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麗 包育龍
摘? 要:動態雕塑作為一種源于當代西方社會的新雕塑形態,既突破了傳統雕塑的靜止狀態, 還呈現出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北海潮·首屆中國北海國際戶外動態雕塑展”于2019年11月在廣西北海市圓滿舉辦。北海作為中國南方重要的濱海旅游城市之一,其文旅資源得天獨厚。北海潮·首屆中國北海國際戶外動態雕塑展在北海的成功舉辦,不僅填補了大型戶外動態雕塑展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空白,搭建了一個高起點、高水品的學術平臺,推動了大型戶外動態藝術的發展,也對建設“文化北海”,把北海打造成為具有全新時尚元素和國際藝術氣息的新型旅游城市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和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北海;動態雕塑;創新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海職業學院2020年度院級重點科研類課題資助項目“戶外動態雕塑景觀創新實踐與研究”(2020YKZ02)研究成果。
雕塑是一種古老而恒久的藝術種類,動態雕塑則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雕塑不僅與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觀念等密切相關,也與社會的階級制度、生產的物質技術等休戚與共。馬哲對物質與意識的觀點更是將生產資料和技術看作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前提。作為當代雕塑的重要形態,動態雕塑在本體藝術特征以及背后所輻射的時代語境方面具有鮮明的當代性、社會性與獨特性,它是一種與科技發展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精神生產。20世紀30年代,美國雕塑家考爾德用鋼絲打造的簡單動態雕塑作品在西方國家中開啟了這一概念和實踐的存續。中國雕塑家們在上世紀末亦開始思考科學技術與雕塑藝術的思辨關系,探索如何用快速更新的科技手段來講好中國文化故事及城市發展歷史。自國內第一件戶外動態雕塑作品于2008年正式落于北京市國家游泳中心周邊,許多城市都紛紛引進這一將藝術與科技、生態進行有效審美融合的雕塑種類。而動態雕塑藝術在中國雕塑界的不斷創新實踐和雕塑學術活動的國際化以及國家對環境生態理念的強調等客觀條件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2019北海潮·首屆中國北海國際戶外動態雕塑展”的舉辦。此次雕塑展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將未來北海打造成“藝術與生態”美妙結合的文化城市開啟了新篇章,也從側面反映出廣西政府在打造向海經濟、寫好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的戰略布局下,對區內城市文旅產業發展所實施的前瞻性舉措。
一、戶外動態雕塑展選址的合理性分析
動態雕塑是突破傳統靜態雕塑常規表現形式并與科技水平密切相關的現代雕塑類型。動態雕塑最早的創作源頭可追溯至18世紀在西方宮廷、市場出現的機械性精美裝置以及中國古代的皮影戲[1],工業革命引發科技的迅速發展以及20世紀以來出現的極少主義、解構主義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動態雕塑類型的生成與發展。美國雕塑家亞歷山大·考爾德在20世紀中期創作的一系列戶外作品確證了動態雕塑的概念合理性后,這種全新的雕塑類型隨即在西方雕塑界中開始蔓延。由于考爾德創作的系列作品多安置于戶外空間,因而動態雕塑自正式成立起便以安置地點為依據,自動劃分出室內外兩種類型。室內的動態雕塑作品多依靠人工動力來實現其運動狀態,戶外的作品除了考慮人工動力外還更加注重自然動力的運用。戶外動態雕塑作品的自然動力來源主要分為太陽能、光能、風能、水能等清潔環保的能源類型,其中風能、水能以其對雕塑運動產生相對直接有效的效果而成為當前戶外動態雕塑作品在動能方面的首選類型。能長時間具備良好風能及水能的場所多為海濱、湖濱等便于集中風力或水力的場域,因而依靠自然能源為動力的動態雕塑作品的理想選址多為上述場域,如山東的青島市、廣西的北海市等。
中國廣西南端的北海是北部灣東北岸的半島城市,也是中國南海之濱的璀璨明珠,還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始發港。早在西漢時期,北海就成為中國與東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進行海上貿易的主要商港。擁有著豐富多元的南珠文化、海洋文化和疍家文化,同時又積淀了深厚文化底蘊的北海市于2010年11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動態雕塑是一種在形態上突破了傳統雕塑的靜止狀態,借助自然動力或人為外力驅動,兼具人文和娛樂雙重性質的現代雕塑類型。由國內外著名雕塑家設計創作的戶外動態雕塑作品永久落戶于廣西北海,這不僅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營造出濃厚的人文氣息,也為這座年輕的濱海城市增添了全新的時尚活力。此外,自然生態景區引入利用自然動力進行運動的雕塑作品,既從側面體現出北海市的自然條件足以為中國動態雕塑的藝術實踐提供相對優越的創作平臺,還從城市管理的維度彰顯出地方政府部門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國策的積極響應。
近年來,為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北海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旅游產業,把旅游產業作為擴大對外開放、增加有效投資、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轉型升級、推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全面創建國家旅游示范區,堅持融合發展、創新發展,通過“旅游+”促進產業融合,形成旅游新業態,增強旅游發展新動力,真正讓旅游業成為美麗北海的生態產業、美好生活的民生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柱產業。廣西北海紅樹林生態風景區戶外動態雕塑景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脫穎而出。
北海紅樹林生態風景區是中國極富濱海濕地風情和漁家文化內涵的黃金景點。區內擁有一片2000多畝的紅樹林,百種鳥類、昆蟲、貝類、魚、蝦、蟹等生物在此繁衍棲息,是我國罕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廣西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考察時強調,要做好珍稀植物的研究和保護,把海洋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區域建設好。紅樹林生態景區面積約6000畝,其中紅樹林面積約3000畝。風、光、熱能充足,為主要依靠自然動力為驅動的戶外動態雕塑的真正落成提供絕佳的天然環境。此外,戶外動態雕塑群落戶紅樹林生態風景區給廣西和北海都帶來良好的市場價值、實用價值、投資價值以及持續經營價值;同時也是廣西及北海力推文旅融合創新發展,建設文化廣西、文化北海的生動體現。
廣西北海作為中國南方重要的濱海旅游城市之一,文旅資源得天獨厚,融入新形態的雕塑藝術文化,對于將廣西北海打造成為具有全新時尚元素和國際藝術氣息的新型旅游城市,進一步推進“文化廣西、文化北海”建設,具有積極作用和重要意義。通過在紅樹林生態景區中引入國內外優秀的動態雕塑作品,不僅能激發城市活力,增強城市魅力,提升北海的文化形象和自信,還能增加全市人民的幸福感和城市文明參與度,擴大北海的影響力和美譽度。與此同時,北海市以其優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成為雕塑藝術家們得以充分發揮其自由想象的創作空間,使動態雕塑藝術在動力選擇、表現形式、創作內涵、制作工藝等雕塑藝術思維本體研究方面都能以更具時代特色的狀態呈現給民眾,從而確證了北海潮·首屆中國北海國際戶外動態雕塑展的選址合理性。
二、戶外動態雕塑展在中國雕塑史上的創新實踐
按照傳統美術史的斷代原則來對中國雕塑史進行歷史分期,大抵可將新中國成立前的雕塑作品歸為古代,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期間的雕塑作品歸為現代,改革開放后至今則歸為當代。盡管這種中國雕塑史的斷代方法稍顯籠統,但也能為宏觀觀照中國雕塑歷史提供一種相對便捷的線性思考方式,有利于客觀考察類似動態雕塑,尤其是戶外動態雕塑這種突破傳統雕塑創作界限的新型雕塑類型在中國雕塑史上的實踐意義。中國古代雕塑史中有記錄的戶外作品大多為陵墓雕塑、寺廟雕塑等傳統靜態雕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王朝聞、劉開渠、滑田友、曾竹韶等中國雕塑家在吸收西方雕塑,尤其是前蘇聯雕塑藝術經驗的基礎上,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大型戶外雕塑作品,如《劉胡蘭》(王朝聞,1955);《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系列》(劉開渠、曾竹韶、滑田友、王臨乙等,1955)等[2],為中國的戶外雕塑創作提供了更為多元的可能性。但此時的戶外雕塑作品仍屬于傳統的靜態雕塑類型,在形體表現方面仍保留古典雕塑的團塊特征,一如米開朗基羅所對團塊式雕塑作品的的贊賞。①改革開放以后,更多優秀的戶外雕塑作品以雨后春筍的態勢及更加前衛先鋒的藝術觀念出現在中國各城市中,此時的戶外雕塑作品開始不再拘泥于雕塑傳統的團塊模式,各種構成樣式開始得到雕塑家們的青睞;雕塑材料及工藝也在公共藝術造型手法的影響下呈現出更為廣闊多樣的特征。雖然具有先鋒姿態的戶外雕塑作品大多萌芽于20世紀90年代,如《腐》(楊明,1995年);《中國制造》(隋建國,1999年)等,但在全球文化交流愈趨密切的2000年之后,戶外雕塑作品在基于全球視野的基礎上,不斷對作品本身進行新媒介的轉換和跨媒介的融合,因而其相對更具當代戶外雕塑的典型性。
2000年以來,各類由國內雕塑家單獨舉辦或與國際雕塑家共同舉辦的大小不一的戶外雕塑展總體呈現出此起彼伏的態勢。如2000年在北京市北海公園舉辦的亨利·摩爾的雕塑展;2013年9月在山西大同市舉辦的題為“延伸”的“大同國際雕塑雙年展”等。盡管這些戶外雕塑展在作品質量和文化實踐方面都有著極高的造詣和豐富的實踐意義,但這些雕塑展的作品大多以傳統靜態雕塑為主要類型,未曾出現在藝術與科學之間進行跨界融合的動態雕塑藝術。中國出現的第一座里程碑式意義的動態雕塑藝術作品當屬北京市國家游泳中心周邊的奧運雕塑作品《風之舞》,其由瑞士動態雕塑家拉爾方索在2008年制作完成。隨后,如《天行健》(鄧樂;深圳,2013年)、《萬方入境》(楊奇瑞;杭州,2018年)等由國內雕塑家創作的戶外動態雕塑作品相繼誕生。此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2012年開設了動態雕塑課程,邀請拉爾方索到校為學生授課[3]。可以說,動態雕塑藝術在中國的本土實踐于2000年之后形成了一種蓬勃的態勢。盡管動態雕塑藝術實踐在中國許多城市的戶外公共空間中都已得到發展,但在2019年之前并未真正出現過大規模地邀請國內外知名雕塑家將其設計創作的動態雕塑作品于同一城市的同一戶外空間中進行集中安置的典型案例。由此看來,2019北海潮·首屆中國北海國際戶外動態雕塑展在中國當代戶外雕塑的發展史上無疑具有一定的實踐創新意義。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是目前國內較早開設動態雕塑課程的藝術院校之一,美院雕塑系的魏小明教授多年來也活躍于各類雕塑學術活動中,擔任過國內外多個雕塑展的策展人、評議人等。作為北海潮·首屆中國北海國際戶外動態雕塑展的總策劃人和藝術總監,魏小明教授在2019年6月提出“以動態雕塑為主題打造北海的城市景觀及文化名片”的建議,并得到了北海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隨即確立了以北海市旅游集團為主要承辦單位、以中國雕塑學會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為主要學術支持單位的組織構架,并以魏小明教授為總策劃,邀請國內美術學院著名教授、雕塑家組成藝術委員會,推進動態雕塑展的落地實施。此次戶外動態雕塑展策展團隊正式成立后隨即邀請了中國雕塑學會會長、中國美協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曾成鋼教授任藝委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術研究》主編、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殷雙喜為學術主持,開始構建起完備的學術團隊。作為國際性的雕塑展覽,組委會特別邀請國際動態藝術組織(KAO)作為展覽的學術支持機構,并邀請國際動態藝術組織主席、著名動態雕塑家拉爾方索先生作為外籍藝術總監,共同參與展覽的籌備工作。此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武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院雕塑》雜志副主編施丹出任本次雕塑展的策展人,聯合策劃籌備展覽具體工作。
雕塑藝委會首先以特邀和推薦為作品選取的主要方式來克服相關雕塑家和制作工廠數量不多的現實困境,最終選擇了涵蓋老中青三代在內的12位曾有過大型戶外動態雕塑創作經歷的藝術家共同參與此次展覽,以此確保雕塑展的順利開展及作品質量的水準。其次,雕塑展于9月在北海舉辦新聞發布會,正式向公眾發布北海將舉辦戶外動態雕塑展的信息,由此正式掀開雕塑展宣傳、推廣的帷幕。此外,由展覽策展團隊、策劃公司設計通過的展覽預熱方案開始實施,通過倒計時海報、微信公眾平臺推廣、專業媒體推介等多種宣傳方式進行展覽預熱。最后,雕塑展還得到國內外學術機構的鼎力相助,其中國際動態藝術組織為展覽推薦了五位優秀的動態雕塑家,為中外動態雕塑交流及北海的國際知名度都做出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從創作機制方面來看,2019北海潮·首屆中國北海國際戶外動態雕塑展是由政府部門主導的一次藝術集會,主要原因可以從經濟投入與場地選址兩方面進行分析。首先,相對一般雕塑展而言,此次展出的動態雕塑體量巨大,因而在創作、管理、維護等方面需要較大的經濟投入,如此規模的經濟投入一般極難由個人或某個藝術團體來完全承擔;其次,作品對戶外公共空間在自然條件方面存在特殊的動力要求,一般場地無法滿足雕塑作品運動所需的自然動力,故而雕塑展的場地選址在策劃之初便已注定需由公權力的介入方能順利完成。盡管此次雕塑展在創作機制上并非國內首創,但其組織架構、溝通機制、宣傳方式等相對過往雕塑展而言卻顯現出更加國際化和時尚化的態勢,而多件優秀的動態雕塑作品同時集中展出于同一戶外場地更是開創了中國城市公共雕塑史上的首例。作為國內首個國際性的戶外動態雕塑展,“2019北海潮”既刷新了國內公共空間中雕塑作品的樣態,也引發了雕塑界同仁對于雕塑與環境的重新思考。展覽不僅為將未來的北海打造成“藝術與生態”美妙結合的文化城市開啟了新篇章,還從側面反映出廣西政府在打造向海經濟、寫好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的戰略布局下對區內城市文旅產業發展所實施的前瞻性舉措。
三、結語
動態雕塑在20世紀50年代成為一個國際藝術流派后,便開始從美術館走向更廣闊的室外公共空間,逐漸成為公共藝術主要的構成元素以及溝通藝術與自然、創作者與觀賞者的媒介[1]。自然生態景區引入動態雕塑藝術作品的創新實踐,是基于中國近年來對生態文明進行不斷強調的社會語境以及后工業社會材料與科技不斷更新的時代條件。作為一場彰顯地區文化建設和城市管理水平的藝術盛事,2019北海潮·首屆中國北海國際戶外動態雕塑展以開放包容的交流心態及扎實嚴謹的作品質量成功地向觀者展現了中國當代動態雕塑的藝術水平及生態景區引入雕塑藝術作品的可行性。不僅為自然生態景區營造出意蘊深厚的人文氛圍,也為觀者帶來一場質量上乘的視覺藝術盛宴,還為北海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打造“雕塑之城”及建設“文化北海”方面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注釋:
①米氏認為,一件雕塑具有從山上往山下滾而滾不壞的構圖才是好雕塑。
參考文獻:
[1]賈麗麗,余添.景區公共空間引入動態雕塑可行性研究[J].藝術研究,2022(1):98-102.
[2]翁劍青.中國現當代雕塑形態的流變與多元趨向——以70年中國城市雕塑發展為研究對象[J].美術,2019(9):13-17+12.
[3]孫振華.中國當代雕塑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165.
作者簡介:
賈麗麗,北海職業學院文化與傳媒系專任教師。研究方向:藝術理論與批評。
包育龍,北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