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中心幼兒園 扈建美
我們班教室門口有一片空曠草地深受幼兒喜愛,每次戶外活動時幼兒都會在這里自由玩耍,有的玩翻滾游戲,有的躺下來曬太陽,有的在草叢里撿樹葉……在一次戶外散步活動中,蹲在草地上的子杰大聲喊道:“你們快來看呀,這兒有好多小螞蟻!”他的呼喊聲瞬間引來了同伴的關注,大家蜂擁而至,一個個小腦袋擠成一團,接著便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螞蟻是在搬東西嗎?”“它們要把東西搬到哪里去?”“螞蟻隊伍好整齊呀!”“螞蟻的家在哪里呢?”……小螞蟻的意外出現,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就這樣,我們開啟了有關螞蟻的探究活動。
戶外活動結束后,幼兒發現一只螞蟻被踩死了,一只被放生到草叢里,而另一只卻下落不明,這只螞蟻去哪里了呢?幼兒由此產生了困惑,我們決定回到教室里開展一次有關“螞蟻行蹤”的討論。
“螞蟻可能去找媽媽了。”
“萬一它迷路了怎么辦?”
“怎樣才能找到螞蟻呢?”
“螞蟻太小,應該住在小洞洞里,我們要特別小心地去尋找。”
“大樹底下有螞蟻爬來爬去。”
“石頭縫縫里也藏著許多螞蟻。”
……
實踐是驗證猜想的有效途徑,幼兒開始了全方位、無死角、地毯式的搜尋模式——分別在大樹底下、石頭縫里、墻角邊、泥土里尋找螞蟻的蹤跡。
萱萱和子哲想捉一只螞蟻,可是小螞蟻很是機靈,總能從萱萱的手指縫間逃走,于是,他們一起用樹葉前后阻攔螞蟻,就這樣一來二去螞蟻還是“溜”走了,看到萱萱和子哲臉上失落的表情,我決定幫他們一把,于是,我在孩子們中間發起了“捕捉螞蟻”的談話活動。
“螞蟻真是太聰明了,真的好難捉哦!”
“有什么好辦法能捕捉到螞蟻呢?”
“螞蟻喜歡吃甜甜的食物,它聞到香甜的氣味或許就能停下不走了。”
“這個主意不錯!我可以帶點糖果給螞蟻。”
“可以將早上沒吃完的碎餅干留下來。”
“午餐的時候我撿點米飯粒兒。”
“我們可以帶上吸管、放大鏡。”
“對對對,還要準備一個塑料瓶。”
幼兒根據討論的任務分工表組建了兩支捉蟲小分隊——“食物組”和“工具組”,食物組的幼兒將白糖、餅干碎、米粒撒在戶外的不同角落蹲守“陣地”等螞蟻;工具組的幼兒舉著放大鏡四處巡視,不一會兒浩浩喊道:“快來,快來,螞蟻出來了,它爬過來了。”一瞬間,許多幼兒被吸引過去圍觀,琪琪連忙將自己手中的塑料瓶遞給浩浩,不慌不忙地說:“來,裝進我的瓶子里。”“小心點兒,千萬別讓它跑了。”幼兒在共同努力下終于成功捕捉到了螞蟻,滿載而歸地回到了教室,并分組交流和記錄自己的發現。
案例分析
幼兒自發尋找螞蟻下落,在分享尋找的過程中觀察到螞蟻想要藏身的目的性很強。從師幼對話中,幼兒傾聽關鍵信息、尋找相關線索,逐漸對螞蟻的生活習性有了初步了解。接著幼兒再次發起“捉螞蟻”的挑戰,為了能成功捉到螞蟻,教師通過關鍵提問“怎么樣引誘螞蟻出洞”引發幼兒積極思考,進一步促進其新經驗的形成(見圖1)。

圖1.新經驗生成流程圖

回到教室后,幼兒圍繞“螞蟻住在哪兒”展開了討論。
“可以把螞蟻放在盒子里。”
“不行,不行,螞蟻會被悶死的。”
“我知道了,在紙盒上扎許多孔,就透氣了。”
“可是紙盒子不方便觀察螞蟻。”
“可以放進透明塑料瓶里,還能隨時投食。”
經過投票選舉,螞蟻成功落戶在了“透明塑料瓶”里,而幼兒的探索并未止步,接下來他們又提出了許多關于螞蟻新家的問題。
“每次擰開瓶蓋給螞蟻喂食時,螞蟻都會從瓶口溜走。”
“我發現螞蟻搬進新家后有點兒不愛動了,可能它不喜歡這個新房子。”
“塑料瓶太輕了,總是站不穩,時常會倒在桌子上。”
“不如試試給螞蟻換一個更舒適的房子吧?”
就這樣,我制作了一份有關“螞蟻新住所”的調查問卷,邀請家長帶領幼兒共同尋找和收集適合螞蟻居住的地方:螞蟻工坊、昆蟲觀察飼養瓶、螞蟻泥沙屋等,讓幼兒了解了螞蟻的生活環境:有細砂、土粒、樹葉等組成的生活環境及地下筑巢的特點。
一天下午起床后,萱萱著急地喊道:“不好啦!螞蟻不動了,它‘死了’!”“螞蟻到底出了什么事?”我們將螞蟻工坊搬到桌子中間,展開了一場有關“螞蟻生死”的討論。
“確實有幾只大螞蟻一動也不動了。”
“你們快看,我發現螞蟻工坊的角落里有一團米黃色的神秘物。”
“會不會是這個神秘物害死了螞蟻?”
經過討論,幼兒猜測螞蟻死亡的原因與這團“米黃色的神秘物”有關,這個神秘物到底是什么呢?我拍照取證并將其發布在班級群里進行圖文形式的分享,發揮家長資源幫助幼兒共同“破案”,很快便解開了幼兒心中的謎團。
“原來死去的大螞蟻是雄蟻呀!”
“雄蟻為什么會死亡呢?”
“是不是雄蟻太累了?”
“還是因為天氣冷,被凍死了呢?”
“我們請老師幫助我們解答疑惑吧!”
“雄蟻一般比雌蟻小,只有短暫的壽命,在交配后就會死亡。”
“原來神秘物不是害死螞蟻的兇手呀!”
“這一團米黃色的神秘物到底是什么呢?”
“肯定是雌性螞蟻生出來的卵寶寶。”
案例分析
從幼兒給螞蟻安排新住處的表現來看,他們投入了真感情,并能為螞蟻尋找到合適的房子而產生成就感,從而引發幼兒對螞蟻生活環境和居住特點的再思考。“螞蟻死掉了”是幼兒意料之外的情況,面對螞蟻死去、發現不明神秘物等問題,幼兒有不同的猜想和意見,教師則及時捕捉幼兒的學習契機,利用家長資源,邀請家長共同協助幼兒一起“破案”,促使幼兒萌生內心深處對生命的關愛之情。
午飯后的自由活動時間,幼兒再次來到草地上,他們發現了蝸牛、西瓜蟲、蚯蚓……大家小心翼翼地用樹葉、樹枝、紙巾包裹著小昆蟲們回到班級……
“我想讓這些小昆蟲留下來給小螞蟻做個伴。”
“這個主意好!螞蟻再也不無聊了。”
“不如我們在班級的空閑區域開設一個‘昆蟲旅館’怎么樣?”
“太好了,這樣每只昆蟲都可以住在不同的房間里。”
“你們希望哪些昆蟲朋友入住呢?”
“我想邀請瓢蟲,因為它長得漂亮。”
“我推薦蝸牛,它很容易飼養。”
“我邀請蠶寶寶,它能結繭!”
……
基于幼兒的想法,我們一同開展了“昆蟲旅館”系列活動:打造昆蟲飼養坊、昆蟲身份證、繪制飼養公約、昆蟲觀察記錄本、搜集昆蟲愛吃的食物:桑葉、樹葉、菜葉……
案例分析
喜歡照顧小生命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在飼養昆蟲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對生命的真感情,因為愛所以不舍得,進而想把昆蟲們留在身邊并學習照顧它們……關注幼兒在飼養過程中的情感表達對其社會性發展有著推進效果,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看到了幼兒對愛的追求的最本質意義。通過討論邀請昆蟲入住、設計昆蟲旅館等方式支持幼兒將零碎的飼養經驗進行整合,最終形成系統、完整的飼養知識。
陶行知提出:“生活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有了生活才有教育,為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課程實施就應該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而幼兒與螞蟻相遇相識的故事便源于實際生活,這一過程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總結。
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很多值得挖掘的教育素材,教師要及時捕捉幼兒的生活,關注幼兒生活中的偶發事件,進而生成適宜的課程內容。從草叢里偶遇螞蟻的那一刻起,教師便跟隨幼兒的行動和探究,參與“發現螞蟻行蹤”熱點話題并展開討論,從而引發一系列探究活動,進而為幼兒深入探究搭建教育支架,積累有關螞蟻生活習性的知識經驗。在教師的支持和幫助下,幼兒多次嘗試將螞蟻請到班級來做客。為了激發幼兒可持續的科學探究興趣,教師利用家長資源一起共筑適合螞蟻生活的房子,將點狀知識構建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由此幼兒學會了照料螞蟻的生活起居,對生命有了初步感知和體驗,萌發了對生命的尊重和愛護之情。
教師需要基于幼兒的經驗和興趣愛好,創造寬松、自主的探究氛圍,時刻關注和支持幼兒深度學習。教師將幼兒置身于“戶外草叢”的自然情境中,幼兒由此“發現螞蟻—尋找螞蟻—捕捉螞蟻—飼養螞蟻—打造昆蟲旅館”,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教師傾聽幼兒的想法、尊重幼兒的行為、激發幼兒的興趣,從而喚起幼兒積極的情緒情感去感知和探索螞蟻世界的奧秘,進而運用符號表征方式記錄和描繪自己發現。隨后教師創設“米黃色神秘物”問題情境,給予幼兒積極參與、思考、分析、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提高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飼養活動進一步發展,從而激發幼兒自發性的內在學習動機,使其在寬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有關螞蟻卵的科學知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學習。
良好的師幼互動是一個動態互動的過程,教師應該重點關注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互動性、發展性、開放性和主體性,促使幼兒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進而幼兒才會在遇到不同問題和困難時持續探究。例如:“有什么好辦法能捉到螞蟻?”“捉螞蟻需要哪些工具?”“捉來的螞蟻放在哪里飼養最合適?”……教師在了解幼兒、關注幼兒的過程中適時介入,恰到好處地調整材料、示范方法、提供支持,使活動內容更加貼切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看來只有做到對幼兒活動深層次的解析,才能有針對性地支持幼兒持續學習和探究,滿足幼兒不斷生成的探究需要,促進其自主性和解決問題能力等學習品質的發展,最終實現生命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