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飛飛 柏丹丹 李海英
[摘 ? 要] ? 目的:探討影響2歲以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相關因素,為預防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選擇105例2歲以下輪狀病毒腸炎患兒作為觀察組,105例非感染性疾病患兒作為對照組。入院24小時內檢測患兒血清唾液酸濃度,對患兒家長或看護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觀察組血清唾液酸濃度為1 148.79±228.10 ng/L,低于對照組的1 353.59±246.21 n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單因素Logistic分析顯示,血清唾液酸(OR=0.306,95%CI=0.156~0.603)、母乳喂養(OR=0.233,95%CI=0.130~0.418)、喂奶和喂飯前看護人洗手(OR=0.414,95%CI=0.235~0.728)是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保護因素,而接觸腹瀉和(或)嘔吐患者(OR=4.212,95%CI=2.338~7.590)、入院前1周使用抗生素(OR=4.115,95%CI=2.197~7.705)是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入院前1周使用抗生素(OR=4.010,95%CI=1.950~8.244)、接觸腹瀉和(或)嘔吐患者(OR=3.633,95%CI=1.838~7.178)是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母乳喂養(OR=0.244,95%CI=0.114~0.522)是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保護因素。結論:應針對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影響因素,大力提倡母乳喂養,嚴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加強對嬰兒母親及看護人衛生宣教,避免嬰兒接觸腹瀉和(或)嘔吐患者,養成喂奶或喂飯前正確洗手的習慣,防止輪狀病毒感染。
[關鍵詞] ? 輪狀病毒腸炎;影響因素;唾液酸;嬰兒
[中圖分類號] ? R725.7 [文獻標志碼] ? B [DOI] ? 10.19767/j.cnki.32-1412.2023.03.020
輪狀病毒(rotavirus,RV)是導致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體之一,5歲以下兒童幾乎都感染過輪狀病毒[1],90%以上輪狀病毒腸炎發生于2歲以下兒童[2],我國2012年用于輪狀病毒檢測及治療的支出高達3.65億美元[3],給社會及家庭帶來沉重負擔。本研究選取我院兒內科2020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105例2歲以下輪狀病毒腸炎患兒,探討影響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相關因素,為采取預防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選擇輪狀病毒腸炎患兒105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67例,女性38例,年齡0.08~2.00歲,平均1.18±0.6歲。納入標準;(1)年齡小于2周歲;(2)符合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特點,糞便檢測RV-Ag陽性;(3)排除合并其他系統急性炎癥性疾病[4]。選擇同期非感染性疾?。逇?、隱睪、腸旋轉不良、外傷等)住院患兒105例為對照組,其中男性62例,女性43例,年齡0.08~2.00歲,平均0.95±0.51歲,糞便檢測RV-Ag均陰性。本研究經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監護人知情同意。
1.2 ? 實驗室檢測 ? 入院24 h內抽取患兒靜脈血2 mL,離心取血清,保存在-80 ℃冰箱中待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唾液酸水平,按照試劑盒(上海恒遠生物有限公司)說明書操作。留取患兒糞便標本,使用膠體金法檢測RV-Ag,按照試劑盒(北京萬泰生物藥業有限公司)說明書操作。
1.3 ? 問卷調查 ? 對患兒家長或看護人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患兒入院前1個月喂養方式、入院前1周是否使用抗生素、入院前1周是否接觸過腹瀉和(或)嘔吐患者、喂奶或喂飯前看護人是否洗手、餐具是否消毒、是否老人看護、是否經常帶孩子外出(1周≥3次)、看護人受教育程度等。
1.4 ? 統計學處理 ?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 ? ? ?果
2.1 ? 兩組血清唾液酸濃度比較 ? 觀察組血清唾液酸濃度為1 148.79±228.10 ng/L,低于對照組的1 353.59±246.21 n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253,P=0.000)。
2.2 ? 影響患兒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單因素Logistic分析 ? 單因素分析顯示,血清唾液酸、母乳喂養、喂奶或喂飯前看護人洗手OR值小于1,是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保護因素,而接觸腹瀉和(或)嘔吐患者、入院前1周使用抗生素OR值大于1,是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危險因素。見表1。
2.3 ? 影響患兒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 以輪狀病毒腸炎的有無為因變量,以血清唾液酸濃度、入院前1個月母乳喂養、入院前1周使用抗生素、入院前1周接觸腹瀉和(或)嘔吐患者、喂奶或喂飯前看護人洗手等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引入變量標準為α=0.05,排除標準α=0.10,以前進法(forward stepwise)篩選變量。結果顯示,入院前1周使用抗生素、入院前1周接觸腹瀉和(或)嘔吐患者OR值大于1,為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母乳喂養OR值小于1,為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保護因素。見表2。
3 ? 討 ? ? ?論
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因素較多,唾液酸作為新的營養素近年來受到兒科醫務工作者的重視[5]。唾液酸屬于神經氨酸衍生物家族,是由9個碳原子組成的酸性單糖[6-8],分布在大多數哺乳動物細胞表面,具有多種生物學作用。唾液酸對輪狀病毒腸炎具有保護作用,其機制可能為游離唾液酸與輪狀病毒競爭性結合結構蛋白VP8,從而降低輪狀病毒感染力。體外實驗證明擬糖脂受體唾液酸乳糖磷脂酰乙醇氨(SLPE)可有效阻斷輪狀病毒吸附和感染細胞,動物實驗證明在仔豬飼料中添加SLPE可有效阻斷輪狀病毒感染[9]。有研究表明孕母體內唾液酸可通過胎盤屏障轉運給胎兒,母乳中含有豐富的唾液酸,是早期嬰兒體內唾液酸的主要來源[10]。本研究單因素回歸分析顯示,觀察組血清唾液酸水平低于對照組(P=0.000),但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血清唾液酸水平無統計學意義(P=0.055),與先前有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1]。
大量研究認為母乳喂養對輪狀病毒腸炎有保護作用[12]。母乳中含有母親產生的多種有益活性成分,其中分泌型IgA(sIgA)具有重要作用。母乳中含有白介素、干擾素γ等足量細胞因子,在輪狀病毒腸炎的各個階段發揮重要作用。母乳中特有的糖綴合物和游離低聚糖是母親提供的先天免疫基本元素,唾液酸化游離低聚糖以及附著在蛋白質和脂質上的聚糖與巖藻糖基化類似,在腸道局部發揮作用,影響輪狀病毒易感性[13]。唾液酸化低聚糖在細胞水平上調節免疫系統,對嬰兒生長至關重要。本研究表明母乳喂養為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保護因素之一,應大力提倡母乳喂養,以增強嬰兒的免疫力。
生理狀態下腸道內優勢菌為厭氧菌及腸桿菌,球桿比例為1 ∶ 8~1 ∶ 6。腸道正常菌群在機體免疫、消化、吸收、防御疾病以及保護宿主與外環境的平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雙歧桿菌可以將乳糖發酵分解,產生大量酸性物質,抑制腸道內過路菌的生長。使用抗生素會破壞腸道微生態平衡,導致菌群失調,雙歧桿菌等優勢菌數量下降,腸道內pH值升高,從而誘導腸道輪狀病毒VP4構型改變,侵入腸黏膜上皮細胞。感染輪狀病毒腸炎后可加重腸道菌群失調,雙歧桿菌等優勢菌數量進一步下降,導致臨床表現復雜、病程遷延和治療困難。本研究多因素分析顯示,入院前1周使用抗生素為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應嚴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同時在輪狀病毒腸炎治療中規范使用腸道微生態療法[14]。
輪狀病毒傳染性較強,患者從潛伏期至腹瀉停止均有傳染性,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也有經呼吸道傳播的可能。本研究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接觸腹瀉和(或)嘔吐患者是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在單因素回歸分析中喂奶或喂飯前洗手是輪狀病毒腸炎發生的保護因素,提示應加強對嬰兒母親及看護人衛生宣教,避免嬰兒接觸腹瀉和(或)嘔吐患者,養成喂奶或喂飯前正確洗手的習慣,防止輪狀病毒傳染,特別是在輪狀病毒流行的季節。
[參考文獻]
[1] NNUKWUS E,UTSALOS J,OYEROO G,et al. Point-of-care diagnosis and risk factors of infantile,Rotavirus-associated diarrhoea in Calabar,Nigeria[J]. Afr J Lab Med,2017,
6(1):631.
[2] 劉海霞,張靜. 國內外人輪狀病毒腹瀉流行趨勢和疾病負擔研究進展[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3,47(12):1164-1168.
[3] 吳勇,蔡俊偉,李立浩. 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胃腸外損害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熱帶醫學,2015,15(12):1496-1498.
[4] KAWAI K,OBRIEN M A,GOVEIA M G,et al. Burden of 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 and distribution of rotavirus strains in Asia: A systematic review[J]. Vaccine,2012,30(7): 1244-1254.
[5] WANG B. Sialic acid is an essential nutrient for brain development and cognition[J]. Annu Rev Nutr,2009,29:177-222.
[6] LIS-KUBERKA J,ORCZYK-PAWI?覵OWICZ M. Sialylated oligosaccharides and glycoconjugates of human milk. The impact on infant and newborn protection,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 Nutrients,2019,11(2):306.
[7] SCHAUER R.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of sialic acid research[J]. Glycoconj J,2000,17(7/8/9):485-499.
[8] VARKI A. Sialic acids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J]. Trends Mol Med,2008,14(8):351-360.
[9] BERGNER D W,KUHLENSCHMIDT T B,HANAFIN W P,et al. Inhibition of rotavirus infectivity by a neoglycolipid receptor mimetic[J]. Nutrients,2011,3(2):228-244.
[10] 胡亞美,江載芳. 諸福堂實用兒科學[M]. 第7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266-1408.
[11] 陳英. 母乳喂養對兒童輪狀病毒腸炎住院病人的影響[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84):136-138.
[12] 李海英,高薇薇,邵志莉,等. 母體唾液酸對正常足月兒智能發育的影響[J]. 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0):1616-1618.
[13] COMSTOCK S S,LI M,WANG M,et al. Dietary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but not prebiotic oligosaccharides increase circulating natural killer cell and mesenteric lymph node memory T cell populations in noninfected and Rotavirus-infected neonatal piglets[J]. J Nutr,2017,147(6):1041-1047.
[14] 魏華. 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所致腸道菌群紊亂的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2(24):550-551.
[收稿日期] 2022-09-05
(本文編輯 ? 王曉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