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李麗 高桂青 劉占孟 蔡峰
摘要:文章以發揮專業課程“隱性思政”育人功能為導向,以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課程建筑給水排水工程為例,重點探討如何凝練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如何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充分結合課程教學內容,以適合的切入點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在“授業”和“解惑”中悄無聲息地“傳道”,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培養德才兼備的技術人才。
關鍵詞: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思政;融入途徑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重點內容,要求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綱要》指出,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的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一、課程思政問題引入
建筑給水排水工程作為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對學生成長發展和就業方向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教師應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然而,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實踐性比較強,偏重于水力計算和圖紙表達,如何挖掘和發揮專業課程中“隱性思政”的育人功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課程思政融入目標
(一)課程思政的根本是立德樹人
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思政工作就是要對學生進行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面對專業核心課程教學的新課題和新挑戰,教師首先要對課堂負責,言談舉止有底線。教師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嚴謹的教風和為人處世之道。人格魅力是最直接的課程思政,一名優秀的專業啟蒙教師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長久地感化和激勵學生。
(二)課程思政的目標是價值塑造
建筑行業經歷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知識體系的發展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并與國際接軌。回顧這些發展和騰飛歷程,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快速迭代,都離不開一代代先驅和前輩的技術攻關與創新實踐。學習建筑給水排水行業代表性的鮮活人物和重大項目,學生能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了解和考慮社會、健康、安全、倫理、法律、文化和環境等因素,對專業和課程更加認同,勇于承擔緩解水危機和保護生態文明的歷史責任與使命。
(三)課程思政的核心是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
專業核心課的課程思政不是孤立的,不是壓縮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的時間及內容,而是需要教師妥善處理好教學內容的“減法”和教學效果的“加法”,讓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者有機結合,進而達到“1+1+1>3”的效果。學生在聽教師講解如何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同時,還能感悟和學習如何做工程項目。
三、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筆者根據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的特點,按照專業培養方案、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從知識、能力、素質培養出發,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初步梳理與課程思政元素相關的四個模塊內容。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在重大生產需求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結合專業工程案例講述中國故事,展示工程師的工匠精神,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熱愛國家、愛崗敬業的愛國主義情操。
建筑給水排水工程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用水衛生和安全,肩負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使命。未來的專業工程師應具備造福人類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以“適用、經濟、綠色、節水節能”作為今后奮斗的強大動力和追求目標,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如教師可以列舉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期間,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就在雷神山醫院項目管理運行中發揮關鍵作用,通過科學、合理的門診大樓等給排水設計,有效管控了建筑給水排水系統,阻斷了病菌病毒的交叉感染隱患,保護了醫護人員和周邊群眾生命安全的案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中國歷代能工巧匠留下了建筑給水排水經典工程,教師可以列舉出來。如故宮排水系統、贛州古城福壽溝等雨水系統工程,這些雨水系統工程歷經數百年的洗禮,仍然發揮著完好的工程作用,造福一方,保障百姓免遭內澇影響,使學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二)工程倫理
隨著現代化工程建設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工程倫理和工程技術人員的職業道德問題備受關注。在課堂專業知識講授中,教師介紹中國給水排水名家大師的事跡。如我國給水排水專業創始人之一的顧康樂先生、一生獻給建筑給水排水事業的傅文華先生、水業泰斗許保玖先生等,教師可以用老一輩專業大師的事跡影響學生的工程觀和倫理觀。
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工程共同體意識。工程質量就是個人職業最靚麗的名片,各專業之間經常存在工作配合協作,需要學生主動溝通,具備團隊合作精神。在敬業精神方面,教師需要以身作則,正確對待教學,正確對待課程的考核方式,正確對待每一節課堂,沒有遲到、早退、拖堂、調課等行為,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規范,鼓勵學生提出個性化建議等,這就是最好的課程思政。
(三)專業認同
教師要定期舉辦優秀校友座談會,通過他們的典型事例和現身說法,給學生提供一條看得見、摸得著的職業發展道路。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提早了解和接觸專業發展的不同路徑,引導學生激發學習動力,建立專業信心,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并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合理選擇,做好畢業后五年的專業規劃。通過刻苦學習專業知識,學生學會使用畫圖軟件,能正確使用規范和標準圖集,科學合理選擇設計方案,具有設計思維、工程思維和批判思維,初步具備給排水工程師基本素質,且獲得專業注冊執業資格證書。
四、課程思政融入途徑
在梳理課程思政元素的基礎上,筆者根據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特點,凝練了三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分別是培養熱愛國家、愛黨敬業的愛國主義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工程師價值觀和規范標準意識,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科學嚴謹、認真細致、團隊合作、工匠精神等工程倫理素養。結合專業知識圖譜和課程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把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細化成十個課程思政教學指標點,涵蓋家國情懷、優秀文化、工程倫理、工匠精神等相關思政教育內容,并以適合的切入點融入課程思政教學。
第一,“培養熱愛國家、愛黨敬業的愛國主義情操”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可以,具體細化為家國情懷、優秀文化這兩個課程思政教學指標點。在講授國家情懷時,教師可以以建筑給水排水發展史為切入點,講述建筑給水排水發展歷程和顧康樂、許保玖等領域先輩的故事。在講授優秀文化時,教師可以以雨水系統為切入點,講述故宮排水系統、贛州古城福壽溝等中國古代雨水系統工程成功案例,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工程師價值觀和規范標準意識” 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可以具體細化為社會責任、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安全意識、工程思維五個課程思政教學指標點。
在講授社會責任時,教師可以以排水地漏知識點為切入點,列舉香港淘大花園因為地漏使用不當,導致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病毒流行的事件,給社會造成了安全衛生影響和風險。在講授協調發展教學指標點時,教師可以以居住小區給水排水工程內容為切入點,列舉居住小區需要進行綜合協調的有給水工程、排水工程,以及小區中水工程、直飲水工程、熱水工程、環保工程等內容。在講授可持續發展時,教師可以以給水方式、高層建筑給水系統等內容為切入點,以給水方式為切入點時,教師應側重充分利用室外管網壓力,選擇適用、經濟、綠色、節水節能的供水方案;以高層建筑給水系統為切入點時,教師應側重工程涉及的技術、經濟、社會和環境因素帶來的綜合影響等。在講授安全意識時,教師可以以消火栓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為切入點,教師應結合實際消防工程案例,培養學生法治意識和安全意識。在講授工程思維時,教師可以以水壓、水量計算等內容為切入點,從用戶角度出發,以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為導向,提出解決給水排水復雜工程問題的方法。
第三,“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科學嚴謹、認真細致、團隊合作、工匠精神的工程倫理素養” 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可以具體細化為專業認同、工程倫理、工匠精神三個課程思政教學指標點。在講授專業認同教師可以以課程簡介為切入點,結合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講述優秀校友職業發展事例,引導學生建立專業學習信心,做好專業發展規劃。在講授工程倫理時,教師可以以熱水系統同程式管網知識為切入點,熱水由于管網系統大、循環管路長、閥門調節效果不明顯,循環流量在系統中流動時易出現短流,應采用同程式管網布置,平衡各循環管路的水頭損失和循環流量,保障各配水點水溫。在講授工匠精神時,教師可以以設計規范學習為切入點,通過最新設計規范指導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計算說明書和圖紙符合設計深度要求和圖紙表達規范,激勵學生初步具備工程設計能力。
對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和融入途徑的研究,需要教師長期摸索和實踐。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政治說教,而是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不可或缺的“鹽分”和“營養”。課程思政不是損害課程本身的知識結構圖譜和邏輯體系,而是通過挖掘緊密相關的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因此,教師要筑牢政治信仰,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和完善課程思政教育內容,在“授業”和“解惑”中悄無聲息地“傳道”,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課程專業知識的同時,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新時代給水排水人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參考文獻:
[1]李世平.“課程思政”教學案例集[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9.
[2]張麗芳.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
[3]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課中的課程思政:為什么做與怎么做[J].中國大學教學,2019(9).
[4]解巖.理工類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內涵及路徑探析[J].才智,2019(1).
[5]趙東升,張怡文,徐俊,等.“水質工程學”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及融入途徑研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22(21).
[6]楊金鐸.中國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1.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等學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2022年度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題編號:GPSJZW2022-9;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項目編號:220601960102802;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題編號:JXJG-22-18-13。
(作者單位:王敏,高桂青,劉占孟,蔡峰 南昌工程學院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李麗 華東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