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報告,提出了大會主題和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鮮明的品格。高質量發展需要科技、人才支撐,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高水平的教育。為人民創造幸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要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關鍵詞:理論創新;科教興國;民生福祉;國家安全;自我革命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3)05-0011-04
202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是一次在關鍵時刻召開的十分重要的大會,標志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邁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大會要求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實踐是成功的根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概括了這一思想的主要內容”,這個論述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十個明確”是理論層面的論述,是實踐的先導。“十四個堅持”是實踐方略,成功在于實踐。“十三個方面成就”是新時代黨領導全國人民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經過不懈奮斗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實踐的必然結果。“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和“十三個方面成就”既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體系,同時也體現了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到成功的思想邏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堅持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進行艱辛的黨的理論創新工作,持續在共產黨執政、社會主義建設和人類社會發展等方面,不斷深化探索認識規律,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而不懈奮斗提供了行動指南。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召開,我們黨為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深入回答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黨治國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通過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五年來的理論探索和實踐認識,提煉出“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我黨歷史上第三個歷史決議,即《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論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新的實際出發,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艱辛過程,并提出“十個明確”。“十個明確”是在“八個明確”的基礎上,明確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明確從嚴治黨的戰略方針,這兩個明確是十分重大的科學判斷,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的成敗。“十個明確”拓展了黨的理論創新,是我們黨深化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而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黨的十八大以來極其不平凡的十年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偉大歷史主動精神、巨大政治勇氣、強烈責任擔當,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從嚴治黨、經濟建設、全面深化改革、政治建設、全面依法治國、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維護國家安全、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外交工作等十三個方面取得歷史性成就,來之不易,舉世矚目。既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經過十年艱苦奮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時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和豐富發展,是中國乃至世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影響和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是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創立者。為推進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兩個確立”體現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得到全體中華兒女的衷心擁護,我們要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重大決策部署。
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
(一)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教育,中國人民聰明智慧、熱愛學習、善于學習,創造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和燦爛的中華文明。近代以來,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掠奪,中國陷入積貧積弱狀態,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更談不上能夠得到應有的教育,偌大的中國,竟然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新中國成立后,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掃除文盲,不斷提高人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新時代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立足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發展教育事業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九年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全面促進教育公平。要推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高度重視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發展,又快又好建設一批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育人機制,促進家庭學校社會有機結合、共同參與,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的新風尚。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切實加強教師道德建設,培養造就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要建設學習型大國,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的實施,構建智慧教育發展新生態,促進全民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
(二)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和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要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體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健全新型舉國優勢,舉全國之力鍛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對創新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高度關注人民生命健康,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集聚各方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弘揚科學家精神,突出原創,培育創新文化,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完善全面支持創新的基礎制度,深化科技評價制度和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鼓勵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補齊基礎研究短板,激發創新活力。要加強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建設,優化定位和布局,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對于大量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要營造有利于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科技型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要面向世界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不斷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三)加快建設人才強國
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人才是第一資源。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如果沒有充足的人才資源,我們的各項事業就難以順利地推進并取得圓滿成功,也難以取得那么多方面的發展建設成就。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我們國家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千秋大計。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按照德才兼備的要求,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引導廣大人才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要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環境和濃厚氛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斷強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支撐。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形成培養使用各方面人才一起抓的人才工作格局,按照“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要求,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培養好各類人才的基礎上,著力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拓寬人才培養視野和培養渠道,加強人才國家間的學習交流和合作,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培養造就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按照愛才真心、育才悉心、引才傾心、用才精心的“四心”要求,求賢若渴、不拘一格地集聚、培養和使用各方面優秀人才,用好用活各類人才,保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力量。
三、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一)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完善分配制度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我國《憲法》第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只有實現充分的就業,才能保證人民群眾獲得穩定收入和生活品質。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不斷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的充分就業,保證每個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獲取勞動報酬和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促進就業要多管齊下、多措并舉,要健全就業的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人群的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的就業兜底幫扶。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比重,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政策弊端,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在分配中要促進共同富裕,既要堅持多勞多得的原則,又要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鼓勵勤勞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要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和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就業新形態,探索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和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要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和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財富積累機制,調節過高收入,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取締非法收入。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強勞動者權益的保護,特別是要加強對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權益保障,使他們的就業和收入能夠更加穩定和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對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具有重大意義和重要作用,既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也是社會運行的穩定器。要按照“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規范安全、可持續”原則,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要堅持老有所養,逐步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發展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監管體系,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落實異地就醫結算,推動省級統籌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有序銜接,不斷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堅持男女平等,保障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健全分層次分類別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根據“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原則,加快完善住房制度,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積極推進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鼓勵、引導和支持熱心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樂善好施捐助行為,為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特殊人群提供一定的力所能及的幫助。
(三)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推進民族強盛,建設強盛國家,國民一定要有強健的體魄,保障人民健康要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綠色安全的健康環境,減少疾病發生,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優化人口發展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要突出公益性,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要完善服務監管,規范民營醫院發展,要立足傳承創新,促進中醫藥發展,努力促使優質醫療資源不斷擴容和區域布局更加均衡合理,滿足人民實際就醫需要,推動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農村和社區作為工作重點,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高度重視人民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加強重大慢性病的健康管理,降低死亡率,提高預期壽命。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有效遏制重大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創新醫防協同機制,推進醫防融合發展,及早發現重大疫情傳播風險,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加強應急能力建設,科學高效開展重大傳染病防治和重大疫情防控工作。持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保持城鄉環境清潔美麗,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進健康中國行動。
四、統籌發展和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沒有安全就沒有發展。近代中國,清政府不能夠有效維護國家安全,飽受欺凌,簽訂了一大批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帝國主義列強瘋狂掠奪和竊取中國財富和資源,用鴉片毒害中國人民,使中國貧窮落后,被動挨打。我們要牢記第一、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海戰,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等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恥辱和傷痛,堅定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決心不動搖。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單列一章進行強調,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高度重視,要堅定不移地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維護新時代中國的安全發展,堅決捍衛發展成果和國家利益。
維護國家安全是全國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黨和國家非常重要的任務,一定要貫穿于國家安全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一是堅持黨中央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完善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強化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國家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堅決反制強權國家的制裁、干涉和“長臂管轄”,構建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完善國家力量布局。二是全面加強國家安全教育,提高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加強各級領導干部統籌發展和安全能力建設,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維護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和素養,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權益,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筑牢維護國家安全的人民防線。三是完善公共安全治理體系,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加大建設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加強食品藥品等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健全生物安全監管等預警防控體系,提高防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四是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鼓勵見義勇為,推進群防群治,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五、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
黨的領導是中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長期存在,自我革命是我們黨經過百年奮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實踐,得出了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要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堅守初心使命,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使黨始終保持本色。一是健全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全面、系統、整體落實黨的領導。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和加強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貫徹民主集中制,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凈化黨內政治生活,保持黨的團結統一,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二是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通過堅持不懈地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凝心鑄魂,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把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根據黨中央的統一部署,在全黨繼續深入開展主題教育,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把學習思想理論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三是堅持制度治黨、依規治黨,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通過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確保黨始終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善于發現問題、糾正偏差;按照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要求,健全監督體系,增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實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發揮政治巡視利劍作用,用好問責利器。四是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賢的選人用人標準,選優配強各級領導班子;選拔干部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在工作實踐中考察干部、在重大斗爭中磨礪干部,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機制;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女干部、少數民族干部、黨外干部和在基層、艱苦地區鍛煉成長的干部。五是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各級黨組織要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好,高度重視基層治理工作,以黨建引領來促進鄉村振興和城市社區工作,突出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全面提高機關、事業單位、企業、新經濟組織等黨建工作質量,加強黨員管理和教育,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六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堅持以嚴的基調強化正風肅紀,緊緊抓住“關鍵少數”,鍥而不舍地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深化糾治“四風”問題;以零容忍的態度反腐懲惡,高度重視領導干部成為利益集團和權勢團體代言人、代理人的傾向,要采取有力措施堅決防止和持續嚴厲打擊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交織的腐敗,遏制政商勾連破壞政治生態和經濟發展環境;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責任編輯:田 苗)
收稿日期:2023-02-07
作者簡介:黃成峰,二級高級主辦,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