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后服務作為一項社會福利政策,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關注農村學校課后服務發(fā)展有重要意義。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起步較晚,質量不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供給體系不健全,具體表現為缺乏明確制度指導、供給主體不足、供給客體定位模糊以及教師積極性不高。應當對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供給體系加以改善,可通過完善制度、拓寬渠道、開展調研和提供支持,提高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供需匹配度,促進課后服務有效開展,實現育人和減負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 課后服務 供給體系 改善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4-05-04
“我國課后服務的產生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家長工作時間與小學生放學時間之間出現了無人看管的‘間隔時間與沖突。”[1]課后服務應需在城市公立學校產生,主要任務是幫助未到下班時間的家長看管和監(jiān)護學生。其后,隨著家長和學生需求的不斷增多,城市課后服務主體、形式和內容開始變得多樣,尤其在較發(fā)達的城市地區(qū),課后服務多姿多彩。而農村學校課后服務不僅起步晚,而且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和思想觀念等因素制約,質量也不高,存在較多問題,本質上看是因為供給體系缺乏保障。“小學生課后托管不僅是一個學校的教育問題,也是一個家庭和社會問題。”[2]課后服務作為一項社會福利政策,促進教育公平是其應有之義。農村學生也應當享受較高質量的課后服務,縮小與城市學生在課后教育上的差距。所以對農村學校課后服務進行研究,探索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供給體系改革十分必要。
一、概念界定
(一)課后服務
“課后服務最早可追溯至英國中世紀的課后看護,主要是由教會和慈善團體等機構看護無依無靠的殘疾兒童或孤兒,如今英國的課后托育屬于服務性質,將照料與教育相結合,更多地利用學校資源提供服務。”[3]我國明確提出“課后服務”這一概念是在2017年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當中,“在教育部《意見》中明確使用課后服務之前,政府公文、期刊報紙、學術研究界等對這類服務有很多不同稱謂,例如課外看護、課外活動、課后托管、課后托育、課后看護、課后托管服務等,雖然稱謂不同,但是主要概念是相同的。”[4]2020年,游莎、周先進對有關課后服務的文件進行分析,并結合各地實踐,將課后服務概念明確總結為:“課后服務是依據家長和學生的現實需求,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為根本目的,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為根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的放學后校內教育。”[5]此提法明確了課后服務的主體、時間、過程、目的、方式,對課后服務的內涵進行了比較具體和深入的解析。
(二)課后服務供給體系
目前學術界尚未對課后服務供給體系進行統(tǒng)一的界定,一般認為,課后服務是一項公共服務,課后服務供給體系的概念可以參考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的概念。已有一些學者對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的內涵進行了探討。魏艷春指出,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具體由供給主體、供給對象、供給內容、供給手段、供給方式、供給籌資方式、供給決策機制與決策原則、供給管理協(xié)調機制、供給法律框架等項要素構成”[6]。王亮認為:“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是指在特定制度框架下,實現公共服務供給活動的總和。在公共服務供給體系中,主體包括政府及其附屬組織、社會公眾、其他社會主體如中央政府、公共事業(yè)部門、市民、非營利組織等;客體為公共產品或服務,如國防、教育、醫(yī)療等”,“主體間、主客體間的關系會受到制度約束”[7]。
然而,課后服務作為教育領域的一項福利政策,以育人為根本目的,與一般的社會公共服務有所不同,這也是對課后服務供給體系概念進行界定需要明晰的重要前提。因此,結合課后服務的性質和公共服務的概念,本文認為,課后服務供給體系是指在課后服務相關政策制度的指導和約束下,課后服務的供給主體(主要有政府、學校、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為滿足供給對象(主要為中小學生)對課后服務的需求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客體)的總和;課后服務的內容、形式、手段和數量等均屬于課后服務的供給客體,其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供給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明確制度指導
2017年印發(fā)的《意見》,是我國頒發(fā)的第一個關于課后服務的指導性意見。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了《關于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發(fā)展的意見》,一方面要求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的發(fā)展,另一方面要求中小學校“提升教學質量”“嚴明入學紀律”“做好課后服務”。這是繼2017年以后,國家層面再次提出的對學校課后服務的要求。其實,在國家發(fā)布課后服務相關政策之前,已有一些地方根據實際需要制定了一些規(guī)章制度來規(guī)范課后服務工作,但這些工作的實施主體主要是校外托管機構。國家政策發(fā)布以后,各地也紛紛進行了制度的補充和調整,但總體來看,這些規(guī)章制度比較模糊和籠統(tǒng),不能對課后服務實際工作提供比較明確清晰的指導,需要政策執(zhí)行者進行更進一步的解讀,在實踐當中進行探索。然而在農村中小學,因為師資水平有限、資源投入不足以及害怕麻煩的心理,一些學校和教師對政策解讀不到位、在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偏差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造成課后服務效果不佳。
(二)供給主體不足
不同于城市課后服務有較為豐富的供給主體,如學校、校外托管機構和生活社區(qū)等,可以實現多主體協(xié)同服務,農村中小學受地緣、資源和觀念等因素的限制,供給主體通常只有學校。在這單一的供給主體中,對課后服務的投入也是有限的,很多農村中小學教育配套設施不齊全、教育器具陳舊、校本課程和校外資源開發(fā)能力不足,只能在課后服務時間給學生提供最基本的作業(yè)輔導。有些農村學校甚至還未開展課后服務,特別是在經濟欠發(fā)達的地區(qū),例如何經緯、嚴登才通過對皖北S鎮(zhèn)初級中學的調查發(fā)現,在許多農村地區(qū),有很多學校并未開展課后服務[8]。
(三)供給客體定位模糊
如前文所述,課后服務是因為學生放學時間與家長下班時間的差異而產生的,一開始是為了幫助城市家長照看無人看管的學生,而后又衍生出其他功能。然而,農村家長對課后服務“看管孩子”功能的需求卻不那么強烈,一方面是因為許多農村學生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由隔代或者父母一方(多為母親)專職照看,他們通常不會因為工作限制而沒有時間接孩子放學;另一方面,由于課后服務延長了在校時間,學生回家較晚,在有些交通不方便或者基礎設施不健全的農村地區(qū),反而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并且,農村學生在放學后并不像城市學生那樣會參加一些培訓班或者其他活動,延時下課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沒有達到減負的效果。然而不少農村中小學校并不了解家長的需求,沒有厘清農村課后服務應有的定位,就盲目照搬城市課后服務的模式,自然難以收獲良好的效果。
(四)教師積極性不高
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薄弱,以學科教師為主,藝術類師資不足。在延時放學的這段時間,一般以學生自學、教師輔導為主,也有一些教師把課后服務當成課堂的延續(xù),繼續(xù)進行課堂教學,課后服務內容枯燥且單一。延時放學無疑會加重教師的負擔。據了解,一些農村中小學教師居住在縣城,每天乘坐固定車次上下班,放學時間往后延,就會錯過回縣城的班車,只能居住在學校,周末才能回家,無法很好地照顧自己的家庭。另外,除了教學,教師還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開展課后服務以后,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但是相應的激勵機制又未落實到位,教師存在不滿情緒,對參加課后服務的積極性不高,也影響了課后服務的順利開展。
三、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供給體系的改善策略
(一)完善制度,加強管理
科學規(guī)范的制度是農村中小學有效落實課后服務政策的重要前提,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門以及學校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指導本地區(qū)的課后服務實踐。同時,要加強制度宣傳和引導,組織學習培訓活動,使教師、家長及學生明晰課后服務的理念,認識到開展課后服務的必要性和價值。關于農村中小學開展課后服務的制度應當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經費保障制度,這是農村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的有效保障,課后服務課程開發(fā)和教師薪資待遇要有充分保障,不被挪作他用;第二是實踐指導制度,農村學校探索能力較城市學校有差距,應當制定更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指導他們的實踐活動;第三是完善的評估制度,課后服務開展效果需要一定的評估制度來進行鑒定和反饋,這也是課后服務不斷得到改善的重要舉措,應當堅持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及時反饋與修正,在實踐中不斷改進。
(二)拓寬渠道,豐富供給
多元主體支持是落實課后服務政策,保障課后服務效果的必然路徑。就目前農村中小學而言,開展課后服務最重要的主體是學校,學校課后服務是在各地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進行的,供給內容較為單一。“雙減”政策鼓勵第三方機構參與課后服務工作,但鑒于一些主客觀因素,農村地區(qū)的第三方機構比較稀缺。為此,應當多方拓寬渠道,增加課后服務的供給主體和服務內容。第一,豐富學校師資類型,除了教授文化課程的教師,還應當補充藝術類、體育類等師資,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后服務類型,增加課后服務內容的豐富性和吸引力,拓寬課后服務的功能,促進全方位育人。第二,充分調動村集體力量,合作挖掘農村特色資源,如紅色革命資源、傳統(tǒng)工藝和民俗文化等,一方面減輕學校開發(fā)課程的壓力,另一方面加深外界對課后服務的認識,進而積極參與其中。第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網絡與城市大學、圖書館和中小學校合作,學習借鑒先進的做法。第四,采用政府和有關部門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來增加供給,或者鼓勵一些志愿性質的社會組織入駐農村地區(qū),也可以號召一些企業(yè)對農村地區(qū)課后服務注入資金。
(三)開展調研,明確需求
課后服務對象的需求對課后服務的實施起著引領作用,明確農村中小學生及家長對課后服務的需求點,結合農村地區(qū)的特色,才能有的放矢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課后服務,對課后服務進行精細化和個性化安排。據調查,受文化水平和思想觀念限制,一些農村中小學生家長并不了解課后服務的內涵和功能,反而覺得給自己帶來了不便,或者因為每月多收一些課后服務的費用而不滿。所以學校在開展課后服務前,應當先做調研,一是要了解家長對課后服務理念的了解情況,對政策的解讀是否到位,相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要進一步加強引導;二是了解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情況,是否有專人接送,是否確定需要學校提供課后服務,按需確定名額和提供服務,不能一味強制所有人參加;三是明晰家長對課后服務的期望是什么,盡量提供能夠滿足家長需要的服務,使課后服務既能促進學生發(fā)展,又能減輕家長壓力。
(四)提供支持,合理引導
當前我國教育生態(tài)不容樂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優(yōu)質師資缺乏,大班額現象依然存在[9],尤其是農村地區(qū)師資嚴重匱乏。保障農村地區(qū)課后服務有效開展,是縮小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教育差距,促進我國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對農村教育提供支持,首先最重要的是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吸引優(yōu)秀師資加入農村,提高農村中小學整體教育水平。要給予參加課后服務工作的教師一定的報酬,調動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其次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設施建設,完善相關配套,更新教育設備,豐富學生在校學習和課余生活。再次要關注留守兒童、孤兒和家庭經濟水平較低的兒童,從多個方面提供支持。最后要關注教師的工作和生活,保障教師的利益,才能使教師樂觀面對和妥善解決課后服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總之,目前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還在起步階段,仍存在較多問題,供需不匹配的現象非常突出。與城市學校相比,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供給體系缺乏保障,資金投入不足,供給主體不足,供給內容單調且針對性較差。一方面導致教師負擔過重,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使得家長對課后服務整體評價不高,甚至對其存在的必要性產生疑問。應當調整和完善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供給體系,完善制度、拓寬渠道、開展調研和提供支持,提高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供需匹配度,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以實現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育人和減負的目的,促進教育公平。
【參考文獻】
[1]屈璐.我國基礎教育課后服務政策嬗變及展望[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9(4):14.
[2]吳開俊,孟衛(wèi)青.治理視角下小學生課后托管的制度設計[J].教育研究,2015,36(6):55.
[3]郭靜.英國課后服務體系的歷史演進及模式特色[J].現代教育論叢,2017(6):86-88.
[4]盧長春.農村小學課后服務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以固始縣下校為例[D].開封:河南大學,2020:6.
[5]游莎,周先進.彈性離校背景下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的內涵、價值與目標[J].教學與管理,2020(9):31.
[6]魏艷春.我國人才就業(yè)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的構成要素初探[J].中國人才,2008(7):49.
[7]王亮.日本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1.
[8]何經緯,嚴登才.“脫嵌與重塑”:鄉(xiāng)村學校課后服務實踐困境及優(yōu)化路徑:基于皖北S鎮(zhèn)初級中學的個案研究[J].基礎教育,2022,19(3):59.
[9]李醒東,趙偉春,陳蕊蕊.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后服務的再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20(11):63.
張會芳 /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從事教育學原理研究(上海 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