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頠 曾家勇

[摘 要] 為探索社會心理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分析了社會心理學實施課程思政的天然優勢和現有教學工作中常見的不足:西方理論為主,本土化不足,不利于文化自信培育;過于強調經典,前沿進展不足,不利于創新思維培養;聚焦實驗室,忽略“現場”,不利于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提出了4點社會心理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形成融合思政元素的新版教學大綱;評估現有教材,挖掘思政元素,建立素材案例庫;延展課堂教學形式,將現場實驗融入教學;以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運用經典社會心理學理論分析問題。
[關鍵詞] 課程思政;社會心理學;新形勢;實施路徑
[基金項目] 2021年度廣東醫科大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研究專項項目“新形勢下的心理學課程思政建設”(2SZ21025);2021年度廣東醫科大學課程思政改革示范項目“課程思政示范課堂‘社會心理學”(1JG21021)
[作者簡介] 蔡 頠(1986—),女,山西長治人,博士,廣東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曾家勇(1973—),男,四川成都人,心理學碩士,廣東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37-0169-04[收稿日期] 2022-10-15
為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的“要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建設,積極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引領作用”要求[1],高校應充分發揮心理學這一重要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必要以社會心理學這一心理學科基礎核心課程為例,探索挖掘本專業課程思政內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社會心理學課程思政研究較少[2],教學實施路徑不明。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索增加社會心理學教學中的本土化、前沿化和社會化功能課程思政的路徑,充分發揮其思想政治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社會心理學實施課程思政的天然優勢
課程思政是指通過課程形式和課堂渠道,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外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思想和價值的引領,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顯性教育不同,課程思政潤物無聲,通過巧妙結合課程特色、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氛圍,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社會心理學是一門旨在培養學生認識社會心理現象、分析社會心理規律、運用社會心理理論等綜合能力的心理學學科專業核心基礎課程[3]。課程內容的天然屬性賦予了它鏈接個人與社會的多方位視角,課程體系的發展奠定了它歷史唯物主義和國際比較的視野,課程的研究方法培育了學生客觀科學的思維體系。在積極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新時代背景下,人人懂點心理學,培育積極社會心態已成當務之急。
二、現有社會心理學教學工作的三點不足
雖然社會心理學課程承擔了重要的育人功能,但在目前的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以下三點不足。
(一)以西方理論為主,本土化不足,不利于文化自信培育
在常用的社會心理學課程教材中,教學內容仍以西方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為主,經典實驗也多在西方社會背景下開展,缺乏本土化社會心理理論和實驗的介紹。社會心理學理論來自對所處社會現象的描述、解釋與預測。由于歷史、文化、經濟等各方差異,植根于西方文化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并不能很好地解釋我國情況。比如傳統的西方人際關系理論無法解釋“人情”“面子”“熟人”等具有東方文化特色的人際關系。一方面,社會心理學起源于美國,在我們國家起步比較晚,相應地,成熟的社會心理學理論也比較缺乏;另一方面,教材更新耗時耗力,周期較長,通常納入教材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年代感”,而彼時本土的社會心理學理論還較為貧乏,而新近的本土社會心理學理論也無法被及時納入。實際上,近年來我國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許多有影響力的研究理論,例如關于社會變遷的相關研究等,均是在本土文化背景下針對本土問題提出的新理論。這些理論解釋的問題是學生生活其中,可以親身感受到的,將這些本土理論融入教學,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文化自信。
(二)過于強調經典,前沿進展不足,不利于創新思維培養
經典理論歷久彌新,一直是社會心理學課程的重中之重。但隨著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社會心理學的文化土壤有所不同,如何解釋新形勢下的新現象,是當前社會心理學研究和教學亟須解決的問題。例如,傳統的群際互動理論是否可以解釋人與人工智能機器的關系,傳統教學中并不涉及,但這卻恰恰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也是社會心理學煥發新姿的融合點。如果能在課堂上既夯實經典理論,又拋出新問題,指導學生嘗試運用已有理論理解、解釋新的社會問題,發現其中的合理與不合理之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性。前沿進展不僅體現在新社會問題的涌現,而且體現在新技術的出現與經典問題的融合上。比如,認知神經技術和神經生物學的發展使很多原先停留在行為機制層面的理論得以進一步被深入研究,但遺憾的是,在很多經典教材(特別是本土教材)中這些內容涉及較少,雖然很多院校開展了專門的認知神經課程,但是與社會心理學的結合并不緊密。在夯實經典理論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用新技術解決問題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原有問題的認識,也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其進一步深造、深入理解社會現象打下基礎。
(三)聚焦實驗室,忽略“現場”,不利于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精巧的社會心理學實驗是社會心理學的核心,以往的教學過程很好地解剖了從社會現象到實驗室研究的實現路徑;但是,社會心理的復雜性在于影響因素紛雜,特別是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現象時,適時跳出實驗室思維的局限,結合社會結構解讀新的復雜社會心理現象,是激發學生積極社會參與的當務之急。例如,在《從眾/服從》章節中,阿希從眾實驗是必講內容,學生也特別感興趣。這個實驗任務非常簡單且易于實施,研究結果簡潔明了,但如果單純通過講授或者視頻教學的方式展示實驗過程,總有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如果可以讓學生以從眾現象為主題,自行設計現場實驗,不僅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感,而且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相對于實驗室研究來說,現場研究雖然不夠嚴謹但卻更加生動,更適合本科階段教學。
三、社會心理學課程思政的突破路徑
為解決以上三點不足,本文緊密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探索社會心理學課堂教學中的本土化、前沿化和社會化,并以此為突破點開展課程思政研究。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認識社會心理現象、分析社會心理規律、運用社會心理理論的綜合能力;更要注重課程內容和社會現實案例的銜接,注重當前我國所遇到重大攻堅問題,引導學生辯證看待社會事件,將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培養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培育發現問題、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國家主人翁的意識,樹立大國自信,培育積極社會心態,促使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本土化、前沿化和社會化為突破點,課程思政融入社會心理學教學的路徑如下。
(一)形成融合思政元素的新版教學大綱
更新原有教學大綱,將本土化、前沿化和社會化等思政元素融入新版教學大綱。整體布局,做到全程全方位育人,充分發揮社會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理論研究社會現象的學科優勢,培育學生積極向上的社會價值觀。例如,除了傳統的教學目標以外,將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納入大綱:使學生具有“以人為本,崇尚科學”的心理學理念,熱愛國家、熱愛心理專業,樹立大國自信和文化自豪感,有樂于奉獻的精神,有高度的責任心,有慎獨嚴謹的品行,有很強的團隊合作精神,有較高的人文、科學素養[4]。同時,培養學生具有主動求知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社會溝通技巧和社會心理實踐能力,具有運用科學的研究思維去評估認識和分析社會問題并能根據現實情況結合社會心理規律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評估現有教材,挖掘思政元素,建立素材案例庫
分析評估現有教材,挖掘思政元素,重點從本土化、前沿化和社會化三個角度入手,為每一章節建立線上素材案例,力爭每一經典理論都有相應的本土化理論對照或用本土化視角思考,拓展前沿知識,引申熱點時事。例如,在《親社會行為》一章中,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將抗疫先進個人汪勇的事跡引入課堂,引發學生對純利他動機的親社會行為思考,并提供集體主義—個體主義的文化視角供學生討論。這是一個典型的兼具本土性與時效性的案例。通過課堂討論,學生既能深入理解相關理論,又樹立了文化自信,課堂效果良好。
(三)延展課堂教學形式,將現場實驗融入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現場實驗(field study)是指在自然情境下進行的實驗研究,研究者通過“操縱自然情境中的某種條件,以觀察這種條件變化在被試行為上自然的效果”[5],是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領域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相較于實驗室實驗,現場實驗更具生活化,不可控變量更多,雖然結果的因果推斷較弱,但是特別能夠激發學生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與興趣,十分適合本科生教學。一般學生在學習社會心理學時已修完實驗心理學等基礎方法類課程,因此,采取平時作業的形式,鼓勵學生在課外采用現場實驗的方法重復或設計社會心理學實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學生通過現場實驗方法,既鞏固了知識,又提升了創新思維和邏輯思考能力,同時,分享環節可以引導學生對結果和實驗過程中涉及的倫理展開討論,適時融入尊重他人、尊重科學的價值觀。
(四)以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運用經典社會心理學理論分析問題
延展課堂教學形式,充分發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互聯網+”教學優勢,結合PBL、翻轉課堂,實施經典內容線上學線上考,重點難點線下討論的教學方式。以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運用經典社會心理學理論分析本土問題、前沿問題、熱點問題。例如在《群際關系》一章中,讓學生運用群際關系理論,解釋或預測人對人工智能的態度及可能影響因素,并提供補充閱讀材料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課堂展示匯報。群際關系理論是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理論,而人與人工智能的關系是近年研究的新熱點,二者的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理論的能力,提高觀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案例示范
為了更好地在社會心理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基于上述解決路徑,我們在某省屬高校的本科生社會心理學課堂教學中探索了以下方案(見表1)的實踐可行性。該方案針對上述分析中提到的三點不足,從本土化、前沿化和社會化三個角度入手,采用小組報告的形式開展。課程安排共18周,其中課程前半段主要通過課堂講授的形式,采用案例、討論等形式融入課程思政,讓學生理解社會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扎實相關理論;課程中段指導學生圍繞相關主題查閱資料,教師提供一部分參考資料后,鼓勵學生自行查閱補充資料;課程后段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報告。報告要求:圍繞主題,查閱資料,有進展、有實驗、有思考。每組報告15分鐘,解答同學疑問5分鐘;每組需準備相關問題3~4個,相互提問。報告表現和提問均計入平時成績。準備問題并相互提問環節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在他人報告時不主動思考的情況。
該任務清單在實踐過程中的落地效果良好。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舊形式新主題。采用小組報告這種學生比較熟悉的作業形式完成具有一定難度和新意的主題,對學生來講屬于“跳一跳夠得到”的任務,既具有一定挑戰性,又可以激發興趣。二是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想要報告的主題。三是教師提供部分中英文參考文獻,既降低了學生的負擔,也為學生做了一個較好的示范,為學生繼續搜索相關高水平文獻指引了方向。四是課程思政融入自然,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學生的“三觀”,學生沒有反感抵觸情緒?;诖?,我們認為這種形式是社會心理學本科階段課程思政融入的有效方法。
結語
綜上,本研究通過深入分析社會心理學實施課程思政的天然優勢和現有教學工作中常見的不足,提出四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以期增加社會心理學教學中的本土化、前沿化和社會化,充分發揮其思想政治育人的重要作用。在提升專業學生的心理學技能,培養學生認識社會心理現象、分析社會心理規律、運用社會心理理論等綜合能力的同時,要提升學生的學科認同感,樹立大國自信,促使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高度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充滿信心,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A/OL].(2017-02-27)[2022-09-15].https://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eqid=d7e3175400035dc80000000664560dfe.
[2]劉海鷹,劉昕.社會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分析與設計[J].大學教育,2020(4):25-28.
[3]章志光.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1.
[4]林崇德.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7,15(2):145-154.
[5]王凡.現場實驗的內部和外部效度:兼與實驗室實驗的效度比較[J].心理科學,2008(4):932-935.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Path of Social Psychology Curriculu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AI Weia,b, ZENG Jia-yongc
(a. Research Center for Quality of Life and Applied Psychology,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 b. Key Laboratory for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c.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is devoted to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ocial psychology curriculum, by analyzing the natural advantages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common shortcomings in the existing teaching work: the "western" theory is dominant, the localization is insufficient,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emphasis on “classics” is dominant, and it lacks frontier progres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laboratory, ignores the “field”,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Therefore, four ways to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proposed: 1. Form a new syllabus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2. Evaluate existing teaching materials, expl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build case base of materials; 3. Exten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form and integrate field experiments into teaching; 4. Take the problem as the center, guide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classical social psychology theory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ocial psychology; the new situation; path of the implem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