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君
【摘要】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最關鍵的時刻,需要起好頭,立好德,做好人,才能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把思政教育課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學中,可將小學階段開展的各項主題班級活動緊密地與思政教育的實踐相融合,以期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班級活動實踐融合
根據我校的發展歷程、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定位,以課程思政特色促進辦學特色,進而彰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基于班級活動的思政教育存在隨意化、碎片化、形式化等問題。我們開展“小學班級活動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實踐策略研究”,目的是構建全程、全員、立體、豐富的育人環境,搭建創新的教育平臺,旨在讓全校師生參與進來,形成獨特的思政教育校本課程,打通各學科之間的邊界,在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德育滲透,全員育人、課程育人、活動育人、思政育人。
遲希新教授在《讓德育在活動中發生》中明確通過各種課程、實踐活動、主題教育育人的理念已經深入師生心中,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把“活動育人”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在活動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新時代社會主義特色思想教育。魏書生班級管理模式中也提到班級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出書齋,在活動中去領略思想教育的內涵。兩位專家認為班級活動的育人效果是通過班級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地學習與實踐體驗中發揮學生各自的特長,達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效果。魏士強司長在《健全精準思政體制機制為教育高質量發展固本培元》中明確思政工作的使命和目標就是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通過文獻分析,不難發現,通過研究探索小學班級活動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實踐策略,可達到落實思政教育的“信念理想教育、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效果。探討學校班級活動與思政教育融合策略,提高在班級活動中進行思政教育的效果,達成思政教育“知、情、意、行”的統一,策略如下。
一、依托主題班會,將小學班級活動與思政教育融合
班會課是班主任在實施教育活動時常用的一種班級活動形式。為此,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的主題班會課,依托班會課的實施進行思政教育。
典型案例:2021年9月24日,孟晚舟女士乘坐中國政府包機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體現了中國企業家面對西方國家的無理制裁,敢于亮劍、敢于斗爭的堅強意志和品質,也展現了強大國家的責任擔當,體現了個人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連接在一起。為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筆者設計了微班會課“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本課由“晚舟歸航,中國昂揚”“祖國崛起,創造奇跡”“請黨放心,強國有我”三個板塊組成。通過系列活動,學生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以及祖國發展的偉大奇跡,個人與國家此刻才是真正地站在一起,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現得淋漓盡致。讓學生體會到祖國的強大是因為祖國孕育了無數心系祖國、奮不顧身的中國人民,我們努力學習,就是對祖國母親最好的回報!班會課在學生集體宣誓“請黨放心,強國有我!”中推向了高潮。本節班會課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達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
遲希新教授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本課進行點評。第一,立德樹人目標的有效達成。老師圍繞著立德樹人的大目標,讓中國紅不僅僅是表面的紅,還讓“中國紅”進入到孩子的心里去。第二,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老師在教學設計的關鍵環節做了精致的設計,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包括問題的引導,對整個課堂教學的把控,對每個孩子的關注,緊緊圍繞著這樣一個相對抽象的教育主題,讓孩子能理解教學重點,能充分參與到課堂中。第三,學生主體性的充分彰顯。老師有效利用問題引導,充分調動孩子的參與性,讓每個孩子充分表達個人的想法和理解。
二、將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相融合
通過整合校內與校外的思政課程資源,讓社會、學校、家庭發揮各自的優勢,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配合,讓德智體美勞五育相融合,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這樣多維度、立體化、有內涵的課程設計思路,讓小學思政課程教學更有效、更豐富。
典型案例:我們錄制的廣州電視課堂之《可親可敬的家鄉人》是《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的第三課。我們借助這次電視課堂的錄制,把廣州本土的歷史、人文、經濟、文化等都通過小視頻搭配圖文的形式呈現,里面有學生提供的圖片和文字,有檔案館挖掘的資料,有本地社區最新出爐的好人好事等。電視短片一播放出來,就成了最好的德育思政課,有效融入了本土的人文歷史,作為“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的重要內容而深深地印在了師生心中。
同時我們還通過引領學生走進社區、走進博物館、走進福利院、走進廣州的小街小巷,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愛家之情。學生在直觀感受中明白了尊重、感恩身邊每一位家鄉人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場景中進行深度思考,在思考中體會到人與人,人與家鄉的共生共榮關系,這需要從實際行動做起,從舉手投足的小事做起。
只有這樣深入到生活情境中去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框架指引下,才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并以此達到思政教育的目標。
三、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與思政教育相融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華夏民族的文化、智慧、歷史經驗、傳統習俗等融合在一起的結晶。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活動中,能搭建起學生和傳統文化溝通的橋梁紐帶,更好地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典型案例:寅虎添翼鬧元宵,師生康樂迎新年。瑞虎呈祥,春意盎然!2022年2月14日,整潔的校園小廣場被裝扮得格外喜慶。大榕樹上懸掛的紅燈籠隨風搖曳,在濃濃節日氣氛中顯得格外耀眼。孩子們穿著喜慶的中國傳統服飾,與可愛的“冰墩墩、雪容融、壬寅萌虎以及康康、樂樂”相約美麗校園。喜慶的鑼鼓敲起來,跳躍的醒獅動起來,火紅的燈籠掛起來。兩頭醒獅時而搖頭擺尾,時而狂歡嬉耍,贏得陣陣掌聲。點完睛的醒獅歡快地走進師生之間,孩子們摸獅子頭,摸獅子尾,象征著大吉大利,好彩頭的傳統文化習俗氤氳在孩子們心間,讓孩子內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伴_學不上課,要上就上體驗課”,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體會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日習俗,營造歡樂祥和、健康向上的節日氛圍,今年學校開展開學實踐活動,各班通過搓湯圓、猜燈謎、做花燈、踩高蹺等活動引導學生學習、體驗元宵節的習俗。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去感悟傳統習俗之美,珍惜傳統文化的價值,使得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思想教育的升華。
四、將勞動實踐與思政教育相融合
教師應注重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自實踐,有效培養其創新精神、探索精神以及實踐能力。
典型案例:我們搭建起“學?!彝ァ鐣比S一體的活動體系,讓勞動教育效果擲地有聲。孩子們參與勞動時露出一張張笑臉,增強了體魄,豐富了頭腦,滋養了心靈。
典型案例:我們在開展種植勞動的同時,根據各年級的特點,進行“學科+學科”的融合。一、二年級,我們將種植與美術相融合,以“種植巧手樂陶陶”為主題,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如畫圖、做手工等進行觀察記錄和體驗種植的樂趣。三、四年級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于是我們將種植與語文學科相結合,以“種植巧言樂陶陶”為主題讓學生學習用表格記錄種植數據、寫種養小日記等方式進行觀察記錄。五、六年級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會有大的提高,于是將種植與信息技術相融合,以“種植巧創樂陶陶”為主題,讓學生將觀察所得做成美篇、電子小報,鼓勵學生在種植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意識地進行創造與發明。學生除了種植還在種植過程中發現了問題,然后有創意地利用塑料瓶搭起牽?;ㄉL的架子。以上案例呈現了孩子樂勞動、愛勞動到會勞動的過程。
總之,將思政教育融于班級活動就是在小學階段以班級為單位創設主題活動,立足兒童視角,五育并舉、培根固本,讓學生在活動中收獲體驗和成長。把五育并舉、立德樹人的國家教育方針落到班級活動的實處,致力于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目標,培養新時代好少年。
【參考文獻】
[1]遲希新.多媒體資源輔助德育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國德育,2021(11).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專項科研項目課題“小學班級活動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實踐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BQW2021MBX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