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充分落實高?!半p一流”建設目標和教師績效考核改革的系列要求,按照“雙一流”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將教師績效評價機制分解為“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決策支持和社會合作”四大考察維度。以“四維度”分析框架和量化考核法為依據,對高校教師的師德師風、教學水平、科研能力、成果轉化及社會影響等一系列具體績效評價制度進行系統性重構,力圖使其與“雙一流”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
[關鍵詞] 高校教師;業績評價;評價緯度;評價標準
[作者簡介] 鄒曉玫(1979—),女,浙江衢州人,博士,天津商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法律社會學與網絡法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27-0109-04[收稿日期] 2022-09-09
2015年,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指出“雙一流”建設要堅持以績效為杠桿,充分激發高校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并將“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作為“雙一流”建設的首要任務[1]。2016年,中共中央印發了系列文件,確立了高校教師績效評價“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的基本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進一步指出建設一流學校、一流專業,建成一批對區域和產業發展有較強支撐作用的高水平應用型高等學校[2]。
“雙一流”建設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構建質量和效率并重的業績評價體系,充分發揮高校和教師優勢,實現教師的分類評價、分類激勵,從而適應“雙一流”政策導向下高等教育改革對高校及教師的要求,是當前亟待思考與探討的問題。
一、“雙一流”建設中教師業績評價機制的重要性
師資隊伍建設是“雙一流”建設成敗的根本因素,而教師業績評價機制又是師資隊伍建設的“指揮棒”和“助推器”[3]。科學合理的業績評價,不僅為教師的入職、晉升、聘任、培訓和獎懲提供了基礎和依據,也有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從而整體性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水平。相對于“雙一流”建設的層次化、特色化及優勢化的教育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要求,現有的高校業績評價體系明顯存在制度供給不足,評價標準盲目向重點大學、綜合性大學看齊[4],存在“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傾向[5],與“雙一流”建設目標不匹配等問題。
因此,以“雙一流”師資隊伍建設要求為導向,以卓越人才培養為目標,全面重構高校教師業績評價機制,實現教師在科學研究、知識傳授、成果轉化和社會合作等方面角色的系統性轉變,對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實現和地方性特色人才的培養均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緊迫的現實意義。
二、教師業績評價標準的“四維度”構造
筆者擬從“雙一流”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出發,將該要求分解為教師績效評價的四大維度: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合作和決策支持。以上述“四維度”為線索,對教師的師德師風、教學水平、科研能力、成果轉化及社會影響等一系列具體績效評價制度中的評價難點進行討論,并尋求解決途徑。
(一)“師德”率領下的“四維度”綜合評價
現有的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體系過度偏重于科研業績的考核。教學能力雖然會納入考核范疇,但僅限于完成特定的教學工作量,而教學能力評價并不占主體地位。教學、科研之外的社會影響和決策參與等則以“錦上添花”的方式在各級各類評估、申報中發揮輔助作用,基本上不會納入教師業績評價體系。上述評價機制共同導致了教師業績考核等于完成工作量基礎上的科研水平考核,而科研成果考核本身的單一化、等級化,使某些學校拿項目、發論文成了獲得科研績效的唯一方式。考核標準的嚴重失衡必然導致高校教師精力分配的重心失衡,從根本上偏離了“一流師資”的根本要求。
要矯正上述嚴重失衡的績效評價體系,必須在“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的基本要求指導下,采用系統論的研究視角,按照“功能目標—系統結構分解—實證檢驗—功能偏差分析—機制重構”的系統思維方式,以“師德”為統率,將教師績效評價機制的目標分解為“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合作和決策支持”四大考察維度,以此指導多種具體評價制度的全面重構。對教師績效的四大維度評價應當以權重平衡的方式分別進行量化考核,在各維度加權平均的基礎上,將“師德”評價作為總體系數對考核整體結果進行調整,最終確定特定教師的績效綜合評價結果。
(二)“四維度”的具體內涵和結構關系
1.以“教書育人”為本位評價人才培養。矯正現有評價體系向科研成果考核的不當傾斜,首要的方式是使“教書育人”的教育活動回歸教師業績評價的中心位置。該重心地位應當體現為:首先,教育教學活動是其他工作的目的,即科研、決策支持和社會服務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書育人而存在的,從根本上看是人才培養工作的必要延伸。其次,對于一個高校教師的業績評價而言,如果“教書育人”的工作沒有較好地完成,甚至根本沒有完成,那其他維度的工作即使做得再出色,評價結論也是不合格的。最后,教師教育教學業績的評價不應再停留于簡單地完成課時量的要求,而應側重于人才培養結果的質量評價。
2.以“科學研究”為基石考查“三向發展”。對教師“科學研究”的評價應當立足于服務人才培養,有利于促進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與共同發展??茖W研究能力是高校“一流師資”必須具備的條件,也應納入績效評價體系,但這種評價考查的重點是:首先,科學研究是否基于對本學科前沿知識和認識的探索,促進了人類整體知識的發展;其次,科學研究成果是否有效地轉化為教學內容,為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服務促進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最后,科學研究是否提升了教師本身的知識挖掘和傳承能力,促進了教師自身的發展。
3.以“社會合作”為抓手考核服務能力。立足于教學和科研工作成果積極開展社會服務,一直是高校教師的實際工作之一。只是長久以來,對教師的社會服務一直存在一種誤解,即社會服務本身在某種意義上是教師利用高等教育資源在為自己開辟另外一種校外的工作或收入來源,似乎難登大雅之堂,更遑論納入績效考評體系。實際上社會服務能力是檢驗教師研究的真實水平和現實價值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擴大高校社會影響力,為畢業生開拓潛在就業崗位的有效方式。如果教師在很好地完成教學和科研工作任務的同時,能夠積極為社會相關領域提供技術服務并取得成績,當然應該在績效評價中被肯定。
4.以“決策支持”為著眼點考核成果轉化層次。現有教師業績評價體系很少涉及教學和科研成果對社會公共決策的轉化。在高度信息化的現代社會,高校教師作為最集中掌握專業化知識的群體,是公共決策的最大智慧支持力量。高校教師的研究成果最終成為公共決策的依據或參考,是成果轉化的最高級形態?!耙涣鲙熧Y”的建設目標和教師的績效考評中,都應當充分納入教師為公共決策提供支持的評價指標,積極引導教師立足于實際社會問題或決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開展研究,既避免象牙塔中的自說自話,也有利于向學生傳遞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三、“四維度”視角下教師業績評價的難點及改進思路
(一)“師德”評價難點及其改進思路
在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體系中,“師德”的重要性一直被反復提及并不斷被強調,然而卻很少能在實際的評價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關鍵在于“師德”評價的量化困難?,F有的評價方式通常以兩種方式體現“師德”評價:一是將教師在某一具體領域的一項或幾項職業道德表現視為“師德”的考查指標。二是將“師德”評價設定為特定的反向清單,即出現特定有違師德的行為,則在評獎、評優等活動中實施一票否決。前一種方式失之于以偏概全;而后一種方式看上去是對“師德”評價極為重視,但事實上能夠進入負面清單的通常是極為惡劣的教師“失德”行為,絕大多數教師的日??冃гu價中,不會涉及此類問題。
“師德”評價可從以下幾方面尋求改進:從評價定位上,師德評價不應當降格為任何一個具體維度中的一個評價要素,而應當是對教師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校內外社會服務等過程中的整體評價。從評價方式上,師德評價應當是正向機制和反向機制的并行評價??冃гu價機制應當以激勵為主、懲戒為輔,師德評價不應作為教師評價的減分項或否決項。筆者建議根據不同評價單位的具體需求,分別設定師德評價的加分清單和減分清單,并以加分清單充分體現教師各個領域彰顯師德的行為和成果及其加分權重,內容包括相關獲獎、高尚行為及典型模范事例等。從量化形式上,師德評價應當作為“四維度”評價之后的總系數存在。設定“師德”常態系數為1,出現加分清單所列各項則在1的基礎上累加系數,出現減分清單所列事項則在1的基礎上減少系數。具體領域出現嚴重違反職業道德之行為,只在具體的評獎評優過程中一票否決,可能影響總體績效考核的“師德”系數,但不至于使績效評價歸零。這樣既能充分體現“師德”在教師評價體系中的率領作用,又可區別具體領域和總體評價,做到靈活兼顧。
(二)“教書育人”評價難點及其改進思路
高校教師教育活動的評價難點在于如何通過量化統計方式體現對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的評價。教學活動的績效考核從一開始就是以量化的方式進行的。但問題在于這種量化基本上限于對教師教學工作量的統計。此種評價方法也能部分體現教師的教學工作狀態,僅能保障基本的教學時間投入,但對教學過程的實際精力投入程度評價不足,而教育教學結果意義上的學生培養效果更是完全沒有納入評價體系中。
“一流師資”建設目標下的教育教學工作業績考核應是“過程主義”和“結果主義”并重的。教學工作的過程評價應在一般工作量統計的基礎上更加重視教師為教學活動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實際投入的精力和所做的努力,包括但不限于課程改革實驗、教研交流活動、教學形式及考核形式改革等。教學工作的結果評價則應以人才培養的效果反向衡量教師教書育人工作的實際水平,特定課程整體水平提高、學生獲得專業競賽活動獎勵等應納入教學業績考核。同時,還應加大學生在教師教書育人評價中的參與程度,學生評價應貫穿于教師參與的所有教育教學環節,甚至考慮延伸至學生畢業后的一段時間與在校生活延續性較為緊密的期間。
(三)“科學研究”評價難點及其改進思路
科研業績評價一直占據現行評價體系的核心地位,然而科研評價本身還是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處??蒲性u價的難點在于如何體現以“質量為本”的科研成果評價原則?,F行科研評價基本是三個層面“量”的考核,而非成果“質量”的評價:(1)簡單統計科研成果發表的數量,如論文篇數、著作字數及科研立項數等。(2)以外在的、固定的甚至是僵化的標準確定成果等級,如論文是在哪一級別刊物發表、著作由哪一級出版社出版及課題獲得哪一級立項等。這種評價方式本質上仍然是“量”的評價。(3)短期性評價、即時性評價,缺乏對學術成果長期影響力的追溯性評價。
教師科研成果的評價至少應從以下三方面尋求改進:(1)科研評價應回歸為教師績效評價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不應過度擠占其他三維度評價應有的地位和權重。(2)科研成果評價應將作者評價、專家評價、期刊評價(其他媒體評價)、讀者評價(成果引用者評價)和社會評價全面納入成果評價體系中,真正做到全面反映學術作品的“質量”和學術水平。(3)科研成果的影響力出現往往需要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且越是高水平成果其影響力顯現的長期效應越明顯。因而學術成果評價體系應該體現長期性、追溯性和動態性,能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實現對成果的跟蹤性評價。
(四)“社會合作”評價難點及其改進思路
高校教師社會合作工作的評價難點在于如何確定哪些社會合作行為和成果應納入教師績效評價范圍。目前亟待解決的是以下兩個層面的問題:(1)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標準,明確區分教師以個人名義進行的兼職工作與基于高校教師或學者身份開展的社會合作。(2)以“過程考查”還是“結果導向”確立高校教師社會服務工作的考核原則。
現有的績效評價體系對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考查明顯欠缺,因此教師納入“社會服務”評價范圍的行為標準可以采取“最低聯系主義”原則予以確認,即如果教師的特定社會服務工作是基于高校教師職業身份、主要利用高校資源、依托本人在??蒲谐晒蛘唛_展服務的經費、成果及影響等要素有一項與所在院校產生的實質關聯,均可視為教師社會服務行為,納入績效考核的范圍。由于此維度的考查范圍相對寬松,因而在考查定位上應堅持“結果導向”,即高校教師開展上述各類社會服務,要產生一定的可證實的服務成果,才能作為業績加以評價。
(五)“決策支持”評價難點及其改進思路
“決策支持”考查的是高校教師在多大程度上為社會整體的公共決策活動提供了智慧力量支持。因而評價的難點在于:(1)如何判定特定教師確實參與了公共決策支持活動。(2)決策支持的成果形式及評價級別應如何認定。
“決策支持”不是所有高校教師都能在日常工作中直接參與的工作,而是將其列為一個單獨的業績考核維度,旨在倡導教師為國家或地方決策服務,但考核標準不宜過于苛刻。此維度的考核宜整體作為加分維度,且區分參與過程和取得成果兩個層次累進加分:教師只要能夠提供相關證據,證明確實參與了公共決策活動,即可獲得部分績效獎勵分值;如果參與該公共決策的意見、理論及報告等被采納,并取得了顯著成果,可在前一層的基礎上再獎勵一定的分值。
結語
為充分落實高?!半p一流”建設目標和教師績效考核改革的系列要求,筆者在充分考查現有政策要求和文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按照“雙一流”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將教師績效評價機制分解為“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決策支持和社會合作”四大考察維度。以“四維度”分析框架和量化考核法為依據,對高校教師的師德師風、教學水平、科研能力、成果轉化、社會影響等一系列具體績效評價制度進行系統性重構,力圖使其與“雙一流”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2015〕64號[A/OL].(2015-10-24)[2022-07-25].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2-07-25].http://fzghc.hbu.edu.cn/fzgh/view.asp?id=9.
[3]王雪.“雙一流”建設中地方行業高校教師績效評價制度改革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9(11):177-181.
[4]蔣菲,馮婷婷.“雙一流”建設引領下大學教師分類評價體系的思考[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9,8(4):35-38+60.
[5]操太圣.“五唯”問題:高校教師評價的后果、根源及解困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1):27-32.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Systematic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Four Dimensions
ZOU Xiao-mei
(School of Law,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 For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target and series for the reform of teach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teachers such as “ethics as the precondition, teaching as the importance, scientific research as the base, and development as the foundation”, the teach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can be decomposed into four dimensions such as the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c decision support and social cooperation. With the “four dimensions”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can be systematically re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teachers ethics, capacity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chievements and social impact, so that we can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Double First-class teachers construction and talents training targets.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valuate latitude; evaluation 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