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民
【摘要】在小學綜合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本地特色,設計校本課程。“太平泥叫叫”是鎮江東鄉華山村傳統的民間工藝品,有悠久的歷史。教師可以基于農耕文化視域設計校本課程,引導學生走入古鎮搜集素材,開設文化長廊,參與校園環境創意布置,建設制作作坊,組織社團活動。通過這一系列活動能構筑可持續的系列課程,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
【關鍵詞】農耕文化;“太平泥叫叫”;校本課程
《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學校教育在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方面的重要職責。學校要將非遺文化和學校教育、課程教育融合起來,構筑完整的課程體系。“太平泥叫叫”是江蘇省非遺文化,它源于公元420年~589年的南朝,主要用于兒童玩具和民間祭祀兩種用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將“太平泥叫叫”和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設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這樣能更好地達到傳承文化、“五育”并舉的教育目的,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
一、走近儒里古鎮,搜集素材
在設計校本課程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農耕文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入儒里古鎮,看看農民的生活狀態,收集和家鄉有關的非遺文化、傳說習俗、歷史遺跡、地方美食等各方面的信息。學生還要整理歸納,將注意力集中到“太平泥叫叫”,為后續的研究發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參觀儒里古鎮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一系列活動,收集全方位的資料。在非遺文化方面,學生可以重點收集和“太平泥叫叫”有關的信息,了解它的起源、發展現狀,觀看匠人制作,了解其制作工藝。在傳說習俗方面,學生可以收集家鄉的民間故事,并講述給同學聽。他們還可以結合農耕文化,了解東鄉的歷史發展情況,體會農業文化對人們的影響。在歷史遺跡方面,可以讓學生參觀神女冢和朱氏祠堂,說說這些遺址中蘊藏的感人故事。如神女冢和凄美感人的“華山畿”愛情故事有關,學生可以在收集資料后,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繹該故事。《禮記·中庸》中有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良好的準備,對于更好地完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有很大的幫助。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民間,通過實地觀察、參觀博物館、采訪鄉民等方法收集和“太平泥叫叫”有關的資料,自主整理并完善課程內容。
二、開設文化長廊,渲染氣氛
在學生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開設文化長廊的活動有助于營造濃厚的農耕文化氛圍,讓學生沉浸在其中。通過建立“東鄉文化長廊”的活動,學生以東鄉文化為主題,整合素材,設計成圖片展板,將走廊轉化成流動的文化館。
在開設文化長廊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互動討論,說說圍繞“太平泥叫叫”可以設置哪些主題,然后分小組行動,每個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個主題。學生在探討后確定了“太平泥叫叫”的故事、東鄉遺跡、東鄉美食、華山畿的傳說、東鄉古農具和農耕文化”這幾個主題。在分組活動中,學生要完成圖片收集、文字梳理、版面設計、裝飾長廊這幾個環節的活動。以“華山畿的傳說”為例子,學生可以上網搜索江蘇民歌《華山畿》,并通過《古今樂錄》《誠齋雜記·華山畿》等古代文獻資料了解與之有關的民間故事。他們還要收集神女冢的照片,又或者自主繪制古代女子的圖畫作品,并配上相應的文字。在版面設計中,他們需要分析如何調整圖片的大小,怎樣安排圖片和文字之間的大小比例。最后,他們要齊心合力,完成長廊布置。在完成設計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文化長廊中閱讀資料、制作“太平泥叫叫”。這樣能構筑濃厚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產生一種穿越古今的奇妙感覺。在設計文化傳承類校本課程的時候,教師要切忌直接灌輸理論知識。通過開設文化長廊的方法,能讓學生沉浸在具有鄉土氣息的氛圍中,這有助于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懷,能推動校本課程的進行。
三、融合校園環境,創意布置
當學生有了設計文化長廊的基礎,教師可以拓展開來,安排學生創意布置校園環境,將學校打造成具有石橋東鄉文化風情的“鄉情園”。這樣就將校園轉化成了學生了解本土歷史文化的第二課堂。
教師可以將校園衛生包干和構筑“農耕鄉情園”的主題活動結合在一起,將校園分割成各個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班級負責其中的某個區域。學生不僅要完成相關區域的衛生打掃工作,而且還要參與創意布置的活動。在創意設計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從三個方面入手,展現出創意。第一個方面是試著從呈現形式上體現出新意,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校園的各個空間,設計因地制宜的方案。例如可以利用校園的葡萄架,設計一些和農耕文化有關的塑料卡片,懸掛在葡萄架下。這樣同學們路過時,抬起頭來就能看到其中的內容,幫助他們全面了解農耕文化。第二個方面是試著從內容上體現出新意。學生要盡可能地設計自己的原創作品。如有一組學生自主制作了太平泥叫叫作品,并放在了校園的小橋圍欄上。他們認為:“太平泥叫叫,有抱有平安之意。不少學生喜歡在小橋上嬉戲,不太注意安全。在圍欄上放置‘太平泥叫叫,能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第三個方面是從古今融合上呈現出新意。學生要思考如何將當代文化中的精華和傳統農耕文化結合在一起,設計作品。校本課程要體現出本校的特點,同時要調動全校同學的積極性。如果能讓所有同學都融入到校園環境創意設計中,則能讓他們激發主人翁意識,大膽地展現出自己的創造性想法。
四、建設制作作坊,動手體驗
小學綜合實踐的校本課程要體現出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師可以基于這一點,建設制作作坊,組織學生動手體驗,自主制作“太平泥叫叫”。
制作作坊的課程設計分三個環節展開。第一個環節為“閱讀多媒體課件,了解制作流程”。教師設計多媒體課件,全面展示設計形象、選土、和泥、制模、泥塑、晾曬、發音、烘烤、彩繪、罩油等十幾道工序。學生可以在腦海中構想串聯起整個制作流程。第二個環節為“循序漸進,學習制作”。一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參加更有趣味性,更有成就感的活動。如可以安排他們參與設計形象和彩繪活動。看到自己設計的圖形變成了具體的工藝品,學生的成就感有所激發。在學生能熟練掌握這兩個步驟后,教師再安排他們拓展開來,參與其他的項目。例如在選土中,學生要試著理性分析,對比探究,找到更適合的土壤,同時也認識到“土地”在農耕文化中的重要性。第三個環節為“自主創作,展現藝術魅力”。學生分小組活動,分工合作,完成“太平泥叫叫”的全部制作工序。此后他們要展示作品,并交流討論,說說自己的感受。如有一名學生認為:“泥土對于農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太平泥叫叫是用泥土做成的,我覺得它是中國農耕文化的代表和化身。”還有一名學生認為:“我覺得太平泥叫叫要能發出聲音,真的很不容易。在制作的時候不能出一點偏差。”通過動手實踐的活動,學生發現“太平泥叫叫”制作工藝復雜,有著悠久的歷史。他們在體驗中和“太平泥叫叫”親密接觸,并彰顯了自己的審美賞析和創造能力。
五、組織社團活動,創新探索
在設計校本課程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將小學綜合實踐和其他的學科結合起來,這樣能體現學科融合的特點。如果能將語文、美術、勞動、體育及科學等課程融入綜合實踐課程,設計相關的社團活動,則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探索欲望,讓他們綜合運用各個學科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由于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他們對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學習興趣。在組織社團活動的時候,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多元性,設計多種多樣的社團活動。如結合美術學科,學生可以將泥塑創作中掌握的方法,運用到制作“太平泥叫叫”的活動中,看看能否相互借鑒。又如,他們可以圍繞東鄉文化主題參與繪畫活動,畫出家鄉的古今變化。結合語文學科,學生可以傾聽誦讀《華山畿》,并結合自己的理解編寫相關的劇本,創作同主題詩歌,展現自己的文字駕馭能力。結合勞技課,學生可以參與東鄉美食的烹飪活動,探索農耕文化對人們的飲食習慣產生了什么影響。他們還可以走入田地,對比東鄉古農具和當代農具的差別,并參與到力所能及的農業勞動中。這些社團活動都圍繞農耕文化展開,將傳統文化作為載體,讓學生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社團活動起到了學科融合的效果,同時也考慮到了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的參與激情更加濃厚。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將傳承非遺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美術教學中,結合鎮江東鄉文化的太平泥叫叫設計校本課程,組織學生參與到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這樣能讓學生激發文化傳承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周心怡.應用民間藝術豐富小學美術課程教學的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01).
[2]施莉.小學美術教學中創意性寫生的教學措施[J].新課程研究,2022(30).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鎮江市2021年教育教學研究立項課題課題“太平泥叫叫+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21jky-L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