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海 孫影







摘要: 以中國教育學會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22年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展示與觀摩活動中59例優質說播課為研究對象,從內容選材、切入觸點和呈現位置等維度,通過量化統計和定性分析,研究當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思政元素融入情況。研究發現中學化學教師能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但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在對說播課分析基礎上提出改進建議,以期為促進中學化學課程思政發展,提高化學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 課程思政; 高中化學; 說播課; 化學教學
文章編號: 1005-6629(2023)09-0020-05???中圖分類號: G633.8???文獻標識碼: B
1? 問題的提出
2022年,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指出要提高課程思政水平,深入挖掘語文、歷史和其他學科蘊含的思政資源,準確把握各門學科育人目標,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各類課程教學,深入實施跨學科綜合育人。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思政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五大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化學學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其中“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進一步揭示了化學教育的更高層次需要,也是化學學科發揮工具屬性和育人屬性雙重價值的首要陣地[1]。
已有諸多研究者對課程思政進行相關探索和實踐。汪瑞林在辨析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基礎上,提出了價值導向、文化傳承、品德養成和科學精神與技術倫理四方面思政元素維度,總結了融會貫通的教與實踐躬行的學相結合的實現方式[2];劉建軍通過對課程思政概念的分析,提出了課程思政從廣義到狹義的演變,在此基礎上概括了課程思政的特點與優勢,提出了課程思政實施的原則及路徑[3];劉志軍等人從課程與教學評價的角度出發,在總結二者發展的“變與不變”基礎上,總結概括了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理想評價體系[4];陳仕功等人從化學學科課程思政角度出發,分析其現存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路徑[5]。本研究以中國教育學會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22年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展示與觀摩活動中優質說播課為研究對象,探尋其中所融入的思政元素,分析其在選材、呈現及學科融合等方面的情況,旨在幫助教師立足化學學科,重視和充分利用這些元素來進行思政教育。
2? 中學化學課程思政內涵界定
課程思政是一種立足于學科課程,實現思政教育的教學理念和實踐活動[6]。中學化學課程思政是指在中學化學教學過程中,結合化學學科特點,幫助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實現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其重點在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中學化學課程思政的價值在于為實現教育目的和育人目標提供有力抓手,堅持反映時代訴求、實事求是、繼承發展相結合的育人方式。
3? 研究設計
3.1? 研究對象與方法
說播課是一種近年來很受歡迎的教學研究活動。從形式上,說播課屬于一種新型的課后說課,即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后,用播放視頻的方式來輔助說課,通過交流、研究、互助、評價,達到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目的。說播課的核心是“以學生的多元發展和積極變化為主旨”,側重于闡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認知,建構分析與對學生活動的設計和管理,體現課堂教學的整體設計[7]。參與展示的說播課經過了層層篩選評價,凝聚著多位教師與學科專家的心血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廣大教師隊伍的整體表現水平。因此本研究以59節優質說播課為例,運用量化統計和質性分析的方法,對其中思政元素進行統計分析,以期了解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思政元素及進行思政教育的情況。
3.2? 維度編碼
根據已有相關研究,思政教育的融入情況可以從內容選材、切入觸點、呈現位置和聯結方式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基于此,本研究擬對前三個維度進行分類編碼。
3.2.1? 內容選材編碼
對化學學科思政元素進行挖掘,首先對其內容進行分類和界定。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可以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前者指的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政治信仰、文化傳統、唯物辯證觀念等多方面素材直接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后者是指教師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利用語言、環境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接受思政教育,培育正確的精神意志,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境界。由于隱性融入的方式統計起來較為困難,故僅分析說播課中顯性方式的思政元素融入情況。
根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8],結合化學學科特點,將說播課中涉及的思政元素劃分為四種類型: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公共道德和科學精神。政治認同引導學生以愛國為核心的價值導向,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和時政國情教育;文化自信涵蓋了中華傳統文化和新興科技兩方面;公共道德要求學生參與社會活動,踐行道德認同,包括公共參與教育和職業前景教育;科學精神涵蓋了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與態度教育和人類生命與自然文明教育兩方面。將內容選材維度下四類二級維度、八類三級維度編碼為“A1、 A2、 B1、 B2、 C1、 C2、 D1、 D2”。
3.2.2? 切入觸點編碼
課程思政的有效性來源于學科特色與思政教育的相互結合融入。偏重思政會導致教學失去彰顯學科本身認識觀和方法論的科學性;而偏重課程會削弱課程思政育人育德的人文性。因此找到合適的觸點,將兩者有機結合,對于促進化學學科課程思政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化學學科特點,可以找到以下觸點:化學的發展歷史、化學與日常生活、化學創新與貢獻、化學熱點事件、化學家傳記和化學與傳統文化,分別編碼為數字1~6。
3.2.3? 呈現位置編碼
思政內容的融入要與教學設計和具體環節過程相符合,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進行的思政教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以思政內容的呈現位置和發揮作用為標準,可以將其劃分為“課堂引入”“項目情境”“結尾升華”三種類型,分別編碼為“a、 b、 c”。
3.3? 化學課堂教學思政元素素材分析框架
根據上述編碼過程,可以得到如表1所示的思政元素素材分析框架。
3.4? 研究過程
基于上述編碼標準,對59例優質說播課中思政元素內容進行數據總結及統計。分類標準如下:同一說播課中出現不同的思政元素分別記錄;相同思政元素發揮不同作用時分別記錄;同一說播課涉及不同維度分別記錄。
由兩位研究者依據本文的編定的標準對59例優質說播課涉及的77項思政元素進行分類分析,對少數分歧進行討論后,利用SPSS19.0對兩位研究者的研究結果進行一致性信度分析[9]。經計算,在內容選材,呈現位置,切入觸點等維度上Kappa系數分別為0.834、 0.829、 0.827,可見在各維度上均達到了較高程度的一致性,據此可認為研究結果真實有效,本文所定標準也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
4? 研究結果統計與分析
4.1? 內容選材維度
由表2可知,說播課的思政元素在內容選材維度上集中體現在科學精神和文化自信兩方面,其數量分別約占總體的54.55%和22.07%。與此同時,大部分說播課都涉及了科學精神維度,59例說播課中有41例
運用了與科學精神相關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說播課“二氧化硫,我為你代言”中,教師首先運用古箏音樂搭配《涼州詞》詩朗誦,并以一杯葡萄酒用作展示道具進行課堂引入;之后,引用《化學鑒源補編》中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二氧化硫在葡萄酒釀造中的作用;最后在課堂末尾,組織學生活動,編寫二氧化硫代言詞,引導學生辯證地認識二氧化硫,明白作為有毒氣體的二氧化硫對人類生活生產也有積極作用,從而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與精神。可見,教師傾向于將課程思政的側重點放在科學精神與文化自信兩方面,培養學生對國家康盛和社會發展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以促進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的核心素養發展。
4.2? 切入觸點維度
圖1是將說播課中思政元素按切入觸點維度和內容選材維度進行處理得到的條形統計圖。可見,大部分思政元素選擇了“化學與日常生活”這一觸點。這一情況也符合新課標所提倡的“素養為本”的教學,注重學生實際生活體驗,構建符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的相關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情境中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4.3? 呈現位置維度
對以上77項思政元素按照三項標準進行分類,具體情況見圖2。可見,77項思政元素中,大部分發揮著項目情境和課堂引入的作用,其數量分別約占總體的50.6%和35.1%。例如,在說播課“揭秘葡萄酒的釀制工藝——探索調控化學反應的方法”中,教師創設實際生活中葡萄酒的生產情境,讓學生成立釀酒項目小組進行釀造流程設計,通過將私人釀造工藝與理論設計進行對比,分析釀造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及調控方法;說播課“基于真實化工情境的速率平衡復習課”中,教師創設了職業體驗的情境——讓學生成為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醇的化工設計師,通過設計反應,判斷可行性,調控反應條件,繪制工藝流程等一系列的項目任務鞏固舊知,增長新知。此外,在“探秘曬鹽的微觀世界·化學鍵”“硫”等說播課中,教師利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課堂引入,如利用“五步產鹽法”、古詩《思舊》、古籍《神農本草經》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強了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可以推測,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思政元素時,偏好于使用思政元素進行導課或創設真實的項目情境,這一點符合新課標中“素養為本”的教學要求,即選擇體現基礎性和時代性的化學課程內容,倡導真實問題情境的創設,結合人類探索物質及其變化的歷史與化學科學發展的趨勢,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參與、思考、解決實際問題,促進道德的發展。
4.4? 聯結方式維度
聯結59例說播課中思政元素的呈現位置與切入觸點,進行數據統計處理,得到了柱狀堆積統計圖(見圖3)。在此基礎上,使用相關的可視化數據處理軟件,生成了數據關聯圖(見圖4)。其中節點的大小代表了元素出現頻次的大小,節點間連線的粗細反映了元素聯結次數的多少。
根據柱狀堆積統計圖和數據關聯圖的情況所示,59例說播課中涉及的在呈現位置和切入觸點兩方面擁有16種聯結方式。其中,項目情境部分與“化學與日常生活”觸點進行大量聯結,與“化學家傳記”“化學與傳統文化”無聯結;課堂引入部分與“化學與傳統文化”觸點進行了大量的相關聯結。例如,在說播課中,多位教師采用“鱒魚的養殖條件”“氯氣對環境的影響”“燃放煙花對空氣質量的影響”“酗酒對人體的危害”“劣質銀離子凈水器導致銀中毒”等多種體現化學學科價值的生活元素創設情境,組織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與此同時,多位教師采用《天工開物》《千金方》《抱樸子內篇》等體現化學學科知識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課堂引入。可見,教師在創設項目式任務或情境時,偏向于運用與學生日常生活及體驗相關的化學元素。同時,在進行課堂引入時,教師善于且常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與化學有關的元素進行導入。
5? 啟示與建議
絕大部分說播課中教師都有意識地運用思政元素進行思政教育,這也與“化學課程要充分發揮思政教育作用,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課標要求和教育方向相契合。鑒于優質說播課相較于日常課堂教學總體水平更高,因此針對優質說播課思政元素分析結果,總結其優勢和不足,可以為更多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提供幫助。
5.1? 培養“會思政”的化學教師
思政教育在化學課堂中的成效,主要取決于教師本身的育人觀念和思政水平。化學教師要擺脫“課程中立論”,培養自己的政治方向感、政治敏銳性、政治是非觀[10]。除此之外,教師應注重化學學科的人文屬性,強化自身文化素養,使化學教學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以人文為導向,達到自然與人文共存的理想狀態。
5.2? 采用“可思政”的教學方式
思政教育與化學教學的融合,是一種隱性的價值塑造和文化熏陶。因此,需要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設身處地地參與到問題解決中去,提升思政素養。對此,可以采取更為合適的教學方式,例如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項目式教學等,這些教學方式相較于傳統講授更能凸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更有利于學生主觀能動地建構認知,內化道德。
5.3? 開發“利思政”的教學資源
思政教育注重隱性的教育價值,在化學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要注重對隱性的思政教育元素進行挖掘。因此發揮化學課程的思政功能,使思政教育融入化學教學中,應對教材、環境、輿論等多方面資源進行開發,發掘其中可能蘊含的思政元素,以恰當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深入挖掘化學學科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應將化學學科投放到國家、民族和社會的意識橫向維度,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歷史縱向維度。與此同時應積極開展跨學科交流,與其他學科溝通合作,在化學教學中利用語文、歷史、生物等多學科知識,促進學生的思政素養整體發展,構建思政教育的集體脈絡[11]。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汪瑞林. 中小學“課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實現方式[J]. 課程·教材·教法, 2020, 40(11): 77~83.
[3]劉建軍. 課程思政: 內涵、特點與路徑[J]. 教育研究, 2020, 41(9): 28~33.
[4]劉志軍, 徐彬. 新課標下課程與教學評價方式變革的挑戰與應對[J]. 課程·教材·教法, 2022, 42(8): 4~10+24.
[5]陳仕功, 孫重陽. 化學學科思政教育的內涵、困境與路徑[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21,(21): 10~12.
[6]殷世東, 余萍. 中小學課程思政的內涵、邏輯依據和實踐策略[J]. 課程·教材·教法, 2022, 42(8): 85~91.
[7]黃丹青, 陳啟新.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探微“說播課”[J]. 福建教育, 2019,(19): 51~54.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9]王磊, 朱成東, 孫影, 李金智.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思維的研究——基于安徽省高中化學優質課的評析與啟示[J]. 化學教學, 2021,(1): 23~28.
[10]吳新建, 張賢金, 葉燕珠, 汪阿戀. 厚植學科教師政治底蘊的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思政建設——以化學學科為例[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22,(10): 117~121.
[11]王剛, 朱家存. 新時代課程思政: 價值、目標與路徑[J]. 課程·教材·教法, 2021, 41(5):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