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昱潔
【設計思路】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結合課堂實踐提出的教育理念。這一理念打破了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被動聽課的單一教學模式。“小先生制”的核心思想是“以生為主體”,課堂上“人人都是小先生”,讓學生以“小先生”的身份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課堂中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并且把知識講述給其他同學聽。“小先生制”中有“講解小先生”,還有“提問小先生”“答疑小先生”“追問小先生”“演示小先生”,共五種小先生角色,且可以角色相換。筆者在教授《青蛙賣泥塘》一課時采用了“小先生制”的方式,尤其在講解生字的環節,讓學生自主學習、查找資料、講解、演示。教師在此基礎上做好組織、引導的工作。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賣、爛、牌、喝、坑、舒、集、籽、播、撒、茵”11個生字,學寫“蛙、賣”兩個生字。
3.了解故事大意,分角色扮演,提高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指導生字,揭題導入
1.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講述一個和青蛙有關的故事,并且課前我們還招募了一些小先生。今天的課堂上他們也會給我們帶來精彩的表現。
2.在教師范寫課題中,教授“蛙”“賣”兩個生字。
二、教師范讀,整體感知
教師:青蛙為什么要賣泥塘呢?下面聽老師來讀故事,邊聽邊思考這個問題。
三、精讀文本,隨文識字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解讀“賣什么”
1.教師:小青蛙為什么要賣泥塘呢?誰來讀一讀第一自然段?
學生:小青蛙急于把泥塘賣掉,因為他住的是一塊——爛泥塘。“爛”左邊是個火,表示東西被火煮得時間太長,都爛糊糊的了,這個泥塘里全是爛糊糊的泥巴,小青蛙很想把泥塘賣掉。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解讀“怎么賣”
1.教師:青蛙是怎么賣泥塘的呢?首先青蛙得豎塊牌子。瞧,“牌”是本課中的生字,老師請位小先生來給我們講講這個字。
★牌——講解小先生
小先生:大家好,我是講解小先生吳梓梵,下面由我來講解“牌”這個字。“牌”這個字左邊的“片”是指薄薄的木板,一般牌子都是用一片薄薄的木板做成的。你們認識了嗎?誰來讀讀這個詞?
學生:我來讀讀——牌子。
小先生:你讀得真棒!大家一起讀讀這個詞。(齊讀)(出示課前做好的牌子),瞧,這就是青蛙豎的牌子,上面寫著——賣泥塘。
教師:青蛙想要賣泥塘,光豎個牌子在那就可以了嗎?
學生:光放牌子不夠吸引人,還需要大聲吆喝。
教師評價:你說得真對,看來光豎一塊牌子不行,還得大聲吆喝才能吸引到別人。“吆喝”這個詞是本課中的生字,老師再請位小先生來給大家說說。
★吆喝——講解小先生
小先生:大家好,我是講解小先生李瀟晗,請大家先跟我一起看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從課文里我們知道了小青蛙不僅要豎一塊賣泥塘的牌子,還需要大聲吆喝。這個“喝”字是個多音字,以前我們都會讀第一聲,表示“喝水”的意思。可是在這里它讀第四聲,表示“喊叫”的意思。當它與“吆”連在一起的時候,應該讀輕聲。誰來讀讀這個詞?
學生A、B:吆喝
小先生:“吆喝”兩個字都有一個口字旁。你們猜猜是什么意思?
學生A:我猜和嘴巴有關。它是商量的意思。
小先生:不對哦。
學生C:我覺得和語言、說話有關。
小先生:我再來給大家講講“吆喝”這個詞吧!這個詞的意思是大聲叫賣。誰能模仿下小青蛙,讀好小青蛙的語言,吆喝一下?(指名讀、齊讀)
教師評價:你們的吆喝聲可真響亮!吆喝聲首先把誰吸引來了呢?
學生:一頭老牛。
(設計意圖:“小先生制”課堂主要是采用讓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方式,然后在課堂上給大家講解部分知識點,教師則適時點撥、引導,在學習環節中,學生改變了以往被動聽課的角色,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創設情境,解讀“為什么沒賣出去”
——老牛沒有買泥塘
教師:老牛說了什么?誰來讀讀老牛的話?(指名讀)“水坑坑”這個詞你讀得很準,我想請位小先生給我們講講這個詞。
★水坑坑——講解小先生
小先生:這個“水坑坑”旁邊是個——土,坑里不僅有土,還有點深,所以我們在讀“坑”時要把后鼻音讀準,兩個“坑”在一起,第二個要讀輕聲。一起讀讀這個詞。
教師:老牛覺得這個水坑坑怎么樣?
★挺舒服——講解小先生
教師:“挺舒服”這個詞誰來讀好它?
小先生:“舒”這個字左邊是一個舍,表示房屋,在房屋里休息真舒服啊!
教師引導:你什么時候會覺得挺舒服?誰能用你的朗讀聲告訴大家,在水坑坑里打滾是件挺舒服的事?
小先生:不過,老牛還是有點不滿意,你從哪句話看出來的?誰來讀讀老牛的這段話,讀出老牛的想法。我們一起讀一讀。
教師小結:所以老牛——(生接讀)沒有買泥塘,走了。
——青蛙種草
教師:聽了老牛的話,青蛙心里想為泥塘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板書:種草)他是怎么種草的呢?這句話中有些生字,哪位小先生來教一教?
★采集草籽——講解小先生
播撒——講解小先生
小先生:大家好,我是講解小先生張赫羽,下面由我來給大家講講這部分內容中的生字。
“采集草籽”:“采集”這兩個字底下都有一個木。“采”之前我們學過了,意思是用手去樹上采摘,而“集”是小鳥停在樹上集合。采集草籽就是小青蛙去采摘一粒粒草籽,再把它們收集起來。
“播撒”:有了草籽,還要“播撒”下去。播和撒這兩個字都有個什么旁?提手旁,青蛙正在用勤勞的雙手辛勤地播撒。
教師指名讀:到了春天,泥塘周圍長出了綠茵茵的小草。
此時,青蛙想這下泥塘一定能賣出去。想到這里,青蛙又高興地大聲吆喝起來——出示牌子:“賣泥塘喲,賣泥塘!”(生齊讀)
(設計意圖:在教師引導學生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講解小先生通過圖文結合、聯系偏旁部首的方式讓學生認識生字,同時學生在認識生字、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到青蛙種草的不易。)
——野鴨沒有買泥塘
教師:青蛙這響亮的吆喝聲又把誰吸引來了?野鴨說了什么?(指名讀)水太少了,這會給野鴨帶來哪些不便?
青蛙聽了野鴨的話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指名讀)
學生:青蛙想,要是能往泥塘里引些水,就能賣出去了。于是它跑到周圍的山里找到泉水,又砍了些竹子,把竹子破開,一根一根接起來,把水引到泥塘里來。
——青蛙引水
教師:青蛙引水可不容易呀!(板書:引水),引水過程中有不少表示動作的詞語,請拿出筆在第8自然段中圈出表示動作的詞,并思考從這些表示引水動作的詞語中可以讀出什么?
學生:每個動作的背后都是不易啊。
教師出示詞卡“破開”:“破”字左邊一個“石”、右邊是個“皮”,石頭把皮劃破了。你瞧,這就是把竹子破開。你看出了什么?
教師:為了能將泥塘賣出去,為了“引水工程”小青蛙可真是費盡了心思,付出了辛勞,老師想請兩位小先生,一位讀好這部分內容,一位來給我們用動作演一演。
★讀——大家好,我是演示小先生王煜凡,下面我來給大家讀讀這部分內容。
★做動作——大家好,我是演示小先生樂惜文,下面我來做動作。
教師:同學們,你們也想讀一讀嗎,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邊讀可以邊做動作。
教師總結:課文到這里,青蛙為賣泥塘做了種草和引水兩件事。這兩部分寫得都特別精彩,你們想演一演嗎?
(設計意圖:這部分內容是由一位“演示小先生”邊朗讀引述,另一位“演示小先生”邊表演引水動作。教師則在一開始引導學生關注青蛙引水的動作詞語,讓學生體會到為了能將泥塘賣出去,小青蛙付出了很多辛勞。)
四、分組表演,深入文本
下面請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分角色來演一演種草、引水這兩部分內容。
五、學生互評,方法總結
教師:今天的小先生課堂十分精彩,有沒有哪位同學來說說自己今天當小先生的感受呢?也請其他同學評價一下他今天的表現吧!(班級交流,學生互評)
教師:青蛙賣泥塘還做了哪些事情呢?(板書:?)最后有沒有賣出去呢?這留到我們下節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