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巖
[摘 要]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針對將要制定的重大決策可能會產生的包括政治、經濟、環境等多方面在內的影響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的社會風險,進行預先評估和及時治理,將風險防范化解于決策制定之初,形成科學決策,保障人民群眾利益,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作為一項社會治理制度創新,在沒有太多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總體上還處于粗放式的發展階段,在理念更新、制度設計、能力提升等方面還有待研究和完善。本文在分析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提出加強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能力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治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7.054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7-0193-04
1? ? ?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的必要性
1.1?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目標所作的頂層設計
隨著國家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重大決策面臨的風險環境嚴峻、涉及的矛盾風險復雜,決策的難度增大、關聯性增強、影響的不確定性增大。落實和完善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是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黨和國家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更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所作出的重要頂層設計。
恩格斯曾經說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1]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作為一項制度創新,并不是一開始就以頂層設計的形式出現的,而是地方在處理實際問題過程中探索出并取得一定效果后得到中央政策認可的結果,到目前為止,已經發展了十多年。正是由于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能夠在地方治理過程中避免、應對部分危機,產生了一定治理實效,才能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這樣的發展過程,也體現了我國社會治理領域的重大制度創新,是地方有機探索和中央頂層設計的有效結合。
1.2?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重要舉措
目前國內外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我國當前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時期,面臨諸多改革任務,一方面面臨難得的機遇,另一方面不可避免要迎接很多困難與挑戰。我們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自然界的風險,也有來自社會等方面的風險,無論面臨怎樣的風險,我們都要迎難而上。作出重大決策時面臨的社會風險通常不是獨立的,是與各個不同領域的風險相關聯的。因此,我們要把握全局,從全局視角看待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挑戰,并且對重大決策可能引發的社會風險進行科學的、全方位的評估和治理,這樣才能提升防范化解各類風險的能力,有利于在面對風險挑戰時能夠扛得住,及時化解。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的過程就是針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預先評估和及時治理,有利于從源頭預防和化解矛盾沖突,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一項重要舉措。與其等到生病再吃藥、住院治療,不如提前做好預防,通過鍛煉身體,保持良好作息習慣,避免發生生病的結果。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就是要將防范化解風險的重心從事后處置向源頭預防轉變。
1.3? ?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的重要環節
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的過程實質上改變了傳統的相對封閉的政府主導的決策過程,將公眾的需求、利益、意見、建議以及偏好納入政府決策過程,推動決策過程更加民主,增強了體制內化解社會沖突的能力。
首先,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通過對重大決策可能引發的風險進行預先判斷和針對性應對,有利于減少“拍腦袋”決策,促進決策者制定更加科學、合理并且符合公眾需求的決策。其次,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通過引入有效的公眾參與過程能更好地將公眾的意愿體現在政府決策中,改變相對封閉的政府主導決策過程。在決策前,通過利益相關方、專家學者參與等方式,收集針對該決策的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完善決策方案,有利于推動決策的民主化。最后,隨著法制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例如《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等法律法規的相繼出臺,對重大決策進行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已經成為依法決策的重要環節和“剛性要求”。
2? ? ?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的新特征
“風險”這個詞匯來源于描述航船在充滿礁石的海上航行,引申到現在,主要指損失的不確定性。風險社會理論認為隨著人類社會邁入后工業化社會階段,除了技術持續創新、經濟高速發展、物質的極大繁榮、文明的快速進化,還有風險的急劇增加,各種傳統的和非傳統的風險因素不斷威脅著人類社會,風險越來越成為現代性的重要特征[2]。
社會風險是風險的一種重要類型,主要指一種導致社會沖突,危及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的可能性。社會風險意味著有可能會爆發社會危機,對社會的穩定、社會的秩序、公眾的正常生活都會帶來明顯影響。社會風險關乎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包括與群眾緊密相關的社會治安、教育、醫療、安全生產、住房、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
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整體運行呈現良好態勢,但不容忽視的是隨著社會發展和改革程度加深,各種問題和矛盾也凸顯出來,社會風險的可能性和苗頭也會出現。例如,貧富差距問題、就業問題、環境污染問題、誠信危機問題等社會問題,如果沒有得到較好解決或疏解,在一定因素的影響下就有引發社會風險的可能。因為社會問題如果得不到較好的解決和處理,在一定情況下就會形成社會矛盾,社會矛盾激化就有可能進一步演化為社會風險,社會風險如果仍得不到妥善解決,將會形成更大的社會危機。因此,社會風險作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不確定因素,必須得到有效的防范和化解。
重大決策可能引發的社會風險目前呈現出以下幾點新的特征:第一,重大決策所引發的社會風險呈現在決策方案上,但其中的風險源頭通常隱藏在決策的背后,使得決策者和評估者難以全面掌握。第二,隨著全球化、現代化和科技不斷發展,重大決策社會風險出現的頻率仍可能有增高趨勢,并且呈現長期性特點。第三,隨著主要矛盾變化,涉及公眾健康、安全、環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方面權益的決策風險可能會出現上升趨勢。第四,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網絡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信息化的影響下,互聯網很容易成為謠言的發酵地,急速傳播,使得小事件在短時間內“升級”為大范圍、高熱度的大事件,易于引發矛盾風險。
中國的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呈現為囊括社會穩定性、適應性、可持續性等的綜合體系[3]。在重大決策風險評估的初期階段呈現出兩個較明顯的特征:第一,在重大決策的評估事項范圍中,往往以重大項目類評估為主,針對重大政策的事項評估較少。第二,評估過程往往更加注重對經濟、環境等方面因素展開評估,而對重大決策可能會引發的社會風險關注度較低。隨著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群眾的訴求也在發生變化,公眾的權利意識和參與意識都有所強化,因此在重大決策風險評估中我們的理念也在不斷更新,不能過于重視經濟發展而忽視“人”的訴求。重大決策不僅要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還要有利于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在今后的發展階段,重大決策的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逐漸成為重要的落腳點,在具體實踐中需要在經濟、環境等因素基礎之上也把社會穩定等因素納入評估范疇,避免重大決策在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引發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減少其可能產生的負面社會影響。
3? ? ?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能力提升路徑探索
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作為一項社會治理制度創新,也是一個新生事物,有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各個地方在實踐過程中也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能力。
3.1? ?在評估事項中做到“應評盡評”
在實踐過程中存在決策者對評估認識不到位等情況,認為“沒用”“沒必要”,因此不理解、不重視,最后導致評估僅僅停留在文件上,真正列入評估范圍的決策事項很少。有的地方即使開展評估,也被預設了評估的結果,還沒有充分論證就設定為“低風險”,以免耽誤項目工期或者政策的出臺,結果致使評估仍然流于形式。在評估事項范圍確定方面,地方套用中央原則性文件規定的比較多,經過深入研究、結合本地特點明確本地區需要評估的具體事項的較少。存在界定不清晰、不明確的現象,導致決策者不確定具體政策,不明確項目是不是需要開展評估。因此,提升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能力的首要方面就是要提高認識,加強對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的重視程度,并且更加合理確定本地區應當納入評估范圍的事項,做到應評盡評。
3.2? ?在評估過程中加大公眾參與力度
在評估過程中,通過現場張貼公示、網絡公示和其他媒體公示等形式,廣泛收集社會特別是直接利益群體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準確地識別主要風險、潛在風險,為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提供重要情報是做好評估的基礎。
目前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過程中通常會有公眾參與的過程,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形式化參與”。部分地方在進行社會風險評估時也能讓公眾參與其中,但仍然避免不了形式化的問題。除此之外,部分地方還存在操縱評估等現象,雖然按照評估流程進行了公眾參與,但實際效果不夠理想。讓公眾參與是為了聽取民意,如果只是在形式上參與或者只吸納對自己決策有利的部分群體,那么就無法體現出公眾對該決策的真實想法和內在訴求。為什么需要不斷強調公眾參與的重要性?因為加強公眾參與是重大決策進行社會風險評估的重要環節和內在指向。在評估實踐中,不少負責人認為在一個工程項目開工建設之前,雖然涉及征地拆遷,但老百姓如果不知情便會風平浪靜,而評估調研人員一旦與利益相關群眾見面,就會掀起波瀾,從而增加基層工作的壓力和難度。這種看法仍然是比較短視的,因為矛盾終究是掩蓋不了的,終究是要解決的。更重要的是,老百姓有知情權,我們應當尊重群眾,相信群眾,提高群眾工作能力,避免“本領恐慌”。公眾參與不僅有利于決策的形成,有利于促進公眾態度的改變,可能使其逐步由冷漠、厭惡向支持、信任轉變,同時對于公眾自身和社會也都有一定影響。對于公眾來說,可能存在以下方面變化:第一,認知的改變。首先,通過參與決策過程,公眾理解政策的水平將有所提升,對決策受益群體等方面的判斷也會更加精準;其次,對自身利益也會有更清晰的認知,更加明晰自身的知情權、同意權、參與權等,有利于維護公眾的權利。第二,參與能力的改變。公眾的信息收集、理性分析等能力都會有所提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公眾自身成長。這對社會來說有利于彌合價值分歧,化解社會矛盾,修復公共信任。
3.3? ?在評估方法上以信息公開促進風險溝通
政府公信力下降可能會導致環境更易孕育風險,因此,公信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公眾的不信任感是引發反對與抵制的重要原因。要想公眾接受有關部門提供的評價結論,就需要讓群眾認為此項目建設不會危及自身生命健康,不會損害自身經濟利益,不會減少本地就業機會,不會造成環境破壞等。涉及公眾切身利益的評估信息的公開一定要規范、嚴格,這樣風險溝通才能有堅實的信任基礎。如果決策過程全程可以合理保障公眾參與,信息發布能夠公開、全面、及時,合理意見建議可以被及時采納,在決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就能更好避免陷入“一鬧就停”的怪圈。堅持信息公開,這是前提也是基礎。地方政府尤其是決策責任單位要堅持信息公開,建立評估信息公開機制,建立專業、統一、權威的評估信息發布平臺,對開展風險評估的重大決策事項,除了需要保密的之外,通過官網、公共媒體、宣傳品、張貼公告、網絡公告等渠道,多形式、多時段發布信息,確保利益相關者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得到保障。
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首先需要相關各級領導干部的重視,在此基礎上也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隨著實踐不斷發展,風險類型及特征也會不斷發生變化,風險評估的方式方法也需要不斷更新,也需要相關各級領導干部及工作人員保持長期的關注,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素質,共同推進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重大決策,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利益。
主要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 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M].全新修訂版.張文杰,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
[3]陳琛,施國慶.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的理論溯源與轉型策略[J]. 南京社會科學,2022(12):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