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靜俠
(新疆藝術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49)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1]美學原理作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是我院開展人文教育和審美教育的重要載體。該課程內容因具有哲理性、抽象性、理論性的特點而不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美學原理課程思政建設通過優化和創新教學方式,深入挖掘課程中所蘊藏的思政元素并形成邏輯清晰、內容全面的思政元素庫,將“思政”全面融入課程內容之中,在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批判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價值引領,從而將《美學原理》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形成合力,進而為我國文化產業輸送高質量專業人才。
目前,我院雖積極開展美學原理課程思政的實踐與研究,但作為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發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課程教學效果。接下來,筆者將結合教學實際,詳細分析美學原理在開展課程思政中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任課教師未樹立跨學科意識。目前,從我院美學原理教學情況來看,任課教師缺乏跨學科意識,這主要因為任課教師的專業學科背景單一,大多為中國語言文學專業,有著較強的美學學科意識,雖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美學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并引導學生運用課堂所學對文藝作品進行文本分析和藝術鑒賞等等,但也因為自身專業背景的原因,未能充分地引導學生認識文化產業中的美學現象或美學問題。
另一方面,課程內容局囿于傳統教學體系,缺乏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聯系。因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涉及多門專業學科,包括經濟學、管理學和文學等專業,這也就要求美學原理的課程目標除了教育引導學生掌握美學理論知識,建立美學思維和美學意識外,更重要的是,該課程需要引導學生運用美學理論知識分析、解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美學問題和美學現象。因此,基于美學原理課程目標的設置,其課程內容不僅要包括美學基礎知識和美學理論,還要將其他相關學科的前沿內容(諸如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人類學、文化學)囊括進來,從而引導學生要積極關注社會現實,尤其是要將所學的美學理論知識與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聯系起來進行思考,進而強化美學原理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聯系。
總之,美學原理課程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聯系不緊密的問題,與美學原理課程內容的組織有關,也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涉及多學科的特點有影響,更是與任課教師的專業學科背景有聯系。
“美學是一門理論學科。”[2]兼具理論性與抽象性的特點,課程內容不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學方式是影響美學原理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據筆者的教學實際發現,我院美學原理課程的教學方式存在傳統、單一的特點,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意愿,從而容易導致“學生主觀上認為美學難理解、不好學”的局面,進而影響課程的教學效果。下文中將詳細分析美學原理課程的教學方式:
一是傳統講授法,即“教師‘教’、學生‘學’”[3],也就是授課教師通過運用大量典型的教學案例來解釋說明某一美學知識點,從而教育引導學生掌握和理解美學知識。同時,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不難發現,講授法在美學原理課堂中有兩種不同的效果,一方面,教師通過講授法能夠系統、全面地講解美學知識體系與內在邏輯關系,能夠較好地滿足部分學生學習美學知識的需求;另一方面,講授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生興趣,部分學生在以教師主講的課堂里容易成為“手機黨”或“睡覺黨”。
二是多媒體教學法。即在美學原理課堂中,任課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講解美學知識,尤其是對那些兼具理論性和抽象性的理論知識。同時,根據筆者的教學實際來看,通過展示大量的圖片和音視頻等教學內容,有利于將那些具有理論性和抽象性的美學知識化解為具體可感的事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愿,進而打破學生對美學知識“難學、難懂、難理解”的誤區。同時,美學原理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法時仍存在利用不充分的問題,比如,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雖使用了希沃教學平臺,但僅限于使用播放PPT和教學視頻的功能,未能充分利用其他功能來輔助教學。
三是線上線下教學法。受疫情影響,美學原理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教學法,以克服疫情帶來的不良影響。一方面,線上線下教學法能夠突破時空條件的限制,有效解決教學活動面臨的問題;另一方面,任課教師有待提高開展線上教學的能力。
雨季是病蟲害的高發期,在蔬菜種植管理過程中,需要掌握雨季規律,提前做好避雨管理工作,在科學灌溉的同時有效防治病蟲害。遭遇強降雨天氣需要及時籌備避雨工作,避免洪澇災害的影響,保證蔬菜根基穩固,提高蔬菜抗病蟲害能力。
總之,在美學原理課程思政建設中,勢必需要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美學原理課程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思想政治素養、價值觀念具有重要意義,筆者結合美學原理教學實踐,發現該課程在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時存在以下問題。
一方面,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得不夠充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該課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得不夠充分,主要體現在:一是課程思政元素缺乏典型性和地域性。比如美學原理在挖掘思政元素時缺乏對我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新疆地域文化的關注;二是課程思政元素缺乏文化產業學科特色。比如,美學原理在挖掘思政元素時缺乏對我國文化產業,尤其是新疆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的關注和思考;三是未形成邏輯清晰、內容全面的思政元素庫,比如目前美學原理課程思政元素處于散亂,缺乏條理性、模塊性和系統性的狀態。
另一方面,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得不到位,存在生硬、不夠自然的問題。根據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總結發現,目前美學原理課程在融入思政元素時往往是教師直截了當地講解美學知識中的育人元素,未能引導學生對課程中的思政點進行思考和討論,間接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的積極性,從而影響美學原理思政目標的實現。
總之,這些問題既是美學原理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重要問題,也是大學生審美教育和人文教育亟待解決的困境,更是影響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關注社會發展、關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根據教學實踐總結發現,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方面,授課教師需樹立跨學科意識,提高業務知識水平。目前美學原理課程建設的問題之一是授課教師多為文學專業,缺乏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科體系、人才培養、發展前景等方面的系統認識。因此,授課教師須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改進。
一是要樹立跨學科的課程理念,引導學生深入全面地思考美學問題,其課程的討論和思考既能基于美學的人文學科性質,又能擴大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從而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美學與現實生活、美學與設計、旅游、民俗等領域的聯系。
二是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正如“教研相長”的理念,鼓勵授課教師對文化產業領域內的美學問題進行研究,既能夠幫助授課教師打破書齋式研究,又能促使教師掌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研究方法和專業前沿信息,達到以科研促進教學的目標,從而強化美學原理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間的黏合度。
另一方面,加強課程內容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聯系。“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4]其研究范圍涵蓋社會生活、自然環境、藝術形態及審美教育等領域,并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概論》等課程構成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審美教育課程群。因此,在美學原理教學實踐中,授課教師不僅要選用能夠反映出強烈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的美學知識,還要選取具有價值批判和哲學深層思維的課程內容,從而鍛煉學生運用美學知識闡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審美現象,進而促使學生系統全面思考文化產業中的美學問題。
總之,加強美學原理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聯系,既是美學原理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動我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的重要根基。
美學作為一門理論學科,“具有區別于實證經驗科學的哲學思維”[5],因此,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已有的教學方法基礎上,可以從以下方面優化美學原理課程的教學方法。
一方面,充分運用案例教學法。在授課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在理解、闡釋美學概念和理論時容易出現“沒聽懂、不理解”的現象,究其原因是源于美學知識自身具有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因此,筆者通過運用舉例子的方法將美學知識化抽象為具象,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美學概念和理論知識。在進行實踐探索后,筆者認為運用案例教學法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運用案例教學法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通過圖片、音視頻資料來輔佐課堂教學;第二,要選擇典型性、普遍性和時效性的案例,以此提升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共鳴感。
另一方面,采用任務驅動法,即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對某一美學知識點的講解,并通過PPT在課堂進行成果匯報。比如,在講解“作為審美范疇的悲劇的特征”時,授課教師可以在班級里提前發布學習任務,某小組從接收學習任務至任務結束會經歷三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是課前,小組成員在組內對學習任務進行自主學習、討論交流,并形成PPT來展示學習成果;第二階段是課中,也就是小組代表通過PPT詳細講解悲劇的特征;第三階段是成果點評階段,由授課教師和全班學生對小組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進行點評和打分,小組分數也將會作為學生課堂表現的一部分計入平時成績里。從教學效果上來看,此教學法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間的學習交流和合作,提高學生對美學知識的思考力度和理解程度,從而提高美學原理課堂的教學質量。
總之,通過運用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晦澀難懂的美學知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化產業中的美學問題,進一步鍛煉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從而推動美學原理課程的建設發展。
美學原理是我院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實踐,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是開展美學原理課程思政的重要基礎。自2020年起,筆者擔任美學原理的授課教師,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實踐。下文將結合課程實際,探討美學原理在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方面的改進措施。
一方面,美學原理課程以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為導向,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包括不限于以下三方面。其一,應擇取具有典型性和地域性的思政元素。比如,在“作為審美范疇的悲劇”講解中,可通過具有典型性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案例講解悲劇特征,并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在電影、電視劇、戲曲、歌曲、音樂劇等領域的發展,從而啟發學生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又如,在講解“自然美比德模式”時,可通過講解具有地域性的新疆胡楊樹所象征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的精神品質來幫助學生理解比德模式的內涵;其二,深挖文化產業,尤其是新疆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思政元素。基于新疆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美學原理可從新疆歌舞、旅游、廣播影視、文物保護與開發等領域挖掘思政元素和典型案例,從而強化美學原理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聯系,進而與其他課程共同構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另一方面,優化課程思政融入方式,提高課程思政的思想價值引領作用。根據前文對美學原理課程思政融入不到位的分析,筆者認為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真正地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課程內容的思政價值。比如,在“人物美”知識點講解中,引導學生觀看欣賞PPT上農民伯伯豐收時的喜悅之情、2008年北京殘奧會運動員杜劍平奮力拼搏的表現和央視主持人李思思身穿旗袍主持春晚的畫面等三張圖片,并讓學生用三至五個關鍵詞來形容農民伯伯、殘奧會運動員杜劍平和主持人李思思身上的“美”,接著,由任課教師總結歸納出學生們回答的關鍵詞并引出人物美的概念,同時,任課老師要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美”,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總之,美學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有利于提升我院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建設發展,也有利于提升我院學生的審美觀念、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更有利于探索適合我院學生的課堂模式,從而提升課程思政思想育人的效果。根據教學實踐,筆者從加強課程與專業的聯系、優化教學方法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優化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等三方面對美學原理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實踐,從而更好地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