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高艷,張兆東,胡林嵐
(揚州市職業大學,江蘇揚州 225009)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國高校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火熱開展起來[1]。工程材料與熱加工是機械、機電專業的核心課程。根據“專業課程對接、崗位能力對接、專業知識對接”的理念,該課程的教師旨在培養學生在合理選材、組織分析、熱處理改性、失效分析、質量檢驗等領域從事相關工作所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工程材料與熱加工課程的教師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的工匠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勞動觀,以滿足機械、機電類行業的崗位需求。
2020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高校教師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2]。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關系緊密,教師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中,也就是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中。勞動教育會培養學生勤勞、質樸、艱苦奮斗的勞動精神和良好的勞動習慣[3]。在工程材料與熱加工課程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秉持“勞動教育”的理念,以“應用能力培養為先、理論服務于實踐”為原則,以企業實際工作案例、實驗實踐教學、企業實習交流為抓手,讓學生體會勞動的樂趣,進而將艱苦奮斗、科學嚴謹、團結協作等精神潛移默化地內化于學生的心中,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4]。
1.培養學生遵守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2.使學生樹立安全生產意識、環保意識、創新意識。
3.培養學生艱苦奮斗、勇于實踐的精神,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勞動素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勞動觀。
4.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甘于奉獻的精神。
工程材料與熱加工課程兼具理論性、實踐性及實用性。學生要想對課程知識進行融會貫通,不僅要對知識進行理解、記憶和反思,而且要進行反復實踐、操練。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勞動能力養成的過程。因此,工程材料與熱加工課程的教師秉持“勞動教育”理念,以培育工匠精神,遵守法規、行規及提升職業能力為主線,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精神,使學生樹立責任、安全、質量、環保及創新等意識,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勞動觀。
1.課前、課中、課后“全階段”育人
課前,教師發布導學任務,以課程內容為主線,挖掘思政元素,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例如,學習“鑄造”知識前,教師請學生查閱“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一典故,類比金屬材料的縮孔與縮松,幫助學生樹立質量至上的理念。在學習“熱處理”知識前,教師請學生撰寫一篇關于中國古代熱處理技術發展的調查報告,以此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并讓學生體會到,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不斷實踐、不斷開拓的成果,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課中,教師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給學生發布課程任務,幫助學生分析任務要求、目標和重點難點。學生則以小組協作的方式進行課程任務的分解,制定實驗操作步驟,并有序完成實驗操作。學生在“教中做”,在“做中學”。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將科學嚴謹、團結協作及工匠精神等潛移默化地內化于學生的心中。
課后,教師可以通過企業實踐交流和頂崗實習,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真實的工作任務和環境中檢驗學習成果,全面提升職業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勞動觀。教師在教學平臺發布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新業態、新技術、新方法”等拓展資源,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的對接,培養學生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精神,使學生緊跟時代步伐。
2.勞動教育實現“雙”育人
企業導師發布課程任務,將企業的工程案例引入教學,讓學生們做到學貴于用、知識服務于生產。在實驗實踐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磨試樣、看晶相、做砂型……這些生動有趣的教學環節能使學生更接近工廠實際,不僅提升了學習興趣,而且提升了勞動能力和職業素養。在企業實踐交流和頂崗實習的過程中,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更加有的放矢,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通過以上方式,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不斷提高,理論聯系實際意識不斷增強,實現了知識育人與實踐育人相結合的“雙”育人。
3.“多維度+多元化”評價方式助力“雙”育人
在“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的引領下,工程材料與熱加工課程的教師采用“多維度+多元化”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高校引入社會評價指標,由企業導師對接企業用人標準和生產實際參與評價,構建教師育人與社會育人相結合的評價體系。評價方式采用課前課中課后全階段評價,提升企業導師評價、教師評價、生生互評的綜合評價效果。評價方式的改進不僅使學生懂得了工匠精神的實質,而且能增強學生的安全、責任、團結協作及集體主義等意識。
工程材料與熱加工是承載材料文化的重要課程,該課程的授課對象是機械、機電專業的大一新生。良好的思政教育為學生在大學期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勞動習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師根據工程材料與熱加工課程的思政目標,結合工匠精神及教學任務,找準思政契合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勞動觀,實現良好的育人效果。
1.勞動觀
良好的職業操守、高度的責任感和認真細致的態度是機械工程師的必備品質。課程思政融入點如下。
材料性能:教師以港珠澳大橋、趙州橋、潤揚大橋等橋梁為例,告訴學生這些建筑之所以可以堅如磐石,是因為建造師們充分考慮了材料的性能、工況條件及受力等因素。材料的性能是實際生產建設中的基礎資料,如果我們忽視材料的性能,就可能產生嚴重的安全隱患。教師可以通過以上案例,培養學生安全、規范、嚴謹細致的職業精神,以及學以致用的工程意識和創新精神。
熱處理工藝制定:在引入機床齒輪有關資料及工程圖紙時,教師告誡學生泄露圖紙是違法行為,應樹立保密意識。國家標準具有嚴肅性和科學性,熱處理工藝制定也應遵循國家標準。教師要提醒學生遵守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增強法治意識。
熱加工基礎: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展示現場焊接圖片,給學生講授常用的焊接方法及特點。焊接過程有輻射及污染,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職業安全。在手工電弧焊焊接中,焊工水平是影響焊縫質量的關鍵因素。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大賽,考取職業證書,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教師可以通過分析鋼的始鍛溫度和終鍛溫度,闡述“趁熱打鐵”的原理,教育學生要在年輕時多讀書,勤學苦練,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勞動技能。教師要給學生講解精密沖壓中壓邊圈的作用,以剪切、沖孔、拉伸為例,分析定位對沖壓件精度和質量的影響,引導學生腳踏實地、愛崗敬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實驗實踐教學:實驗實踐的內容均來源于企業的真實工程圖紙和工程案例,學生們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大大提高了動手能力,增強了勞動意識。實驗實踐教學是工程材料與熱加工課程勞動教育的主陣地,無論是課前的工具和材料準備、設備調試,課中的操作、數據記錄分析,還是課后的場地打掃、工具回收,學生都是在勞動[5]。通過實驗實踐教學環節,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不斷提高,理論聯系實際意識不斷增強,也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
2.價值觀
大學生的價值觀主要體現在其對自我、他人、社會、自然以及民族國家的認識上。學生在大學期間除了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一技之長,還應學會如何正確地做人做事、健全人格、成長成才。課程思政融入點如下。
緒論:授課前,教師講授人類認識和使用材料的發展史、中國悠久的材料文明,通過故事和典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
材料結構:教師通過視頻小故事介紹“錫疫”現象,引出金屬的同素異構轉變,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鐵碳合金相圖:教師以科技冬奧為背景,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介紹冬奧會上的中國鋼鐵力量,即冰絲帶、冰雪五環橋、大美冰瀑等,讓學生感受到國家的快速發展,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堅定道路自信。教師講授含碳量變化會引起鐵碳合金類型和性能隨之變化,使學生理解量(碳含量)變到質(鋼到鐵)變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在一線抗疫的白衣天使、守衛邊疆的戰士、習言習語等,詮釋新時代的“鐵人精神”,使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概,堅定制度自信。
常用材料及選擇:在零件選材時,學生應充分考慮零件的性能要求及經濟成本等因素,不能照搬照抄。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鑄鐵發動機和全鋁發動機的區別,培養學生不信謠言的科學意識。
熱處理工藝制定:在講解熱處理的基本概念前,教師應要求學生搜集資料,撰寫我國古代熱處理技術發展的調查報告,以此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熱加工基礎:教師給學生播放焊接機器人工作視頻,介紹國內外目前快速發展的焊接技術,激勵學生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緊跟時代步伐,并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給學生講葉喬波自行焊接冰鞋參加冬奧的小故事,引導學生弘揚永不退役的“葉喬波精神”,鼓勵學生在現在的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中發揚永不言敗、永不放棄的拼搏精神。教師給學生講述“田忌賽馬”的典故,引導學生以結構設計(部分)與鑄件產品(整體)的關系為例,討論設計、工藝、生產、質量和成本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
實驗實踐教學: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小組同學在互相協助、共同進步的同時,其團結協作意識也能得到增強。學習效果評價除個人評價外,還包括小組評價。小組中每個人的表現得分都記入小組評價得分中,小組評價成績也將影響每位學生的最終評價成績,以此提醒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
3.工匠精神
工程材料與熱加工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在整個教學和實驗實踐過程中,教師結合教學知識點給學生介紹我國科學家及工程師在工作中攻堅克難的事跡(例如,材料科學家肖紀美、院士柯俊、熱處理專家陳運杰、大國工匠孫紅梅等)。教師通過講述這些勵志、愛國、敬業、進取的典型人物的事跡,教導學生不斷磨練自身,培養工匠精神。學生要正確處理組織與性能的關系,遵守實操規范,熱愛本專業,使自己成為懂技術、會實踐、愛思考、樂創新的應用技能型人才。
對于機械、機電類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說,思政教育尤為必要。教師要在工程材料與熱加工課程的教學內容中融入思政教育,明確課程思政的設計理念及目標,培養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的工匠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勞動觀,以滿足專業崗位的需求,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在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中均強化了勞動導向,在完成知識傳授和技能實訓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這種創新的教育教學方式促進了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真正實現了“五育并舉”“三全育人”,使高校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3],課程思政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