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影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引入數學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同時也可以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在數學課程標準全面實施的背景下,數學教師需要做好教材內容整合工作,找出數學傳統文化元素的滲透點,選擇適合的教育內容,將學生帶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參與數學探究活動,感受到數學傳統文化的價值。只有不斷提升學生對數學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才能積極參與到文化傳承中去,讓學生產生文化自信。
關鍵詞:數學傳統文化 小學數學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22
小學階段是學生掌握知識、提升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數學作為小學中的重點學科,教師需要從做好數學教學創新入手,不僅需要在課堂中傳授數學知識,同時也要找出教材中的數學傳統文化,展現文化育人作用,讓學生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與感染,實現全面提升數學核心素養目標。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應當找準數學文化滲透點,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保障數學教學高效開展。
一、將數學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
(一)強化審美意識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做好數學知識、技能目標培養工作,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提供支持。在數學教學中應當重視數學美育元素挖掘工作,展現數學美育教育作用,強化學生審美意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獲得改造世界的效果。數學美屬于數學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目標追求。從數學表現形式來講,主要包含數字符號、概念命題等,在抽象性方面相對較強,且數學美還具有抽象性、對稱美等特點,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做好教育培養工作,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美。部分教師長期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存在過度注重成績等問題,使得數學美育思想與方法難以發揮應有作用。所以在教學中需要從深入課堂出發,強化學生審美能力,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美。
(二)培養理性思維
在小學階段應當重視智育教育,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教師在教育中不僅需要傳授知識與技能,同時也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與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掌握文化知識的同時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數學作為智育教育中的重點,對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有著積極影響。通過傳授數學知識,能夠讓學生從生活實踐出發,主動運用數學思維,不斷解決數學問題。數學價值主要體現在對思維方式的影響等方面,當學生形成了數學思維以后,能夠正確認識與了解世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學思維屬于批判性思維,可以學生的提升辨別能力。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重視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升思維的批判性與創造性,利用數學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借助數學文化做好數學思維培養,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形成個人品質
數學文化具有較強的德育價值,可以說數學傳統文化對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等方面有著積極影響。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從落實以人為本思想入手,確保數學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明確教育目標,滿足素質教育要求。在教育中,教師需要將適合的教育素材展示在學生面前,做好學生個性品質等方面的培養工作,讓學生受到數學傳統文化的影響。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小學階段需要做好調整工作,以滿足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需求為主,利用傳統文化強化學生的文化素養,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應當重視素質教育,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主動性,實現數學知識與文化之間的有效融合,在提升學生道德修養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滿足新時期對學生發展的要求。
二、將數學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路徑
(一)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
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數學教育存在趨利性等問題,雖然學生能夠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但是卻難以真正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影響到了學生的健康發展。在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育需要做好改革與創新工作,教師也要明確數學教育的意義,不僅需要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習慣,強化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只有不斷提升教師的數學傳統文化素養,才能做好學生培養工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是樹立傳統文化觀念。數學教師的傳統文化觀念是保障數學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在教學中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做好調整工作,為學生提供文化氣息濃郁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教師對傳統文化、數學素養的認識需要循序漸進,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同時也要了解文學、社會、自然等知識點。在學習與數學相關的知識時,還要加深學生對數學傳統文化的認識,強化數學文化素養,閱讀與數學文化相關的書籍、資料等。如可以閱讀與數學歷史相關的典故、奇聞逸事等,在延伸數學視野的同時理解數學知識。只有端正對數學傳統文化的認知態度,才能提升學習興趣,才能為學生的數學傳統文化素養培養提供支持。如果教師對數學傳統文化的處理能力不足,勢必會降低數學教學的趣味性,難以展現數學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所以教師應當主動學習數學知識,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在擴大知識面的同時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保障數學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二是鍛煉文化滲透能力。想要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就需要從課程標準內容出發,保障教育理念的新穎性與高效性,結合課堂教學實踐,使用適合的教育手段,掌握文化滲透方法,針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提升數學傳統文化滲透效果。第一,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嘗試從網絡等渠道入手,收集相關素材,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保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將數學知識、技能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傳統文化,進而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第二,教師需要主動收集有效的教育案例,不斷學習與總結經驗,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獲取滲透數學傳統文化的知識與技能。第三,在教學中應當主動創新,保持思維活躍性,為學生營造出高效的數學傳統文化課堂。
(二)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容
1.確保傳統文化滲透量的合理性
研究發現,許多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是來源于教材,而在教材中,數學傳統文化又是通過閱讀材料的方式體現的,在內容深度方面存在不足。所以,在教學中需要從豐富傳統文化內容出發,確保傳統文化滲透量的合理性。因為學生學習能力與個性水平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所以,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設計應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身心發展規律,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材作為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需要確保數學傳統文化滲透量的充足性。如,在面對低年級學生時,因其年齡相對較小,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補充文化材料時可以增加數學游戲等內容,確保內容的生動性與趣味性,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中。在面對中年級學生時,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所以就可以增加文字閱讀類的傳統文化,給學生提供閱讀機會,同時還需要平衡不同知識領域中的文化素材,結合課程改革要求,保障數學文化滲透的合理性,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增加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同時也要針對參考書、試卷資源等進行分析,增加相應的傳統文化內容,鍛煉學生的探索能力,逐漸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
2.確保數學文化呈現方式的豐富性
一是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數學語言,如文本語言、符號語言等。通過對小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結合年齡等情況,確保教育內容的合理性。例如,現如今電子書本已經廣泛進入到課堂中,通過將教材內容以視頻、音頻等方式展示在課堂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產生學習主動性,同時也可以適當補充信息來源,借助鏈接等形式展示網頁,豐富學習視頻資料,便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傳統文化。
二是做好說學結合工作,保障數學資源的充足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利用說學結合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傳統文化。教師也要主動收集相關資料,加強數學問題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在日常教學中需要學生完善數學筆記,豐富數學習題內容,利用數學故事來吸引學生,鍛煉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通過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機會,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如,可以在教學中引入雞兔同籠問題,利用多媒體設備將習題以動畫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提升教學的直觀性。解決數學問題時還需要從學理解與說思維層面出發,實現好二者的聯系,如可以在講述“對策”相關知識時使用田忌賽馬故事,借助故事完成學說結合,實現對數學教學內容的補充,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
三是創新數學實踐活動,積累豐富多樣的數學素材。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做好教學實踐研究工作,找出傳統文化滲透點,做好學生潛能開發工作,展現數學學科的特點,針對數學中隱藏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整合,堅持循序漸進原則,實現對學生的有效指導。例如,在講述年月日知識時,可以從我國古代的平年、閏年等知識方面出發,找出隱藏的數學問題,鼓勵學生梳理與之相關的知識點,利用拳頭記憶法記憶大小月等活動,以此來提升教學趣味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進而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四是從生活層面出發,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不僅可以延伸數學學習空間,同時也可以提升數學教學的自主性與開放性,強化數學教學生命力。數學知識來源于日常生活中,讓學生主動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能夠了解數學存在的意義,主動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時,可以結合《九章算術》中的問題,在講述正方形面積內容時,可以提供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驗數學知識,在動手測量與計算的過程中理解知識。
(三)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1.做好品德教育
在小學數學中引入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受到文化熏陶,感受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養成有著積極影響。所以,在教學中需要從數學課堂出發,找出數學知識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結合點,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課堂中,讓學生了解古代數學家的優秀品格與思想。如在圓的周長的教學中需要學生學習好圓周率知識,為了加深印象,可以將祖沖之的故事展示在課堂中,或是可以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結合與數學相關的文化活動來提出問題,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2.培養創新思維
一是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需要做好指導工作,確保教學活動的針對性,找準傳統文化的引入點。如在學習指導活動中可以將古人的方法展示在課堂中,在繩結記事等故事的展示下,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文化精髓。在學習對計算工具的認識時,就可以從春秋戰國時代入手,將算籌的相關內容提供給學生,以此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在教學活動中還可以為學生提供算盤等實物,提升數學教學的生動性與趣味性。
二是將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與數學傳統文化融合,將劉徽借助出入相補原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相關資料展示在課堂中,營造數學問題情境,并為學生提供學具,要求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行對比,加深對幾何圖形特征、性質的了解。
三是發揮家校共建作用,為學生打造高效數學課堂。教師要想培養學生數學創新思維,就需要加強家庭與學校之間的聯系,做好傳統文化引入工作,為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提供支持。如在講述完簡易方程知識以后,就可以組織學生對方程在我國的發展歷史進行研究,在家長的幫助下收集《九章算術》中的內容。通過加強家長與學校之間的合作,能夠為學生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嘗試提出新的解題思路,逐漸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感受文化美感
數學圖案中隱藏著豐富的文化,借助傳統數學圖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歷史,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如在講述圖形與幾何知識時,可以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傳統數學圖案,如唐代瓷器、臉譜等,同時也可以播放視頻資料,將圖案的來源、發展歷史等展示在課堂中,與學生一起探究圖案中隱藏的數學思想,轉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感受課堂學習的樂趣。另外,在教學活動中還需要結合數學知識,做好圖案設計,完成展示活動,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如在教學圓柱與圓錐的相關知識時,需要組織學生設計出具有文化元素的圓錐體、圓柱體等,并展示學習成果,在班級中進行評比,進而加深對知識的印象,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
4.開展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重要渠道,借助探究活動能夠提升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如在講述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時,可以從分數的發展歷史出發,通過收集與整理相關資料,進一步感受傳統文化價值。在課堂中可以將春秋時期諸侯領地大小的相關資料展示在課堂中,讓學生認識到分數在我國的發展歷史,感受到數學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數學傳統文化對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影響。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挖掘教材中隱藏的數學傳統文化內容,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給學生提供思考與探究的機會,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肖慧《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科書的時代價值及其實現途徑》,《好家長》2019年第14期。
[2] 高其鳳《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育的困境與解決方法》,《好日子》2021年第2期。
[3] 魏建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