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瑪加


【摘要】目的:探討藏醫藥對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作用。方法:選取2021年5月—2023年1月我院慢性病門診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72例納入研究,對照組(36例)采取活血膠囊治療,觀察組(36例)采取藏醫藥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對照組優(P<0.05)。結論:對心血管疾病的治療,藏醫藥能有效控制病情。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藏醫藥;治療
Study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ibetan medicine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WAN Majia
Nima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Maqu County,Gannan Prefecture, Gansu, Gannan, Gansu 7473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ibetan medicine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Methods:From May 2021 to January 2023,72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dmitted to the chronic disease clinic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enrolled in the study.The control group (36 cases) was treated with Huoxue capsule,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36 cases) was treated with Tibetan medicine.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Tibetan medicine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condi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disease; Tibetan medicine; Treatment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中老年人群的心血管問題呈現出明顯的群體差異,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也在不斷提高。心血管病發病率高,致殘率高,難以根治,如果不能在臨床上得到有效的治療,極易導致腦梗死等并發癥,對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伴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都在不斷提升,醫療模式也在不斷進步,因此,人們對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水平也在不斷提升。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越來越多的民族和民間藥物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三因學說”最初是藏族人的一種古老的哲理,后來逐步發展到生理、病理、診治和遺傳等領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廣。藏醫理論中,“隆”“培根”“赤巴”是人體最基本的組成成分,也是人體維持生存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質,當外部條件發生改變,就會打破這種平衡,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尤其是龍病、赤巴病、培根病中的一種因子功能過強、過弱或相互失調,不但會導致龍病、赤巴病、培根病,也會導致其他疾病的產生。藏藥物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中藥,具有辨證施治、多靶點協同作用等特點。本次研究重點探討了藏醫藥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運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2021年5月—2023年1月慢病門診接收的7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1)與藏醫“三因”中相關標準相符;2)對研究內容知情,簽署了同意書。排除標準:1)難以控制癥狀者;2)心肺功能存在問題者。對照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37~74(57.29±4.18)歲,藏醫分型15例龍偏盛者、16培根偏盛者、5例赤巴偏盛者;觀察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最大74歲,最小36歲,平均(57.31±4.22)歲,其中培根偏盛、龍偏盛、赤巴偏盛者各15例、14例、7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1.2 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活血化瘀膠囊,2顆/次,2次/d。
1.2.2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藏醫藥物,根據三因分型,采用中醫辨證施治。如果是龍偏盛的患者,應該采用的是補氣助陽的治療方法,可以使用二十四味沉香散、八味沉香散、十一味維命散以及二十五味珍珠丸等相關的藥物來進行治療,這些藥物都是用水沖服的,每天服用1次,每次服用2g。如果出現了培根偏盛的情況,應該將活血化瘀和理氣除濕作為主要的治法,主要使用的是十七味紅景天散、四味丹參湯、八味消喘散、珍寶如意散等性溫熱的藥物來進行治療,具體的使用方式是:2g/次,1次/d,都是用水沖服。對于赤巴偏盛的患者,可以選用一些性寒的中藥,如二十五味余甘子散、十五味大紅湯散、十五味降香散、安神降壓散等,這些中藥都是以水為劑,1次/d,2g/次。兩組的治療時間都是15d。
1.3 指標觀察 (1)依據《心血管疾病診療指南》,評估療效。顯效(病情得到控制,癥狀消失沒有異狀,停藥2個月,沒有復發)、有效(癥狀基本消失,有患者停藥后,出現逆轉情況)與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2)簡易生活質量評估量表(SF-36),從7個方面,對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進行了解。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對比兩組治療效率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對比兩組SF-36評分 觀察組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就現代醫學而言,心血管疾病是循環系統疾病的一部分,主要原因是冠脈粥樣化病變,脂質成分在血管內沉積所致,誘發因素因人而異,因此,所發生的病癥也各不相同。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著差異,因此,導致了心血管疾病譜的多樣化[1]。藏區人民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情緒、環境等因素均可影響心血管病的發生。因此,研究高原人群的心腦血管病變與環境因素關系是十分必要的。長期處于低溫、低氧環境中;高原地區高海拔地區的居民容易患冠心病。偏好酸、辣、咸及抽煙、喝酒、過度疲勞后體力活動減少等均是造成高血壓、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因運動強度減弱,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最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近年來,心血管病在我國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亟需尋找有效防治措施。心血管疾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最常見的一種慢性非傳染性病,由于沒有采取有效防治方法,老年人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死亡率、致殘率亦在不斷上升,極大地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2]。
作為中華民族醫藥的一部分,藏醫強調“辨證施治”“整體調控”“因人而異”。“三因”理論是藏人對事物進行認知、辨別的一種思維方式,起源于吐蕃時期,基于“一切由氣而生”的理論。藏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大量的醫藥療法。隨著人們對人體各種器官、組織的機能、生理、病理的了解,以及對引起各種疾病的內部、外部條件的了解,基于對原始藏醫經驗的總結,形成了“三因”理論。“三因”的出現,將藏藥對人類的生理學、病理學等方面的研究推向了更深入的層次,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套獨具特色的學說[3]。“三因”是藏醫學對事物本質的概括,是藏醫學理論的基礎和核心,其內容涉及藏醫學的生理、病理和診斷等多個領域。按照“三因”的特點,分別有“隆因素”“赤巴因素”和“培根因素”。也就是說,“三要素”是指人在完成生活活動過程中,在思想意識行為過程中所呈現出的三種不同的形態。三大要素指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以實現其生命活動的精神活動,也是引起病痛的首要要素。為了更好地理解人體的構成和生命運動的規律,并能夠準確地把握疾病的發生機制,并尋找相應的療法,人類以宇宙學說中的五源、五行、陰陽兩性論為基礎,以整體觀念作為起點,把主導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及思維意識的抽象的能量物質分成三個主要的要素,并對其進行解釋,由此形成了三因理論。西藏醫學相信,人的三種愚昧,即貪、嗔、癡,會造成三種原因,所以三因又稱三惡。“隆”“赤巴”“培根”這三個因子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和作用,但這三個因子并不是彼此獨立,彼此無關,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以冷和熱為主,其中龍性是寒冷的,赤巴是炎熱的,培根是寒冷的[4]。在正常的人體內,這三大因素應該維持一個相對的平衡,如果這種平衡出現了紊亂,那么就有可能會引起一些疾病。如果在血液中會出現血小板、脂質成分等物質的聚集,進而會造成血黏度增加,血管壁增厚,最后會出現管腔狹窄、僵硬乃至梗阻等情況,這就會出現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實驗結果表明,藏藥物治療的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22%,而中藥治療的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56%,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SF-36得分方面,治療后,觀察組軀體健康評分為(84.56±9.37)分、對照組評分為(68.79±9.28)分,觀察組軀體角色評分為(82.03±9.28)分、對照組評分(64.11±9.16)分,兩組精力評分分別為(85.45±7.39)分、(74.68±7.27)分,兩組心理健康評分分別為(85.79±8.52)分、(79.96±8.65)分,兩組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85.88±7.64)分、(75.99±7.58)分,兩組情緒角色評分分別為(88.71±8.96)分、(78.32±7.65)分,兩組總體健康評分分別為(85.43±7.39)分、(74.62±7.27)分,兩組數據相比,存在明顯的差異,藏藥物治療的觀察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活血膠囊治療的對照組(P<0.05)。可見藏藥物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療效是非常明確的。
綜上所述,藏醫藥治療心血管疾病效果顯著,但其作用機理有待于進一步探討,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開辟新途徑。
參考文獻
[1] 才讓南加.藏藥“五大根”的臨床應用規范化研究[J].中醫藥導報,2022,28(11):133-136.
[2] 曹靜.藏醫放血療法對改變赤巴型頭痛患者腦供血流速度的影響研究[J].世界復合醫學,2022,8(10):79-82.
[3] 卓瑪揚增,多吉仁青,關卻卓瑪.《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藏醫分卷》臟腑章節中心臟疾病的方劑藥物頻次分析[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22,28(6):66-67.
[4] 杜柳楊,王棟,劉震宇.藏醫藥對中老年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及治療效果[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21, 27(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