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冰峰 周紅
摘? 要:對分課堂是我國學者在中國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壓力和高校教學改革大轉型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相比,對分課堂雖然有許多優點,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如學生是否有充足的時間準備每一次的課堂討論、對分課堂是增加還是減輕教師的負擔、如何有效地組織課堂討論等現實困境。該文指出要進一步提高對分課堂的教學效果,需要老師、學生和學校共同努力,協同推進。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現實困境;教學效果;實施過程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1-0123-04
Abstract: PDA class is a new teaching model proposed by Chinese schola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pressure and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in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PDA class has many advantages, but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operation, there are still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whether students have enough time to prepare for each class discussion, whether PDA class increases or reduces the burden of teachers, and how to effectively organize class discussion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eachers, students and school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DA class.
Keywords: PDA class; teaching model; realistic dilemma; teaching eff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2013年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張學新教授結合傳統課堂和討論式課堂的優點,提出了“對分課堂”這一新的教學模式。他于2014年在《復旦教育論壇》發表了《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一文,為高校推行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此后,圍繞對分課堂進行研究的論文數量呈直線上升的態勢,截至2022年12月31日,筆者在知網通過關鍵詞“對分課堂”進行搜索,發現共有2 063篇相關論文。可見,這一新的授課模式受到我國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的高度關注。但多數學者主要結合具體課程談該教學模式的應用并分析其優點。本文主要從實際操作層面分析該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遭遇的困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提高對分課堂教學效果的對策。
一? 順應時代要求的新型教學模式:對分課堂
自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綜合實力得到巨大提升,與此同時,面臨的國際環境也越來越復雜。當前的中國正處于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的過渡期,要成功實現這一轉變首先要打破外國的封鎖與打壓,實現技術上的突破。時代的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自高校擴招以來,高校取得了快速的發展,高校的辦學規模空前擴大,使更多的青年實現了大學夢,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是,時代的新要求對高校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高等教育重在培育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教學目標的改變對教學方式必然提出新的要求。
高校擴招后,一方面使更多的青年實現了大學夢,延長了受教育時間,但也導致擴招后的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一些學生厭學甚至逃學。許多學生進入大學后,由于沒有了高考壓力,學習缺乏目標和動力,學習松懈了下來,尤其是那些以較低分數進入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并無優越感,加之畢業后就業困難,因此很多大學生覺得學得好與壞無所謂。與中學生相比,大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進入大學后,大學生普遍使用手機,將大量的時間用來刷抖音、刷視頻、玩游戲等,時間被極大地碎片化。對于老師提出的各種問題,學生往往只滿足于到網上去找現成的答案,而不愿意通過獨立思考去探尋答案,學習的目的只在于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和通過考試,因而專業知識掌握得極不牢固。張德江[1]在《激發教育:教育教學改革之路》一文中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了高度概括:學而不習,知而不識,文而不化。“知”是授受別人的東西,“識”是自我加工和動作,體現的是一種創新性。重“知”而輕“識”,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當今大學生的學習現狀與時代賦予的使命極不相符。
大學教師對教學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夠,導致大學課堂缺乏吸引力,也是當代大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另一重要因素。由于許多大學教授承擔了培養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任務,因而本科生的教學重擔自然落在了中青年教師的肩上。由于職稱晉升的壓力,特別是一些高校執行“非升即走”的政策,青年教師們背負著沉重的科研壓力。在繁重的教學重任和巨大的科研壓力面前,他們普遍重科研輕教學。在教學方面,他們不注重教學方法的更新,通常采用“一言堂”的填鴨式教學,為節省備課時間,多年來使用同一本教案而很少修改,教學內容陳舊,導致大學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
無論是從當前中國發展的新時期來看,還是從當前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來看,中國高等教育都到了一個必須改革的關鍵期。新時代的教育要求改變傳統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真正提高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大學教師已充分認識到了時代賦予的使命,并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探索,對分課堂的提出是我國學者在這一領域內進行探索的重要成果。
二? 對分課堂的內涵、特點和優點
對分課堂綜合了講授式課堂即“先教后學”和討論式課堂即“先學后教”兩種傳統教學模式的各自優點,既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高效率地利用了課堂時間,是對傳統課堂和討論式課堂的綜合,吸收了兩者的優點。對分課堂又稱PAD教學模式,包括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環節。
該教學模式共有三個特點:第一,時間對分。將教學時間進行師生對分,即將課堂時間一半劃分給教師講授知識,另一半交給學生進行討論式學習。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只教授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而不要求做到面面俱到,從而縮短教師講授的時間。第二,隔堂檢查。在上次結課和下次上課的一周時間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在課后做準備。這是學生進行內化和吸收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探究的過程,在這一周時期內,學生要進行廣泛的閱讀,并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尋求答案。第三,小組討論。教師先考量學生的水平等級,然后根據好中差搭配的原則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在個人探索的基礎上,與小組其他成員交流看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
對分課堂的提出極大地顛覆了傳統的授課方式,它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由于課堂上老師只講重點和難點,因此要求學生通過自我學習掌握基礎知識,這是把握課堂教學重點與難點的前提。隔堂檢查的優點在于有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隔堂期間,由于學生始終處于對該問題的思索和探究當中,因而可以較好地抵抗遺忘曲線,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在小組討論環節,通過與同學之間的交流,相互交換對問題的看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與他人溝通的技能,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另一方面有利于突破個人獨自思考問題時產生的盲區,擴大視野,而且在不同觀點的交流與辯論過程中往往能碰撞出新思想的火花。對分課堂有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在傳統課堂中,由于教師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老師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很少,導致老師對學生缺乏了解,不利于師生之間情誼的建立。在對分課堂中,由于師生互動的頻率增加,有利于加深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有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情誼。
三?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遭遇的困境
與傳統的教師講授型課堂相比,對分課堂確實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優點,但對分課堂也并不完全像我們原先預想的那樣完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一)? 學生是否有足夠的課后時間來準備每一次的課堂討論是教學中面臨的首要問題
根據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預設,上次結課和下次上課的一周時間是學生內化吸收和進行課外閱讀的時間,但如果這門課一周上兩次的話,那學生就只有兩三天而并沒有一周的課后研習時間。張學新[2]在《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一文中指出,在2014年春季學期,通過對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大學二年級心理學研究方法與實驗設計課程的學生發放的問卷調查表明,學生每周課外學習時間為4.3小時,閱讀課本為1.9小時,完成作業為2.1小時。總計花費的時間為8.3小時。然而,學生的課后時間總是有限的,如果同一學期每位老師都采取這種授課方式的話,那么學生分配到每一門課程的學習時間則會相應減少。學生的學習任務過重,投入的時間過短,必然會影響小組討論的效果。實際上,現在大學生的課排得非常滿,通常只有晚上才有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梁若冰等[3]在《從學習者視角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運用》一文中根據調查指出,超過70%的學生認為一學期修讀的課程中,只能接受一兩門課程采用“對分課堂”的授課模式。可見,同一學期過多的課程采用這種授課方式無疑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難以應對,從而降低教學效果。
(二)? 對分課堂到底是增加了教師的負擔還是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根據文獻統計,使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最多的課程是理工類課程,然后為醫學類課程和管理類課程,而文學、藝術、哲學和歷史等專業課程占比最少[4]。從對分課堂的實際使用情況來看,明顯體現了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性。實際上,對文科教師而言,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讓學生展開討論,會大大超出采用傳統授課方式時教師所準備的教學內容,因而需要老師做廣泛的閱讀和精心的準備,一方面這固然有利于促進教師的成長,實現教學相長,但另一方面,特別是對青年教師而言,需要在備課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因而會影響到其科研時間的投入。對于文科教師來講,每個人的知識面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在當今學科知識分得如此細的情況下更是如此。蔣蘭陵[5]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雙語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探討》一文中指出:對分課堂對教師提出了高要求,對教師的知識儲備、科研能力、英語水平方面都提出了高要求,尤其是在付出的時間方面遠遠超出了標準課時量。相對而言,理工科的教師只要達到較高的學歷層次,對于本學科領域的問題,都能較好地做到觸類旁通,得心應手。可見,對分課堂是否能減輕教師的負擔還要視不同的學科而論。
(三)? 如何有效地組織課堂討論,提高課堂討論的效果是推行對分課堂過程中遇到的又一瓶頸
課堂討論是學生在經過一周課后準備的基礎上,通過與小組同學的交流,并最終提煉觀點的重要環節,因此,小組成員間良好的互動交流直接決定了成果展示環節的實際效果。在組織討論的過程中,主要會遇到以下難點:第一是分組的問題。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一個應遵循的原則是應充分考慮到學生水平之間的差異性,注重分配的均衡性,勿使組際之間出現太大的差距。可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實現這一點卻并非易事。第二是時間的把控問題。如果一個教學班的人數太多,小組數量多,每小組在成果展示環節花費的時間過多,顯然會影響到課堂教學進度,特別是當每個小組所展示的內容如果有極大的相似性時,讓更多的小組進行展示其實也只是在浪費上課的寶貴時間。第三是學生的參與度問題。對分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取決于學生在課后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學生是否認真對待老師布置的思考題,并圍繞思考題展開課外閱讀,這是有效開展小組討論的重要前提,如果學生只是隨便敷衍應對,事實上也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有些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在小組討論中只是聽取他人的看法,自己卻不提供任何新思路和新觀點。
四? 進一步提升對分課堂教學效果的建議與思考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分課堂對老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提高對分課堂的教學效果,仍需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一)? 對學生而言
首先要端正學習態度,明確時代賦予的使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教與學是一個問題的兩面,教與學要相互配合,才能相互促進,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學生只有明確了學習目標,才會主動查閱資料,積極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其次,學生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改變傳統的學習理念。長期以來,學生習慣由老師講授,他們聽課記筆記的傳統教學方法,以至于逐漸形成了一種懶惰的習慣。為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大學生應該充分發揮學習的主人翁態度,刻苦鉆研,勇于探索,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大學生要充分發揮年輕人敢想敢做的優勢,敢于對權威的觀點發起挑戰,敢于提出新的問題,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問題是打開通向未來之門的金鑰匙。
(二)? 對老師而言
第一,要勇于走出舒適區,對各種新式教學法秉持一種開放的態度。老師要積極轉變觀念,敢于從傳統教法的“舒適區”中走出來,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轉變教學理念,應從“填鴨式”教學轉變為“啟發性”教學,對于教育專家提出的各種新式教學法要敢于試驗,并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進行靈活運用,努力打造出深受學生喜愛的“金課”。第二,教師要努力夯實專業知識,擴大知識面,尤其是人文社科類專業教師要廣泛涉獵與自身專業相關的其他領域的知識。在傳統的課堂上,老師只要事先準備好教案,在課堂上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就可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對分課堂打破了這種傳統的授課方式。在討論課上,學生是有備而來,他們課前做了準備,并進行了相關的思考,在討論期間,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老師事先無法準備的問題,如果老師沒有廣博的知識儲備作為基礎,恐怕很難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第三,老師應擺脫傳統的觀念,著力建立更加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一種更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在傳統課堂上,許多學生對站在講臺上的老師始終有一種畏懼的心理,上課不敢發言。要打破這種沉悶的課堂氛圍,老師必須放下架子,在課后與學生多進行交流,與學生建立起亦師亦友的關系。學生與老師的關系親近了,對老師的畏懼心理不復存在,有利于構建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發言要以表揚為主,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老師的鼓勵對學生樹立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要完善對學生的課業評價體系。鑒于少數學生在課后不愿花時間進行課外閱讀,不積極思考問題,課上不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的現象,老師應改變原來只看重期末成績而忽視平時成績考核的做法,將學生的平時表現完整地納入到成績考核中去,促使學生改變學習態度,參與到全過程學習中來。
對分課堂的提出無疑為大學教師開拓新的教學法提供了一種新的嘗試,但是,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只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工具,老師對于各種新的教學方法不要盲目跟風,應結合所教的專業學科特點、自身的知識儲備及特長,進行合理的選擇,要在綜合吸納各種教學技法優點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并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這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顯得尤其重要。教學是一門藝術,教無定法,因而教師對于教學方法的探究注定永無止境。正如徐繼存教授[6]所說:“教學從來就是一個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并存交織在一起的世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擺脫受單一教學模式的禁錮,保持對各種新式教學法的開放態度,同時又要摒棄率性而為,完全不尊重教學規律的教學虛無主義觀。老師應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 從學校層面來看
首先,學校應通過恰當的政策對教學改革的探索實踐加以引導,鼓勵老師進行大膽的教學實驗。職稱評價體系是指導教師行動的重要標桿,對教師的教學與科研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高校的職稱評價體系中,過多地強調科研成果是導致教師不愿在教學方面花過多時間的重要因素。Massy等[7]認為,如今大學教師的可支配時間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時間主要用于進行科研等專業性事務,并且是以犧牲生活時間甚至減少本科教學時間投入為代價。根據2018年對高教老師的工作時間及時間分配的調查數據表明,教師周工作時間為60小時左右,其中科研和寫作的時間占據最多[8]。這種現狀顯然不利于高校教學水平的提高,學校應對那些在教學上力求創新,并作出突出貢獻的老師給予政策上的傾斜,使其教學成果能得到學校和社會的承認和肯定。其次,學校對那些學習成績極差的學生應實行嚴格的淘汰制度。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后便完全松懈了下來,這種現象的存在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也與大學的“私心”有關。一些大學為了維護學校的聲譽,提高學校的畢業率,對于那些有多門課程補考不及格的學生在畢業前夕仍給予其補考的機會,大學充當了“老好人”的角色,助長了學生懈怠學習的不良風氣。因此,要糾正大學生的學風,學校應制定嚴格的考核標準,實行嚴格的考核辦法,并堅決杜絕人情對制度執行帶來的負面影響,做到一視同仁。
總之,對分課堂的提出為高校教學改革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許多高校教師甚至一些中學教師已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進一步提升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光靠老師的“一廂情愿”還顯然不夠,還需要學生和學校密切配合,需要三方面共同發力,協同推進,方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德江.激發教育:教育教學改革之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0(20):38-40.
[2]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3] 梁若冰,宋怡,許振宇.從學習者視角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運用[J].文教資料,2017(25):191-192.
[4] 馮永輝,徐偉巍,楊娟,等.“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文化論壇,2021,13(2):69-73.
[5] 蔣蘭陵.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雙語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探討[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26):131-132.
[6] 徐繼存.不確定世界的教學及其應對[J].教育研究,2022,43(12):57-64.
[7] MASSY W F, ROBERT Z. Faculty discretionary time: departments and the “academic ratchet”[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4,65(1):1-22.
[8] 閻光才.大學教師的時間焦慮與學術治理[J].教育研究,2021,42(8):92-103.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學改革課題“‘對分課堂’教學法在《美國史》雙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HNJG-2020-0695)
第一作者簡介:喻冰峰(1975-),男,漢族,江西撫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國教育史。
*通信作者:周紅(1983-),女,漢族,湖南永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外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