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進昌
新課改下,國家大力推進農村基礎教育,力圖改善農村教育局面,促進農村學生的良好發展。從當前來看,農村初中美術教學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仍然存在教學方式方法落后、學生的美術潛能得不到有效發展等問題。面對這一教育現狀,創新并優化農村初中美術教學刻不容緩。對此,農村初中美術教師應立足于“雙減”政策背景,綜合分析新課程教學的創新及優化模式,堅持“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積極打造高質量的美術課程,以此引領學生獲得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五育融合”是指“五育并舉,融合育人”,強調“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以此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它是“雙減”政策背景下農村初中美術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及有效策略,有助于推動德智體美勞全面培育的初中教育新體系構建,有助于實現高素質、全面發展型人才的培養。所以,初中美術教師應積極立足于“五育融合”的視角,不斷創新教學內容,推動初中美術課程的高質量發展,帶領學生展開更高質量的實踐探索,使其獲得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和提升。
“五育并舉”課程體系目標與中學美術學科實踐一致 在農村初中美術教學中落實“五育融合”是具有可行性的,因為“五育并舉”的課程體系目標與中學美術學科的實踐是一致的?!拔逵⑴e”課程體系是立足于教育教學環境、教育教學質量及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建構而成的,而中學的美術課程教學目標也是要讓學生獲得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是要立足于當下的教育體制進行改革與創新,整體優化課程教學的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一系列的美術活動中激發并調動自身的美術創造熱情,在美術學科中全面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及綜合素質。所以,“五育并舉”的課程體系目標與中學美術學科實踐是一致的,它能夠達成“雙減”政策下農村初中美術的多元化教學,真正地建構起更為高效的美術課程體系。
“五育并舉”課程體系內容與中學美術學科實踐相關 “五育并舉”的課程體系內容與《基礎課程改革綱要》的實踐內容是相一致的?!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初中階段的美術學科教學應該強調實踐化,要引導學生展開多元化的實踐操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并以此為基礎奠定理論與實踐的根基。所以,在初中階段的美術學科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實施美術教育,從而整體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讓他們在多元化的實踐操作中發現美,培養形成真、善、美的優良品質。而這樣的課程教學與“五育并舉”的課程體系內容存在著極大的關聯,它能夠立足于美術學科實現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還能夠立足于農村特殊的地域形態和教育環境,引領學生展開課外拓展,發展體育素養,以此奠定“五育并舉”課程體系內容的知識理論基礎,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獲取課本之外的知識經驗,真正實現學生的綜合性發展。由此可見,“五育并舉”的課程體系與中學美術學科的內容是互相協調、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關系,二者之間的有效融合能夠推動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及發展。
不管是“雙減”政策還是“五育融合”的教學思想,其目的都是實現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是回答新時代背景下“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半p減”政策的出臺,是為了讓學生從傳統、繁重的學習壓力中解放出來,擁有更多的時間開展課外探索,讓教師尋求更為高效的課程教學模式。而“五育融合”恰恰能夠與“雙減”政策對接,能夠立足于美術學科,積極地拓展并延伸其他的“五育”教育內容,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實現新時代教育體系的改革及發展,整體提升課程教育的質量與效率。
在促進“五育融合”的過程中,美術教師需要立足“五育并舉”的教育思想,積極協同美術學科及“雙減”相關政策,實現兩者的相互聯系、互促互進、有機融合。這樣,才能明確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實現教育領域的拓展與創新,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促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認識美、感知美、鑒賞美,形成創造美的綜合能力。而這也是美術學科的核心,它能夠基于美育思想,串聯、協同其他的“四育”內容,鑄造人格、美化心靈,促使學生獲得綜合、全面的發展。
立德育—主題意義探尋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農村初中美術學科教學應該注重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創新與優化,要嘗試讓整個課程教學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美術教師就應該立足于所教學的內容,嘗試拓展主題意義,讓學生在這一主題下展開多元化的實踐操作,引導他們關注自然、人文、家庭、社會、文化等因素,從而獲得對美術學科以外的知識認知,實現德育教育的貫徹落實。
以教學人美版初中美術教材“大自然的色彩”為例,教師在教學時,應積極創設“走進大自然”的項目課程主題,引導學生立足于自身所在的農村地域去展開多元化的探尋,走進大自然尋找大自然中的美麗色彩,再借助簡單的色彩來表達自然界中的色彩關系。在學生完成了這一主題探究活動之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作品,總結他們所展現出來的大自然的美麗色彩。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現很多年以前農村的各種風景,引導他們借助圖片總結得出更多的大自然的美麗色彩,并引發進一步思考:相比起以往的大自然色彩,現在大自然的色彩更偏暗沉、類型也更少。基于學生的自主思考,教師就可以請他們繼續思考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這樣,學生很容易便能聯想到環境問題,從而催動他們從人文的角度來展開多元化的分析及操作。隨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在前后不同的色彩對比中加深自己的認知,體會到“保護環境、保護生活”的重要性,以此將德育無痕地融入美術課堂,提升了學生的綜合感知效力。
提智育—深度學習統領 教師在指導學生展開美術實踐活動時,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為他們創設更加適宜的學習和活動空間。同時,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嘗試將本學科教學內容與數學、物理學、建筑學、美學、地理學、歷史等多個學科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將其滲透于美術學科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使他們在美術學習實踐中不斷提升智力。
以教學人美版初中美術教材“如何欣賞建筑藝術”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積極引入建筑學的相關知識。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展開小組探究,討論、分析中外建筑藝術的特征,在合作過程中體會中國古代建筑的特色。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當地農村的房屋建筑特點,思考農村房屋建筑中滲透的中式建筑美學思想。例如,農村房屋的中庭都有一口“天井”,有的還有“天窗”,屋檐向四邊翹起,等等,這些農村建筑特色體現出了什么樣的建筑思想。借助這種方式,引導學生立足于生活實際展開多元化的探究與分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給學生提供創新思維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能夠結合現實生活體驗,達成對建筑學思想的綜合性感知,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智育,落實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培育。
重體育—完善細節解讀 農村地區的學生相比起城市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空間更為寬廣、自由,這對于促進他們的體育素養提升有著極大的幫助?;诖?,農村初中美術教師在開展學科教學時,就應該立足于“雙減”的政策背景,為學生設計一些創造性的課外活動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去完成實踐調研,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體質。
以教學人美版初中美術教材“民間工藝品制作”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去尋找自己身邊的工藝品。例如,一些老人會用草或者柳條完成草編制作;有些老人還會種葫蘆,然后用葫蘆制作一系列的葫蘆工藝品;每家每戶都制作剪紙、年畫;等等。學生通過組建學習小組,深入到學?;蚣彝ブ苓叄矫考颐繎羲褜っ耖g工藝品。甚至可以組建成團隊,向一些掌握了草編工藝技藝的老人學習,在掌握相應技能后完成工藝品制作,并在課堂中展示自己的成果。在上述美術活動中,教師借助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拓展體育鍛煉的時間與空間,不僅可以強健學生的體魄,還可以健全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在學習各種工藝品制作的過程中形成永不言棄、團隊合作的精神。因此,在美術學科教學中落實體育教育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雖然美術工作并不是一項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但是它經常需要跋山涉水、到野外寫生,這就需要以強健的體魄來支撐,而農村特有的地域環境恰恰為體育教育的有效落地提供了諸多的優勢。
生美育—特色資源支撐 初中美術教師應該借助美術學科的特征來實施美育教育。在這一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激活學生的認知,農村初中美術教師可以積極借助農村特有的各種資源來支撐美育教育的有效實施,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更為深層的感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美的能力及想象美的能力,也能夠幫助他們在后續的生活及學習中,用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生活,以此養成熱愛生活的品質。
以教學人美版初中美術教材“傳統民居的藝術魅力”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地區傳統建筑樣式,并對不同建筑樣式的形成原因進行深入分析與探索,其中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鑒賞客家土樓。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視頻向學生展現中國各地居民建筑的樣式。例如,可以向學生展示黃土高原的“下沉式窯洞”及“西南干欄式竹樓”,請學生基于地理因素及自然因素的原因分析這兩種居民樓形成的原因。然后,向學生展示“移動的房子——蒙古包”,讓他們基于人文因素及生活因素去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最后,向學生展示“徽派建筑”“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樓”及“廣州開平的碉樓”等圖片,引導他們從人文因素、歷史原因及自然環境等角度完成分析。教師在讓學生完成對中國獨具特色的地域居民建筑樣式的分析之后,再請他們完成對客家土樓的鑒賞,觀察并了解客家土樓的功能、結構、文化、造型等,而后對客家土樓的形體美進行解讀與分析,體會形體美規律在客家土樓中的具體應用。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身邊的民居藝術,嘗試將自身所學習的民居審美方法遷移、應用于身邊的房屋,去分析農村的房屋建筑。例如,當前有些農村還有土房子,土遇到雨一般都會變軟,但是這些土房子卻能夠支撐幾十年都不倒,這是值得探究的。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去分析農村土房子的建構特色,以此分析土房子的獨特美,生發美育思想,獲得對民間藝術的具象感知。而學生也能順利地由此延伸,激發對中國傳統建筑的審美意識。
植勞育—主題作業延伸 初中美術教師在實施美術課程教學時,應該積極地植入勞動教育的內涵及思想。農村學生從小到大必不可少地見過或參與過各種各樣的種植活動、收割活動,所以他們掌握了較多與勞動相關的知識?;诖耍踔忻佬g教師應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勞動教育,結合具體的美術教育內容,為學生設計一系列的主題作業,拓寬學生的課后活動空間,促使他們在更為多元的美術作業實踐操作中達成對勞動教育內涵的深層解讀,以此培養勞動精神。
以教學人美版初中美術教材“民間工藝品制作”為例,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后,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制作民間工藝品的主題拓展作業,請學生以組建學習小組或自主探究的形式,尋找農村尚存的各種民間工藝作品,如草編、風箏、刺繡、泥塑等。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一個類型展開自主實踐,但要盡可能地讓自己制作的工藝作品盡善盡美,從中體會勞動中精雕細琢的重要性。在學生完成了工藝作品的制作后,教師再借助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一些匠人制作的工藝品,促使學生立足于自身的工藝制作,感受鮮明的對比,真正領悟工匠精神,明白工藝品的制作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活動,它既是技藝性的勞動過程,也是創造美的過程,借此培養學生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幫助其形成追求精品的勞動素養,獲得勞動創造美的真實感知,以此達成勞動精神的培養。
總的來說,“五育融合”作為新時代教育思維新方式和教育教學實踐的新范式,它有助于全面育人新格局的構建,能夠助力打造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的育人格局。所以,農村初中美術教師應該充分立足“雙減”政策,積極建構“五育融合”教學策略,多方協調,強化各項教育教學要素的有效滲透,凝聚各項教學資源及因素,推動實現農村課程教學的深度變革,構建形成高質量的教育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