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不斷增強針對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的目標要求和具體指引之一。高校要積極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教學的有效實現策略,通過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主導作用、準確把握當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情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鑄魂育人、善用“大思政”課堂、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以及采用混合式教學的新手段等策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完成培育時代新人的重大使命。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教學;策略
[基金項目] 2022年度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教學的構成要素與識別路徑研究”(2021szjyxm029);2022年度安徽省思政能力提升項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精品課程”(sztsjh-2022-3-6);2022年度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項目“安徽紅色資源與增強高校思政課實效性探索”(2021szjyxm027)
[作者簡介] 胡懷利(1980—),女,安徽阜陽人,哲學碩士,安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37-0173-04[收稿日期] 2022-10-08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的教育培養工作,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1]新時代的高校肩負著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育中堅力量的重要任務。
不斷增強針對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的目標要求和具體指引之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最終要落到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上。因此,高校要積極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教學的有效實現策略,通過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主導作用、準確把握當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情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鑄魂育人、善用“大思政”課堂、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以及采用混合式教學的新手段等策略來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完成培育時代新人的重大使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針對性不足的原因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當前面對的緊迫課題。當前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在學生方面,主要有學生主動學習動力不足、認識上存在偏差,不清楚學習的目的,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空洞的說教,與自己所學的專業關聯性不強,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等原因。在教師方面,部分教師自身素質不高,基本功欠缺,教學方式單一,上課還是局限于課堂,導致學生缺少對社會現實生活的參與和體驗。另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對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形成了沖擊,學生的思想狀況、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都發生了改變,這些都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教學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當前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新的變化,教學的目標、主體、對象、手段、環境等因素都發生了變化。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提出,要“增強針對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編寫適用不同類型高校的教材,進一步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2]。2021年11月,教育部修訂印發了《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以下簡稱新《標準》),旨在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課程的作用,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這些新政策的出臺為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前進方向,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教學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主導作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先。身教勝于言傳,目染強于耳濡。建設一支有責任擔當的高素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保障。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直接面對面接觸,教師的政治信仰、家國情懷、思想深度、思維方法、人格魅力對學生影響極大,是引領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導師。如教學中教師向學生講解“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勝利的中流砥柱”時,可以從“中流砥柱”概念本身入手,指出中流砥柱不僅是一種時空存在,更是一種力量體現和精神象征,進而論證:作為時空存在,中國共產黨最早舉起抗戰的旗幟;作為力量體現,中國共產黨團結各階層,倡導、建立和維護統一戰線,展現出凝聚力。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抗戰路線,動員全民抗戰,展現出高超的組織力;實行持久戰戰略以及游擊戰戰略戰術,展現出強大的戰斗力。作為精神象征,中國共產黨將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相結合,形成了延安精神、偉大抗戰精神,為抗戰勝利和民族復興指明了方向。
廣大教師要努力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培養好新一代的青年大學生,相信“有了我們這支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3]。
(二)要準確把握當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情況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國家好,青年才會好。青年時期是思想多變的時期。當今青年處在國內外形勢急劇變化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對象。只有了解和掌握新一代青年的思想情況,尊重青年人的個性特點,才能切實做好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進行“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講授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關系,幫助學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中國精神,尊重和維護憲法權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旗幟鮮明,要回應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困惑,要啟發當代青年大學生思考,更要激發當代青年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他們人生成長的關鍵期,善于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人生之路。
(三)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鑄魂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鮮亮底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新《標準》的修訂也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講話精神的舉措。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變與不變,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的理論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當中,堅定不移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了近代中國人最偉大的夢想。不同階級階層開啟了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早期探索,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才能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聚焦建黨百年歷史,講述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闡述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與責任,用好實踐研學、現場體驗教學這本鮮活教材,追尋黨的歷史足跡與思想理論發展軌跡,感受國家改革開放和科技攻關的巨大成就。
引導大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持“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做中國共產黨的忠實接班人。
(四)要善用“大思政”課堂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4]。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重視課程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青年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決定著一個國家將來的整體風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引導當代青年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在“社會大課堂”中錘煉成長,讓當代青年大學生真正領會“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講在課堂上,講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更要講在祖國大地上,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增進學生的情感認同,做到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利用周邊的紅色文化資源、先進人物、實踐基地、網絡資源等,指導學生開展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多次參加大學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科學發展觀協會、歷史文化協會、大學生愛心社、大學生志愿者協會、讀書俱樂部的活動,赴延安、西柏坡、井岡山等紅色教育基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讓思政元素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
社會是大課堂,生活是教科書。結合重大活動、重大事件、重大理論、重要節慶日等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課堂,讓當代大學生在行走中感受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在參觀中感受革命精神,在實踐中培養家國情懷。突破“只在課堂講、只靠書本講、只靠老師講”的傳統模式,引導學生在課堂外的“大天地”感受國家發展,進一步形成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大合力”,只有這樣的“大思政課”才會直擊學生心靈,讓現實生活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源頭活水。
(五)要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要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提高針對性教學目的,必須要做到其他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我國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統籌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內在要求,既要注重差異,又要看到兩類課程的開放性和互通性,確保兩類課程的優勢都能充分發揮,以思政課程為基礎,以課程思政為把手,組建“專業教師+思政教師”研究團隊,形成協同育人效應。要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把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各學科專業,形成全員上思政的良好局面;要在課程設計、教學評估、課堂實踐中落實課程思政教育目標,根據課程特點和育人目標,有針對性地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元素,全面構建立體化的工作體系,真正守好高校教書育人“主戰場”。
為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要堅持課程思政建設的政治導向,充分挖掘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潤物無聲地融入其他課程。專業課教師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而且要達到育人的目的,避免“兩張皮”,破解思想政治理論課“單兵作戰”的困境。課程思政需要所有教師的共同努力,層層發力,協同推進,爭取讓每一個學科、每一位專業教師都能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做出貢獻,形成協同育人的良好效應。
(六)要采用混合式教學的新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5]。在新時代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成為今后高等教育教學新常態,即以大數據搭建全景的教學平臺,科學地使用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實現因材施教,大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2021年12月2日,在第十二屆新華網教育論壇上,時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我們要抓教學技術方法,技術水平是學習革命的關鍵突破,教學改革改到難處是技術。我們的老師現在要不斷自我革命,自我突破,把原先所謂的黑板、粉筆、作業本變成教學技術新的黑板、粉筆、作業本。”在吳巖看來,學習技術是一種新的教育生產力,是教師的一個新的能力,教師的“教”要用新技術,學生的“學”要通過新的技術來學習。技術與教學教育新的融合將引發一場新的學習革命。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不斷改革創新,才能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教學內容和手段、教師能力和思路都要適應這種變化。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狀況,防止形式化、表面化。只有這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才能緊跟時代步伐,適應新時代不斷發展的要求。
結語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6]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把“金鑰匙”,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滿足青年成長成才需求,不負國家的重托和期待,是新形勢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針對性的目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校作為培養時代新人的主陣地,要牢牢掌握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緊盯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辦好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久久為功,通過各種途徑和策略,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的,圓滿完成培育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大使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2]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教材〔2020〕6號[A/OL].(2020-12-18)[2022-09-0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
[3]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EB/OL].(2019-03-19)[2022-09-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319/c1024-30982117.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4]習近平:“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EB/OL].(2021-03-07)[2022-09-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526815664080364&wfr=spider&for=pc.
[5]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2-09-08].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9/c64094-28936173.html.
[6]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全文)[EB/OL].(2022-04-21)[2022-09-08].http://www.scio.gov.cn/ztk/dtzt/47678/48169/48177/Document/1723487/1723487.htm.
A Study on Strategies of Pertinen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 Huai-li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 Constantly enhancing the pertinence is one of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specific guidelines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teaching of “Pertinence”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grasping the ideological reality of the current young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ng students with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Marxist theory, making good use of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insisting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the new means of mixed teaching. Through these measures, the “Pertine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can be strengthened, th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accomplish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he new gener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ertinence teaching;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