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金梅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 101300)
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以學習為目的、注重學習過程[1],是針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綜合性評價,貫穿學習過程的每個環節,注重在教學過程中隨時、動態、多頻次地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具有連續性、適時性的特點[2]。在國家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過程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教育” 已成為新時代護理教育的重要手段。混合式教學作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優勢相結合,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3-4]。線下教學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課堂評價貫穿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收集學生學習信息以支持教師的教學決策和學生的學習決策過程[5];“互聯網+”在線教學平臺的智能化、實時性、互動性為形成性評價提供了便利,是提升護理教育形成性評價水平的有力工具[6]。為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外科護理學教學中,構建以學生為主體、多元化、多方位的形成性評價體系,以客觀、全面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將我院2022 級護理專升本學生151 人作為實施對象,其中男生21 人,女生130 人;年齡17~25 歲,平均年齡(21.25±0.85)歲。
課程的總學時36 學時,其中理論課18 學時,實踐課18 學時,以藍墨云班課為線上平臺進行混合式教學。
1.2.1 梳理課程的教學活動 教學團隊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設計梳理課程的教學活動,在藍墨云班課平臺完成的教學活動為線上學習,在課堂上面授完成的教學活動為線下學習。線上學習部分包括教學資源的學習、線上作業和互動學習作品3 個模塊,線下學習部分包括課程出勤、課堂表現和實踐課成績3 個模塊。
1.2.2 制定教學活動的比例 根據教學活動的重要性制定各模塊在形成性評價成績中的占比,線上學習成績占40%,其中教學資源的學習、線上作業和互動學習作品3 個模塊的比例依次為5%、15%、20%;線下學習成績占60%,其中課程出勤、課堂表現和實踐課成績3 個模塊的比例依次為18%、30%、12%。
1.2.3 制定形成性評價體系 根據課程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制定各模塊的內容及評分細則。
(1)線上學習成績。①教學資源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任課教師在云班課發布的視頻、非視頻等學習資源,根據資源學習的完成比例計算成績(視頻按照平臺記錄的觀看時間計算比例,非視頻資源按照經驗值計算比例);②線上作業:包括選擇題和案例分析,選擇題由學習平臺評分,案例分析由任課教師評分;③互動學習作品:學生根據要求制作原創學習作品,經任課教師審核合格后在云班課的互動活動平臺發布,教師根據作品形式和計分原則計分。互動學習作品的形式、內容及計分原則見表1。
表1 互動學習作品的形式、內容及計分原則Table 1 Form,content,and scoring principles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works
(2)線下學習成績。①課程出勤:每次課程均記錄考勤,每學時0.5 分,共18 分。缺勤1 學時扣0.5 分,請假(事假、病假)1學時扣0.25 分,遲到、早退1 次扣0.25 分。②課堂表現:包括理論課和實踐課的課堂表現。理論課的課堂表現:基礎分10 分,積極發言、回答問題正確,由任課教師記錄次數,每次加1 分。不遵守課堂紀律,如睡覺、玩手機、影響他人聽課等,每次扣1分,扣完為止。實踐課的課堂表現根據學生的課堂參與進行評分,由小組長和教師根據實踐課課堂表現評分標準(見表2)進行評分。③實踐課成績:每次實踐課均有個人或小組完成的作業或考核,由任課教師依據評分標準進行評分。
表2 實踐課課堂表現評分標準Table 2 Performance scoring standards in classroom for practical courses
(3)形成性評價體系。將形成性評價的構成、模塊、比例、內容、評分細則整合成評價體系,并在第一次課堂上告知學生。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成、模塊、比例、內容及評分細則見表3。
表3 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成、模塊、比例、內容及評分細則Table 3 Composition,module,proportion,content,and scoring rules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system
1.2.4 期末考核 在學期末進行理論考核,閉卷筆試,考核范圍涵蓋本學期所學的知識點,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和案例分析,滿分100 分,考試時長2 個小時,既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也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5 問卷調查 課程結束后,對平時成績中各模塊的內容和分值合理性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51 份,回收有效問卷14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3.4%。
采用SPSS22.0 軟件對學生成績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線上教學活動中,教師共發布視頻資源21 個,總時長60.9 分鐘,學生觀看的平均時長為60.1 分鐘,完成度為98.7%;發布非視頻資源32 個,總經驗值為64,學生的平均經驗值為63.89,完成度為99.8%;發布的選擇題共250 道,學生的百分制平均分為99.63 分,完成度為99.63%;發布的案例分析5 個,學生的百分制平均分為94.65 分,完成度為94.65%。在互動學習作品中,學生完成學習筆記23 個、小微課275 個、思維導圖91個、課程思政素材7 個,沒有學生完成典型案例編寫,完成度為98.91%。按照各模塊在形成性評價中的占比計算學生的模塊成績,線上學習各模塊的完成度及成績見表4。
表4 線上學習各模塊的完成度及成績Table 4 Completion and grades of each module in online learning
在線下教學活動中,課程出勤包括理論課和實踐課的出勤,根據計分原則計算學生的出勤成績;課堂表現包括理論課和實踐課的表現,理論課的課堂表現分數基礎分為10 分,由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加分或減分,實踐課的課堂表現由教師和小組長根據評分標準對學生的表現打分,取平均分為實踐課的課堂表現分;實踐課成績是5 次實踐課作業和1 次實操考核成績的平均分。線下學習各模塊的成績見表5。
表5 線下學習各模塊的成績(±s,分)Table 5 Scores of offline learning modules(±s,score)
表5 線下學習各模塊的成績(±s,分)Table 5 Scores of offline learning modules(±s,score)
模塊滿分成績課程出勤課堂表現實踐課成績18 30 12 17.95±0.21 29.56±0.63 10.59±0.39
學生的線上學習成績和線下學習成績組成形成性評價成績,形成性評價成績的40%和期末考核成績的60%組成課程成績,學生的課程成績為(82.59±4.73)分。學生的課程成績見表6。
表6 學生的課程成績(±s,分)Table 6 Student's scores of course(±s,score)
表6 學生的課程成績(±s,分)Table 6 Student's scores of course(±s,score)
模塊模塊成績線上學習成績線下學習成績形成性評價成績期末考核成績課程成績教學資源的學習線上作業互動學習作品課程出勤課堂表現實踐課成績4.96±0.20 14.57±0.18 19.78±1.72 17.95±0.21 29.56±0.63 10.59±0.39 39.32±1.80 97.41±2.0572.71±7.5882.59±4.73 58.10±0.87
表7 形成性評價中各模塊內容和分值的合理性調查結果[n(%)]Table 7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ontent and scores of each module in formative evaluation[n(%)]
學生對形成性評價中設置的各模塊的內容與分值的合理性進行評價,各項的合理性均在98%以上,說明學生對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高度認可。
表8 互動學習作品的形式、分值合理性及效果調查結果[n(%)]Table 8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the form,score reasonableness,and effect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works[n(%)]
學生對互動學習作品的形式、分值設置的合理性進行評價,各項的認可度均在96%以上。學生認為容易完成和利于學習的作品形式占比由高到低的排序均是小微課、思維導圖、學習筆記、典型案例、課程思政素材。
形成性評價科學、可靠,能夠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學習效果[7]。在本研究中,形成性評價的內容是教學團隊在梳理教學活動、對主要的教學環節進行整理和歸納的基礎上選擇的,各模塊的占比是根據教學內容的重要性制定的,評價方法是根據教學活動的特點進行設計的,以確保形成性評價體系的科學、可靠、全面和客觀。從學生對形成性評價各模塊設置的調查結果也可看出,學生對體系的認可度均在98%以上,說明此評價體系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比較全面、合理。
混合式教學將傳統教學與網絡資源相結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8],線上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但若缺乏對學生的約束力,學生參與度會不高,學習效果得不到保證[9]。在本研究中,將線上資源的學習成績納入課程成績,記錄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學生線上模塊的完成度均在94%以上;線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小組長從課堂紀律、教學活動參與度、貢獻率及團隊合作意識等方面進行評價,從而約束了課堂不良行為,提高了學習的專注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進一步保障了混合式教學的效果。
形成性評價旨在在教育活動中隨時了解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通過診斷教學過程或計劃,發現問題,為教育活動提供反饋,從而改進教學方案[10],調整教學活動,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在本研究中,互動學習作品的設置旨在通過原創的各種學習作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線上交流、互相學習。從調查結果可知,學生對此模塊的設置非常認可,但在完成上偏差很大,完成最多的是小微課,而典型案例的編寫沒有學生完成,同時,部分學生認為課程思政素材最不容易完成且不利于學習。針對此種反饋結果,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中,應注重典型案例和課程思政的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習平臺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同時也能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給予及時反饋,有利于形成性評價的實施。但在本研究中,由于學習平臺的功能限制,不能體現學生對互動學習作品的在線學習情況,只能按照互動學習作品的數量計分,未能體現學生之間的互評。同時,由于學生人數較多,任課教師在審核互動學習作品時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互動學習作品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制作和提交,在評價方面,可以以競賽的方式進行個人、小組和教師評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團隊合作精神,充分體現形成性評價的多元化評價主體。
總之,形成性評價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沒有一個檢驗標準,它是可調節的、靈活的。形成性評價的形式多樣,內容涉及面廣,要不斷優化課程的考核方法、考核形式、考核重點、評價依據等,以保證評價的公平公正。而多元化的評價主體使評價結果更加全面、客觀,不僅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信息,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形成性評價體系要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以及在線學習平臺功能和學生學情制訂,且要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使評價形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更全面、客觀、準確地評價學生的課程學習活動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