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濱 商學哲 陳曄 許雁萍 袁芬
摘?要:青年大學生要成為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應當具有較高的法治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將法治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既能有效地培育大學生的法治信仰、提升其法治素養,又能有效地增強其思想道德素質。因此,一方面,思政課教師應該努力將法治文化的內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另一方面,高校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將法治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具體工作中。
關鍵詞:法治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9.070
我們當前所處的時代是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成就事業的好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的青年寄予厚望,他在黨的二十大的報告中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廣大青年大學生應當不負習近平總書記的厚望,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不斷提升法治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有助于大學生養成正確的法治思維,是有效提升大學生法治素養、促進大學生自覺遵法學法守法用法的重要途徑。
1?法治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必要性
1.1?法治文化的含義
許多法學學者都曾經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重點對法治文化進行過探討,但是法治文化的概念究竟是什么?目前法學學術界尚無統一的定論。一般認為,法治文化是指體現法治的精神、理念、原則、制度、運作實踐、生活方式,包含正義、公平、自由、平等、人權、民主等高尚價值在內的優秀法律文化,它是與傳統人治文化相對立而存在的現代進步文化形態。法治文化作為現代文明文化的一種重要存在形式,其內容應當包括法治精神、法治制度、法治行為方式、法治器物等幾個具體的方面,其中,法治精神是法治意識、法治心理等思想觀念方面的表現形式,法治制度是法治文化在客觀方面表現出的制度承載形式,法治行為方式是社會主體對待法治的態度和所采取的行為方式,法治器物是彰顯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物質表現形式。
1.2?法治文化的作用
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要形成法治社會,需要人民群眾相信法律、信仰法治。法治的根基在人民,只有全體人民信仰法律、信仰法治、厲行法治,法治成為全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國家和社會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在法治軌道上運行,法治社會才能真正形成。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在培養人民信仰法治、形成法治思維方面,具有培根鑄魂的決定性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作為一整套思想、制度和行為的總和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例如,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寫入全會決定。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中共中央于2020年年底印發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和2021年年初印發的《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都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1.3?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對于全社會法治文化建設具有引領作用
在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今天,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設對于全社會的法治文化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新時代的高校應該直面全面依法治國的國家戰略,利用高校這一特殊場域文化素質、道德素質普遍較高的整體優勢,勇于擔當、勇挑重擔,積極進行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為全社會的法治文化建設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同時,新時代的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要按照“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法治文化理念、追求法治文化的價值導向,要把法治文化建設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到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全程、各方面,全力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高校應當按照2021年4月5日由新華社刊發的《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提出的要求,把法治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
2?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探討——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為例
2.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況
把法治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文化素養,大力提升高校的法治文化氛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新時代面臨的重大任務。高等學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形勢與政策課等總共6門課。在這6門課的授課過程中,教師都可以把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只不過融入的角度、內容會有所不同。囿于篇幅所限,下面僅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為例。
2.2?法治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探討
現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材分為緒論和六章,分別是總論篇、人生篇、理想篇、精神篇、價值篇、道德篇、法治篇,法治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主要體現于第六章學習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養,第六章又分為四節。教師應在充分掌握本章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本章的基本線索與結構體系,在授課過程中將法治文化融入進去,從而幫助大學生不斷提升法治文化素養。例如第一節在講述法律法治的概念時,可以引用下面的話,“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說法就是準繩。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范、引導社會生活,這就是法治。”這句簡短的話,通俗易懂地解釋了法律法治的基本內涵,閃耀著法治文化的價值與光輝。教師在講解時可以先從文化的角度探討準繩的詞源與引申義,可以讓學生很容易的理解法律就是指引、評價、預測、教育人們行為的標準與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必須要遵守、執行,否則會受到懲罰。按照法律這個標準、規矩、準繩去實施日常行為就是守法,不按照法律的規定去做事情就有可能違法。學生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想到這一點就能逐漸形成法治思維,不斷提升法治素養。
比如,第二節“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實際上講的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內容,所以法治文化可以融入第二節的全部教學過程當中。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內容是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提到的十一個堅持,這十一個堅持處處體現著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內容。例如一至三個堅持分別是: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回答的是全面依法治國由誰領導、依靠誰、走什么道路等大是大非問題,這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政治方向問題。再比如,習近平堅持法安天下、德潤人心,主張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全程各方面,體現了習近平“德法合治”的法治文化觀,這是對“禮法并用”這一中國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第四節“自覺遵法學法守法用法”處處體現著法治文化的內容和要求。遵法是法治文化與法治建設的首要要求。遵法就是要尊重法律、信仰法治,在生活中遇到涉及法律的問題不是想著去找關系、靠人情去辦事情,而是想著靠法律去解決問題、相信法律、法治能夠解決問題,這體現的就是法治意識、法治態度、法治精神,這就是法治文化精神方面的內容。要發自內心地尊重法律,就要有效地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逐漸形成依靠法律、運用法律去思考問題、協調關系和解決糾紛的思維模式,樹立起法律至上、權利保障、公平正義、程序正當、權力制約等方面的觀念意識。尊重法律、信仰法治是基礎,但是要不斷地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素養,還需要大學生不斷地學法、守法、用法。一個沒有法律知識的人不可能具備必要的法治素養,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自覺依靠法律和運用法治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糾紛,所以學習法律是提升法治素養的前提條件。高校教師應當向大學生強調學習法律的重要性,通過法律課堂教學與組織學生參與法治實踐等方式增加大學生的法律知識。除了遵法、學法,還要養成守法習慣。守法就是自覺遵守法律,自覺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事情。在日常生活中要堅守法律的底線,不去做法律不允許的事情,例如偽造證件、開車闖紅燈、誹謗侮辱他人、代替他人考試、偷稅、逃稅、漏稅、盜竊、詐騙、搶奪、騷擾、猥褻、強奸等。用法就是在遵法、學法、守法的基礎上,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知識,去維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利,維護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例如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依法運用仲裁、訴訟等方式去救濟自己的權利。
3?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維度
除了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融入法治文化外,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將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
3.1?認真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因此習近平法治思想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是法治文化教育的內容。因此,各高校應該認真組織學生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讓廣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引領法治文化建設、提升大學生法治文化素養與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方面的重要性。有條件的高校應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開設《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這一公共課程,沒有條件的高校也應選派專業教師定期向大學生做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系統講座,以便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法治文化素養與思想政治素質。
3.2?大力弘揚憲法精神
憲法是我國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憲法規定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該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憲法規定,積極維護憲法權威,大力弘揚憲法精神。高校通過開展“12·4”國家憲法日、“憲法宣傳周”等活動和升國旗、奏唱國歌等儀式儀禮,將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法治文化、法治理念牢固輸送到大學生的心中,增進大學生對憲法的尊崇和信仰。
3.3?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宣傳
高校應當設置專門的法治欄目,綜合運用“報、網、端、微、屏”等資源和平臺推動本校法治文化的宣傳工作。高校應當積極推動本校的法治文化數字化建設,可以在本校手機客戶端、微信企業公眾號上設置本校“智慧法治”平臺,組織廣大師生積極開展法治動漫微視頻的設計拍攝活動,作為長期化、常態化開展法治文化教育的形式之一。高校還可以在元旦、教師節、國慶節以及3月15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12月4日國家憲法日等特定的時間節點,有針對性地策劃、組織廣大師生開展相應的法治文化宣傳活動。
3.4?開展法治文化日常實踐活動
法治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化、復雜化、多樣化的工作,將法治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近兩年濟寧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對此進行了一些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例如,模仿某交通肇事案例,組織學生分別扮演肇事的司機、受傷的行人,以及處理交通事故的交警,讓學生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深入探討肇事司機可能受到的法律處罰與可能承擔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法律就是最大的規矩,依照法律去辦事就是法治;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合同的簽訂以及發生勞動糾紛后,按照協商、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不同的法律程序去救濟的案例,讓學生深刻理解法律至上、權力保障、程序正當的法治精神;通過學生社團開展“法治建設有我”“我愛中國憲法”“我是中國公民”“堅持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等為題材的征文、演講、繪畫等比賽活動,有效增強學生對法治文化的理解;組織學生前往曲阜市法院旁聽法庭審判,幫助學生從法治精神、法治制度、法治行為方式、法治器物等幾個方面更完整的理解法治文化的內容,有效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等。
3.5?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普法工作
當前許多高校積極響應國家有關政策文件的要求,在學校里開展了普法工作,尤其是注意對《民法典》的宣傳,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學校在開展普法工作時,往往是采取走過場的形式,比如貼一張關于《民法典》很重要的海報、抬一個慶祝《民法典》頒布的宣傳欄、請法律專家作一場關于法律前沿問題的學術報告等。這種偷梁換柱、蜻蜓點水式的普法工作往往實際效果很差,導致許多大學生在大學畢業時還不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比如,不了解公民、法人、非法人組織的區別,不了解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權利和義務的界限在哪里?不清楚國家機關、事業組織、企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區別是什么?要提高普法工作的時效性,高校就應當在開展普法工作時把法治文化教育融入其中。要通過普法使學生明白,任何社會主體無論在國家和社會中的角色、地位是什么,都必須要尊重法律,按照法律的規定去行使相應的權利或權力,去履行相應的義務或職責,如果違法了就會承擔相應的不利法律后果。在此基礎上向學生系統普及不同社會主體的性質、定位以及相應區別,讓大學生親身感受到作為一個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一個完全負刑事責任能力人不能做和能夠做的事情,這樣就可以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吳雙遠.堅定不移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J].當代廣西,2021,(07):910.
[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8(01).
[4]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24(01).
[5]李林.習近平法治思想構建的“四位一體”法治發展格局[J].法治現代化研究,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