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煒 馬杰
[摘 要] 作為國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最高層次,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水平和科技創新潛力的重要標志。通過問卷調研上海某醫學院校研究生導學關系質量,以雙主體理論為基礎,從導學互動維度探索影響導學關系質量的因素。通過對高質量導學關系中導師和研究生互動模式的描述,提出了構建高質量“導學關系”的三點建議:加強研究生入學動機考察,發揮互動雙方主體作用和加強對導學關系的常規考察和評估。
[關鍵詞] 雙主體理論;導學關系;互動;研究生教育;高質量
[基金項目] 2020年度上海中醫藥大學德育工作特色項目“協同視角下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合力育人實證探究”(DY2020138)
[作者簡介] 鄧 煒(1995—),女(土家族),湖南常德人,文學碩士,上海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馬 杰(1981—),男,江蘇無錫人,醫學博士,上海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通信作者),主要從事醫學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29-0033-04[收稿日期] 2022-09-20
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應對全球人才競爭的基礎布局[1]。導學關系作為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最主要的人際關系,對研究生成長成才有著重要影響。近年來,多起由于不和諧導學關系引發的負面新聞備受社會關注。面對新的形勢和使命,應當認識到我國目前研究生培養模式與社會對研究生培養期望之間的矛盾。基于此,筆者從研究生導學關系的問題著手,反思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導師與研究生的作用方式,通過探究影響導學互動質量的相關因素,提出提升導學互動質量的對策,充分發揮教育過程中導師和研究生的雙主體作用。
一、反思:雙主體理論下不和諧導學關系背后的互動缺位
與傳統教育理論的主客體關系相比較,教育的“雙主體理論”把培養和發揮人的主動性看成是教育的基本規律和根本目標,認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的,他們都是有思想、有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的教育活動的控制者,只是控制的教育和控制的方法不一樣而已,這種對等的地位也決定了他們都是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基于雙主體理論,和諧的導學關系應當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導師和研究生共同參與互動的一種平等關系。“雙主體”之一的導師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全面客觀認識受教育的研究生,充分溝通研究生發展要求的教育內容,主動適應、選擇和改造教育環境。“雙主體”之一的研究生與導師具有同等的地位,與導師平等互動,對教育目的、教育內容進行價值認同,積極應對環境變化,從接受教育變為自我教育,從他律變為自律[2]。
在導師負責制的大背景下,導師仍被視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其主體地位和主體性被重點強調,研究生僅僅被當作教育的客體和被改造的對象,其興趣、見解難以表達,內在的積極性和驅動力難以發揮作用。有研究發現,我國研究生的師生關系質量普遍不高,最顯著的問題,就是缺乏高質量的溝通交流,導師指導不足、師生間權利不平等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從而導致雇傭關系、從屬關系等不和諧導學關系的出現[3]。
二、實踐:大樣本下的影響導學關系質量的因素探索
導學互動是導師和研究生雙方在教育培養活動中相互交流、影響的一種不斷作用的狀態,是導學關系的動態表現和雙主體性的反映。有效的導學互動不僅能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還能提高教育的滿意度,從而構建和諧的導學關系[4]。與本科層面師生互動的研究相比,關于研究生層面導學互動的研究文獻極少,而關于研究生與導師互動影響因素的研究更為罕見,主要局限于對“導師”和“學生”兩個層面的因素進行探索[5],且缺乏大樣本數據的支撐。本研究將以上海某醫學院校的研究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大樣本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對影響導學互動質量的因素進行探究。
(一)研究樣本描述
本問卷包括研究生對導學關系質量的主觀感受評價和影響導學關系質量的互動相關因素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614份。量表共9題,5點計分,題項得分越高,導學關系質量越好。問卷在本次調研中獲取了較好的信度(Cronbachα=0.916)。其中,影響導學關系質量的互動相關因素調查包含互動目標、互動媒介、互動頻率、互動模式和互動內容五個維度。互動目標指研究生攻讀本學位的動機;互動媒介指研究生與導師互動的媒介;互動頻率指研究生與導師互動的頻次;互動模式主要考慮研究生與導師雙方的主動性;互動內容主要指研究生與導師互動過的話題。
(二)導學關系質量的差異性分析
1.互動目標維度。根據互動目標,可將研究生分為逃避就業型、就業受限型、科學研究型、亦步亦趨型、晉升受限型五種類型。調查結果顯示,科學研究型與其他四種類型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且得分最高。所以,學術導向型動機的研究生的導學關系質量比非學術導向型動機的好,而缺乏升學動機的研究生的導學關系質量最低。導師作為研究生科學研究的指導者,和科學研究型的學生互動動機契合度最高,導學關系質量也最高。
2.互動媒介維度。互動媒介維度主要分為直接互動和間接互動兩個方面。直接互動媒介包括“微信、QQ等即時通信工具”“電話”“短信”“面對面溝通”;間接互動媒介包括“通過他人轉告”。調查結果顯示,導學關系質量與互動媒介是顯著相關的,并且導師和研究生之間使用間接互動媒介的導學關系質量明顯差于使用直接互動媒介的。
3.互動頻率維度。導學關系質量在不同的溝通頻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一學期一次”的導學關系質量得分為4.43,“兩個月一次”為4.40,“一個月一次”為4.51,“兩周一次”為4.58,“一周一次及以上”為4.63。且導學關系質量與溝通頻次呈正相關關系,即溝通頻率越高,導學關系質量越好。
4.互動模式維度。基于導師和研究生雙方在互動過程中的主動程度,可以將互動模式分為“導師主動詢問”“研究生主動向導師匯報”“導師主動詢問同時研究生也主動向導師匯報”。調查結果顯示,導學關系質量在不同的互動模式之間存在差異。進一步地,導師主動詢問和學生主動向導師匯報的導學關系質量不存在差異,導師主動詢問同時學生也主動向導師匯報的導學關系質量與其他方式均存在差異,且得分最高。
5.互動內容維度。導學關系的實質是以師生為主題,以學生個體體驗為核心,以“主體間性”及“互動”理論為理論體系,以一定的導學關系原則為約束,強調導師指導及學生學習兩種活動相互有機結合,注重互動效果的復雜關系體系[6]。所以,以學生為中心可將互動內容維度分為與學生個人發展、幸福感相關和無關的互動內容。調查結果顯示,“科研學習和臨床治病經驗”“學術道德規范和理想信念”“職業生涯規劃與想法”“日常生活”“情感生活和心理狀況”等與學生個人發展、幸福感有關的互動內容與導學關系顯著相關,且有積極作用;而“與導師個人行政工作、課程、課題等相關的事務”等與學生個人發展、幸福感無關的互動內容與導學關系顯著相關,但是呈現出消極作用。
三、探索:基于實證的導學互動質量提升策略
基于此,可以得出導學互動質量與互動目標、互動媒介、互動頻率、互動模式和互動內容顯著相關。在理想的導學互動中,研究生的升學動機與導師的晉升動機相契合,雙方通過直接、主動的方式,以一周一次及以上的頻率進行溝通,內容與研究生的個人發展、幸福感相關。因此,提出了以下高質量“導學關系”的建設策略。
(一)加強對研究生升學動機的考察
目前國內高校在碩博士招生環節大都采用統一考試的方式,側重對專業知識的考查,忽略對升學動機、科研規劃等方面的考察,導致研究生在入學后缺乏積極的學術意愿、良好的學術態度和持之以恒的學術探索精神,進而造成學術成果匱乏、導學關系緊張、心理問題、職業生涯迷茫等在研究生群體中較常見的問題。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的《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精準選拔人才。完善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嚴格監管的研究生考試招生制度體系[1]。各高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不忽視專業知識考核的基礎上,加強導師在招生過程中對學生入學動機的考察,優先選拔對科學研究有全面規劃和熱情的學生。
(二)發揮導師和研究生在互動過程中的雙主體作用
雙主體理論視域下的研究生導師負責制是研究生與導師以相互作用的共同主體身份作用于客體—知識和課題項目[2]。其中,導師作為教育主體發揮著主導、引領的作用,研究生作為受教育主體發揮著主動、協同的作用。盡管互動雙方具有平等的互動關系,但是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首要責任人,應當主動成為研究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知心人、熱心人和引路人”。
1.創造良好的互動氛圍。良好的互動氛圍是導師和研究生主動積極互動的內驅力。作為教育活動的組織者,研究生導師應當肩負起創造良好互動氛圍的主要責任。首先,要與學生劃分好培養過程中的“邊界”,提前說明“可為”與“不可為”。即使是成年已久的研究生,仍要樹立規矩意識,盡可能地減少日后互動過程中因為知識背景不一致導致的摩擦。其次,作為雙主體的其中一個主體,導師在入學時應與學生進行談話,了解學生的入學動機和研究生期間的個人規劃,使雙方的互動動機相匹配,從而做到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最后,作為一名長者和教育者,導師應當主動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近況,為學生排難解惑,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他們的興趣特點和個性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根據自己的工作內容為學生安排任務,打擊學生的科研熱情;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調整互動方式,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
2.構建研究生導師合力育人共同體。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研究生群體更多集中在本科畢業直升研究生的“95后”,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對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個人想法,缺乏真正進入社會的經歷,應對挫折、壓力的能力較弱。而且,他們面臨著科研、畢業、就業、婚戀、人際關系等更加復雜的問題。如果導師只關心學生的科研課題進展,對于生活、就業、人際交往等與學生幸福感息息相關的話題漠不關心,就可能形成疏遠的導學關系,學生更可能因尋求不到心理支持而出現崩潰、抑郁等心理問題。相比于經受過碩士階段學習磨煉的博士研究生而言,碩士研究生則更需要導師對個人生活、心理、職業規劃等方面的關心和支持。調查結果也證明,導學關系主觀感受差的研究生(均值不超過2)所選擇的互動內容僅限于“與導師個人行政工作、課程、課題等相關的事務”,他們沒有感受到導師對他們個人思想動態、發展前途、心理狀況、學術道德等方面的關心與支持。雖然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肩負立德樹人的職責[7],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方面有絕對的話語權,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等非學術指導方面的問題常常讓他們感到束手無策。相比之下,研究生輔導員作為與研究生培養息息相關的另一主體,在非學術指導問題上有專業背景和工作經驗的優勢,能夠較好地幫助研究生處理這些問題。因此,高校要構建起以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為主體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努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3.搭建高頻靈活的互動交流機制。此次調查結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一致的情況下,導學雙方互動頻率越高、雙方均能主動進行溝通、采用直接的互動媒介,導學關系質量越高。隨著現代通信工具的不斷發展,導師和研究生的互動方式趨于多樣化,不再局限于面談,而是更多地依賴微信、QQ等互聯網通信工具,這為導師和學生間保持高頻、主動的互動提供了可能。然而,“90后”作為研究生群體的中堅力量,更傾向于圈層化社交、網際化溝通、移動化生活,對于網絡新興詞匯的接受度和使用度較高。而研究生導師大多為“60后”“70后”,對于微信、微博、QQ等新型社交媒體的使用僅停留在日常信息交換的層面,處于新興網絡文化的籓籬之外,對于學生的精神需求了解甚少。這種網絡圈層化為研究生導師和學生的互動提供了無形的壁壘,阻礙他們進行更深入、更高質量的互動。
對于高校而言,教育內容和形式要緊跟時代發展,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定期對研究生導師進行培訓,了解學生的成長規律,用學生感到親切的語言關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對于研究生導師而言,要把自己定位為研究生培養的“蓄水池”,不僅要培養研究生成長成才,更要學會如何將學科組其他的專家、思政教師、研究生管理人員、校外專家等資源匯聚起來,為研究生提供豐富靈活的學習生活氛圍。
(三)加強對導學關系的常規考察和評估
在理想的導學關系中,導師在學業上平等地指導、在生活中關心每一名研究生,學生尊重感激導師的辛勤教導和關愛,雙方隨時保持聯系,為了預期的目標而共同努力,共同成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導師作為掌握資源的一方,學生作為被分配資源的一方,雙方關系的平衡總是處于微妙的變化之中。對于導師和學生來說,要通過良好的互動來維持雙方關系的平衡。然而,失衡的狀態時有發生,近年來因此導致的雙方沖突、學生自殺等悲劇事件也屢見不鮮。所以,加強對導學關系的常規考察和評估是十分必要的。從導生關系內部來說,將導學關系的常規考察納入研究生導師選聘、評優的考察要求,讓導師重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質量,并在對失衡狀態有所察覺時,作為師者、長者和資源的分配者,主動地進行調節,盡力恢復平衡狀態;從導生關系外部來說,高校要加強對導學關系的常規考察和評估,應該設立專門的研究生導生關系調解部門,在雙方無法調節或者沒有察覺關系失衡狀態時,由第三方介入進行調查調解,真正將導師和學生權益保護落到實處。該部門可就研究生導師職責、學生權益、導學互動、導學關系等主題進行日常宣教,推動導師和研究生發揮雙方的主體作用,更好地進行互動,推動雙方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教研〔2020〕9號[A/OL].[2020-09-21](2022-08-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2]郭慧梅.反思雙主體理論在研究生導師負責制中的運用[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8):21-25.
[3]劉平.碩士生師生關系研究:以南京大學為例[D].南京:南京大學,2013.
[4]龍永紅,汪霞.高校生師互動的本質、價值及有效策略[J].江蘇高教,2017(11):61-66.
[5]許祥云.研究生與導師互動: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模型: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1):59-66.
[6]張青.我國碩士研究生導學互動關系研究:以華東E大學為個案[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
[7]教育部.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教研〔2018〕1號[A/OL].(2022-08-20)[2018-01-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Mentor-Mentee Relationship Based on Dual Subject Theory
DENG Wei, MA Jie
(Schoo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uin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As the top level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quality of creative talents and the potenti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d on dual subject theory,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quality of mentor-mentee relationship with questionnai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s, so as to determine interactive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quality. By depicting the ideal interactive model in the relationship, thre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hat is, strengthening the inspection on the studying motives, stimulating the initiatives of the two subjects and focusing on the regular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Key words: dual subject theory; mentor-mentee relationship; interaction; graduate education; high-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