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征文
【摘要】圍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展開積極教學應對,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教師以學科教學為抓手,從整合學科教學內容、創新學科學習活動、滲透學科人文關懷、優化學科評價指導、拓展學科實踐邊界等角度入手,實現學科教學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多點對接。
【關鍵詞】留守兒童;學科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不斷提高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品質,有效實現留守兒童的保護、培養、發展,是小學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道路的啟蒙者和引路人,除了做好學科知識的授業解惑,強化學生各項技能能力外,還要關注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能夠根據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需求提供針對性指導,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學科教學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廣泛對接融合點,教師拓寬學科教學視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滲透。
一、整合學科教學內容,探尋心理健康教育切點
教師加強學科教學內容開發整合,從學科知識、學科技能、學習方法中探尋心理健康教育切點,有目的性的在學科課堂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創造更多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契機。學科教學內容是心理健康教育優秀的載體和依托,教師要深入教材解讀,立足三維教學目標,挖掘教材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要素,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將德育知識滲透到學科課堂教學中,從而構建常態化、長效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調動留守兒童的積極心理,對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帶來持續性正面影響。
不同學科教學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聯系性存在一定區別,教師應靈活設計教學應對策略,立足課堂教學的學科性特點基礎上探尋心理健康教育切點。如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內容涉及人文道德、法治觀念、社會交往等領域,這些領域的知識內容本身就很適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師只需適當展開教學拓展,在課堂教學進程中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拓展教學,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滲透課堂,就能較為順利的對留守兒童帶來積極的心理影響,收獲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創新學科學習活動,豐富心理健康教育體驗
教師對學科教學活動展開創意設計,創新學科學習活動形式和組織手段,強化教學活動的體驗性、實踐性,使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班級學生都能獲得豐富的情感認知體驗,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搭建更多著力點。喜歡參與到形式新穎、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中是小學生普遍的學習心理特點。教師從學生學習心理出發,引入更多趣味游戲活動、角色扮演活動、情景演繹活動等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形式,并在其中滲透合作學習機制和競爭機制,提高學生活動學習交互頻率,讓留守兒童在交流互動的成功學習體驗下收獲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師根據留守兒童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點,對班級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將不同特點學生分配到同一小組中,組建學習共同體,協作參與學科學習活動。如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設置更多操作學習活動代替理論講解教學,讓組內不同學生都能分工明確的參與到合作學習任務當中。例如,測量圓的周長操作活動中,教師讓學生各自思考圓的周長測量方案,組織學生組內分享自己的方案設計,讓組內學生互相進行評價,在取長補短中完善測量方案并進行操作。這樣注重合作性的學習活動創設,為留守兒童自主表達和自我展示搭建了很好的學習平臺,能夠延伸留守兒童交流互動的深度,使留守兒童更愿意打開心扉與他人交流分享,很多心理問題癥狀自然會得到減輕和解決。
三、滲透學科人文關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品質
教師在學科教學當中滲透人文關懷,有意識地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關懷,讓留守兒童感覺到集體的溫暖,彌補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造成的關愛缺失,幫助留守兒童克服心理障礙。教師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作用,注重人文關懷的教學氛圍營造,將學科教學人文關懷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巧妙相融,用優秀的學習環境,向留守兒童傳遞正向的心理暗示,以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穩定發展。
教師整合教輔資源,引入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和數字化教學素材營造人文教學氛圍,增強學科課堂教學直觀性和生動性,提升學生學科學習參與效度。如語文學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文教學中,教師篩選整合音頻、視頻等數字化教輔資源投放課堂中,在課堂導學階段,播放視頻素材向學生介紹周恩來少年時期中國所處的時代環境,讓學生帶著時代背景的理解進入新知學習。課文解讀教學環節,教師播放《黃河大合唱》等愛國題材音頻內容,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優秀音樂作品的熏陶下,進一步拓寬課文解讀學習視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富有人文氣息的學科教學氛圍營造,很好的觸動了留守兒童心靈共鳴,提高留守兒童學科知識學習品質的同時,也更有利于留守兒童積極融入到班集體當中。
四、優化學科評價指導,適應心理健康教育訴求
小學留守兒童容易出現性格孤僻、自我封閉的心理問題,總是覺得身邊的人瞧不起自己,對別人的說法、做法十分敏感。這就要求教師進行學科教學評價時,必須充分考慮留守兒童心理狀態的特殊性,斟酌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能夠根據每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個性化訴求,多樣化進行學科評價指導。教師評價指導內容不能局限于學科知識教學,還要著眼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善于利用評價環節,給予留守兒童針對性心理健康指導,使留守兒童得到更多心靈激勵,更加陽光、積極地面對學習生活。
教師進行學科評價指導時,盡量采取贊賞教育評價策略,用具有發展性的賞識目光發現留守兒童學科學習表現的閃光點,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如,小學語文、英語等語言類學科教學的學生表達展示環節,除表達內容的準確度外,學生表達展示的情感狀態、學習過程表現、學習方法選擇、知識拓展應用等方面都可以作為評價考量標準。小學數學、科學等科目教學的說理環節,教師則關注學生說理成果正確性、說理過程條理性、說理方法適用性、說理拓展創造性等多個方面,多元評價學生學科學習表現,表揚學生可取之處,培養學生科學探索學習精神,保護留守兒童學科學習興趣。
五、拓展學科實踐邊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內化
傳統學科教學模式中,學科教育被限制在校園場所當中,缺少向學生校外生活的延伸拓展,使得留守兒童校外生活中缺少父母關注和管理的問題變得更加突出。為了更好地規避這一教育問題,學科教師應加快教學觀念轉變,積極拓展學科實踐邊界,在緊密圍繞學科教學核心知識,確保實踐活動教學的學科性屬性基礎上,推出更多生活化實踐學習課題,并指導留守兒童家庭成員參與其中,強化家庭教育能力和教育效果,構建學科教學與家庭教育合力,從而更好地推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內化。
教師在學科實踐互動中滲透親子元素,指導留守兒童和家長通過線上方式配合完成實踐學習任務,為留守兒童與家長的有效交互創造機會。如訓練小學生記敘文寫作能力時,教師提前借助微信群、電話溝通等方式,尋求家長的教育配合,向學生家長說明作業訓練內容和訓練要求,讓家長向孩子講述一件近幾日發生在身邊的事件,由學生記錄后進行寫作,形成一篇規范的記敘文。學生溝通時會主動向家長提出問題,完善自己的創作結構,并從家長的生活事件中,進一步了解家長的生活狀態,了解家長面對的生活壓力,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留守兒童和家長的親子關系,促使留守兒童主動矯正自身叛逆、逆反等負面心理問題。
小學各學科教師有意識地加強學科教學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接融合,是克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障礙,改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態的有效路徑,也是“以人為本”“以德育人”教育理念的具體要求。小學學科教師要結合班級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多點探尋心理健康教育切入點,將健康教育內容科學滲透到學科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評價、教學實踐當中,使每一位留守兒童都能感受到關愛和溫暖,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吳澤娟.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對策[J].基礎教育論壇,2022(22).
[2]張亞利.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研究述評[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06).
[3]蔡雨函.“雙減”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書育人,2023(07).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2年廣西南寧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C類課題“疫情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編號2022C8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