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紅菊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精神傳承與延續的命脈。新課改強調素質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各學科教學活動,不僅要注重學科知識傳授,還要將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學科教育中,實現學科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這是當前一線教師在新課改中的使命。因此,教師應深入分析學科特征,找到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點,讓學生能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更深刻的感知和感悟,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探究熱情和尊重之情。本文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展開綜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 傳統文化 滲透路徑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32
在當前的基礎教育階段,許多學校開始有意識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數學作為中學生的必學科目,在數學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也是極為必要的,如此不僅可豐富教學資源、拓展教學內容,還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知識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將傳統文化融入初中數學教學中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具有劃時代意義,但就現在傳統文化在初中數學課堂的滲透情況而言,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有關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積極解決。
一、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特征的標識,也是民族精神的體現,近幾年隨著學術界對數學教學實踐活動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對于落實素質教育理念有重要促進作用,因此,數學課堂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顯得尤為必要。
1.快速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必然要求
雖然現階段教學改革標準強調素質教育,提倡減負增質,國家也在逐漸淡化用分數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將更多的關注力放在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上。但初中生所面臨的升學壓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教師和家長仍無法完全擺脫過于注重考試成績的思維限制。在傳統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慣用“填鴨式”教學,因此導致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易喪失學習興趣,致使學習成績難以快速提升。因此,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借助傳統文化開展數學教學,有助于改變當前的教學現狀,讓初中生對數學知識產生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配合教師的適當引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快速提升學習成績的目的。
2.改變學生數學學科認知的有效策略
在初中階段,數學作為重要學科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師的要求較高,然而在傳統教學理念下,教師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枯燥的教材知識的講解上,致使學生無法發現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的樂趣。數學作為一門工具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學習數學知識對生物、化學、物理等自然學科的學習均可起到促進作用,但是學習過程中,初中生需掌握諸多復雜的公式定理,而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未落實事件與理論的結合,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而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數學教學中,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可最大程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進而對改變當前的教學現狀起到促進作用。
3.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強大動力
傳統初中數學課堂氛圍嚴肅、內容枯燥,加之數學知識晦澀難懂,導致學生對抽象性的問題缺乏探究情緒,且數學知識實際運用能力較差,在遇到數學問題時難以準確找到解決思路,更難從知識中找到解決對策。而將傳統文化與數學課堂進行有機結合,能夠利用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增加新鮮感,可有效激發其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動力。
4.推動數學學科發展的必然需求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社會各界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因此逐漸將目光放在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上。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了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需以傳統文化為基礎開展教學活動。對于初中數學學科來說,其本身便蘊含著傳統文化元素,如果在教學實踐中片面側重知識教學,會使內容過于枯燥,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數學知識教學中,可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支撐數學理論,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知識探究欲望,促進其全面發展,達到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的目的。
二、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制約傳統文化滲透的因素分析
1.教師傳統文化教學經驗不足
在傳統數學課堂中,教師多采用單一教學模式,大部分教師認為數學作為基礎的應用型學科,主要責任是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傳統文化及德育工作應交由思想政治或語文等文科教師來完成,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并未將傳統文化滲透納入自己的工作范圍,同時,受應試理念影響,數學教師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因此,其自身的傳統文化教學經驗不足,致使傳統文化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滲透工作難以落實,數學教師應積極向文科教師請教,正確掌握在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以增強滲透效果。
2.學校和教師對傳統文化滲透缺乏重視
現在大部分學校和教師的思維中,提升學生成績才是初中數學課堂的根本目標,因而未對傳統文化滲透引起重視,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中的瑰寶,其中不僅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精神,還含有諸多教育素材,而許多教師對其在教學中進行滲透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對傳統文化教學缺乏足夠重視。因此,學校和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觀念,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教學價值,學校應積極組織教師參與傳統文化教學培訓,提升教師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3.多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照本宣科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需使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有機結合,然而,現在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常只依賴教材,機械傳授課本內容,致使數學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脫節,學生難以將二者聯系起來,進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計劃設計時,應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導入傳統文化知識,實現兩者的有效結合,進而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吸收傳統文化知識。
三、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1.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數學之美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币虼耍诔踔袛祵W教學中,教師應充分了解這一階段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抓住其成長特征,利用他們對新鮮事物的強烈好奇心和探究欲,將古詩詞與數學知識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創新教學方式調動其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同時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中的數學之美。
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勾股定理》的相關內容時,可引入我國古代數學巨著《九章算術》中的“池葭出水”內容,可通過音頻形式刺激學生聽覺,引導其想象出相關的美景。教師可讓學生先讀文章、熟悉文意,從中感受我國傳統數學知識的詩情畫意,然后根據詩意內涵提取數學知識,畫出圖形以便于計算,如此不僅可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詩意之美,還可對其數學思維進行培養。又如,在講解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軸對稱》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利用新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中國古代建筑的圖片,如天壇、故宮等,讓學生感受古代建筑的宏偉與魅力,或者展示剪紙、京劇臉譜等圖片,通過一幅幅圖片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之美,進而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知識中的軸對稱之美。在欣賞美景、美圖過程中,不單要提煉其中的數學知識,享受數學之美,還要引導學生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數學與數字是不可分割的存在,但單看一排排數字會給人枯燥乏味之感,但在傳統文化中有許多詩人愿意將數字和詩文聯系起來,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數字詩,朗朗上口且別具風味。如古詩《山村詠懷》中便包含大量數字內容,作者可以將空間、景物作為抒發情感的載體,使詩文通俗自然,妙趣橫生。教師將這些詩詞數字、數學經典引入到初中數學課堂中,不僅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讓其深度領略數學文化的詩意,充分感受數學之美。
2.以數學家的人生為載體感悟傳統文化之美
為了激發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教師可對教材中中國古代數學家的故事進行深入挖掘和利用,介紹其生活的時代背景、成就、事跡等,讓學生對其成就和貢獻產生充分了解。同時,可讓學生通過圖書館或網絡收集、整理我國古代數學家的事跡、成就等,以故事會、板報等形式在班級中展示相關圖片。如此不僅可讓學生對我國古代數學家產生深刻了解,又能讓學生增長數學知識,通過深入了解我國歷代數學家的成就和貢獻,提升初中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和傳統文化素養。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圓》中圓周率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在課堂上引入我國古代研究圓周率的故事。圓周率早在戰國時期《墨經》一書中便有記載。在《周髀算經》中記載了“徑一周三”的內容。魏晉時期劉徽運用“割圓術”計算出圓周率為3.1416,在人類歷史上,劉徽的“割圓術”首次將無窮小分割與極限引入到數學證明中,成為不朽篇章。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數學家祖沖之經不懈努力,計算出圓周率為3.1415926,將其精確到小數點后第7位,同時還得出了球的體積公式。在圓周率的應用和研究中,歷代數學家的堅持與努力對文化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再如,講解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有理數》中“正數和負數”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告訴學生在世界上我國是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早在《九章算術》一書中便有正負數相關內容的記載。相較于西方國家而言,我國負數知識的出現時間要早一千五百多年,通過對數學史上名人名事的分享,讓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入了解,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并提高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與民族自豪感。
3.以數學實例為載體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
隨著課程改革進程不斷深入,要強化對初中數學教材的分析與研究,體現出素質教育在教育理念改變與教學方法改革中的影響。教材編寫人員目前已經意識到傳統文化對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教材中也融合了一些傳統文化內容。但要想將傳統文化成功滲透到初中數學課堂上,還需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抓準結合點強化傳統文化滲透講解,這不僅能夠讓學生的知識儲備更豐富,也可以讓其內在精神同樣富有,同時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進一步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品質,為其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綜合素質基礎,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勾股定理》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挖掘教材內容所對應的歷史故事,以故事形式導入教學內容,其后以此為基礎引入傳統文化內容,讓學生在數學知識探索中感受傳統數學問題的博大精深。如果學生能夠從方程術方面入手,加強對勾股定理相關知識的理解,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習效果,而且可培養其文化自信,激發其民族自豪感,為未來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
4.以數學圖形知識為載體實現傳統文化滲透
初中數學教材中所涵蓋的傳統文化不僅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包含世界上的優秀文化,介紹了人類在數學科學方面的正確認知經驗,對數學教學意義非凡。除此以外,數學學科的方法論與認識論特征鮮明,并與哲學思想關系密切,涵蓋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在數學研究中相關學者還在不斷從其他文化中汲取營養,為彰顯凝結在各種形態中的文化奠定了基礎。因此,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要讓學生在數學知識探索過程中,感悟人文價值。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幾何圖形初步》相關知識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為學生介紹《幾何原本》中的基本概念與公理化思想。彰顯“軟文化”與“硬文化”中的人文價值,讓學生在數學圖形知識學習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如在講解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圓》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利用新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蒙古包與土坯房相關的圖片或視頻,讓他們對蒙古族和維吾爾族房屋構建特征與習俗有所了解,為學習圓的相關知識做好認知準備。這種教學方式實現了數學知識與傳統文化的有效結合,而且將該學科獨特、精彩的人文教育價值凸顯出來。這一方法不僅可提高數學知識教學的趣味性,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了文化自信,進而提高其數學修養,推動傳統文化傳承。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落實傳統文化滲透是極為必要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本學科特征,結合教材內容從名人軼事、精美圖案賞析等角度入手,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數學文化氛圍,展示數學學科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也讓他們從傳統文化中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吸引其自主投入到數學知識實踐、探究中,進而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熏陶,形成民族自豪感,承擔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鄧源麗《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滲透中華優秀數學傳統文化的探究》,《文學少年》2021年第17期。
[2] 吳延梅《初中數學課堂滲透傳統文化教學模式構建初探》,《今天》2021年第9期、
[3] 覃麗瓊《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IT經理世界》2021年第1期。
[4] 劉漢東、劉漢奎《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讀與寫》2020年第1期。
[5] 周玲、王昌梓《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滲透中華優秀數學傳統文化的探究》,《新課程(中學)》2019年第11期。
[6] 陳新剛《初中數學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機融合》,《科普童話(新課堂)》2019年第33期。
[7] 梁振奇《淺談在數學課堂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新一代(理論版)》2019年第13期。
[8] 李夏英《初中數學課堂滲透傳統文化教學模式構建初探》,《文理導航》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