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信息高度化的今天,隨著老齡化人口的日益加劇,如何更好地滿足老年群體精神和文化需求已成為養老工作的關注熱點之一?;诶夏耆嗽谛聲r代背景下健康和娛樂、認知和育智方面的文化需求與現有社區制度和環境、行為和精神供給之間的不平衡性,建議通過“互聯網+”技術鏈接整合社會資源、發揮多元服務主體的責任,使社區養老文化服務的供給更加高效、便捷,幫助社區老年人更好融入智慧社會,做“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新時代三有老人。
關鍵詞:“互聯網+”;社區養老;文化服務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8.7%,隨著老年人群體的不斷壯大,老齡化社會悄然而至。與此同時,“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也為養老服務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自2015年政府提出 “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學者對 “互聯網+社區養老”的關注和成果也逐漸成為社區養老研究焦點。2019年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我國養老事業要與 “互聯網+”聯合起來,打造 “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兜?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由2021年12月的26.8%提升至30.8%,互聯網應用進一步向中老年群體滲透,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正在跨越 “銀色數字鴻溝”。
社區養老文化服務是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區內為老年群體提供基于文化價值和養老需求的服務,通過豐富的社交互動、文化活動、精神慰藉等方式使老年群體融入社區生活,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楊朵 (2020)在研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時發現,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供給的文體娛樂服務主要包括觀影、傳統節日活動、電子產品學習等幾個方面。[1]在以往學者針對社區養老文化服務供給相關研究中發現,傳統文化供給服務較多,新興的產業服務供給較少。而當今社區多元化養老服務要求社區養老文化服務也應該緊跟時代技術潮流,將服務方式由 “線下”轉為 “線上+線下”,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社區養老文化服務的供給更加高效、便捷,促進服務的個性化和多樣化,并提供新的服務渠道和平臺,使老年群體也能將日常生活學習融入互聯網虛擬空間,培養 “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新時代三有老人。
一、需求與供給現狀
(一)老年群體特點及需求
1.健康和娛樂方面
在健康需求方面,老年群體普遍對健康養生問題十分關注。由于互聯網的發展,老年人對于上網查詢健康保健知識并不陌生,健康養生和疾病是老年人最為關注的資訊主題。社區在社區養老文化服務中 “互聯網+”的供給較為多樣,具體可分為 “醫養康教”四方面,社區在 “互聯網+”推進過程中更多是發展關于 “互聯網+護理”方面的服務,比如推行社區定期體檢、中醫義診、智能手機免費課堂、銀發助餐等一系列智慧養老服務。
當前,在眾多學者的研究里老年群體除地域、年齡、城鄉等劃分方式外,還有 “新老人”群體的涌現。與傳統老年人相比,“新老人”群體心態年輕,樂于嘗試新事物,有一定物質基礎,有個人興趣愛好,能發揮個人價值,再社會化程度高。[2]他們的興趣已不再只涉及廣場舞、太極、社區文藝演出等傳統活動,更樂于參與新型的休閑娛樂活動,如攝影、舞蹈、瑜伽、繪畫、書法、短視頻制作等。他們有自己的社交群體,也能熟練掌握和使用互聯網,積極地在網絡中展示自我?;ヂ摼W時代下的社區養老服務需要開始探索老年人年輕化、多元化的興趣愛好,用多彩精神文化活動充實老年人的生活,提高服務質量。
2.認知和育智方面
老年群體在生理上身體器官功能下降,逐漸轉向衰老;在心理上感知覺、記憶力、情緒情感都會發生變化。但是,老年人在智力上一般不會發生減退,智能活動隨著經驗增加而增加。[3]社區養老文化服務開展的講座旨在對老年人思想、價值觀和道德品質進行教育,除科學普及外還涉及愛國主義、法律知識等領域。這些講座單一、枯燥,社區開展的養老文化服務活動的內容有時也過于幼稚和簡單,老年人更希望能夠自己選擇社區文化活動內容。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將社區養老文化服務進行菜單式梳理,讓老年人自主 “點單”,仍是當前社區智慧養老中欠缺的一個領域。
此外,社區老年群體涉及退休老人、老黨員同志,在社區內舉辦活動時他們通常是忠實的參與者。這類人群熱衷于參與社區黨群活動,也樂意發揮個人作用,如幫助宣傳社區新活動、積極宣傳傳統文化、主動宣講紅色故事等。在他們看來社區黨群建設是社區管理的核心,[4]同時對于互聯網、數字化也都有更好的接受能力。但是黨建活動與互聯網融入水平比較低,通常是線下舉行,既沒有利用互聯網技術作為載體傳播,也沒有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開展服務,仍在延續傳統的社區養老文化服務,缺乏創新性。
(二)供給
1.制度和環境供給
我國政府部門的性質決定了其在社區養老文化服務中的主體地位。作為引導者,通過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明確 “互聯網+”技術在社區養老文化服務發展的戰略地位和發展目標;通過財政補貼、減免稅收等方式鼓勵支持引導相關機構、社會團體在服務過程中融入互聯網技術手段,促進發展;通過制度化、標準化的監督評估機制,對社區養老文化服務的過程和結果予以評估,對其他服務供給主體予以規范。國務院2020年發布 《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各地政府強力推動,探索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的現實路徑,效果顯著。社區作為基層組織,為保障社區文化活動持久深入地開展下去,很多社區或物業成立社區文化部門,負責活動建設,引導、扶植相應的文娛活動組織,對于服務活動開展的時間、地點、內容、方式、程序等方面予以規范。
各個社區也都基本配備相應的社區活動室、健身場所和社區文化廣場,但社區間養老服務環境差異較大。老舊社區的基礎設施、養老服務規劃占地面積較小,養老文化服務并不全面;有的社區非常重視社區環境的營造,積極導入環境識別系統,通過社區環境、文化設施、休閑娛樂設施等方面體現社區理念,將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相結合,運用互聯網整合社區周邊資源,積極引入智慧養老,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2.行為和精神供給
傳統的社區老年文化活動建設都是通過舉辦文娛活動開始的。社區積極舉辦各類豐富的比賽和文娛活動,如乒乓球賽、羽毛球賽等健身項目;象棋比賽、摜蛋比賽等棋牌類項目;文藝晚會、趣味運動會等娛樂項目;書法、繪畫展示等傳統文化項目,老年人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反映出社區的養老文化精神風貌和文化風尚,體現 “老有所樂”的精神追求。作為 “互聯網+”社區養老文化服務的基礎力量,社區既可以通過新媒體開展廣泛宣傳,也可以設置健康養生、短視頻剪輯、心理輔導等在線學習課程,為老年人提供數字化資源,滿足其學習的需要。
老年群體不僅需要優質的居住環境、豐富的文娛活動,更需要情感的寄托,社區養老文化服務的精神供給在于對老年人更多出自本心的尊重,向老年群體提供社區文化、娛樂、心理疏導等活動。社區利用網絡平臺開展與社區老年人的情感交流和互動,滿足老年人在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在一些社區黨群活動中,會組織多形式的評比、演講活動,通過社區新媒體擴大宣傳,如開展 “老黨員講紅色故事”演講活動、進行 “活動之星”“文藝之星”“社區十大歌手”等評比,既肯定和發揮了老年人的價值,也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
二、社區養老文化服務供給的主要問題
(一)功能單一,創新性不足
社區養老文化服務中偏向于樂于參加、接受程度高的社區老人。在社區開展的服務中可以看出社區活躍老人的身影較多,這其實與老人個性有關,而非是因為社區養老文化服務設置合理。在服務過程中,“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對于已經習慣并樂于學習的 “新老人”群體來說,是十分感興趣的。但是對于對新事物接受慢的老年人來講,服務不成熟、缺乏必要性和活動新意就會造成老年人的不信任和興趣減弱,久而久之不關注此類活動。因此,要利用互聯網平臺為社區內老年人提供便于信息獲取的渠道,宣傳多元的文化信息,打通需求反饋機制,回應關切,促進社會參與,創新服務模式。
(二)資源整合能力弱
社區資源是社區養老文化服務供給的重要基礎,社區資源的地域分布和利用情況直接決定了老年人獲得社區養老文化服務的便利程度。社區資源指的是社區內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包括物質資源 (如養老機構、醫療設施)、社會資源 (如社區居民、志愿者)和文化資源 (如文化活動場所、文化活動組織)。主要有三個方面問題:一是當前社區資源分布不均衡,或者在某些社區缺乏某類資源,導致部分老年人無法便利地獲得養老文化服務;二是社區養老文化服務中未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實際情況,如年齡、健康、經濟能力等,在開展服務時群體層次單一;三是社區資源的可持續性和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缺乏專業團隊或專業人員進行有效管理和資源配置,無法保證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更新。
(三)缺乏完善政策支持
雖然近年來政府在智慧養老、社區養老等方面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很多關于社區養老的政策也會涉及 “精神養老”“文化養老”等方面內容,但是關于 “互聯網+”社區文化養老的制度設計并不多見,指導性、實踐性不足。一方面,政府投入資金不足,在互聯網時代借助網絡平臺、數據庫、智能化終端進行資源配置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是社區養老文化服務依靠政府購買服務、企業依靠國家扶持補貼開展服務是遠遠不夠的,理想的服務狀態難以實現;另一方面,由于對政府的先天依賴,服務結果往往采用指標、數據等方式進行評估,服務供給主體偏向于對于政府目標的完成,而非是社區老年人的真實需求。要加強政府 “監督者”角色,制定發展規劃,明確標準,使互聯網技術在社區養老文化服務中有健康發展的制度保障。[5]
三、對策建議
(一)推動服務數字化和智能化
隨著互聯網思維的逐漸樹立和互聯網技術的水平的不斷提高,社區養老文化服務應基于社區老年群體需求利用互聯網平臺構建全方位、全時空的社區養老文化服務網絡。通過建立信息化的養老服務平臺,可以實現社區養老資源的集中整合和管理,方便老年人和家屬獲取養老服務信息,提供在線預約和咨詢服務,以及定期推送健康、文化、娛樂等內容,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同時,推動社區養老文化服務的創新,通過引入互聯網技術和智能設備,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種類和更高質量的養老文化服務。例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為老年人提供身臨其境的文化體驗,包括參觀博物館、藝術展覽等;利用智能設備,可以提供老年人的健康監測和遠程醫療服務,以及社交娛樂等功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此外,“互聯網+”模式還可以促進社區養老文化服務的內容豐富和更新。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便捷地獲取和傳播養老文化資源,引入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和藝術表演,滿足老年人對于文化的需求。
(二)加強服務供給的組織協調與合作
單一的服務供給主體難以滿足當前老年群體個性化、特殊化的需求,需要政府支持、社區力量、市場、民間社會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盎ヂ摼W+”技術在社區養老文化服務中的廣泛應用,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做好頂層設計,通過資金、人才、場地等投入強化建設力度和宏觀引導作用;社區和智慧養老機構、互聯網企業展開合作,建立基礎數據庫、服務系統,加強各方服務主體的聯系,促進信息共享;民間組織最容易獲得老年人的信賴,包括志愿者團隊、鄰里和家庭成員,在服務過程中積極關愛老年群體,幫助老年人克服對新技術的陌生感和恐懼感,幫助他們提升信息素養,鼓勵他們擁抱新鮮事物、學習新知識,構建良好的服務支持體系。
(三)促進服務過程規范化
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規范有助于提高社區養老文化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政策的制定和調整需要更加關注細節和實際需求。由于對老年人需求的不同以及政策執行效果的不完全預期,政策中的一些細節和規定可能無法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和改進。
四、結束語
在 “互聯網+”視域下,政府應當加大對社區養老文化服務供給的關注,進一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以推動社區養老文化服務供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朵.老齡化視域下社區養老文化服務供給研究:以G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為例[J].人力資源,2020(04):261-262.
[2] 郭慶.“新老人”催生養老新變[J].人力資源,2020(08):68.
[3] 陳曉露.老年期生理、心理變化及應對[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4] 孫廣民.老年服務供給與需求下的社區互助養老研究:以L市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02(09):167-168.
[5] 杜鵬,韓文婷.互聯網與老年生活:挑戰與機遇[J].人口研究, 2021(05):8-9.
基金項目: “互聯網+”視域下社區養老文化的供給研究,項目編號:2021LYYB004。
作者簡介: 陳奕如,女,漢族,山東濰坊人,碩士,教學秘書、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社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