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李桂英
摘要: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白洋淀地處京津冀腹地、雄安新區核心區域,擁有獨特的水文化。論文闡釋了檔案對于白洋淀水文化傳承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價值,從三個層面分析了如何以檔案推動白洋淀水文化傳承,并提出了加強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體系建設,構建白洋淀水文化檔案共享平臺,創新檔案服務方式等具體實現路徑。
關鍵詞:檔案 白洋淀 水文化 文化傳承
Abstract: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Xiongan New Area is a major decision and deploy? ment made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t its core to deepen coordinat? 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 gion.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gion and the core area of the Xiongan New Area, the Baiyang Lake has a unique water culture.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irreplaceable value of archives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he Baiyang Lake water culutre, and analyzes how to promote the in? heritance of this water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It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path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iyang Lake water culture archives resources, constructing plat? forms of sharing the Baiyang Lake water culture ar? chives and innovating archives service mode.
Keywords: Archives; Baiyangdian; Water cul? ture; Cultural inheritance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做出的又一重大決策部署,是一項歷史性工程,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白洋淀地處京津冀腹地、雄安新區核心區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和濕地生態系統,被稱為“華北明珠”“華北之腎”。
白洋淀歷史悠久,其以獨特的地形地貌、地理風光,依托水資源,孕育了豐富的水文化。水文化是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是人類認識水、開發水、利用水、治理水、保護水、鑒賞水的產物。水文化的實質是人與水的關系,以及人水關系影響下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1]白洋淀水文化是在人類認識、開發、利用、治理、保護、鑒賞白洋淀水資源過程中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當下,白洋淀水文化對雄安新區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創造優良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家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白洋淀水文化資源是雄安地區最深厚的歷史積淀之一,對雄安新區的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形塑作用。[2]
檔案作為中華民族歷史延續和文明演進的“活化石”,具有深沉的文化基因和浩瀚的文化知識,是最權威、最直接的歷史原始記錄。[3]檔案既是文明產物和文化載體,也是文化自信自強的一種信息表征,具有多重價值意蘊。[4]本文闡釋了檔案對白洋淀水文化傳承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分析了檔案推動白洋淀水文化傳播的三個層面,提出了以檔案推動白洋淀水文化傳承的具體路徑,以期為服務雄安新區建設貢獻檔案力量。
水文化在漫長的人類社會活動中、在人類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積淀而成。檔案與人類水實踐活動相伴而生,系統、完整地記錄了人類與水的互動,蘊含著水文化形成的軌跡。檔案的形成過程及其所特有的優秀品質,使之能夠在水文化傳承中發揮獨特的價值和優勢。
(一)檔案有助于白洋淀水文化的立體呈現和系統傳播
筆者認為,在文化傳承中,對文化的立體呈現可以理解為關注某一文化多角度、多維度的全面展示,避免因片面理解、以偏概全而導致的對該文化的誤解;系統傳播重在關注不同文化現象產生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使文化以“有機體”的形式完整呈現。檔案有助于白洋淀水文化的立體呈現和系統傳播,源于檔案對社會實踐活動記錄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白洋淀水文化內容豐富,可分為物質形態的水文化、制度形態的水文化和精神形態的水文化等不同類型。不同類別的水文化以文字、圖片、聲像等多種形式被記錄,如白洋淀造船文化的記錄、不同時期白洋淀水工程的建設過程、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制度的變遷等。白洋淀水文化現象及這些水文化形成的背景、過程,伴隨著白洋淀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被記錄在檔案之中。白洋淀水文化檔案是展示白洋淀水文化是什么,緣何形成,如何發展的最關鍵、最具價值的素材。
(二)檔案有助于白洋淀水文化的鏡像闡釋和可信傳播
筆者認為,可以從鏡像闡釋和可信傳播來更好地理解檔案在白洋淀水文化傳播中的優勢。鏡像闡釋和可信傳播強調對文化真實的描述和表達,原汁原味地將文化相關現象及其本質傳遞給社會公眾。檔案是研究歷史的直接史料,因為它是未經過改纂而仍保存一件事真相的文書。[5]檔案作為人們過往活動的證明和記載一直伴隨著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各類組織、人群和個體的生存和發展,作為歷史記錄和文明積淀代代相傳。[6]白洋淀歷史悠久,但由于水文、地質、氣象和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的作用,時而擴張興起,時而收縮干涸,幾經滄桑。[7]在不同的時期,人們與水的關系、與水的互動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積淀并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水文化,如不同時期的水利工程、用水治水的制度文化、面對白洋淀不同水位的變化所開展的不同的漁業活動等。與之相伴而生的檔案,真實地記錄了不同歷史時期白洋淀居民的生產生活。可見,檔案系統、完整地固化了白洋淀人民與水的各種活動,是闡釋和理解白洋淀水文化變遷最可信的素材,是白洋淀水文化原汁原味呈現和傳播必不可少的支撐。
(三)檔案有助于白洋淀水文化的生動敘事和場景化傳播
“敘事在人們的生活世界中無所不在,它構成人們理解事物、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8]只有把信息作為事件或故事嵌入特定的時空框架,對相關人物、行動與環境等進行有組織的講述,才有可能形成系統性的集體記憶,便于口口相傳和代代相傳。[9]通過敘事的方式和場景化的傳播,有助于增強公眾對內涵豐富的白洋淀水文化的理解和體驗。檔案是故事和場景的記錄,能夠為敘事和場景化提供豐富的情境、背景知識,使敘事更加生動,使場景更加立體。同時,檔案本身不僅僅蘊含著故事、事件,它也是理解和讀懂其他故事的背景和素材。白洋淀的水景觀和水環境有著濃郁的北方特色,也形成了獨特的水文化。比如地處白洋淀中心地帶的圈頭村,是最具特點的白洋淀水鄉村落,規模最大,保存完好,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圈頭村不僅有獨特而秀美的自然風光,其院落布局、房屋結構、內外裝飾等也凸顯了白洋淀特色,而圈頭村音樂會也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圈頭村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追根溯源離不開多種形式檔案文獻的代代相傳。因此在延續雄安歷史文脈和保護弘揚白洋淀水文化的過程中,應善于挖掘并外化檔案文獻文本、圖片、影音等記錄,在生動敘事和立體化場景中彰顯白洋淀水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興文化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0]白洋淀水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檔案推動白洋淀水文化傳播,可以從這三個層面展開。
(一)以檔案傳承和保護白洋淀水文化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物質生產和社會實踐的產物,彰顯著中國人民的精神品格、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折射出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取向和執著的精神追求。白洋淀處于燕南趙北,是燕山山麓南北文化、中原文化與東邊海洋文化的交匯處。白洋淀歷史文化具有典型的時空連續性和地方發展特征,具有獨特而開放的基本特點。白洋淀周邊堤防等水工程,馬家寨木船制作、圈頭村音樂會、放荷燈等民俗,都凝結著白洋淀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彰顯著白洋淀人民奉獻、熱愛生活等傳統和精神,是白洋淀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也是雄安新區地域文明的重要表現。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中提出,在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中要“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檔案記錄和見證著白洋淀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一方面,要加強與白洋淀水文化中優秀傳統文化相關檔案的保護。白洋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相關檔案形成時間較長,且部分保管條件較差,存在較大安全風險。但其對于白洋淀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不同形式、不同載體的白洋淀傳統文化相關檔案的保護,使白洋淀傳統文化有根可循。另一方面,通過建檔式保護傳承、傳播白洋淀水文化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建檔式保護是文化傳承和保護的一種重要形式,尤其對于一些古建筑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比如,漁獵曾是白洋淀人民獲取食物的重要方式,也是重要的經濟來源。在口口相授的過程中和經驗的積累下,漁獵方式逐漸變得系統化,[11]要注重通過口述檔案采集等多種方式,以音頻、視頻等不同形式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記錄,這有利于更加真實、完整地傳承和保護白洋淀水文化,并實現跨時空的傳播。
(二)以檔案豐富和弘揚白洋淀水文化中的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革命斗爭歷史的文化凝聚,是中國精神在革命年代的主要表現形式,展現了中國人民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民族氣節和英雄氣概。白洋淀是抗戰時期冀中華北地區最重要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之一,白洋淀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雁翎隊和小兵張嘎的故事是白洋淀紅色文化的代表。蘊含革命文化的紅色檔案資源,是弘揚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講好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的生動素材。比如,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用大量翔實、珍貴的歷史照片、圖表、文獻資料等真實再現了雁翎隊的發展歷程,雁翎精神在檔案中得以跨時空弘揚。革命文化作為現代中國的國家記憶,并非靜止形態,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12]檔案是文化建設的母資源,其所蘊含的豐富內容為文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支持。一段文字、一張照片,回溯了一個客觀事件,同時也包含了若干細節;對于同一份檔案,不同的人既有相同的認識,同時因其各自的不同經歷、知識結構等,也會有不同的發現。關注檔案中的細節,聚合不同人對檔案不同的認識,都有助于深挖檔案中的紅色元素,發現檔案中的新內容。此外,利用數據分析、知識關聯等多種技術,能夠幫助我們發現新規律,挖掘檔案中的新故事,從而不斷豐富白洋淀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涵。
(三)以檔案積淀和凝練白洋淀水文化中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的精神文明成果,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形成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代表著時代進步潮流和發展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在認識、開發、利用、治理、保護白洋淀水資源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積淀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白洋淀社會主義先進水文化,尤其是新時代的治水文化。雄安新區設立后,白洋淀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至今,白洋淀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充分彰顯了人與水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發展和豐富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水文化。
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檔案,與白洋淀生態治理活動相伴而生,翔實地記錄了白洋淀治理做了什么、為什么做,不僅包括白洋淀治理的具體行動,也包括白洋淀治理的思想理念,是新時代白洋淀水文化內容與內涵的記錄和積淀,也是新時代白洋淀水文化創新和發展的真實寫照。以檔案積淀與凝練白洋淀水文化中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方面,要注重對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檔案的捕獲與積累,形成白洋淀生態環境變遷的全景記錄。白洋淀生態治理的過程,是黨領導人民奮斗的過程、奉獻的過程,凝聚著新時代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精神,對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檔案的多維捕獲和全面積累,是將新時代黨領導人民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史記錄好、留存好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注重在積累中對白洋淀水文化中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凝練與發掘。文化因積淀在檔案中得以跨時空傳承,積淀的過程也是文化孕育的過程。積淀的同時,也應伴隨著外顯與釋放,充分挖掘白洋淀生態治理檔案中蘊含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水文化元素,使白洋淀水文化中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可感知、可體驗。
(一)加強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體系建設,挖掘并豐富白洋淀水文化內涵
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體系,既是白洋淀水文化的記錄與積淀,又是理解和闡釋白洋淀水文化的生動素材,同時也是傳承白洋淀水文化的重要承載。只有構建多維立體的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體系,深化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數據化,才能實現對白洋淀水文化的全面認知和深刻理解,并實現白洋淀水文化的豐富和發展。
第一,構建多維立體的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體系,為全面闡釋白洋淀水文化積累豐富素材,提供多元視角。
多維立體的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體系具體表現為多來源多模態的檔案資源的融合。多來源是指對于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的理解不僅僅局限于檔案館、紀念館的檔案資源,也不僅僅局限于“官方”的正式文件資料,各種社會組織、公眾也應是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的重要來源,其從不同的視角記錄和存留了白洋淀水文化相關記錄,是多維度認知白洋淀水文化的重要素材。多模態是指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應包括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不同形態與不同格式,要打破只依賴和重視傳統紙質文本檔案的局限,不斷豐富與白洋淀水文化相關的口述檔案、照片圖片、視頻等各種素材,實現信息互補。多來源多模態數據能比單一數據提供更多信息,通過相互之間支持、補充、修正,能提供更準確的信息。[13]
第二,深化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數據化,探索和發現白洋淀水文化的發展規律,深入挖掘白洋淀水文化的精神內涵。
《“十四五”水文化建設規劃》中指出,要挖掘水文化的時代價值,豐富水文化的時代內涵,以水文化的繁榮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檔案通常以大顆粒單元承載著信息,檔案數據化是將檔案信息轉化為可被計算、可供重用、易于共享、便于傳遞的數據的過程。檔案數據化是對檔案的一種解聚,通過解聚將檔案信息變為顆粒度較小的數據,進而根據需求與其他檔案數據或不同來源的各種數據進行重聚,并從中探索新知識,發現新規律。當前,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數據化程度相對較低,可通過表層數據化和深層數據化[14]運用元數據對相關檔案資源進行多角度多層級的描述,并實現數據關聯,發現和揭示白洋淀水工程、水景觀、治水制度、水文學等之間的歷史關聯和發展演變規律;運用知識圖譜等呈現白洋淀水文化的立體圖景,拓展和深化白洋淀水文化的內涵。
(二)構建白洋淀水文化檔案共享平臺,延展白洋淀水文化的輻射空間
白洋淀水文化檔案共享平臺是連接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與公眾的橋梁,是公眾通過檔案感知和體驗白洋淀水文化的空間。平臺是一個多角色、自組織、完美協作的生態系統,公眾在平臺利用檔案的過程中可以貢獻智慧,檔案在被利用過程中釋放價值并實現增值,平臺在“聚資源—凝智慧”的交互中推動白洋淀水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延展白洋淀水文化的輻射空間,推動白洋淀水文化更加深遠地傳播。
一方面,白洋淀水文化檔案共享平臺是聚合檔案資源的空間,其匯集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不同形式、不同來源的可開放檔案資源,積極主動地向公眾傳播與展示白洋淀水文化。白洋淀水文化檔案具有多來源、多形式等分散性特點,平臺通過發揮網羅與聚合作用,打破檔案資源孤島,使白洋淀檔案資源能夠被更多的公眾獲取與利用。結合白洋淀水文化檔案的不同權屬、不同類型等特點,通過建立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目錄數據庫、全文數據庫、資源導航等形式,盡可能多元、系統、完整地將檔案傳遞給用戶。目錄數據庫重在對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的系統梳理和全面呈現,展示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有什么、在哪里;全文數據庫重在整合已開放、可抓取、可共享的數字檔案資源,全文展示相關檔案內容。平臺不強調對檔案資源的占有,而是著力于通過邏輯聚集、網羅定位、資源描述等途徑,形成一個盡可能完整的、滿足公眾需求的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網。
另一方面,白洋淀水文化檔案共享平臺的構建堅持以公眾為中心,不僅滿足公眾的查找利用檔案資源的需求,也為公眾提供書寫空間、表達空間,公眾以檔案為媒介,體驗白洋淀水文化,并從多維視角豐富白洋淀水文化。白洋淀水文化是廣大人民共同書寫的,凝聚著公眾的智慧。平臺通過檔案資源的聚合,展示白洋淀水文化的精華,講述白洋淀水文化的故事,打破時空限制,使公眾能夠通過“訪問、反饋、供給、結構性參與”等不同形式,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通過添加標簽、上傳相關內容,開展探討,從多角度解讀白洋淀水文化,共同挖掘白洋淀水文化民族性、時代性、實踐性等特征,從而進一步彰顯白洋淀水文化的時代特色。
(三)創新檔案服務方式,提升白洋淀水文化的吸引力
檔案中蘊含著豐富的白洋淀水文化,記錄著白洋淀水文化發展的來龍去脈,將檔案中蘊含的靜態的白洋淀水文化以更加直觀、更加鮮活的形式呈現和傳播,是提升白洋淀水文化吸引力的重要途徑。
第一,以先進技術賦能檔案服務方式,使檔案蘊含的白洋淀水文化可感知可體驗,進而提升白洋淀水文化的吸引力。白洋淀水文化檔案服務既包括線上服務,也包括線下服務,還包括線上線下融合服務。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創新檔案服務方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比如,利用可視化技術,將白洋淀水文化檔案以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公眾心理和認知的方式呈現,幫助公眾提高對檔案的閱讀興趣、更好地理解檔案內容,發現檔案所包含信息之間的關系;利用各種多媒體技術,將水文化檔案以短視頻等形式生動呈現,并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又如,創新白洋淀水文化檔案展覽,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融合實景展示、全息投影、口述歷史播映、VR互動體驗等技術,實現用戶對白洋淀水文化的沉浸式體驗。
第二,注重破圈與跨界的協同合作,創新白洋淀水文化檔案服務產品。伴隨著新時代檔案事業的發展,檔案服務產品不斷多樣化,檔案知識庫、檔案游戲、檔案文創等正在為檔案服務注入新活力。多樣化的檔案服務產品,離不開多元主體的協同合作,檔案部門應樹立新思維,以更加開放的理念,積極主動與文化部門、新媒體平臺、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等機構合作,共同設計和開發獨特的白洋淀水文化檔案服務產品,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白洋淀水文化。比如,打造高質量白洋淀水文化檔案文創產品,有助于突出白洋淀水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提升白洋淀水文化的公眾感知力;又如,游戲具有傳承文化的功能,以白洋淀水文化檔案為素材,開發設計適合不同年齡段的檔案游戲,以輕松的參與方式,充分調動用戶情感,使公眾在愉悅中感受白洋淀水文化,進而提升白洋淀水文化的吸引力。
檔案的形成過程及自身特點,有助于實現白洋淀水文化的立體呈現和系統傳播、鏡像闡釋和可信傳播、生動敘事和場景化傳播。面向新時代興文化的任務使命,檔案能夠從傳承與保護白洋淀水文化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與弘揚白洋淀水文化中的革命文化、積淀與凝練白洋淀水文化中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三個層面全方位推動白洋淀水文化傳承。通過加強白洋淀水文化檔案資源體系建設,構建白洋淀水文化檔案共享平臺,創新檔案服務方式等路徑,有效豐富白洋淀水文化內涵,延展白洋淀水文化輻射空間,提升白洋淀水文化的吸引力。
*本文系雄安新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淀記憶賦能‘水文化傳承研究”(項目編號:XASK20222302)研究成果。
注釋及參考文獻:
[1]靳懷堾.漫談水文化內涵[J].中國水利,2016(11):60-64.
[2]谷慶巍,徐琪琪,邊哲.共生——白洋淀鄉村濱水非遺文化景觀創新設計[J].上海紡織科技,2023(3):70.
[3]楊文.發揮檔案在堅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N] .中國檔案報,2022-07-28(1) .
[4]徐擁軍,龍家慶.檔案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J].檔案學通訊,2023(1):20-27.
[5]覃兆劌,范磊,付正剛,等.橢圓現象:關于檔案價值實現的一個發現[J].檔案學研究,2009(5):3-6.
[6]馮惠玲.當代身份認同中的檔案價值[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1):96-103.
[7]徐世鈞.白洋淀的今昔與治理[J].中國水利,1988(11):45-46.
[8]張寅德.敘述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55.
[9]傅修延.論敘事傳統[J].中國比較文學,2018(2):1-12.
[10]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時代“興文化”的使命任務[EB/OL].[2018- 08- 31].[2023- 08- 1].http://theory. people.com.cn/n1/2018/0831/c40531-30262818.html.
[11]黃志鵬,賈慧獻,趙甜歌,等.基于白洋淀民俗文化打造雄安旅游品牌[J].旅游與攝影,2021(21):28-29.
[12]上觀新聞網.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革命文化”,如何在塑造時代新人中更好發揮其作用?[EB/ OL].[2022- 10- 31].[2023- 08- 11].https://www.jfdaily. com/news/detail?id=544466.
[13]余輝,梁鎮濤,鄢宇晨.多來源多模態數據融合與集成研究進展[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0(11):169-178.
[14]錢毅.破析與融合——析檔案資源形態與語義表現相互作用的U型曲線現象[J].檔案學研究,2022(4):108-115.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