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福友 王新



摘? 要:城市商業街道空間打造是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產物,空間活力是激活城市商業街道的催化劑,應不斷注入城市活力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質,以塑造更富有活力的城市商業街道空間。以合肥市肥東縣龍泉路商業街道空間改造為例,采用層次分析法提取商業街道空間活力影響因子,建立城市商業街道空間的活力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專業設計師確定的屬性系數將初始權重進行綜合計算,以得到更加科學合理的綜合權重,從而對整體設計方案和各個指標進行評價,從便捷性、安全性和文化性三個層面重點提高商業街道空間活力。
關鍵詞:合肥市;肥東龍泉路;商業街道空間;街道空間活力;層次分析法;活力評價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安徽省文旅創新發展研究院主任基金“合肥城市商業街區空間活力評價研究”(ACTZ2022ZD01)。
一、引言
城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與發展,現代城市在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擴展、演化、收縮甚至是衰敗、消亡,因此,城市中心自然會存在著局部活力不足的問題。“十四五”規劃提案中將“城市更新行動”提升至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目的在于提高城市品質,促進城市存量升級,改善城市物質環境,推動城市社會全面發展,建設完成幸福城市、活力城市、平安城市等目標。城市發展由“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升”是我國城市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城市活力提升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1]。
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通過分析比較美國的大城市,從系統結構層面結合數據分析美國大城市的興衰,數據分析表明決定城市韻律的基本要素是城市街道和街道圍合的空間,她認為街道作為城市中主要的公共活動場所,是城市中富有生命力的器官,同時城市街道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絕對安全性、不間斷可視性和持續不斷的人流[2]。凱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向論也將城市街道作為城市的主要構成要素,認為文化意境、景觀節點、建筑風格和節點序列等方面要緊緊圍繞街道空間而展開,街道的整體性應從文化、美觀和心理感受等角度考慮[3]。而揚·蓋爾(Jan Gehl)評價公共空間的質量以舒適性,防護性和娛樂性因素為標準,并得出了狹長的建筑外立面可以使街區的外觀更具多樣性和韻律[4]。盡管我國城市街道空間研究與國外相比起步晚,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國內學者茍愛萍和王江波以南京9條街道為研究對象,將交通可達性、安全性、美觀性、舒適度、潔凈度、道路明亮度作為評價街道空間活力的基本要素,并得出環境舒適度和交通可達性是街道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5]。葉宇等對應城市設計品質模型,建構了綠視率、圍合度、天空開敞度、可步行性、可意向性5個評價維度[6]。結合環境要素指標確定街道使用者的感受,將逐漸成為國內主流研究范式。
商業街道空間是聯系城市居民和承載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公共場所之一,評價商業街道空間活力的對象包括城市道路、沿街建筑立面、綠化景觀和沿街附屬設施等。“活力”一詞源于生物學科概念,本意指旺盛的生命力[7],而商業街道空間活力表現為街道內部人的活動及物質環境的外表特征。在街道空間活力中,人處于主體地位,而物質環境則處于客體地位[8]。作為活力主體,對商業街道空間活力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安全及社會活動等方面,根據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安全需求屬于人的基本需求,所以安全是商業街道空間中活動的基礎,其活力與街道安全感息息相關。作為活力客體,物質環境是承載人活動的必要條件,需要滿足舒適性、便捷性和文化性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消費意識增強,大眾對于商業街道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我國大部分商業街道空間都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缺乏特色、功能單一、交通擁擠等。因此,基于公眾視野內對合肥市肥東龍泉路商業街道更新后的活力測評,從個體特征、空間特征及社會環境等要素進行評價,將使用者的核心訴求與影響街道活力的各種要素聯系起來,對商業街道空間活力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為城市商業街道空間的進一步的優化改造提供借鑒。
二、評價范圍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區域概況
龍泉路位于皖中腹地合肥市肥東縣,是合肥通向皖東、皖南,連接長三角的交通要道,研究范圍是貫穿肥東縣老城東西片區約5.8公里的主干道(如圖1)。肥東縣龍泉路商業街道是正在改造中的商業街區,目前龍泉路老舊建筑較多,在城市風貌上給人以雜亂、破敗的印象。加之近幾年新建筑的不斷建設,沿街建筑凸顯各自風格,與相鄰建筑及地方歷史文化關聯不足,新老建筑在沿街界面上形成了強烈對比和反差。店招混雜古板、墻體廣告隨意布置、色彩與材質雜亂、防盜窗布置不統一、空調外機裸露無序、道路人車混雜和綠化品質低等問題嚴重影響城市活力。
以目前實地調研的現狀問題為導向,可將龍泉路分為形象展示路段、老城生活路段和新城過渡路段。商業街道空間改造以老城核心段為主,即從公園路到團結大道,改造后應注重慢行系統品質的提升,店招一體式設計加精細化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店面前方的步行道要根據現狀問題統一臺階高度,進行臺階美化設計,增加臺階與地面反差。設置非機動車道,規整非機動車停車位,保證非機動車道鋪裝的連續性。除了供步行者通行的硬質地面外,還需要服務設施種類齊全,具有休息及觀賞設施,并有街頭銷售食品或飲料、茶座等攤位的布置。龍泉路提取江淮地域文化元素賦予建筑立面,綜合考慮到肥東縣城內涵與個性,以及城市性質、歷史特性與自然條件,整體為暖灰色調。基于目前改造更新的方案對其進行活力評價,為完善提升方案提供了可參考的理論數據(如圖2)。
(二)研究方法
商業街道空間活力主要影響因素采用層次分析決策方法(AHP)[9]進行重點系統的分析研究,輔之以次要影響因素,形成和諧整體的商業街道空間。所謂層次分析決策方法是將定性問題定量化、模型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來實現多目標、多準則、多要素、多層次的非結構化復雜決策方法。
對于空間活力的評估指標,哈米德·席瓦尼(Hamid Shirvani)總結了六項標準:可接近性、形容性、感知性、可識別性、視景性、可居性[10]。國內學者郭恩章認為,一個優秀的城市公共空間起碼應該具有10條屬性,分別是識別性、社會性、舒適性、通達性、安全性、愉悅性、和諧性、多樣性、文化性和生態性[11]。根據已有文獻研究和商業街道自身的特征,構建龍泉路商業街道空間活力的評價體系,分為三個層面,分別是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層。將合肥市肥東龍泉路商業街道空間活力作為評價目標,即為目標層(A)。準則層根據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將人對商業街道空間改造的需求分為安全性需求、便捷性需求、舒適性需求、交往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所以本案活力構成層面適宜構建舒適性(B1)、和諧性(B2)、互動性(B3)、便捷性(B4)、文化性(B5)、欣賞性(B6)和安全性(B7)七項評估指標[12],下文對準則層進行了細化(如圖3)。
(三)問卷設計
問卷內容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向被調查者介紹問卷調研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案例改造的所屬單位。第二部分為正文部分,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受訪者個人特征信息,包括其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逛街交通方式四道題。二是被調查者在商業街道空間發生時段、發生時長和街道具有吸引力的一面。三是被調查者需要對14條商業街道空間活力的影響因素進行打分,打分形式采用9級量表,每一個選項對應一個從低到高的程度詞,相對應選項賦值1-9分,并依據他們的實際感受,對各因素進行評估。
三、數據統計與分析
(一)樣本特征與問卷檢驗
1.樣本特征
調研于2022年7月線上網站進行,共收回問卷205份,其中有效問卷196份,有效率為95%。樣本正文部分可以看出街道空間中聚集度最大的時段是傍晚,特別是17時至21時時段人流聚集達到高潮,可能和夜間氣溫怡人比白天更適宜出行有關,從而形成人流高度聚集。其次是午后,約12時達到第二個高潮,午間時段餐飲區更容易形成人流聚集(如圖4)。在商業街道空間吸引力方面,服務設施和小品在商業街道空間中吸引力最大,其次是文化特色和沿街建筑立面(如圖5)。交通便捷性對商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人流量的變化,而交通方式的多樣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公交車是人們最常選擇的交通工具(占出行方式總人數的44%)(如圖6)。同時龍泉路商業街道吸引了部分外來游客,針對外來游客而言,當地的文化特色和景點是吸引外來游客的重點,而出行的便捷性顯得尤為重要。
2.樣本信效度分析
使用問卷信效度檢驗數據是否能夠因子分析,利用SPSSAU檢驗信效度,該研究對象的信度系數值為0.930,高于0.9,顯示出較高的信度系數。樣本的效度用于分析研究項是否合理,是否有意義,利用KMO值,共同度,方差解釋率和因子載荷系數值等指標進行有效性綜合檢驗與分析。檢驗出KMO值為0.927,大于0.6,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顯著水平為0.000(對應p值=0.000),p值<0.01,則說明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且數據適宜做因子分析,數據可以被有效提取信息。
(二)權重計算與一致性檢驗
1.對10名在城市街道空間評價方面具有較高研究水平的專家進行問卷調查,每位專家針對兩個單項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采用9級標度法賦予1~9分,并構建判斷矩陣,首先得到一行n項要素的幾何平均值:
得到矩陣A-B的特征向量=(0.829,0.406,1.111,1.499,1.270,0.564,1.322)。
2.對所得到的向量作歸一化處理,
i=1,2,…,,得到權重向量=(0.118,0.058,0.159,0.214,0.181,0.081,0.189)。
3.為了避免專家的主觀偏差,引入對評價結果的一致性檢驗,檢驗公式為
查表確定相應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random index)為0.52(見表1)。
計算一致性比例C.R.(consistency ratio)并進行判斷
通常情況下C.R.值越小,則說明判斷矩陣一致性越好,當C.R.<0.1時,表示該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當C.R.>0.1時,則認為判斷矩陣不具有滿意一致性,需重新對該判斷矩陣進行修正。
經計算,本文得到準則層權重,且對各要素進行的一致性檢驗得出:平均值分別為舒適性(4.700)、和諧性(2.300)、互動性(6.300)、便捷性(8.500)、文化性(7.200)、欣賞性(3.200)和安全性(7.500),平均值越大意味著重要性越高,權重也會越高。結合特征向量可計算出最大特征根(7.000),接著利用最大特征根值計算得到C.I.值(0.000)。針對R.I.值查表為1.360,因此計算得到C.R.值為0.000<0.1,意味著本次研究判斷矩陣滿足一致性檢驗,計算所得權重具有一致性(見表2)。對判斷矩陣的數據進行處理采用幾何平均法、歸一化處理分別計算,得出準則層權重(權重A)、方案層權重(權重B)和綜合權重(如表3)
(三)活力指數評估分析
對于目標層而言,準則層(B)對應的方案層(Bj)應滿足層級總排序的權重公式為
計算出各指標層的權重值數據(如表5)。首先,根據權重比值排出準則元素對于總目標的順序為:便捷性(B4=0.2141)>安全性(B7=0.1813) >文化性(B5=0.1813)>互動性(B3=0.1586)>舒適性(B1=0.1183)>欣賞性(B6=0.0806)>和諧性(B2=0.0579)。其次,由數據可以得出便捷性較為重要,安全性次之,可見便捷性與安全性對于合肥市肥東龍泉路商業街道空間活力的重要性。依據方案層元素的綜合權重值排序B42>B41>B71>B32>B51>B32>B31>B12>B13>B11>B62>B61>B21>B22。可以得出服務設施及小品完善度在商業街道空間活力中占主導地位。便捷性中,服務設施及小品完善度最高,為0.01483;安全性中,街道安全感為0.01382;文化性中,地域文化介入度為0.01220;互動性中,社會活動參與度最高,為0.01248;舒適性中,路面鋪裝舒適度最高,為0.00873;欣賞性中,沿街立面美感最高,為0.00577;和諧性中,外立面材料與街道的契合度最高,為0.00420。由此說明服務設施及小品完善度、街道安全感、社會活動參與度、地域文化介入度、社會活動參與度、沿街立面美感和外立面材料與街道的契合度是影響合肥市肥東龍泉路商業街道空間活力的7個主要因素。因此,在完善此案例改善措施時,商業街道空間中的服務設施及小品完善度應優先考慮,并將街道安全、地域文化和沿街立面列為重點改善內容。
四、結語
本文依據層次分析法構建商業街道空間活力評價體系,并得出活力評價結果。參考活力評價結果為龍泉路商業空間后期改造與建設提供科學系統的理論依據,結果表明改善合肥市肥東縣商業街道空間活力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項。
(一)服務設施及小品完善度
根據肥東縣第7次人口普查資料,六旬及以上老人比例增加2.7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老人比例增加4.81個百分點,呈現出明顯的老齡化趨勢。因此,應著重關注小城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群體,如在設有座椅的人行道要有坡道和扶手方便出入。考慮到行動不便者從輪椅上觀看時的舒適性,交通信息板、宣傳欄等信息設施應設置合理的高度和角度,以營造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商業街道空間。此外,肥東縣的山地景觀是旅游資源中的一大特色,具有客流季節性特征。因此,在為當地居民改造商業街道空間時,不能完全脫離部分外地游客的需求,景觀小品的氛圍營造與服務設施的便捷完善會給游客帶來良好的印象,更有心理層次的放松和滿足,可以給肥東縣帶來更多的商業契機。
(二)街道安全感
安全性是商業街道保障的第一要義,街道安全感主要體現在交通、設施、社會監督和智能運用四個方面。
1.龍泉路中的形象展示路段和新城過渡路段機動車流量較大,可采用交通島、安全警示標志、行人過路設施和狹窄車道等細節設計對速度進行約束。老城生活路段中人流量較大和商業休閑設施過渡集中,可適當設置障礙物以強制機動車不直線運行等。
2.設施主要是指商業街道設施的安全可靠,避免在供消費者使用過程中造成傷害。如人行道和機動車之間設置護柱、柱列、綠化等隔離設施,地面鋪裝選用低反射或無反射的材料,合理處置地面高差,服務設施定期檢查更換,消除安全隱患等。
3.商業街道的社會治安需要靠社會成員的共同維護,形成有效的社會監督,提高街道安全感。
4.實現商業街道監控設施的全覆蓋,使安全設施逐漸智能化。
(三)地域文化介入度
現有的改造方案中提煉了江淮建筑屋頂造型運用到立面更新,以“山形元素”營造城市氛圍并在色彩和材料上與街路整體風貌相和諧。但在具體應用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對地方民俗文化資源的挖掘不夠深入、地域性景觀要素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缺乏具有個性特色的公共環境空間、缺少本土的人文符號等。因此,應運用信息欄、廣告牌等,通過文字圖片等歷史符號,營造商業街道特色,并采用地方特色的材料,以符合當地人的使用習慣和審美習慣,從而更容易獲得居民的認同。合肥市肥東地區流傳的包公傳說故事帶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包公元素可以融入IP形象設計、周邊產品設計和平面圖案設計等。也可擷取廬州文化典故中的元素,如“文曲星下凡”“望梅止渴”“逍遙津”等典故,每個典故中都蘊含著寶貴的文化資源,期待著人們可以挖掘其中的精神內涵,賦予更多的文化價值,不斷激發肥東人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宿感。
參考文獻:
[1]王蒙徽.實施城市更新行動[J].建筑科學,2021(1):3-4.
[2]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金衡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3]陳韜.城市街道中柔性空間的人性化設計研究[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9.
[4]蓋爾.人性化的城市[M].歐陽文,徐哲文,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5]茍愛萍,王江波.基于SD法的街道空間活力評價研究[J].規劃師,2011(10):102-106.
[6]葉宇,黃鎔,張靈珠.多源數據與深度學習支持下的人本城市設計:以上海蘇州河兩岸城市綠道規劃研究為例[J].風景園林,2021(1):39-45.
[7]唐璐,許捍衛,丁彥文.融合多源地理大數據的城市街區綜合活力評價[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21(9):1576-1577.
[8]胡振國,王秋實.沈陽新市府片區街區空間活力評價及優化提升策略[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21(1):15-20.
[9]莊鎖法.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綜合評價模型[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4):582-90.
[10]田銀生,陶偉.城市環境的“宜人性”創造[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S1):19-23.
[11]郭恩章.高質量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對策[J].建筑學報,1998(3):10-12,65.
[12]熊瑤,朱彤,翟婷婷,朱永亭.江南地區鄉村公共空間景觀活力提升研究[J].裝飾,2022(7):124-126.
作者簡介:
馮福友,安徽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通訊作者:王新,安徽建筑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環境視覺提升設計實踐及其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