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摘要】課堂教學目標圓滿達成,學生能夠學足學好,是高效課堂的顯著特征.學生課業負擔繁重,既有顯性因素,也有隱性因素.顯性因素是作業數量多、質量低,隱性因素則是課堂教學效益低.“雙減”政策的落實需要標本兼治,既要優化作業設計,也要構建高效課堂.文章以初中數學低效課堂的形成原因為切入點,分別從“學情診斷、教學方法以及達標練習”三個方面入手,分析并探究了建構數學高效課堂的策略,旨在以建構高效課堂為著力點,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確保學生在課堂之中學足學好.同時,助力“雙減”政策在數學課堂全面落實.
【關鍵詞】“雙減”背景;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引 言
“雙減”政策意在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低效課堂是導致學生課業負擔重的一個主要原因.教師對學生的實際學情的判斷不太準確,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缺乏實效以及課堂達標練習未能夠起到夯基固本的作用等,則是初中數學低效課堂的重要原因.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實效性不強等,是低效課堂的顯著特征.鑒于此,教師應采取“細化學情診斷、優化教學方法、強化達標練習”等策略,引領學生學足學好,構建高效課堂.
一、細化學情診斷,明確教學方向
高效的課堂應以學定教,即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確定教學的方向、內容.因此,教師應從“知識掌握狀況、能力發展狀況和習慣培養狀況”三個方面,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
(一)分析知識的掌握狀況
準確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是教師設置課堂知識目標的前提,也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參考.在課前,教師可設計一些診斷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作業.之后,教師可通過檢查、評價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有較為準確的了解.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一元一次不等式組”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設計了一些關于診斷、了解學生對“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等知識掌握情況的練習題目,并要求學生在課前自主完成.之后,教師對學生提交的作業進行了認真檢查、細致評價.通過檢查、評價,教師梳理、歸納、總結了學生作業中凸顯的一些問題,如學生對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準確,對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掌握不熟練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能夠明確教學的方向,如在課堂預熱環節、復習環節等,應該重點引領學生回顧、復習哪些知識,應該如何啟迪學生自主梳理新知與舊知之間的關系等.
(二)分析能力發展狀況
培養、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歸納能力、計算能力等,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為了更好地立足課堂,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教師應深入、細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能力發展狀況.
以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平行線的性質”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設計了一些關于“平行線判定”的練習題目,并要求學生在課前自主完成.從學生完成這些練習題目的實際情況來看,他們對“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等判定方法的運用仍然不夠熟練.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學生不能通過細致的觀察,探究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之間的關系,所以導致他們對判定方法運用不熟練.因為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有待進一步發展.
通過對學生的能力發展狀況進行分析,教師可清晰地發現學生在能力發展方面凸顯的優勢與存在的短板,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三)分析習慣培養狀況
教育,歸根結底是習慣的培養.數學學科重在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樂于質疑的習慣.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各種習慣,教師先應全面、細致地了解學生的習慣培養狀況.
以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勾股定理”這部分內容為例.在課前,教師設計了一些需要運用勾股定理相關知識解決的問題情境,并要求學生自主完成.通過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進行評價,教師發現:學生作業中的大部分錯誤,都是因為他們缺乏良好的思考習慣.如在解決相關問題時,學生對問題中已知條件與未知條件之間的關系認識比較模糊,未找準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只是生搬硬套地運用勾股定理.此外,教師還發現:學生缺乏善于總結的習慣,具體表現為:學生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解決與勾股定理相關的數學問題.
基于此,教師能夠較為清晰地發現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能夠進一步明確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方向.同時,通過了解、分析學生的習慣培養狀況,教師也能夠更深層次地發現自己在培養學生習慣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及思考、探究培養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一些有效方法.
二、優化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思路
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及學生的發展需求,優化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思路,讓學生以更加濃厚的興趣、飽滿的熱情、積極的態度學習數學知識.
(一)運用情境教學法
數學知識往往比較抽象.為了讓學生直觀地理解數學知識,教師可圍繞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學情、聯系實際生活、利用教學手段,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長方形)、菱形、正方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長方形的窗戶、長方形的門、長方形的地磚、長方形的游泳池、菱形的中國結、菱形的衣架、正方形的田地、正方形魔方面”等.因為這些事物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會特別高.如此,學生也會逐漸形成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的習慣,以及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的習慣等.
巧妙、恰當地運用情境教學法,能夠拉近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細致觀察、深度思考的良好數學學習習慣.同時,學生會學得更加扎實,學習效果也會得到較大幅度提升,課堂也會從低效走向高效.
(二)運用分層教學法
不同的學生,在基礎知識、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課堂中,如果教師設計、組織、開展目標相同、內容相同、形式相同的教學活動,那么,通常會出現好學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問題,進而導致所有學生在課堂之中學不好、學不足.鑒于此,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進行分層教學.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這部分內容時,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學情,教師分層設計、分層開展了一些教學活動.活動一:針對一些已經扎實、牢固掌握“正比例函數概念”的學生,教師組織他們參加了一些運用正比例函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的活動.活動二:針對一些對“正比例函數概念”理解不透徹、掌握不扎實的學生,教師則設計、開展了一些繪制正比例函數圖像的教學活動,以及根據創設的問題情境,梳理其中的正比例關系,并寫出正比例函數關系式的教學活動.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師所設計的第一項活動,能夠極大地滿足學生拓展運用相關知識的需求,解決學生“吃不飽”的問題;教師設計的第二項活動,能夠滿足學困生進一步理解、掌握“正比例函數概念”的學習需求,解決學困生“吃不好”的問題.這樣的分層教學,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中學足學好.
(三)運用合作學習法
在課堂中,學生始終是教學的主體,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以學生為中心.為了著力提升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效益,教師應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讓學生自主結合為學習共同體,或讓學生以“一幫一結對”的形式,開展合作學習.
以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下冊“相似三角形”這部分內容為例,在課堂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對學生進行了合理分組.之后,組織各小組學生以合作的形式,深入探究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對于基礎知識厚實、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他們完全可以通過自主學習,理解、掌握、運用這些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方法.但是,對于基礎知識薄弱、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他們可能無法準確理解這些判定方法.而通過合作學習,那些基礎知識厚實、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指導、幫助這些基礎知識薄弱、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如此,學生之間因基礎知識、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而產生的學習效果差距就會逐步縮小,課堂教學目標也能夠更為圓滿的達成.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合作學習法能夠增進生生之間的交流,能夠讓生生之間互幫互助,提升學習的效益.與此同時,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的溝通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等都得到發展.
三、強化達標練習,提升練習效益
精講多練是數學課堂的一個顯著特征.但是,多練并不等同于機械重復式的練習,而是有選擇、有層次、有針對性、有實效性的練習.本著強化達標練習、提升練習效益的目的,教師應設計少而精的練習內容、采取多而趣的練習形式以及開展細而實的練習評價.
(一)練習內容少而精
課堂達標練習的內容在精,而不在多.過多的練習,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反之.少而精的練習,既能夠達到助力學生學以致用、夯基固本、拓展延伸目標的,也能夠達到引領學生學足學好的目標.
以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下冊“銳角三角函數”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設計了一些旨在引領學生深度理解銳角三角函數概念,運用銳角三角函數概念解決相關實際問題的達標練習.在解決問題類達標練習中,教師也精心選擇了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練習題目.不僅如此,教師還嚴格控制了練習題目的數量、難度.同一類型、同一難度的題目,只有一道,讓學生在準確解答某一道題目的基礎上,舉一反三、梳理歸納解答此類型題目的模型,以此培養學生的建模思維以及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精而少的課堂達標練習內容,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練得輕松、學得高效,能夠讓學生在有限的練習時間內,探究、梳理、掌握更多的解題方法.與此同時,教師以精而少的課堂達標練習為抓手,可促進學生分析、對比、推理、歸納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練習形式多而趣
同樣的知識內容,往往會因為不同的練習形成而產生不同的練習效果.面對單一的、枯燥的練習形式,學生參加練習的積極性會明顯降低.因此,教師應圍繞練習內容設計多元且有趣的練習形式,以此增加課堂達標練習的趣味性,提升課堂達標練習的實效性.
“看圖時的錯覺”是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中的一部分內容.在課堂達標練習環節,教師采用了“觀察、猜想、驗證”的形式,組織學生感知、體會“看圖時的各種錯覺”.因為錯覺的潛在作用,所以學生往往會認為兩條原本相等的線段不相等,認為兩條原本平行的線段不平行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產生運用各種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如用尺子測量兩條線段,以此驗證兩條線段是否相等;或用尺子測量兩條線段之間的距離,以此驗證兩條線段是否平行等.
在觀察、猜想與驗證過程中,學生親歷了看圖時的錯覺,對“看圖時的錯覺”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與理解.同時,因為課堂達標練習的形式比較多元、較為有趣,所以學生完成課堂達標練習的積極性特別高,達標練習在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方面的作用也更加顯著.
(三)練習評價細而實
細致、真實的評價,能夠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完成課堂達標練習.為了更好地發揮評價在提升課堂達標練習效益方面的作用,教師應將評價標準融入達標練習題目要求之中,對學生完成課堂達標練習的實際情況進行細致而真實的評價.
以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二元一次方程組”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圍繞課堂達標練習的目標,設計了評價標準,并將其融入題目要求之中.如:解答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過程是否完整?步驟是否清晰?書寫格式是否規范?答案是否準確……為了拓展評價視角,提升評價效益,教師可采取多元主體評價的形式,如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互相評價.
通過對學生在課堂達標練習中的實際表現進行細致且真實的評價,能夠深度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助力學生高質量地完成達標練習,使學生在達標練習中內化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素養.
總而言之,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通過細致入微地診斷學生的實際學情,與時俱進地優化教學方法,以及適時適度地強化達標練習,能夠較為顯著的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益,能夠確保學生在課堂之中學足學好.如此,學生的課余負擔也就會明顯減輕,“雙減”政策就能夠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得到更好的落實.
【參考文獻】
[1]李貴平.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的意義和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20):32-34.
[2]林美金.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華夏教師,2022(17):45-47.
[3]彭瑞娜.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2(0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