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宇 莊葳
教育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支撐,其教學范式正接受著全面而嚴峻的挑戰,對教學體系的優化與創新,是教育發展的必然途徑。將建筑設計行業常用的“減法”與“加法”設計方法,融入高校教學發展與教學實踐優化之中,從教學目標、教學主體、教學環境、教學方法、課程思政等幾個層面,探索高校教學中“減法”與“加法”的深刻內涵、邏輯關系,尋求平衡點,即教學中運用“減法”去除煩冗,直擊痛點;利用“加法”融入情感,豐富認知,實現教學簡約不簡單、輕量不輕質,從而推動教學內涵式發展,回歸育人的教學本質。
中國與整個世界正遭遇和面臨著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數字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沖擊著各行各業,對我國經濟社會產生深遠影響,黨中央對高校、對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等。高校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教學回歸到教與學這個根本問題上,即教什么、誰來教、怎么教,學什么、怎么學。面對高校傳統教學范式受到的挑戰,高校教學方法亟待優化創新。
1 大變局下高校教育面臨新挑戰
中國乃至世界發展的各種變量正影響著我們所生存的社會、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那些看似無序的變量給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無限的可能性。如何在這些不確定中尋找確定,在沖擊中尋求出路,在可能性中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改革之路與教學創新之路,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面對人工智能、數字化的重重挑戰,教育工作者更應前瞻性地以國家未來所急需的人才,以及學生未來5年、10年的現實需求為目標,深入思考教學的深刻內涵,真正意義上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而不是只停留在口號的層面。
在目前高校普遍的教育中,我們不難發現當下越來越多的學生在本應該學習知識、技能的課堂上,反而甘愿做“低頭族”,課上不聽,課下不學,到期末考試時臨時抱佛腳,甚至課下報補習班來二次學習,分析存在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還是很多課堂教學內容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興趣不高,參與度自然不夠。作為新時期的高校教師,有責任、有義務盡可能地改變這種態勢。首當其沖就是要明確育人目標,對教學進行重組與重構,用“減法”去除冗余、繁雜、枯燥,用“加法”增加精髓、精煉、生動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讓高校教學真正服務于、有助于學生。
2 教學中“減法”與“加法”的內涵
“減法”“加法”本是數學運算術語,“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泛指是在原有數量中減少或增加一部分;在建筑設計領域,“減法”與“加法”同樣是建筑體型設計的重要手法之一,即對建筑形體進行建構與解構,改變原始形態,創造豐富、靈活、生動的建筑空間形式美的過程。結合高校授課現存問題,將“減法”與“加法”的相關理念引入到復合的、復雜的教學活動中,然而這里“減法”與“加法”的引入,不是局限于教學的某個單一層面的加與減,而是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優化、重組、融合、創新等。
2.1 教學中“減法”的內涵
世界著名建筑師密斯·凡·德羅提出“Less is more”的建筑設計理念,即提倡簡單,反對過度裝飾的設計理念,這種理念對現代主義建筑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減法”是應對無序與紛雜的更優選擇。教學中的“減法”,雖可看作是對教學活動的“瘦身”,但并非是粗獷的刪減,而是基于教學目標,將教學活動中無關的、煩冗的劣質元素進行刪除、重構、優化,從而使教學目標更精確,教學的指向性更明晰,教學重點更清晰,使學生能夠直擊教學要點,以達到教學質量提升的目的。
2.2 教學中“加法”的內涵
人類具有天生做“加法”的本能,加法帶來了文明,文明帶來了積累,所以當人遇到問題時,往往會不由自主地用“加法”來解決問題。教學中的“加法”,可看作是對教學活動的“增肌”,但并非是簡單的擴充,而是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融合有助于知識傳授、能力塑造與情感培養的教學新理論、新方法、新工具、新環節、新環境,融入價值塑造,從而打破傳統教學“學生低頭率高”、主動學習差、情感關注不足等弊端,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等。
3 “減法”與“加法”的辯證關系
“減法”與“加法”是對立統一的,存在著辯證統一的矛盾體。從某種意義上講,“減法”亦是“加法”,“加法”亦是“減法”,此消彼長,“減法”與“加法”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關協調的。在教學中,減少了教師為主導的時間,就增加了學生為主導的時間;精簡了教學內容講授的時間,就增加了情感引領的時間;剔除與教學核心目標無關內容,就使學生精力集中于核心內容上;刪除了冗余低質量教學活動,就提升了教學活動品質等等。因此,處理好教學活動中“減法”與“加法”之間的辯證關系,通過以“減法”促“加法”,以“加法”促“減法”,推動教學活動內涵式發展,提高教學成效。
處理好“減法”與“加法”的辯證關系不是容易之事。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實踐者、評價者、承擔者,在教學思維上就要樹立“減法”與“加法”的意識,要明確“減在哪里?減什么?怎么減?減到什么程度”“加在哪里?加什么?怎么加?加到什么程度”等核心關鍵問題。在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評價等各個教學環節中反復衡量“減”與“加”的質與度,切忌忽略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一定要不斷反思,審視教學活動整個過程,優化教學方案,推動教學高質量發展。
4 “減法”與“加法”的課程教學實施策略
我國的教育正從“知識本位”向“核心素養”邁進,這種變革對教學設計產生深遠影響。教學中的“減法”“加法”可以理解為對教學各個環節內容、活動的增減、調整、優化,以此來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強思政建設等,實現高校教學的高質量發展。本文將以建筑初步課程為例,進行“減法”與“加法”的課程實踐教學探索,在課程的教學中,從教學目標出發、以教學主體的改變、教學環境的創新、教學方法發展、課程思政融入等層面,層層探討“減法”與“加法”的具體實施。
4.1 教學目標設定下的“減”與“加”
教育回歸到本質,即在回答“教與學”這一根本問題上,對于高校來說,希望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教會學生什么?是專業相關的諸多知識點嗎?僅僅是日后生存的技能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高校應該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而不僅是職業理想,需要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而不僅僅是學會知識與技能。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應基于國家、高校的先進教學理念加以修正,如在知識傳授層面,減少知識點數量的強硬要求,擴充未來科技指引下的知識點;在能力培養層面,減少對學生被動吸收、被動接收方面的能力,增加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的能力的培養;在價值塑造層面,弱化學生個人主義的培養,強調對國家認同、社會責任感、職業技能方面的引領。
在建筑初步課程的教學活動中,首先需要根據繁雜、龐大的知識體系,梳理圍繞建筑設計原理、建筑繪圖方法、建筑改造利用、建筑分析方法展開的建筑基礎知識體系主線,確定本課程的育人目標。課程的育人目標不僅僅包含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方面:培養新時期具有建筑圖紙表達、建筑設計思維、建筑改造能力、建筑模型制作、方案匯報能力的建筑師基礎能力的目標;還包括在授課的過程中培養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與工匠精神的中國建筑師基本價值素養目標。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對建筑初步課程內容進行重新定義與權衡,制訂可能達成目標的課程設計項目,在課程設計項目開展的同時,達成本課程的育人目標。
4.2 教學主體改變下的“減”與“加”
教學主體從教師轉向學生,即以“學生”為中心,這種教學范式的改變必然對教學活動產生影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為自己的學習成效負責,那么教學活動的設計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新時期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興趣,以興趣促自學、以興趣促成效,同時,在教學中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特點,創設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展開學習,力求多角度、多方面、多層級的關注,引領學生個性發展。如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根據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知識結構特點,減少教師平鋪直敘的講課模式,增加以問題導入的教學方法,第一時間抓住學生注意力,減少教師“獨角戲”的知識結構體系講授時間,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學生分組討論、情景模擬、課堂辯論、調研走訪等方式,讓學生將課程的知識點與實際生活產生聯系,激發學生主動、深入地思考等。在這里教師的責任更重了,應通過更好的教學設計,教會學生知識、能力、素養和情感表達。
在建筑初步課程中,充分考慮學生不愛說教、愛實踐的學情特點,打破傳統老師的授課方式,而是將部分授課時間歸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中,同時,邀請其他專家補充到課程教學的不同環節之中,使課程的講授者不再是教師一人,而是教師講、學生講、專家講。也就是說,教師在完成必要的知識點講解后,將課堂的時間交還給學生,通過解答預設問題、完成方案設計等方式,讓學生在課下自主自學與辯證思考,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并給予解惑。聘請專家對學生的階段性成果進行點評。這樣在同一個課程設計項目中,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教師、學生、專家三者共同的舞臺,在這里,三者從不同的高度、不同角度來詮釋同一問題,激發學生的設計思想,豐富了教學層次,讓課堂不再是教師的孤獨舞臺。
4.3 教學環境提升下的“減”與“加”
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必然需要適宜的教學環境相匹配。教學環境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系統,包含教學活動的全部條件,可以看作涵蓋教學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雖然當下各高校關注教學,使課堂教學硬件水平迅速提升,然而針對教學“精神環境”塑造的關注尚有缺失。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充分調動一切可用的教學資源、網絡資源、校內資源、社會資源,將教學活動不再局限于小小的、刻板的教室之中、桌椅之間,創設多元教學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給予學生多感官、全方位的知識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因此,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改善教學環境的必經之路,即通過自建線上學習資源、引進優質金課/幕課資源,補充相關教學案例等方式,建設線上教學內容,將線上教學環境與線下教學環境相融合。同時作為教師應該根據教學設計,預設其他可利用的教學環境,減少傳統教學只在單一教室授課的時長,創設條件參與到校園、社會的實際環境中,創造實踐與生活為情境的教學環境。
在建筑初步課程中設置多種教學環境,共同實現教學活動的高效性、趣味性。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利用理論加實踐的方式來創設更多的教學環境。在理論教學中,充分利用線上優質教學資源與線上授課平臺,打造優質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環境。線下教學主要是由教師、學生、專家參與的理論教學與討論式教學,主要發生在專業教室中;線上教學主要是學生自學教師建立與提供的教學資源與教學案例,主要通過網絡授課平臺等來實現。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將教學環境從傳統的專業教室延展到建筑模型實驗室、校園內實地建造、校園外實地調研等多個環境,比如在模型制作環節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激光切割機等實驗設備,制作小建筑模型;在場景搭建環節中,學生團結合作動手在校園內搭建空間模型;在建筑觀察與分析環節中,通過帶領學生走出去,在市內實地調研考察中讓學生對建筑與建筑師的責任產生更深刻的理解。總之,通過創設更加多元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們在不同的環境中,借助不同的感官體驗,切實地了解自我的真實感受,達到育人的目標。
4.4 教學方法發展下的“減”與“加”
由于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國內外教學研究者對教學方法的界定不盡相同,但不可否認的是,教學方法的根本是服務于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的,是師生雙方參與共同完成教學活動的重要方式。雖然國內外已然形成了眾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形成了諸多教學理論,但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還是應根據所教授課程教學目標、知識結構特點、預期成果等對教學方法加以遴選,選擇匹配度最高,效果最好的教學方法,從而實現教學方法層面的“減”與“加”。如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應削弱傳統教師一人講授課程全部內容與知識點的教學方法比重,補充學生參與度更高的教學方法,譬如討論法、PBL分組討論法、任務驅動法、項目教學法等,層層展開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松”參與其中的同時學會更多的知識、注入更多的情感。
建筑初步課程整體的教學設計中,為了大大縮短教師主講時長,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采用了PBL模式的項目式教學法,對課程的整體教學體系進行優化調整與內容重組。即根據育人目標將課程教學內容重構、重組為多個課程設計項目,每個課程設計相對獨立,著重鍛煉或培養學生每一方面的能力。而后,由教師結合課程教學目標與育人目標,針對本課程設計項目預設多個相關問題,以問題為導向,鼓勵學生通過教學資源自學、資料搜集、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等方式,在講授、自學、討論中,共同來尋找問題的答案或解決問題的設計思路,從而達到鍛煉學生辯證設計思維、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4.5 課程思政需求下的“減”與“加”
中華民族歷來注重道德培養,課程思政已然是高校教學的基本要求,每門課程都應該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潤物無聲地融入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應當結合課程教學內容適當為“課程思政”留出時間,預留思政元素的融入點,讓思政元素可以無聲、無形、無感地自然融入知識點的教學中,使我們的課程更加豐滿、有內涵。增加課程的思政元素不僅要從國家、行業、優秀代表人物層面出發,更應與所在高校的發展歷程、未來發展方向、教學理念相融合,走出一條獨特的、個性化的思政道路,以切身的實例塑造學生家國情懷、品格塑造、專業倫理、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責任與擔當,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建筑初步課程中,課程思政同樣是課程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為了達到本門課程的育人目標,必須結合重構后的教學內容,即課程設計項目,凝練與提取相關的課程思政元素,然后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師預設的每個分解問題之中,從而達到在課程設計項目開展的過程中,無形地滲透到學生的案例解析、小組討論、實踐體驗、團隊匯報、成果表達等各個環節,比如在場景搭建中引入榫卯結構,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木構建筑及家具的設計精髓;在建筑觀察與分析中,學生通過搜集與分析上海優秀工業遺產保護案例,了解我國的工業發展歷程,思考在工業遺產保護中建筑師的職責所在等等。在整個過程中,讓學生在自我探索與解答設定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情感價值的塑造與提升,從而達到建筑初步課程的思政目標。
5 結語
我國高等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對高校教師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予了更多的機遇。高校教師一定要明確自身是教學活動設計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運用“減法”與“加法”對教學活動進行辯證思考與設計,從教學的各個環節對傳統教學范式進行迭代升級,使教學整體優化提升。在教學目標上確定與學習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的育人目標,切忌過于寬泛;在教學主體改變的情況下,增加學生講與專家講,讓教學活動更豐滿;在教學環境中,減少傳統教師教學單一情況,增加線上、校內、校外等多元環境,將教學活動融入多元環境之中;在教學方法上,削弱單一教師講授所占比重,增加多種教學方法,使教學活動更加輕松愉悅;課程思政是每門專業課必須肩負的職責,課程教學中預留思政元素的融入關鍵點,讓思政更易入耳入心。經過“減”與“加”的高校課程,將更有利于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提高興趣,從而提升教學質量,達到育人的根本目標。
(作者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城市建設與安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