制定的學校體育政策是否按照要求保質保量執行進行監督和跟蹤問效。從而使得學校體育各項政策能夠順利執行,達到提高學校體育教育質量的目的。
3.2持續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體育教師質量
首先,要確保教師隊伍的穩定性,不斷完善體育教師激勵機制,使其回到與應試科目任課教師同等層次上。同時還要積極探索人才流動和互通渠道,完整準確貫徹落實《意見》要求,按照學校實際體育工作需要引進具有良好的專業技能的退役運動員或教練員到中小學學校任指導教師,彌補當前中小學體育教師不足和質量不高的問題。其次,還應當不斷提高在職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自身專業素養,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立足本身,通過學術交流、比賽、研討會以及邀請專家開展講座等形式提高其專業素養,豐富專業知識。最后,應嚴格執行學校體育最新政策,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利用大數據信息共享平臺,與地方高校建立聯動機制,對在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進行培訓,從而使得中小學體育教師實現質的變化。
3.3立足頂層設計,統籌構建多層次、全聯動的體育課程體系
首先,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持續推動學校體育課程的教學理念、內容、方式的改革,牢牢握住“雙減”政策帶來的改革契機,立足頂層設計,統籌構建多層次、全聯動的體育課程體系,以確保中小學體育課程體系符合學生階段性學習需求和技能習得的層次關系,并以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為目標導向,推動體育課程體系完善,逐步改變以單一的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傳授為目標的體育教學模式,推動中小學體育教育模式向充分提升學生體育素養為最終目標轉變,新的體育課程體系要全方位滿足學生對運動技能與健康知習得的需求,并能夠引領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系統學習,真正達到體育育人的目的。
3.4建立家、校和社聯動的多元育人體系
學校作為體育教育的主陣地,開展的各項體育活動均是依靠學校而得以實施的,受到唯分數論教育的影響,而由于人們對學校體育存在極大的偏見以及認知意識的不足,導致當前眾多家庭和社會各界對學校體育的支持較少,使得體育教育質量的提升在學校面臨著止步不前的窘境。隨著近年來人們文化素養和經濟生活質量的逐漸提升,尤其是2021年“雙減”的頒布實施,使得中小學體育教育活動的開展面臨著師資缺乏、資源供給受限、體育健康課程無法滿足學生需求的困境,而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學校體育教育質量的提升已不再單一的依靠學校的力量而是需要社會和家庭的廣泛參與,建立家、校和社三元聯動的多元育人模式,充分發揮社會和家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更加讓家、校、社明確自身的價值定位,堅定參與到學校體育教育質量提升的教學改革中,才能構建心得學校體育發展模式。
3.5不斷建立健全學校體育教育質量考核、評價與監管機制。
《關于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明令要求各級地方政府禁止向屬地教育主管部門和屬地各級各類學校下達升學指標,更不能將學生的升學率作為對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學校進行考核評價的硬性標準。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是地方中小學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點和內驅力,結合地方教育實際情況持續健全學校體育教育質量考核、評價與監管機制變得尤為重要。持續引導教育部門注重體育教學質量的考核、評價、監管的方式,減少各項無用的檢查和評估,將學生的健康作為評價重點。“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也再次證明了國家對減去學生日常負擔的重視程度,更彰顯國家對基礎教育部門的職責要求。因此,持續健全對中小學體育教育的考核、評價、監管機制,制定科學的、精準的、可操作性的評價內容及標準顯得更加急迫。
4.結束語
“雙減”政策的實施,符合新時代學校教育的需要,釋放了學生及家長對于學業關心的壓力,更詮釋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而在“雙減”政策的持續加持下,學校教育的地位變得更加穩固,在貫徹落實“立德樹人”和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與時俱進完善新時代教育發展體系的必然選擇,更是提高學校體育教育質量的現實路徑,因此我們應當抓住“雙減”契機充分發揮體育的余人功能和作用,完整準確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切實建設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學校體育教育新局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1,(10):2-7.
[2]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實施意見[N].新華日報,2021-10-18(009).
[3].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12):37-40.
[4]周凰,鄧伲姣,馬卉君,劉昕.體教融合理念下學校體育內涵式發展實踐困境與推進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1,(12):91-97.
[5]專家組.“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