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曉雨 劉純超 陳 英 周 瀅
海南職業技術學院
我國中高職銜接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逐步打破了中高職自成體系的人才培養壁壘,形成了對口招生、3+2分段培養的模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倡導企校雙師聯合培養,是順應現代職業教育育人的發展主旨和方向,學校與企業深度協同合作的現代學徒制辦學模式。將兩種模式融合貫通,雙模式一體化貫穿人才培養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過渡,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畢業后的就業競爭力。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均旨在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適應產業經濟發展需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高職貫通,擬提升學生培養質量,提高就業對口率。
中考的普職協調后突顯中職教育,但中職生直接就業并不樂觀,就業多面向專業基礎崗位群或非專業崗位,職業上升發展力明顯后勁不足,學歷低也禁錮學生后期發展。大數據統計得知65%以上的中職生及其家長有選擇繼續升學的意愿,希望能繼續深度學習理論和強化專業技能,以期個人職業能力、職業層次、學歷的提高發展。因此,中職學校、高職院校(中職學校以下簡稱中職校,高職院校以下簡稱高職院)一體化聯合,協同分段縱向貫穿培養,成為一種適應時代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即學習實踐緊密結合,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改革路徑。德國行業協會杜塞爾多夫工商會的分析文章認為,有資質的企業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對企業自身發展也有很多好處,能幫助企業提前培養成熟員工,而且在多數情況下,學生在企業接受培訓時所創造的價值要高于培訓支出。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教發展經驗,將學徒培訓與現代職業教育思想結合的一種學校和企業合作辦學模式——現代學徒制在我國高職教育中推行,倡導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理念,建議高職院校與當地會計行業協會、地方企業深度合作,共同培養專業扎實、實操經驗成熟、畢業即上崗就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從而順應理實并重的人才需求趨勢,畢業即入職頂崗,縮短崗位適應期,節約企業培訓成本。
在國家經濟升級轉型,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在大數據技術應用、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加持下,經濟產業對職業院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人才的培養要與行業企業崗位需求相匹配。以會計專業為例,大數據、財務云、財務機器人等技術的廣泛使用,經濟發展促使財務會計迎來向管理會計逐步轉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體現在“能算會管,守信進取”的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專業人才。財務人員需要結合企業經濟發展現狀,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財務數據進行整合分析、風險預測、預算管理,從而為企業提供財務管理控制考核所需要的數據,制定出有效的風險預防策略。區域經濟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開展,也需要高質量的會計專業人才。這些都對財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3+2”中高職一體化現代學徒制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是迎合產業、人才、就業發展等多維度發展需求而產生的必然模式,參與的院校、學生和企業會越來越多,覆蓋面也會越來越廣。對學生而言,滿足中職生學歷證書提升、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提升、就業崗位面向層面、職業生涯進階發展,使得行行出人才、適合自己發展即是最好的選擇;對中高職學校而言,聯合辦學,共同育人,優化育人,優化課程體系,促使教師成長,整合教育資源,更好實現教書育人的社會責任,提升辦學水平;對企業而言,解決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暢通就業渠道,節約員工招聘成本,縮短員工上崗適應周期,見證學生、學徒、員工的遞進成長過程,有利于培養員工歸屬感和誠信度,保證企業人員隊伍的穩定性。校院企三方的聯合協同,形成良性機制,促使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多方共贏。
作為教育部辦公廳確定的100 所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高職院校之一,我校從2017 年開始逐步探索現代學徒制辦學模式,先后與海南省銀行學校、海南省農業學校等中職學校簽訂“3+2”人才分段培養協議,與海南省代理記賬行業協會、海南錦昊財務咨詢有限公司等會計專業對口企業簽訂校企學徒制培養、校企實訓基地等協議,兩種模式的連貫串通,使得銜接更高效,學生更受益。
“3+2”中高職一體化是中職校與高職院銜接分段協同培養模式,學生先在中職校完成三年學習后,由高職院主導、中職校協助,通過雙方協商制定的轉段升級考核,學生方可升入對應的高職院繼續兩年學業。中職校對“3+2”單獨成班,制定專門的培養計劃,通過招生宣講,使家長和學生對其模式深入了解,中職校的學生可以考取高職院,將來能獲得職業教育的大專、甚至本科學歷,解決家長與學生不滿足學歷教育止步于中職校的焦慮,家長可以選擇給孩子重新部署適合個體的發展路線,消除對職業教育根深蒂固的偏見。從2022 年中職“3+2”班報名火熱程度可以看出,家長也在轉變觀念,適合孩子發展,學門專業技術,也是成才之路。“3+2”班既為高職輸入穩定的生源,又能給中職生提供直接的專業學習與就業頂崗的上升路徑,提升個人職業發展能力,互滿所需。
另外,中高職協作辦學,又可共享各自的企業實訓基地資源,與更多行業類型的企業簽訂實訓基地協議,保證實訓基地數量,安排“3+2”或常規教學班級更多學生進行職業認知、崗位實操,擴寬實訓、實習、就業等出口渠道。
高職院作為銜接樞紐,貫穿始終,起主導引領作用。聯系企業簽訂協議,采用學徒制共同培養。在中職校完成三年基礎教育,包括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利用職教周、實踐周去企業感受會計專業工作情景。三年結束通過考核升入高職后,第一年以校內專業知識學習、校內管理為主,著重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以企業見習為輔,定期、分批由校內教師帶領下企業進行崗位認知初練手,操練如識票、貼票、理票等專業基本功,此階段學生無報酬,為后續正式進入學徒階段做好過渡銜接;第二年正式進入現代學徒制企業頂崗學習,簽訂四方協議(學校、企業、家長、學徒),以學徒身份輪崗,企業師傅一對一、手把手幫帶,學徒有工作報酬,實行企業管理為主、學校管理為輔的雙重管理,校內教師定期走訪、監督協調指導,保證學徒培養質量,保障企業與學徒的權利及義務履行,最終順利完成學徒學習。學生取得畢業證后與企業雙向選擇,通過企業入職考核,以員工身份正式入職,實現無縫對接頂崗上崗,跨過員工試用磨合期,節約企業招聘培訓成本,解決高職畢業生就業和企業用工。
為避免兩階段的人才培養方案割裂,課程內容重復等問題,我院還與參與共同培養的中職校多次交流座談,共同商討可行定制特色的“3+2”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對課程體系調整,對專業課程的課業內容的難度、課業量的廣度等細節商討,力求課程內容分段側重不同,專業核心課對接難度逐步加深,遞階式培養,避免學生重復學習產生倦怠。以專業核心課為例,如會計核算能力培養,在中職階段完成《會計基礎》課程學習,掌握基本會計專業知識,可以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企業為主要教學載體、一般納稅人企業業務為輔助教學載體,進行會計賬戶、借貸記賬法、基本會計核算分錄的運用,實操練習側重手工賬薄;在高職階段完成《財務會計》課程學習,以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企業為教學載體,對資金運動、期末減值、所得稅納稅調整、金融資產投資等復雜業務進行詳細學習,實操練習側重財務軟件電子賬套,從簡入難,難度升級,知識點、技能點遞階且避免重復,符合學生知識學習規律,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再如信息化能力培養,在中職階段完成信息化基本教學,如計算機知識基本認知、打字熟練度、辦公軟件文檔、圖表基本操作等,在高職階段學習大數據工具使用,對財務數據進行整理、抓取、分析、運用。再如高職階段學習《管理會計》課程,結合財務數據分析報告,制定出有效的風險預防策略,預算管理執行策略,提供企業財務管理控制考核所需要的數據資料。同時,對于納稅申報實操學習可在此階段邀請簽約的學徒制企業師傅來校進行課堂實操教學,分享演示真實企業申報操作案例,學生可接觸真實稅務網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增進師徒熟悉度,培養師徒感情。
此外,為了保障此模式的順利實施和質量成效,還需建立校企共同監督管理機制,明確校企雙方的任務職責、進度安排、條件保障等具體事項。在學徒階段,要保障學校、企業、學徒的多方權益,切實履行各自對應的義務,校內教師定期檢查,企業師傅盡心指導,學徒及時反饋。對出現的問題能短期發現、及時解決疏導,避免積小累大怨多,造成多方矛盾,以此保證各項工作有序進展。通過企業、學校分段聯合培養,實現學生學習知識與工作實踐緊密銜接,促進專業與行業、課程與崗位、教材與技能的對接。
企校合作,一方面解決學校的實訓基地的來源、數量和穩定性,一方面解決企業用工的渠道、成本和直接性,互惠互利。我院與簽約企業多次座談溝通,商定學徒階段培養與管理細則,形成書面協議約定。如分批次來企業進行崗位認知操作的內容綱要、接待人數能力、學生安全管理、學徒報酬、接收學生就業等事項。學校與企業還共同開發課程資料,將實際工作任務與專業課程教學進行有效對接,將典型工作轉化成若干個崗位技能訓練項目包,形成實訓指導工作手冊,在課堂教學和學徒企業見習中配合應用,理論知識學習和技能實操學習相互融合,形成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師、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得以落實。
教師通過與企業導師交流商討學徒培養實施計劃,接觸企業實際工作,可增長自身實操經驗與能力。我國近年財稅新政頻出、會計準則修訂,專任教師需要對知識結構、知識內容、條例規定及時更新。現代學徒制企業基地,可間接成為校內專任教師的企業掛職基地、實踐交流基地。定期去企業見習,教師可獲取會計工作實操第一手資料,在接觸、熟悉、更新的同時,應用于日常理論與實踐教學中,提高自己應對新業務能力的處理能力,提高個人教學能力,有利于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雙師素質建設質量。
學生、學徒、員工的連貫身份,中職、高職、企業的連貫學習,使得學習和實習、理論加實戰的職業路徑發展都有保障,在“3+2”中高職一體化現代學制培養過程的每個階段都有校內教師指導和和企業師傅點對點幫帶,不會盲目摸索。學生不用自己疲于找實習單位,不用擔心企業實習時沒有師傅教帶,可放心專心學習,省去其后顧之憂,學生成長迅速,家長安心省心。
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學生在高職階段學習適應差、學徒企業見習心理難適應工作強度等問題,制約著中高職一體化現代學徒制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良性發展。
學校方面,中高職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材使用等方面不可能做到完全匹配,存在內涵銜接的深度融合度不足,中職校的封閉式管理到高職院的自主式管理過渡跨度較大,學生管理難度較大;企業方面,雖有學徒協議,仍存在辛苦盡心培養完的學徒在畢業就業階段流失或者中途退出,感覺學徒的感恩教育缺失,使企業付出收不回期望的回報率;教師方面,要完成專任教師的課業任務和考核任務,不是全程實時在學生身邊跟進督促,存在監管不到位的狀況;學生方面,中職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面對高職階段課業難度易出現不適應、學習動力不足的狀況,學徒階段對于企業加班要求、與其他同學短期薪酬攀比、學徒階段的報酬與個人期望值存在差距等,都會對學生產生心理消極影響,造成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內驅力明顯不足,或中途單方面中斷退出。
總之,即便“3+2”中高職一體化現代學徒制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但對中職會計學生來說仍是自身職業路徑上升、學歷遞階提升的一種良性推行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校院企的合作、學生學徒員工身份的轉換、學習頂崗就業的銜接,使企業人才需求連續契合的補給,達成多方多維度共贏,實現“筑職魂、塑職人,煉職技”的現代職業教育、終身教育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