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南院門幼兒園 詹寧
隨著各幼兒園對幼小銜接的重視,豐富多樣的“幼小銜接”專項活動接踵而來。然而已有的幼小銜接活動多以成人視角為出發點,忽略了幼小銜接中最大的利益相關者——兒童。學校、家長、教師、社會等多種因素制約著幼小銜接的進程,但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幼小銜接的主體卻是幼兒,因此,作為幼兒教師,我們絕不能忽視幼兒這一主體的感受與體驗。
“參觀小學”是常見的幼小銜接活動。大部分參觀小學的活動模式是幼兒園與小學取得聯系,在約定時間帶領幼兒到小學聽從小學安排進行參觀。這樣的參觀有多少是基于幼兒的好奇與需要?又解決了多少幼兒的問題與困惑?這樣的參觀能否真正做到激發幼兒對小學的好奇與向往?帶著這些質疑,我嘗試從兒童視角出發,探索高質量的參觀小學實踐活動。
在這個風暖花香的季節,大班幼兒進入了畢業倒計時。為了讓幼兒更加全面、直觀地了解小學生活,激發幼兒對小學的憧憬與向往,繼而為進入小學做好準備,一場基于兒童視角的“參觀小學”活動開始了。

圖1.幼兒觀看小學相關視頻
對于素未謀面的小學,幼兒的想法各不相同,有好奇、有擔憂,也有憧憬。在教師的支持下,幼兒圍繞“我知道的”“我擔憂的”“我期待的”三個問題開展了豐富的活動。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對此次話題的參與度,教師運用材料刺激訪談法及作品分析法,帶領幼兒觀看小學的相關視頻、開展談話及自主表征活動。通過教師的引導,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逐個被激發出來——“小學生有很多作業。”“小學有大大的操場。”“小學老師比較兇。”“小學的桌椅都很高而且不是小朋友們圍起來坐的。”“上小學要起得很早很早。”“要坐在教室一直學習。”……

圖2.對小學環境的認識

圖3.認為小學最重要的事是坐在教室學習

圖4.充滿要求與學習的小學生活

圖5.強調早起與時間的重要性

表1.幼兒話題整理表
參觀小學不僅能激發幼兒對小學的向往,還能解決幼兒心中的憂慮,那幼兒都有哪些擔憂呢?通過訪談及作品分析,教師發現“小學老師很嚴厲,如果做錯事會被懲罰”“小學要自己去上廁所,但廁所不在教室里”“小學作業很多,沒有時間玩”這些問題是大部分幼兒的憂慮。面對即將參觀小學這件事,幼兒都有哪些期待呢?“看一看教室”“試一試桌椅能不能坐上去”“看一下小學的廁所”“觀察小學的老師兇不兇”等都是幼兒的愿望。

圖6.左上:采訪小學的姐姐;右上:了解小學的教室 左下:中午怎么睡;右下:怎么吃飯

圖7.左上:小學的環境 右上:課間玩什么 左下:男老師兇嗎 右下:上學的心情
如何解決幼兒的憂慮、滿足他們的期待?我園教師決定在參觀小學的過程中盡可能地滿足幼兒的期待,但幼兒作為有自我意識的個體,不同幼兒的參觀需求必然是不同的,如何盡可能實現自我期待,解決幼兒的憂慮?教師拋出問題和幼兒展開了討論,最后幼兒決定通過集體參觀和個人采訪相結合的方式參觀小學。隨后,幼兒制訂了屬于自己的參觀計劃及采訪規劃,有計劃地規劃參觀行為、有意識地達成采訪目的。
懷著滿滿的期待,幼兒終于來到了Z小學。校園的每一處布置都讓他們感到新奇,他們按照參觀計劃探索著、采訪著、聆聽著……用閃閃發亮的眼睛仔細尋找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之處,你一言我一語,歡笑著、討論著、憧憬著、向往著……
小學的教室是什么樣子?小學的桌椅高到坐不上去嗎?小學老師很兇嗎?走進教室,幼兒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名“小學生”。只見幼兒端正坐著、認真聽講、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享受成為小學生的嶄新體驗,感受小學老師的上課風格。
小學只有學習沒有玩的時間和場所嗎?回應幼兒的是Z校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在這里有武術社團、舞蹈社團、古箏社團等多種社團活動,社團老師和成員們早早就做好了準備工作,期待著幼兒的到來。“我喜歡畫畫,我可以參加繪畫社團。”“那我去舞蹈社團!”“我要去玩跆拳道!”幼兒看著這些精彩的表演,一邊感受著小學生活的豐富多彩,一邊快樂、小聲地交流著。
除了規劃統一的參觀路線,我們還為幼兒留足了自由參觀的時間。為了讓幼兒完成自我規劃,解決心中依然存在的憂慮,小小記者們出發了!“哥哥你好,請問你的老師兇不兇?”“姐姐你好,上課期間想上廁所怎么辦?”“老師,我來小學要是想哭會不會被批評?”幼兒通過采訪小學生和小學老師,獲取到了他們想要了解的信息。

圖8.社團活動展示
很快,半天的參觀小學活動結束了,那我們的課程就進行到這里嗎?當然不是!在參觀小學的過程中,幼兒被豐富的信息所包圍著,他們獲取到了什么?可以分享給我們嗎?為此教師引導幼兒通過“小學生活我知道”“我的參觀日記”等談話活動分享自己獲取的經驗。
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分享了自己參觀小學時看到高大教學樓的興奮、在大操場撒歡奔跑的快樂……通過總結和分享,幼兒共享經驗,感受自己沒有關注到的情景。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原來上小學也會有很多快樂,通過與小學老師近距離接觸、與哥哥姐姐們親切聊天,他們知道了原來小學的老師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兇”,惹老師生氣也不需要害怕挨打!這些有別于他們想象的新奇體驗讓幼兒對小學生活充滿了期待。

圖9~10.我的參觀日記
“你好,小學”系列參觀活動雖然結束了,但幼兒對小學的討論仍在繼續。開展基于兒童視角的活動讓我在課程中真正看到了幼兒,了解了他們的認知與好奇,感受到了他們的情緒與憂慮、喜悅與困惑、興奮與難過。隨著課程的推進與發展,對于如何基于兒童視角開展活動我也有了許多的啟發與感悟。
了解幼兒是整個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在這次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摒棄以往的固有想法,拋棄“為了參觀而參觀”的思維模式,圍繞著“參觀”和“幼兒”展開了一系列的討論和交流。活動中,教師就“我知道的”“我擔憂的”“我期待的”三個話題,通過談話、作品分析等方法了解幼兒對于小學的已有經驗以及對參觀小學的期待。隨后,教師針對幼兒的好奇與疑惑、畏懼與挑戰展開討論及設計活動。同時,教師也在走近幼兒的過程中發現了幼兒的真經驗、真問題、真需要,在“經驗—需求—時間”三者間建立聯系,推動課程活動生成和有序發展。
如果說了解是課程活動開展的基礎,那么教師的思考就是影響活動質量的關鍵性因素。幼兒給予的反饋與表征是豐富而雜亂的,如何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梳理、如思考哪些話題是有價值且需要深入討論的?哪些需求是可以在活動中得到滿足的?哪些問題是暫時無法解決的?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積極有效地思考與提煉。對于“參觀小學”這一活動,活動的目標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幫助幼兒了解小學,更為重要的是幫助幼兒了解自我,認識到自己的種種疑問和擔心,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建立對小學的積極情感態度,因此,思考并梳理兒童需求就顯得極為重要。
基于兒童視角開展的活動,其本質是兒童為本理念的表現。隨著教育哲學研究的深入,學界對于兒童本位的理解也不斷深化,業界在教育實踐中對于兒童為本的理解從“為了兒童的教育”轉變為“基于兒童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實踐中不應該單純從成人視角思考“什么是對兒童好的”,而是要從兒童的視角看待兒童發展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尊重是對教師的首要要求。教師要在尊重兒童的基礎上,創設適宜的情境,激發幼兒的表達欲望,營造多元表達的氛圍,即形成豐富教育瞬間的過程,也是培養兒童自我意識與能力發展的過程。
所有的理念、思考、創想只有落實于實踐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在本次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材料刺激、情境創設、話題討論、參觀實踐、總結討論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推進了活動的開展——正是這些多維度的行動為幼兒了解、適應小學生活的“實習場”提供了沃土,從而幫助幼兒豐富認知,化解擔憂,建立好奇與向往。
有關幼小銜接的每一幀畫面都是幼兒邁向成長的印記,是幼兒內在突破的展現。只有看見幼兒、心懷幼兒,我們才能開展有深度、有溫度、有質量的活動。我們滿懷期盼,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每位幼兒都能洋溢著自信的笑容,心懷夢想與期待,以嶄新的面貌開啟小學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