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加魏 楊宇玲 賴猛
[摘 要]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對新時代林業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基于林學專業實踐性較強的特點,通過分析林學專業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環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部分涉林高校實踐教學的做法及成效,對新時代林學專業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展開討論,提出要提升新林科的社會認知、秉承科學家創新精神、加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以期為農林高校的新農科高等林業教育和林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 林學;本科生;實踐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 2021年度江西農業大學課程思政教研專項課題“思政教育融入化學化工類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2021B2SZ05);2022年度江西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促進胚性愈傷組織誘導的山蒼子體胚發生技術研究”(S202210410045);2022年度江西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不同生境因子影響下的全國山蒼子野生居群葉片和果實表型多樣性研究”(202210410157)
[作者簡介] 汪加魏(1987—),男,云南永仁人,博士,江西農業大學林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森林培育學研究;楊宇玲(1990—),女,江西撫州人,博士,江西農業大學林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天然產物化學與利用研究;賴猛(1986—),男,江西萍鄉人,博士,江西農業大學林學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從事森林培育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37-0177-04 [收稿日期] 2022-11-05
發展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林學是一門研究如何認識、培育、經營、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的一級學科。目前國內設置林學專業本科的院校已有三十余所,但受傳統林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存在培養模式同質化現象,理論和實踐教學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不足。實踐創新能力是檢驗林學專業大學生能力水平的標桿,林學專業學生的理論水平最終要通過實踐來體現和驗證。目前,林學專業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尚未健全,理論課程、實驗課程、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論文等均需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有機結合[1-3]。現階段,林業建設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農科高等林業教育作為培養和輸送林業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如何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實踐和創新能力強的新時代林學本科生是當前林學相關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林學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環節
(一)專業理論課程
目前,林學二級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已成為林學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途徑,林學學科的課程體系有待進一步整合優化,以提升其專業性、綜合性及系統性。因此,科學合理的理論課程體系構建必須以林學強勢特色二級學科為依托,加大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教學的比重,開設特色領域課程。鼓勵林學二級特色學科交叉融合和新興學科的發展,形成新時代林學學科的群體優勢,構建大的林學一級學科(群)。
(二)專業實驗課程
林學專業實驗課程作為基本理論教學的補充,是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主體,要將掌握理論知識、培養實驗技能和提高林學科研興趣等目標始終貫穿基礎實驗教學,以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建立多層次、學科交叉的創新實驗教學體系。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并避免重復教學,可統籌構建基本實驗技術、宏觀(個體)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等多層次的實驗教學體系。
(三)專業實習
林學專業實習可分為課程實習和綜合大實習,為提高學生的林學專業認知能力,加強林業知識系統化運用能力,可將林學專業的多門課程實習進行合并,統一開設多課程、大綜合、一體化的實習模式。本科林學專業大實習的關鍵在于正確處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科學研究的關系,制訂科學合理的綜合實踐教學方案。此外,應在自然保護區、林場、涉林企業等建立長期穩固的教學實習基地,為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提供天然實習場所。
(四)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高校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人才的試金石。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再認識,能培養林業大學生更貼近實際生產的創新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提升自我認識、積累工作經驗。目前,林學專業本科生的社會實踐形式多樣,應倡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善于發現、分析、解決林學問題。
(五)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設計)是學校培養學生的最后環節,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至關重要,也是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集中體現。林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需經過學生與導師雙向選題、擬定論文題目、試驗設計、開題、中期考核、畢業論文答辯等必要環節。學生需有充足的時間獨立開展畢業論文研究,通過科學試驗方法尋找事物的客觀規律并凝練創新成果。
二、林學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多數本科生缺乏對林學專業的全面認識
目前,大多數人對林學專業的理解存在偏差。大多數學生在專業選擇上往往存在盲目性和被動性,林學學科招生難成為首要問題。調查顯示,247名林學本科生中有68.4%是調劑生,大部分林學本科生對本專業的培養模式、學科發展、就業狀況等缺乏全面了解[4]。加上林學專業的實踐性、專業性和特殊性,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下降以及專業認同感降低,從而制約林學本科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二)部分高校缺乏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1.實驗教學體系單一。林學專業的實驗教學包括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目前,林學課程實驗多以單一課程自成體系的驗證性實驗為主,理論上采用高度固定化的告訴、驗證、應用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易導致學生對林學體系性知識理解不到位,不利于學生的長時記憶、自主思考、探索及創新[5]。因此,多元化、開放式的實驗教學模式是構建創新型林業高等教育的重點。
2.綜合實習體系不完善。林學綜合實習的周期一般較長(約1月),且經費、場地、季節氣候等客觀因素會影響學生的野外學習效率。目前,林學課程實習和綜合實習多為被動性參觀,學生缺少動手操作的實踐機會。另外,綜合性實習內容較為零散,教師隊伍缺少對相關知識的綜合性整合。實習結束后,考核方式也較為單一且固定,因此,可能會使一些學生形式主義心理凸顯,實習過程熱情低下,直接影響林學專業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成效。
3.科研創新機制不健全。科研創新素養培包括科研理論、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參與科研實踐是提升林學大學生創造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林學類科研實踐往往具有季節性和長周期性,且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成本[6]。目前,針對林學本科生的科研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機制仍不健全,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些林學本科生對科研實踐的意義認識不到位、對科研投入的時間有限、研究方案照搬導師課題,學生主持或參與的科研項目不計學分,科研訓練管理與評價機制不夠完善等。因此,應從創新培養理念、構建培養制度、探索培養途徑等方面探索林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4.林業創新型人才競爭力不強。我國林業專業人才總量不足且結構不合理,基層林業專業技術人才尤為緊缺[7]。林業基層工作往往具有生產生活艱苦、工作周期長、回報率低等特點,與大學生對高收入、高回報工作的期望不符,因而出現了用人難、留人難的局面。而事業單位招考林業相關崗位的用人機制尚不完善,導致林學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不足[8],形成了林業人才嚴重流失的怪圈,林業專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均不能滿足林業發展的需求。因此,高校亟須加快新時代高等林業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改革,提升新時代林業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力。
三、新農科高等林業創新教育的教學改革與思考
(一)改善新林科的社會認知
為了扭轉大眾對林學的刻板印象,各部門應和高校共同努力,通過短視頻、現場講解、宣傳冊等各種形式,從林學的內涵出發,在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林學未來發展趨勢及人才需求情況等方面尋找突破口,提高全民對新農科高等林業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認識。如江西農業大學林學專業面向新生開設了16學時的“林學專業導論”課程,由林學二級學科負責人或二級學科教研室主任分專題重點介紹了林學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技術體系,其內容包括森林特點及其分布、森林樹種多樣性、森林生態與環境、林木遺傳改良、森林培育理論及技術體系、森林保護、森林資源合理利用、森林可持續發展等綱要性內容,可迅速提升新生對林學專業的正確認知,極大增強學生對林學專業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二)秉承科學家創新精神
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9]。涉林高校應肩負起新林科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加強創新精神與思維培養是提高林學專業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基石。涉林高校要宣傳我國林業科學家的前赴后繼、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為林學專業本科生樹立學術豐碑和創新模范;著力引導林學專業本科生秉承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鼓勵和培養學生的科學家創新精神。
(三)加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
1.加強新林科課程實驗體系建設。課程實驗應注重學科交叉,可增加設計性實驗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通過構建虛擬仿真實驗以高效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部分高校林學專業已在少部分專業基礎課(如“基礎生物化學”課程)投入使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以促使學生對相關理論的掌握更加熟練貫通,同時可以減少危險性藥品的使用,具有安全、高效、節能、環保的特點。在專業課程實驗課上應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作為協助者,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深入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此外,應加強開放性實驗室的建設,可參考北京林業大學對開放運行的林學實驗教學中心進行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實驗儀器的利用率。
2.完善新林科綜合實習體系建設。林學綜合實習應避免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性實習,應明確實習目標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實習過程可以以問題式或目標式的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以學生分組討論和教師答疑為輔,提升學生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解決傳統林業問題的能力。實習結束后除學生上交實習報告外,教師可開展實習研討會,從實習內容中隨機選題,要求學生上臺展開敘述,以此檢驗實習成果,從學習心得、表現力、創新性、實習報告、學生講授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實習效果。北京林業大學在“森林生態學”課程的實習中根據學生的實習態度、在實習中的貢獻、實習內容匯報和實習論文質量等方面進行評估,在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顯著提高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10]。
3.完善新林科實踐創新教育模式。實踐教育可鞏固和升華課堂教學內容,而導師制是林學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載體。江西農業大學已實行“一本導師制”,即第一學期由導師和學生雙向選擇(每位導師每年指導1~3名學生),導師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創新創業項目及社會實踐等;每兩周進行一次見面交流會,鼓勵學生以模塊化、多元化的形式匯報項目的進展以及學習和工作情況,方便導師及時了解相關進展,有針對性地增強林學本科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導師制實行過程中,學校應每學期對導師及學生進行考核并加大相應的獎勵措施:可允許將導師評分折合成一定比例的學分計入學生期末總成績;增加導師績效和工作量的核算。學校應制定好完整的工作制度和科學的評價體系,師生雙方須各司其職、嚴格實施,避免導師制流于形式。
在堅持導師制的前提下,積極創建導師(1名)+研究生(1名)+本科生(2~3名)的校級大學生科研創新團隊,以導師已有的科研項目為主要研究方向,積極引導本科生作為主持人申報國家級、省級、校級或院級的大創項目。鼓勵本科生在導師和研究生的指導下,系統開展項目申請、試驗設計、科學實驗與實踐、撰寫研究報告、發表論文等科研活動,積極形成“傳幫帶”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高質量培養模式,并加大對本科生參與科研論文發表或科研成果出版的獎勵制度建設。江西農業大學林學院開展了新農科高等林業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已把林學本科生理論教育與科研實踐能力培養有機結合。
4.正確建立新時代林業創新型人才服務導向。作為基礎型產業和社會公益性事業,林業應擴大林學人才的職業選擇范圍,緩解國家林業人才就業壓力。政府也應給予林業企業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正確建立林業創新型人才服務導向,在合理薪酬制定的基礎上,充分保障基層林業工作者的生活條件。企業和政府應積極落實偏遠林區的醫療和住房等,最大限度釋放人才紅利,以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此外,應不斷加強基層林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并建立完善的員工管理制度,給基層林業科技創新型人才發展提供信心。
結語
新林科實踐教學與創新教育是新時代林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在改善社會對傳統林學認知的同時,林業相關高校應以新農科林業高等教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創新為突破口,充分運用現代智能化互聯網技術,重點將新時代林學理論課程、實驗課程、專業實習、科研創新、社會實踐、畢業論文等與新農科林業高等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有機結合,將林學二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大林學(群),將本科生的實驗技能、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等貫穿新林科教育的全過程,全面培養林學專業本科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才能滿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對新林科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易偉東.高職院校林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研究[J].南方農機,2017,48(24):211.
[2]郭素娟,徐成揚,張金鳳,等.對提高大學生科研實踐成效的幾點建議:以林學類大學生科研實踐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4,32(2):14-17.
[3]張利萍,束慶龍,劉盛全,等.林學專業綜合實習改革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09,27(1):33-35.
[4]梅莉,周志翔,王鵬程,等.林學專業大學生專業認同感的調查分析[J].中國林業教育,2012,30(6):9-13.
[5]施擁軍,黃堅欽,徐華潮,等.林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林業教育,2008(4):63-66.
[6]周垂帆.林學類本科學生參與科研對其創新能力培養作用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5):70-72.
[7]劉昌勇,玉寶,潘世英,等.林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分析[J].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17(3):52-58.
[8]胡英波.現代林業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及應對措施探析[J].新經濟,2016(27):110-111.
[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2-10-30].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10]周志勇,鄭景明,康峰峰,等.“森林生態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探討:以北京林業大學林學專業綜合實習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6,34(4):30-33.
Some Though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Forestry Undergraduates
WANG Jia-wei, YANG Yu-ling, LAI Meng
(College of Forestry,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demand for innovative forestry talents is increasing rapid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ary links and existing main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based on the strong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ry major, the practice and effect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some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training mode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forestr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ere discussed, so as to enhance the social cognition for new forest science, uphold the innovative spirit of scientists, an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for students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hoping it can provided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forestr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forestry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Key words: forestry; undergraduates; practice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