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林 宋泮濤



【摘 要】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特教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貫徹“以人為本、以愛育愛、一生一案、修技立身”教學理念,建設“四化”感受式教學資源體系,構建基于缺陷代償原則的“5E視覺感受式”教學方法,形成適合聽障學生特點的教學策略和評價考核體系,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提升,教師專業能力顯著增強,取得了較好的改革成效。
【關鍵詞】 高職;服裝專業;教學改革;聽障學生
【中圖分類號】 G762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校)“基于‘視覺感受5E教學法的高職特教服裝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堅持“以人為本、以愛育愛、一生一案、修技立身”的教學理念,以課堂改革為目標,探索和實踐了聽障學生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效路徑,并在全國特殊教育院校和普通高職院校推廣應用,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項目背景與實踐價值
我們在以聽障學生為授課對象的高職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課程教學中,發現存在三大問題:一是殘疾人職業教育照搬普通職業教育模式,理念缺乏特教特點。二是聽障學生因言語缺陷導致課堂學習效果不佳。三是現有教學資源不適應聽障學生學習需要。基于上述問題,2016年9月起,學校以針對聽障學生學習特點的教法改革為突破口,開展高職特教服裝專業“視覺感受5E教學法”改革創新,讓每一位聽障學生成為高素養、善思維、強技能、歸主流的社會有用之才。
“5E教學法”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模式,致力于激發聽障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E”是指“參與(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詳細說明(Elaboration)”→“評價(Evaluation)”五大教學環節?!耙曈X感受5E教學法”依據激趣→探索→應用→創新的認知程序,立足聽障學生的身心特點,讓聽障學生更好地感受項目化教學真實的工作任務流程,充分發揮聽障學生的視覺潛能,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掌握技能。
學校針對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學生94%存在聽力障礙、2%存在多重障礙的狀況,在教學中構建適合聽障學生學習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和資源課程,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廠內廠外實施全過程陪伴式育人,進行技術技能“手把手”傳承。教師重視學生心理特點,以提振學習熱情為手段,進行感恩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建成真愛、傳道、授業、解惑、感恩的“愛心課堂”,將“愛”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對祖國、對他人、對自己、對學習、對崗位的熱愛。開展“一生一案”個別化分層次學業規劃,持續關注學生的后續發展,德技雙修,以立足社會回歸主流為目的,開展個別化教育,使殘障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人才。
二、教學流程與培養策略
學校立足聽障學生動手能力強、模仿能力強、觀察能力強的特點,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實施“視覺感受5E教學法”。教學過程圍繞服裝行業相關崗位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形成“感覺代償+技能獲取+分層教學+分項練習+分崗就業”的培養范式。按照師生感受(設計作品)—師生、生生啟發(設計思維)—學生體驗(工作流程)—師生、生生評價(作品創作)—師生拓展(市場開發)的教學環節,課前教師下達學習任務指令,學生初步理解知識點,教師全程線上引領;課中通過“教學做一體化”,從任務認領—分析—實施—鞏固—評價—總結,針對難點教師著重引導;課后學生回顧與拓展知識點,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通過感受式引導教學、多維度評價、探索式拓展,形成教師融入、學生投入、師生互動、重視過程、突出結果的教育過程,實現了教學方法與角度的轉變(如圖1所示)。
學校針對聽障學生個體差異,創立了以技藝訓練、能力培養、特色發展為主線的融合培養策略。首先,教師對專業的知識點拆解后進行分項教學,學生先掌握碎片化的知識點再進行知識組裝,提升自己的學習和理解整合能力,有效解決聽障生學習知識慢、理解力不足的問題,最終促成技藝訓練、能力培養、拓展創新的個體發展。其次,教師將每班同學分為若干小組,每個組由5名左右學生組成,采用優生帶差生的小組自我管理方法,開展知識點討論、專業課程互助,對不同基礎能力的學生實施不同培養方案。通過分層式組合、啟發式授課、交流式學習、互助式評價,提升小組整體的學習質量。再次,教師對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開展不同崗位類型的專項實訓,實行差異培養,并根據學生職業能力的差異推薦就業,避免某類型就業崗位的擁擠,實現分層就業。學校緊緊圍繞“關愛學生每個成長環節”的教育初衷,實現教學與生產崗位對接,促動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就業上從服裝廠扎堆就業到不同崗位分層就業的轉變(如圖2所示)。
三、教學資源體系建設
為讓聽障學生感受真實的服裝設計生產工作任務流程,學校構建了基于崗位群需求的全模塊、全流程感受式課程體系(如下頁圖3所示)。
1.實景化的課程環境:現代企業的用人標準更加突出綜合職業能力,即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學校通過無障礙技術改造,建設企業實景一體化教學課程環境,以聽障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校教學評價與企業質量標準鏈接,提高學生職業技能訓練水平,實現內涵意義上的工學結合。
2.可視化的教學過程:通過VR博覽、3D試衣、同屏直播等技術手段,讓教與學可視化,發揮聽障學生視覺優勢,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取得學業的成功?;谄髽I崗位人才需求,設計服裝設計、生產可視化教學過程,讓教師看見學生的“學”,學生看見教師的“教”,提升教學成效。
3.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將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應用于教學過程,重視聽障學生手語信息資源的應用,突破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
4.項目化的實訓模塊:學習任務對接服裝生產任務,在“做中教”“做中學”里開展小組合作,讓學生獨立思考,通過模塊化實訓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點的理解。
學校將實操課程和理論課程進行項目組合,重構課程體系,建立立體知識構架;將信息無障礙作為數字建設的重要內容,量體裁衣,實施、完善聽障學生能看得懂、學得會的在線開放精品課程建設。同時開發出適合聽障學生的任務驅動項目式、可視化、新形態教材,使聽障學生不僅“愛學”還“樂學”。通過“四化”開展感受式教學資源建設以來,學校業已開發新形態教材4部、教材37本(部)、適應聽障學生學習習慣的軟件10項、學習資源5400個、工藝微課200個、國家精品資源課4門、精品資源庫2項、聽障學生用在線開放課程8門等,申報國際和國內發明專利各1項、實用新型專利12項,豐富了專業建設內涵,提升了專業教學水平。
四、評價體系與考核機制
學校建立了教師、學生、企業、社會四元評價體系。教師圍繞學生的理論理解力、實操熟練度、創新拓展性3個維度進行專業學習考核。學校重視崗課賽創,同40余家關注殘疾人事業的優秀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重視讓企業參與評價,做到課程改革適合企業用人需求;同時鼓勵殘障學生參與社會競爭,同健聽人同臺競技,激發自身學習熱情,提升聽障學生的自信心和職業能力。評價考核體系以殘疾學生修技立身、適應社會為核心,進一步培養聽障學生的“四自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經過多年的發展,學校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聽障生職業教育成績斐然。畢業生對口就業率在95%以上,畢業生表現受到用人單位一致好評,專業社會影響力和服務能力穩步提升?!耙曈X感受5E教學法”入圍ISO國際標準全球范圍內唯一面向殘疾人教育與學習服務的應用案例,為世界教育與學習服務提供了中國經驗。
本文根據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項目“基于‘視覺感受5E教學法的高職特教服裝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整理撰寫。
(作者單位: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