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任務群是新課標的一大亮點,指引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盡管新課標沒有明確界定學習任務群的概念,但指明了實踐方向。文章指出,小學語文教師應站在教學實踐的視角,梳理、解讀學習任務群,探索具有可行性的課堂教學基本策略,助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8-0074-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以課程育人目標為導向,增設“課程內容”部分,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概念。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學習任務群”是一個較為新穎的概念。本文將結合《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表述來闡述學習任務群的內涵,論述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基本策略。
一、學習任務群的內涵
《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部分指出,語文課程結構應當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核心素養形成的內在邏輯,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由此可見,學習任務群是從語文課程結構角度提出來的,重在反映語文學科的教與學內容和教與學方式[1]。
《課程標準》依據課程內容的整合程度設定了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發展型學習任務群、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其中,基礎型學習任務群表現為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發展型學習任務群表現為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拓展型學習任務群表現為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每一類學習任務群反映著某一方面的教學內容,包含著不同的學習任務,每一個學習任務下設相應的語文實踐活動。一般情況下,語文實踐活動以語用情境為依托,驅動學生進行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文章、理解與運用詞句、探究與解決問題……同一學習任務下的不同的語文實踐活動之間具有序列性。
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內涵可見,學習任務群具有情境性、實踐性和綜合性。這需要教師從教學內容、學習情境、學習任務和實踐活動這四方面來著手實踐課堂教學策略。
二、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基本策略
(一)靈活組織教學內容
1.組織群文閱讀
學習任務群與群文閱讀具有共同特質,即課程整合思想[2]。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群文閱讀教學以明晰的議題為中心,選擇有關聯的文章,設計任務群,實現議題任務化,驅動學生體驗有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分析問題,集體建構,達成共識,借此使學生在提高閱讀興趣、豐富閱讀儲備的基礎上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圍繞“小人物,大能量”這一議題,教師可以將《橋》《窮人》《“諾曼底”號遇難記》等文章放在一起,引導學生了解發生在小人物身上的故事,同時感受小人物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質。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站在個人和社會的角度來思索社會發展問題,以激發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
2.組織拓展閱讀
學習任務群下的教學內容包括課內教學內容和課外教學內容。其中,課內教學內容一般需要師生、生生共同學習,課外教學內容則需要學生自主學習。拓展閱讀可以為學生搭建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之間的橋梁,便于學生學用結合,提高語文素養。拓展閱讀是根據課內閱讀內容挖掘相關的課外內容,驅動學生合作與自主閱讀的活動。
例如,課文《草船借箭》改編自名著《三國演義》,在講述故事中揭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贊揚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要想深入地了解人物,學生需要認真閱讀《三國演義》。因此,在《草船借箭》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讀《三國演義》的相關章回,了解與諸葛亮有關的故事。在《草船借箭》這節課上,教師可以采用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品讀文本,進一步地認識諸葛亮。在《草船借箭》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遷移課堂閱讀認知,使用恰當的方法自讀《三國演義》,進一步地認識諸葛亮。
(二)創設教學情境
《課程標準》倡導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語文實踐活動。情境化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是語文學習任務群的重要構成,可以助推學生走進實際生活中,在生活中獲得良好發展[3]。學習任務群下的真實情境是指以學習任務為驅動,以教學內容和學生現實生活為依據,利用信息技術、語言描述、實物展示等方式營造出的真實環境。
例如,教師可以創設“跟著課本去旅行”的教學情境,調查部分學生的旅游經歷,獲取一些旅游景點,同時結合《美麗的小興安嶺》《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等課文內容,借助網絡搜集相關的圖片、視頻,精心制作微課。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播放微課,將學生帶入美麗的自然景象中。面對美麗的自然景象,大部分學生會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趁機以該情境為依托,以“跟著課本去旅行”這一驅動任務為引領,提出不同的子任務,驅動學生學習。
(三)多角度設計多樣任務
1.設計貫穿始終的學習任務
一以貫之的學習任務是指層層遞進地展現不同類型、結構的學習任務,生成一條清晰的任務路徑[4]。例如,統編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圍繞“傳統文化”這一人文主題編排了三篇文章,分別介紹了造紙術、傳統建筑、名人畫作,傳遞了歷史人文科學知識,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歌頌了中華祖先的無窮智慧。教師可以結合單元內容設計一個貫穿始終的學習任務——我來當傳統文化科普員,并要解決三個問題:整體設計情境、分解文本項目、具體應用實踐。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有序地體驗不同活動,循序漸進地完成學習任務。
2.設計層層遞進的學習任務
層層遞進的學習任務是在驅動任務的指引下,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特點設計難度不同的任務。例如,在講授統編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時,教師可以在“給親人寫一封信”的驅動任務指引下設計五個子任務:初讀,概述文本內容;悟讀,體會蘊含感情;品讀,分析場景細節;交流,感受父母之愛;寫作,表達摯愛親情。這五個子任務層層遞進,要求學生從讀到悟再到用,不斷地強化閱讀認知,發展思維能力和語用能力。
(四)組織實踐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是落實學習任務的“工具”。對于學生來說,學習任務群、學習任務是“虛擬”的,語文實踐活動是真實可感的。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語文實踐活動以學生為本,以學習任務為驅動,重在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良好發展。
例如,“跟著課本去旅行”中有一項子任務為“發現校園、家鄉的美景”。在此任務的驅動下,教師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組織兩項語文實踐活動。第一項活動為“尋找校園里的美景”。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遷移學習認知,使用細致觀察的方法來觀察校園中的角落,發現校園中的美景,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第二項活動為“欣賞家鄉的美景”。在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細心觀察,發現家鄉美景,用文字語言進行描述。在體驗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應用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成果,增強認知,鍛煉多樣能力,提升自身發展水平。
三、結束語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繼續研讀《課程標準》,理清學習任務群的內涵,通過組合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設計多樣任務、組織實踐活動,驅動學生在積極體驗的過程中獲得多方面發展,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楊靜.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研究的回顧、現狀及反思[J].教學與管理,2023(27):76-82.
林珍珍.聚焦跨學科學習任務群,重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華夏教師,2023(20):46-48.
婁照君.任務驅動 構建路徑 落實要素: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例談[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3(6):47-50.
李清江.讓深度學習真實發生:關于學習任務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4):112-114.
作者簡介:徐小晶(1981.3-),女,福建邵武人,任教于福建省邵武市實驗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曾獲邵武市教師技能大賽一等獎,南平市教師技能大賽二等獎,執教課例《掌聲》獲南平市優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