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支東,金 輝
(江蘇科技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鎮江 212100)
自媒體時代,各種社會思潮和社會現象擁裹大學校園,沖蝕著大學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1]。面對這種境況,為加強高等學校的立德樹人教育,中央適時啟動課程思政改革并將課程思政建設從教學實踐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不同場合對課程思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課程思政建設被中央納入《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2];教育部也出臺了系列文件,包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3]《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4]及《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5]等,對全國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進行指導。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6],有別于常說的思政課程。思政課程是思想政治類課程的總稱,而課程思政則是一種理念[1],它將政治思想、價值理念、品德素養及精神追求等思政元素融入各門課程,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和德行影響,從而在教學中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4]。作為一種新型教學形式,課程思政育人與育才并舉[7],要求授課教師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資源并在課程知識體系化的鋪陳展開中,實現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水乳交融般自然連接。特別地,應摒棄硬“插播”及灌輸式教育,力求融通,穿鑿附會、生拉硬拽只會適得其反[8]。對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9]”。
根據中央精神,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全面推進,各類課程都要以符合自己特點的方式構建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由此,項目管理作為一門重要的管理類課程,踐行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教師在遵循課程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與具體的思政元素融合,并合理組織教學實施過程,實現過程化育人,達到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
項目管理既是經管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方向課,也是工科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選修課,該課程以工程與商業項目活動為研究對象,以項目生命周期運行規律為主線,系統闡釋了管理情境中各種項目活動從啟動、計劃、執行、控制直至結束整個過程所涉及的項目選擇、組織管理、團隊管理、范圍管理、成本管理、進度管理、質量管理、資源管理、采購管理、溝通與沖突管理、風險管理及收尾管理等主要內容。
上述項目管理課程內容,通過教師的教學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項目管理知識從事各類項目實踐的能力和素養,增強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項目管理實際問題的實操技能和水平,提升學生基于目標導向的系統思維能力和基于團隊協作的創新意識,從而達成項目管理的課程目標,即智育教育。不過對于教師來說,教書是一方面,而育人——即德育教育是另一方面,只有兩方面有機結合,才能真正達成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為此,根據中央有關課程思政建設精神,為了將德育的思政元素合理、自然地融入教學過程,需要教師結合課程的理論知識進行教學內容設計,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如果沒有切入點,直接進行思政內容的傳授,教學過程就顯得生硬、突兀,德育教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10]。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德育教育應適度,智育教育仍是課堂內容的核心,否則在學生眼中課堂就變成了純粹的思政課程。據此,項目管理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設計,總體上應遵循如下思路:
“點線面”三結合設計思路。立足課程教學內容,結合各章內容的知識點、模塊線、主題面,合理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巧妙嵌入思政教學素材,實現智育與德育間的自然銜接和有機融合,不搞與教學內容脫節的填充料和插曲。
“微視角”設計思路。強調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細微化,注重內容的普遍性、常識性,利用名言警句、小案例、小新聞、小寓言等多元化微素材,力求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前中后”全過程設計思路。以課程各章內容為基本單元,分前言、正課、后例3個階段,通過多元化微素材及互動啟發、課后思考及續例等多樣化形式,合理安排思政載體,實現思政元素在各章主題內容中的全過程融入。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結合中國社會傳統的倫理認知,借鑒學者們既有的相關研究[11-12],梳理到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民主、科學、公正、法治、愛國、愛黨、敬業、誠信、友善、團結、協作、創新、忠誠、求實及奉獻等。將相近的思政元素歸類,大致可分為家國情懷、社會公德、職業素養、人生態度及科學精神5類。由此,再圍繞項目管理課程各教學單元的主要內容,按“結合知識點,找準切入點”的策略,將這些思政元素以一定方式融入設計的教學素材中,節選的融入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項目管理課程思政教學的內容設計(節選)
根據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在項目管理課程中融入育人的思政元素,為達到有機無痕的融入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求教師在立足學生基本特點的基礎上考慮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素材、課程考核等方式的統籌安排與系統銜接。
表1中,5類思政元素與項目管理課程內容顯然不屬于一個體系——一個是課程體系,一個是思政體系。而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就是要將這兩種體系有機融合。如果直接嫁接,則會“結出強扭的瓜”并引發適得其反的效果。相反,如果將這些思政元素植入適切的載體,比如案例、問題、新聞、算例、寓言、名言等內容中,從而形成形式豐富的教學素材,使教學素材與課程內容交相映襯,就能實現二者間恰如鹽溶于水似的有機融合。這樣,在課堂教書與育人的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課堂的教育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由于個人的專業背景、閱歷經驗及實踐認知等不同,對于思政素材的選擇與設計亦會有不同。不過,建議在選擇和設計“融素材”時,應注意幾點共性原則:一是“圍繞專業知識,不偏離”,使專業知識與“融素材”相互補充、交相映襯,避免生硬穿插;二是“簡短有力,不冗長”,在精在簡不在長,似如錦上添花花促錦,不可長篇累牘、擠占專業知識學習時間;三是“貼近認知,不枯燥”,以學生為本,根據認知由近及遠、多元取材,應多些共情、共鳴,少些枯燥、抽象。
與其他課程一樣,項目管理課程大綱確立了教學準繩,授課計劃分解了教學單元。在每一個教學單元中,從教學組織的過程來看,基本上可分為以下步驟:①溫故啟新,溫習上一講關鍵知識,承啟新一講課程內容,顯示前后知識邏輯上的關聯性;②目標要求,強調本章學習目標及難點與重點;③內容概覽,展示本章教學包含的內容目錄,使學生建立起整體認識;④新課講授,立足課程內容,結合識別的思政元素,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系統地進行知識講授及互動;⑤本章小結,歸納本章主要知識點,呼應教學目標;⑥課后展延,布置課后作業,提點與本章內容相關的課外讀物,進行教學內容拓展。在各步驟教學具體組織和實施過程中,表1中設計的思政元素,通過形式豐富的素材載體,在教師以直接講授、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啟發提問等手段多元的教學方法的應用下,便潤物無聲般自然融入到了各章內容所包含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知識點中(圖1)。
依據項目管理的課程大綱,對所授課學生采取“過程+結果”考核的方式進行綜合考評。過程考核依據到課情況、課堂表現、課堂小練和平時作業,結果考核依據期末綜合性大作業。過程考核構成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40%;結果考核構成期末成績,占總評成績的60%。
在考評過程中,為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考評方案的設計也同步考慮了一些包含思政情境的育人導向。具體來說,到課情況考評學生的出勤表現,向學生傳達出守時敬業的素養要求;課堂表現考評學生的課堂學習投入及師生互動情況,向學生傳達出鼓勵自信、進取努力、角度多維、勇于表達的期望;課堂小練和平時作業考評學生作業的完成質量,但在出題時也嵌入了思政情境和價值展延;期末綜合性大作業考評學生課程學習及應用理論知識于項目實踐的情況,要求學生自選項目并結合課程各章主要內容以3人團隊形式協作完成,其成績主要從作業的內容完備性、項目新穎性、實踐貼合性、作業規范性等方面加以評定。這樣,通過多形式、多階段的考評,在調動學生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也彰顯了課程思政的育人宗旨。
表1簡要展示了5類課程思政元素通過形式豐富的素材載體融入課程相應理論內容的方式。為全貌性地呈現其融合過程,現以火神山醫院建設項目為例進行較為細致地闡釋。
火神山醫院建設于2020年春節期間,是為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而緊急籌建。選取火神山醫院建設作為案例,主要考慮到火神山醫院建設屬于典型的工程項目,曾受到公眾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其建設過程緊密關聯項目管理知識且蘊含深刻而豐富的思政內涵。
通過網絡資料的搜集,將火神山醫院建設編寫為教學素材。在素材使用前,需要學生做兩方面準備:一是教學知識準備,布置學生提前預習“項目進度計劃管理”那一章的課程知識,對項目活動定義、進度計劃編制及網絡圖等相關知識有初步的了解;二是背景信息準備,讓學生搜集火神山醫院建設的相關報道,包括項目立項與選址、前期準備、重要時間節點等,使學生對火神山醫院建設的背景、過程及約束有基本了解。
隨后在課堂上,我們先完成“項目進度計劃管理”的理論教學,用時約80 min。在課堂結束的前10 min左右,再引入火神山醫院建設案例素材,并隨附著布置學生5道啟發性思考題:①簡要分解火神山醫院建設的工作范圍;②以分鐘為單位,簡要繪制火神山醫院建設準備階段的AOA網絡圖;③以天為單位,簡要繪制火神山醫院建設階段的AOA網絡圖;④火神山醫院建設過程中,主要受制于什么約束?⑤火神山醫院的建設,凝聚及展示了什么精神?帶著這些問題,要求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自行組隊,分組思考、討論并完成。在下次上課伊始,隨機抽取學生進行匯報并講解與點評。
素材隨附的5道思考題,第1道圍繞項目活動定義、范圍分解及編碼等知識點而設計,學生可依據素材中的信息,分解項目建設的工作范圍并對各層進行編碼。第2、3道圍繞項目進度計劃、AOA網絡圖等知識點而設計,學生可依據項目建設準備階段和施工階段的時間節點,分別繪制網絡圖。對于這3道思考題,在課堂點評過程中提供一定參考,但答案并不唯一,合乎邏輯即可,其命題的出發點在于能深化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并培養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從而達成智育的目的。
第4道思考題圍繞項目資源約束而設計,學生基于對疫情肆虐急迫情形的感知及受到全國各行各業竭盡所能地從四面八方調配資源支持醫院建設的觸動,能夠判斷出火神山醫院建設屬于混合約束型項目,其中最主要的是時間約束,其次是資源約束。第5道是案例的價值延展,可關聯利益相關者理論,學生基于網絡搜集的資料,想必基本能圍繞著“黨和國家戰勝疫情的堅定決心及對人民負責、對生命負責的鮮明態度”而展開。對這兩道思考題,同樣也提供了參考,但同學們的答案可以比較發散,其命題的出發點主要在于引領學生感知黨和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領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培育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項目建設理念及科學、系統的項目管理思維,從而達成德育的目標。結合在一起,在一篇素材中通過關聯不同知識點的多個思考題的組合,便同時實現了“在知識傳播中實現價值引領,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的育人理念。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黨和國家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性舉措,也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作為一種新的課程理念,課程思政改革強調育人與育才并舉,要求授課教師將價值觀培養融入課程知識教學和能力培養中,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育、價值塑造的“三位一體”。根據中央有關課程思政建設的精神,項目管理課程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要求授課教師結合課程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政資源。為此,本文圍繞項目管理課程知識體系,沿循“點線面”三結合、“微視角”及“前中后”全過程的設計思路,設計了家國情懷、社會公德、職業素養、人生態度及科學精神5類思政元素,通過形式豐富的素材載體而融入項目管理相應內容的方式。進一步,為達成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有機無痕的融入效果,本文還從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素材、課程考核等方面系統闡釋了課程思政教學的組織實施方式。最后,以火神山醫院建設項目為例,從素材的選擇與準備、教學使用及思考題要點解析等方面全面呈現了思政元素融入“項目進度計劃管理”的教學實踐過程。本文的研究,踐行了中央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精神,一方面豐富了項目管理課程思政相關的理論研究,對于相關教師從事項目管理課程思政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另一方面,推進了項目管理課程思政建設,對于大學生的價值塑造和思政引領也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