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水仙雕刻盆景藝術課程有效融合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也逐漸形成五育融合背景下的“課內課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課程體系和多元評價體系,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提升。
關鍵詞:五育融合;水仙雕刻;校本課程;綜合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7-0013-03
2019年,教育部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明確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發展目標。目前,學校以勞動教育為抓手,促進五育融合[1]。
一、背景概述
水仙雕刻盆景藝術課程是我校生物學學科組融合水仙雕刻技術、水仙水養技術、中國盆景藝術、中國古詩詞意境藝術、攝影藝術于一體,創新開發的特色精品校本課程。本課程可有效傳承中國水仙文化、古詩詞意境文化與盆景藝術文化,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有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合作精神及哲學理念;有效加深學生對生命美學的領悟,提高學生藝術審美素養。本課程在我校開展已有二十余年,以“水仙展”為課程目標,“搞活動”為組織形式,但缺乏新的理念滲透與教學路徑創新。為了滿足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要求,本課程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導下,要求學生在50天內利用課堂與課余時間對水仙進行雕刻、養護、展覽,有效融合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實現五育融合。
二、水仙雕刻盆景藝術課程五育融合目標
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分析水仙雕刻盆景藝術課程五育融合的目標(如表1),使目標相互融合。
三、五育融合下水仙雕刻盆景藝術課程實踐新模式
五育融合下的水仙雕刻盆景藝術課程重構方案:第一,明確課程的總目標,了解水仙雕刻的理論知識,掌握水仙雕刻和水養的關鍵技術,激發學生的興趣,鍛煉意志,養成正確價值觀,健全人格。第二,根據總目標確定課內與課外教學內容,包括理論知識、理論遷移、技術訓練、實驗探究、生活應用五個部分內容,
融合五育開展教學。第三,創設多元開放課堂,建立幫扶合作小組,營造水仙雕刻的文化氛圍,促進課程的順利開展。第四,建立健全的評價機制,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量化與質化評價相結合,自評、他評與網絡投票評價相結合,以評促發展。
四、水仙雕刻盆景藝術課程五育融合實施途徑
本課程的實施過程包括以下幾個環節:(1)水仙雕刻藝術培訓(德育、智育、美育融合);(2)水仙雕刻技術實踐(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融合);
(3)水仙雕刻的水養過程(德育、體育、勞動教育融合);(4)水仙雕刻藝術作品展示(德育、美育、勞動教育融合);(5)水仙雕刻作品評價(德育、美育、勞
動教育融合);(6)活動交流反思(五育融合);(7)后
期行為觀念的跟蹤評價,形成學生檔案資料。下面展示部分典型教學過程與組織形式。
(一)環節一:水仙雕刻藝術培訓(1課時)——創設情境,引入主題
課程伊始,教師可展示過年時的水仙花展圖片。學生紛紛表示過年家里也會買一盆水仙。接著,教師展示往年學校的水仙雕刻盆景圖片,學生看到后也紛紛發出贊嘆。在強烈的對比之下,學生產生參與水仙雕刻的欲望,也對自己的雕刻作品充滿期待。在濃郁的興趣氛圍下,教師繼續帶著學生了解我國歷史悠久的水仙文化,水仙雕刻的種類,水仙雕刻、水養的造型原理,影響水仙雕刻開花的因素。
(二)環節二:水仙花雕刻技術實踐(連續5天課余時間)
在學生動手進行水仙雕刻前,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刀具安全使用等注意事項說明,并在實踐中講解水仙鱗莖的結構:水仙花芽長在鱗莖內,由鱗片層層包裹,基部又有鞘狀鱗片包住。剔破鞘狀鱗片就露出葉苞,把葉苞剔開了就可以露出花苞。水仙雕刻時要層層削挖鱗片,按一定比例刪削葉片。
教師分析典型作品的創作過程,例如,“蟹爪水仙”雕刻主要技巧如下:第一步外部整理;第二步“開蓋”,削去內層鱗片,直至葉片全部露出;第三步刪削葉片,雕花梗,刺花梗基。又如,雕刻“桃李爭春”,必須選擇一大一小的雙生主鱗莖,分別代表“桃”“李”,
當然也可以鼓勵學生可以根據鱗莖的情況自由創作。
學生是在連續5天的課余時間(如中午休息或傍晚時間)開展水仙雕刻技術實踐。在此期間,會有部分學生經不住考驗,半途而廢。此時,一方面,教師要以多元評價和小組幫扶幫助學生自主理解內心的“掙扎”,構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德育感悟;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多一些理解與引導,鼓勵學生堅持,感悟“過程越辛苦,收獲越豐富”的價值觀念。
(三)環節三:水仙雕刻的水養過程(連續20天的課后時間)
學生需要掌握水仙雕刻水養與調控技術:將雕刻好的水仙放入水中,傷口向下浸泡兩天,每天沖洗黏液。浸水后水仙的根點開始萌發,兩天后上盆培養,用一層薄脫脂棉鋪在鱗莖切口及鱗莖盤上補給水分,上盆時要根據不同的造型采取不同的方式放置。上盆后管理:前兩天先放在陰涼處,長根后移至陽光下。需要每天換清水防止病菌感染。經過約20天水養,學生就可見證“丑小鴨”蛻變成“白天鵝”。
水仙雕刻的水養過程,學生會向教師提出比較多的問題:雕刻后的水仙是否還需要添加矮壯素?矮壯素是不是越多越好?水養過程是否一直需要矮壯素處理?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鼓勵學生將問題目的化,提出進一步實驗探究的目的,根據實驗目的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并在活動中拿出部分雕刻好的水仙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水養的過程需要時間較長,若僅僅是讓學生每天進行換水,部分學生會逐漸感到倦怠。因此,教師可在水仙水養過程中設計實驗探究環節,促使學生的責任使命感加強,并在勞動中收獲喜悅感。同時,在實踐中滲透生物學學科的實驗探究能力,包括實驗目的的正確表達,如何作出假設,規范寫出實驗思路,分析實驗的變量,控制自變量和無關變量,遵循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重復原則以及實驗探究的科學理性思維。這樣一來,生物學學科的實驗探究原理變得更易于學生理解。
(四)環節四:水仙雕刻藝術作品展示
在水仙雕刻藝術作品展示之前,學生先查閱資料,了解到中國盆景藝術是一門綜合了詩、書、畫、景的高雅藝術,能體現中國哲學的核心內容“和”的精神。中國文人喜歡寄情于自然山水,造就了中國盆景藝術獨特的審美情趣。接著,學生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自己創作的水仙雕刻作品,包括名稱、意境、創作過程等。有的學生自行購買了盆景擺件,如漁翁、動物、茅房、橋、亭、吸水石及草籽等,與雕刻后的水仙融為一體,形成獨特的意境。有的學生將水仙作品與古詩詞、書法和美術作品融合,也不乏創意。其他學生根據匯報學生的講解與介紹,給出評價。最后師生將所有的作品擺放在校園中,供學校全體師生觀賞,并進行網絡投票選出水仙雕刻年度最具創意獎。
五、水仙雕刻盆景藝術課程五育融合教學成果
(一)構建新型開放性教學課堂,突破育人邊界
“在課堂內滲透,在課外延伸”是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五育融合的有效途徑。針對目前“五育”處于分裂狀態,借助水仙雕刻盆景藝術課程整合“五育”是非常好的教育探索。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水仙的結構、植物的器官與生長發育過程、實驗設計等生物學知識,有助于達成智育目標。設計水仙雕刻盆景展在美育方面培養了學生對生命之美的整體認知。同時,學生積極參與水仙雕刻與水仙水養的過程,并在勞動中體驗成就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勞育價值的體現。此外,學生在實踐中能感悟到專注的力量,體會生命誠可貴,增強責任意識與使命感,達到德育品質培養的目的。
(二)形成多元評價體系,以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在基于五育融合的水仙雕刻盆景藝術課程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將自評、他評相結合,將量的評價與質的評價相結合,形成本課程的多元評價體系。(1)課程開展前后分別檢測學生對水仙雕刻的知識獲得(智育成果)、意志力體現(德育成果)以及勞動觀念的形成。(2)在實踐過程中,注重記錄學生的出勤率,以及水仙雕刻的數量與質量;倡導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注重記錄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以及經驗分享的關鍵行為;根據課程實踐中學生的表現及時反饋學生的實踐狀態,并提醒作出調整。(3)在水仙雕刻盆景藝術課程結束后,學生可以對自己的水仙展進行評價,并邀請他人以及網絡投票做出評價,開展心得分享活動進行總結反思。
(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推動課堂問題生成與解決
在水仙雕刻藝術課程實踐過程中,教師創設真實的情境“過年水仙花與雕刻后的水仙花”,激發學生理解問題的興趣,推動學生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水仙雕刻的精湛技術。教師引導學生安排好其他學科學習與校園生活的時間,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在水養環節,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實驗探究,以解決問題。最后,水仙雕刻盆景藝術展更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調用資源,給自己的作品展添加創新的元素。
(四)校本課程重構前后比較,凸顯育人理念
傳統理念下的校本選修課程主要以“水仙展”為目標,“搞活動”為形式,水仙雕刻與水養為主要內容,
缺乏系統的組織形式和評價機制,導致活動開展期間學生一開始的興致較高,但是持續時間不長,逐漸出現怠慢的狀態。活動開展的結果只關注“水仙展”的展覽,忽略了學生關鍵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
在重構水仙雕刻盆景藝術課程后,校本選修課程逐漸實現育人系統化、育人整體化,課程的目標更加明確,以“全面育人”為根本目標。在課程開展過程中,
教師創設多種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如“過年水仙花的情境”“雕刻花王的工匠”等。教師還應建立完善的多元評價機制,以評價促進課程開展和學生發展。完善的評價機制有利于開放性課堂模式的順利進行。
(五)學生獲得豐富的哲學感悟
不少學生在初次雕刻時誤傷了花芽、葉芽,因此影響了情緒,甚至失去了信心,部分學生甚至不敢面對失敗,為防止教師發現,把受傷嚴重的水仙用報紙包裹扔進了垃圾桶里。有的學生領悟到“堅持就是勝利,不放棄是一種精神力量”。例如,作品“小橋流水人家”中的極品黃花水仙是以46元一顆的高價購進的,大家對它的期待特別高。但它在雕刻后卻顯露出氧化變壞的跡象,浸水一周后仍未發根,葉子特別瘦弱。學生曾想過丟棄,甚至指導教師都覺得生長無望。幸好大家最后都沒有放棄,繼續對它精心養護,到了花芽發育后,它雖然沒有按預期長出7枝花芽,只有1枝花芽發育成功,但這枝花芽居然開了11朵花,這個貌似失敗的作品最后驚艷了全場。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仙雕刻盆景藝術課程是探索五育融合的適宜路徑,以勞動教育為貫穿點,挖掘德育、智育、體育與美育融合的途徑[2]。此外,在生活實際情境問題中開展“五育”融合教育,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的過程可以比較全面、自然、有效地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素養[3]。本課程實踐還推動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
更推進了開放性課堂、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模式的形成。
參考文獻
龐君芳.“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J].基礎教育課程,2021(Z1):27-34.
黃興.“五育相融”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探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12):17-20.
郝志軍.“五育”融合:推動學校課程改革[J].中國德育,2021(1):1.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市番禺區教育科學“十四五”
規劃課題“五育融合下水仙雕刻盆景藝術課程實踐與創新”(課題編號:2021-PY18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梁冬秋(1991.1-),女,廣東茂名人,
任教于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番禺附屬中學,一級教師,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