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方蕊,女,本科,護師。
【摘要】? 目的? ? 探討綜合護理聯合心電監護儀監測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中的臨床價值。 方法? ? 回顧性選取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資料進行研究,按照不同的干預方案分為對照組(予以常規監測與護理,n=34)與觀察組(予以綜合護理聯合心電監護儀監測,n=34),比較2組患者不同時間段心律失常發生率、臥床時間、住院時間、護理前后的QT間期離散度(QTd)、校正后QT間期(QTc)、心率和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 觀察組患者的心律失常總發生率(8.82%)低于對照組(29.41%)(P<0.05);觀察組患者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QTd和心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QTc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8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53%(P<0.05)。結論? ? 對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實施綜合護理聯合心電監護儀監測,有利于預防或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改善患者的QTd和QTc,維持患者的心率穩定,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盡快好轉。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綜合護理; 心電監護儀監測
中圖分類號:R541.4?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30-0078-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0.026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狀動脈發生急性阻塞所引起的冠心病,其病理表現為部分心肌缺血性壞死,臨床癥狀有胸部疼痛不適、頭暈、惡心嘔吐、呼吸困難、心跳加快等,嚴重者會有瀕死感,若不及時治療,可直接導致患者休克或猝死[1]。心電監護儀監測可實時動態監測患者的病情與體溫、血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同時對患者異常的心電情況進行有效預警,幫助醫護人員及時、快速了解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和心電異常情況。全面、細致的護理可對心電監護儀監測工作起到輔助的作用,對提升干預效果有積極影響。基于此,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對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實施綜合護理聯合心電監護儀監測,本研究就其效果進行分析。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回顧性選取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資料進行研究,按照不同的干預方案分為對照組(n=34)與觀察組(n=34)。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齡50~72歲,平均年齡(65.93±3.65)歲。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齡50~73歲,平均年齡(65.27±3.14)歲。采用統計學軟件對2組患者的性別比例、年齡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均經體征檢查、心電圖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并伴有心律失常;近1個月內未服用過抗心律失常藥物。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異常、認知異常、語言障礙;患有遺傳性心臟病;患有嚴重高血壓、糖尿病;患有惡性腫瘤;依從性差。
1.2? ? 方法? ?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監測與護理,即護士定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指標有呼吸、體溫、心率、血壓、脈搏等,根據指標變化預測心律失常的發生,如有異常及時告知醫師。
觀察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聯合心電監護儀監測,方法如下。
監測方法:使用心電監護儀(湖南省瑞博有限公司,型號PM-9000A)監測,協助患者取平臥位或半臥位,對電極放置位置進行常規消毒,連接電極后固定好導聯管。為了提高監測的準確性,每隔2~3 d更換
1次電極片,觀察電極片接觸部位皮膚有無過敏情況,叮囑患者切勿擅自調節監護儀,避免儀器損壞。
護理方法:(1)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定期組織心內科護理人員進行心律失常因素識別的培訓,不斷提高護理人員使用心電監護儀的操作水平,要求每位護理人員都能熟悉掌握心律失常的心電圖像,加強護理人員正確識別心電監測儀警示的能力。(2)環境護理。患者使用心電監護儀監測期間,護理人員需將病房溫度控制在23 ℃左右,濕度控制在50%~60%,注意檢查病房的光線和通風等情況,避免影響心電監測儀的正常工作,護理人員進出病房時需注意自己的說話聲音、走路聲音和關門聲音,給患者提供一個安靜的病房環境。(3)心理護理。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消除其內心恐懼感,減輕其心理壓力,使患者保持情緒穩定;保證病房環境的安靜,避免病房光線過于強烈,從而避免環境刺激引起患者情緒的波動。(4)監測心電圖。定時觀察并記錄患者心率與心律的變化,觀察是否有P波,記錄P波的形態、高度和寬度;測量P-R間期、Q-T間期;觀察QRS波形是否正常,有無漏搏 ;觀察T波是否正常,注意有無異常波形出現。若發現頻發室早大于5個/min、多源室早或嚴重房室傳導阻滯等情況,應警惕心室顫動或心臟驟停,需立即通知醫師處理。(5)監測體征。分別使用血壓自動監測系統以及經皮血氧飽和度監測儀紅外線探頭監測患者的血壓、血氧飽和度,并觀察患者脈搏是否規律,注意觀察有無呼吸抑制、血壓下降、脈搏加快等不良反應;及時詢問患者伴隨癥狀的變化情況,如患者有冷汗、面色蒼白、煩躁不安等情況,應警惕心律失常;必要時給予2~4 L/min持續氧氣吸入,以增加心肌氧供應。(6)用藥護理。護理人員通過心電監護儀的監測情況和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按照醫囑調整患者的用藥時間。(7)飲食護理。指導患者正確飲食,飲食宜清淡,食用易消化、產氣少、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豆制品等,忌食濃茶、咖啡、油膩食物,少食多餐,避免過飽而加重心臟負荷。(8)便秘護理。護理人員需定期評估患者的排便狀況,便秘時采取適當的通便措施,如腹部按摩、給予通便藥物等;叮囑患者排便時切勿用力,避免加重心臟負荷。
1.3? ? 觀察指標? ? (1)記錄2組患者在干預后1~
6 h、7~12 h、13~18 h、19~24 h這4個時間段內心律失常的發生情況,比較其總發生率。(2)記錄2組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3)記錄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QT間期離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校正后QT間期(corrected QT interval,QTc)和心率。(4)記錄2組患者護理期間的并發癥發生率,常見的并發癥有震顫、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后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1.4? ? 統計學方法? ?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2組患者心律失常總發生率比較? ? 在2組患者心律失常總發生率的對比中,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 2組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 在2組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的對比中,觀察組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QTd、QTc和心率比
較? ? 護理前,2組患者的QTd、QTc和心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QTd和心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QTc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 2組患者護理期間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的危急癥,其主要病因是患者的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導致的心肌壞死,發病48 h內患者容易出現心律失常的癥狀,若患者的病情不能及時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療,還會嚴重損害患者的心血管系統和消化系統,增加患者猝死的風險,導致最終的預后并不理想。及早、有效的干預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使用心電監護儀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有利于醫護人員盡早發現患者心率失常,為患者及時接受有效治療提供強有力的保障[2]。在心電監護儀的監測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的綜合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監護效率,進而改善預后。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監測與護理,護理措施主要體現在生命體征監測方面,雖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對于伴有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心理狀態、環境、生理等方面的影響也會加重其病情,常規護理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與常規護理相比,綜合性護理的措施更加全面、細致、有針對性,在患者心電監護儀監測期間應用該護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患者的干預效果[3]。由本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對照組心律失常總發生率分別為8.82%、29.41%,明顯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說明,對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實施綜合護理聯合心電監護儀監測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本次綜合護理措施包括心理護理、監測心電圖、監測體征、飲食護理、便秘護理等。其中,心理護理是確保心電監測數值準確性的重要前提,負性情緒、環境刺激等可對患者產生干擾,在心理狀態不穩定的情況下,就會導致其心率或心律改變,加重病情。而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后,能有效緩解其情緒,使其保持心情平和,有利于預防心律失常的發生。心電監護儀監測是預測心律失常相關征象的重要措施,對預防心律失常并發癥及避免患者病情加重有重要意義[4]。加強監測心電圖與監測體征,能夠及時獲取患者心電信號、心率、心律、血壓、血氧飽和度等重要生命體征參數,準確識別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并及時發現心律失常的早期征兆,利于臨床早期干預,盡可能地避免心律失常的發生或降低其危險性[5]。濃茶、咖啡、油膩食物等也是影響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險因素,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注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地避免飲食誘因,有助于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本研究中,觀察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綜合護理聯合心電監護儀監測有利于加快患者的恢復。心電監護儀監測的主要目的是預測心律失常相關征象,以盡可能避免其發生;而輔以綜合護理,能夠增強患者的監測效果,促進患者盡快好轉,縮短其臥床時間與住院時間[6]。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QTd和心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QTc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說明,綜合護理聯合心電監護儀監測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的QTd和QTc,穩定患者的心率。使用心電監護儀監測患者的心電信息,能幫助護理人員盡早識別后續護理干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快速反饋患者的心律異常情況,有利于提醒護理人員及時地采取干預措施以預防患者病情惡化,在患者的康復進程中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7]。而綜合護理強調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提供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既能確保護理人員主動、高效率地完成護理工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電監護效果[8]。除此之外,綜合護理還能通過護理人員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的方式,及時調整患者的后續治療和系統的護理方案,加強藥物控制病情的效果,縮短QTd,使患者的心率維持在正常范圍內[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研究結果說明,綜合護理聯合心電監護儀監測能明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心電監護儀能通過監測患者心率與心律變化的方式,及時發現患者出現震顫、心源性休克等各種并發征象,在此過程中聯合優質的、全面的綜合護理干預能確保心電監護儀的功效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加強監護效果[10-11]。除此之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在活動量減少的情況下極易發生便秘,而便秘容易加重心臟負荷,引起心絞痛等并發癥,不利于其病情好轉。對患者實施適當的便秘護理十分必要,可以幫助患者保持正常的排便狀態,減輕其生理負擔。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實施綜合護理聯合心電監護儀監測,有利于預防或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改善患者的QTd和QTc,維持患者的心率穩定,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患者盡快好轉。
參考文獻
[1] 付小玲. 綜合護理干預配合心電監護儀監測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醫療裝備,2020,33(16):
146-147.
[2] 趙艷.心電監護儀監測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中的應用價值探索[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20,26(23):79-80.
[3] 余蘇娟.綜合護理干預在心電監護儀監測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J].醫療裝備,2019,32(13):139-140.
[4] 楊洪倩.心電監護儀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監測中的應用[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20,26(18):160-161.
[5] 張丹. 綜合護理干預方案在急診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時發生心律失常的效果[J]. 中國醫藥指南,2020,18(33):205-206.
[6] 趙紅.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11):252-253.
[7] 王曉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應用心電監護儀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20,26(1):76-77.
[8] 陳辰.心電監護儀監測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護理體會[J].實用醫技雜志,2019,26(8):1084-1085.
[9]? ? 楊青地.系統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34):181-183.
[10] 潘艷.綜合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狀態的影響[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1,21(11)140-141.
[11] 王蕊.優質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4):179-180.
(收稿日期:202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