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玫春
(甘肅省臨洮縣程家鋪初級中學,甘肅臨洮 73050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當代初中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環境日益復雜,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和信息的影響而發生偏移,因此德育尤為重要。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傳統文化蘊含著太多德育方面的精神財富,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大量的德育實踐經驗表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和養分是可行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初中學校和教學工作者應將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德育工作的一種有效手段。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幾年來,盡管國家一直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由于考試制度未得到根本性的變革,導致素質教育的落實面臨重重挑戰。目前,不少初中學校還是將升學率作為衡量自身教育質量的硬指標,偏向于文本內容講授的教學,忽視了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品德涵養、人文素養,這讓德育在實踐中難以落實[1]。在德育教學中,不少教師缺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結合的意識,對于教材中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采用的教育方式更偏向科普而非育人。與此同時,不少初中學生本身由于承擔著巨大的學業壓力,加之外來的意識形態總是沖擊著他們原有的道德認知和三觀,導致學生普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這大大削弱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德育方面的育人效果。
首先,部分教師的優秀傳統文化素養不夠,難以挖掘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對課外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從認知層次來看,部分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還處于淺層次,說到傳統文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戲劇、民謠、民間故事、琴棋書畫、剪紙等,并不知道該怎樣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提取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民主法制觀念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由于部分教師還缺乏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闡釋的能力,導致內容偏離生活,弱化了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效果。
其次,從融入方式來看,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遇到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的教學內容,往往只通過口頭講授教材中出現的優秀傳統文化案例,極少專門找一些素材拓展和延伸教學知識。事實上,優秀傳統文化凝結在史學典籍的字里行間以及巧奪天工的文物古跡中,教師只有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才能激發學生理解、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
再次,教師未能踐行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品德,也未在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成自己的品行等方面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在訪談中,當被問及傳統文化底蘊的具體表現及教師的哪些言行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產生了深刻影響時,多數學生回答不上來。這表明教師亟須通過自身的榜樣力量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
當前初中學校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的內容以顯性為主,帶著十分濃重的說教性,導致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較低,這直接影響了最終的融入效果。通過調查發現,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依然是當前初中學校德育的主要途徑,各科教師只會為了教學需要象征性地在課堂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校園活動的開展未得到學校與教師的足夠重視,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德育效果。大部分初中學校開展的校園德育主題活動往往以演講大賽、經典誦讀活動、詩詞大賽以及制作德育主題手抄報等形式為主,這導致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踐行還流于形式。
文化傳承方面,雖然不少學生表示自己很喜歡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德育中的融入激發了他們參與德育活動的熱情,也學到了不少德育知識,可當問及某一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人文內涵及精神品質,問及如何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時,他們竟回答不上來。這表明學生的文化自信雖然明顯提高,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德育精華缺乏深刻領悟,對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只是淺嘗輒止地了解,稱不上真正地傳承和發揚[2]。
德育方面,盡管優秀傳統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融入幫助學生改觀了學習態度及精神面貌,修正了一些錯誤、消極的想法和思想,但一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勞動教育、人道主義等方面的內容并未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存在言行不一的現象,主要表現為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中的傳統美德及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質能侃侃而談,但在實際行動中并未按照德育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梢?,初中學校通過傳統文化的融入來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盡管不少教師十分認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對于初中德育的重要性,可部分教師潛意識里還保留著濃重的應試教育思想,真正在課內外教學活動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師并不多。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學校應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通過校報、校官網、官方自媒體號等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可將教師把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經典課例制作成小視頻、短文案等發布于網上,在一種耳濡目染的環境中推動教師們接受并重視在初中德育中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二是教師要時刻牢記自身的育人責任,時刻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德育工作,深刻意識到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與養分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傳統文化方面的最新教育成果,從而樹立科學的融入理念。
首先,要建立長期的優秀傳統文化培訓機制,制訂教師融入能力培訓計劃。一方面,可邀請民間藝術大師、傳統文化專家、非遺傳承人等入校為教師進行傳統文化培訓,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幫助教師構建完整的傳統文化體系。另一方面,政府、有關教育部門以及初中學校應聯合起來,培養具有較高融入水平的領軍人才,為傳統文化在德育中的融入提供有效的指導。培訓工作應注重實效,應注重文化創新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德育價值進行挖掘,真正做到從實踐層面提升教師的融入能力。
其次,為了讓初中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力量,學校應制訂切實有效的激勵措施。一方面,可設置“傳統文化教學能手”“德育工作之星”“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名師”“最佳傳統文化教育者”等獎項和榮譽;另一方面,可定期組織傳統文化融入德育教學大賽活動,通過大賽展示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以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水平,激勵教師積極實踐和探索。對于優秀的融入案例和教學方法,應及時肯定、表彰,并積極在學校內推廣他們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經驗。
再次,要避免融入的盲目性、隨意性,提高教師的融入能力,還需要運行良好的組織及健全的制度管理體系來保障。一方面,初中學校的黨支部、校團委、校務部應共同成立運行良好的組織,由黨支部負責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工作,由校團委負責組織校外的各種傳統文化活動,由教務部負責對教師進行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傳統文化校本教材的編寫、課程的設置等,各部門應緊密配合、各司其職,確保傳統文化融入德育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融入制度對于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工作而言是一個系統性的存在,能夠讓教師的融入工作有行可依,因此應建立健全傳統文化融入德育的規章制度體系。應包括工作目標、工作重點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的實施方案、教師培訓、德育工作考核評估、學生獎罰制度等,確保融入制度既有前瞻性、整體性,又有可循的細節。只有以規章制度的形式來明確初中學校各個部門的職責,教師才不會孤立無援,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工作才會在一種有序、和諧的氛圍中得以高效推進。與此同時,學校各部門應積極參考學生對于融入制度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現有的融入規章制度體系,增加制度的可行性。
1.挖掘德育的隱性教育資源。首先,教師要在學科教學中少一些說教,多設計一些與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課內活動,可通過游戲、角色扮演、戲劇表演、配音、雙簧表演等游戲,在具體的教學環節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活動。例如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可提前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一些感人的傳統文化小故事,讓學生在課上表演。表演活動結束后,教師可讓學生針對人物身上的高貴品質、人格修養等發表看法,鼓勵學生從德育的角度思考問題。其次,可將校園活動作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的隱性教育資源。如學校的學子長廊、教室內的黑板報、樓梯口的文化墻、圖書館的陳列等,教師可根據學校的環境打造富有德育意義的“優秀文化”角,讓學生親自動手規劃和布置某一文化角落,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還能讓學生于潛移默化中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2.拓寬融入渠道。初中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途徑有很多種,除可通過政治課及其他學科教學開展德育工作外,還可以通過共青團活動、志愿者活動、公益活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將這些途徑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渠道。
初中學生加入共青團之前,學校往往會組織一次隆重的入團宣誓活動。入團儀式既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還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價值。在每周一次的共青團活動時,可以讓學生代表以“熱愛祖國”“尊敬師長”“誠實守信”等為主題,結合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進行一次別開生面的演講,通過學生聲情并茂地演講對其他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宣誓詞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修正自身行為、塑造個人品質等方面的強大力量。此外,學校還要在保障初中學生人身安全的基礎上多組織志愿者活動、公益活動、環?;顒拥?,促進學生形成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不斷反思個人的言行,知道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國家、民族的人。
1.聯合家長的力量。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對德育而言亦如此。家長的教育對學生道德素養、人品、性格的形成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家庭環境以及家長的品行對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人格塑造有重要的熏陶作用。因此學校要與家庭密切合作,通過開家長會、組織家長培訓、家校線上互動等方式提升家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充分發揮家長在學生德育方面的作用。在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也可以利用家訪、校園開放日活動、網絡社群、小程序、班級網絡社區等渠道加強與家長的聯系,溝通學生在校的道德品行情況,鼓勵家長在家監督學生的道德素質、為人處世習慣、生活作風等,并引導家長親身踐行勤儉節約、艱苦樸素、敬業奉獻、尊老愛幼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典范。
2.倡導社會創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德育環境。要提升初中德育的實效性,學校除了要強化自身的德育工作外,還要密切關注學生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要倡導社會各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也加入,一起創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德育環境[3]。一方面,政府機關及有關教育部門應積極完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的相關制度、規范,增加宣傳、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資金投入,為初中學校推進德育工作與傳統文化結合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撐;另一方面,官網、大眾傳媒以及自媒體博主也應主動擔起傳播、傳承和踐行社會主義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營造具有德育意義的傳統文化氛圍。大眾媒體應主動摒棄那些三觀不正、消極、迎合大眾眼球的內容,將重點放在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素養、德育思想、人道主義情懷等方面,要為學生創造一個積極、健康的道德環境。
綜上所述,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觀念、理想信仰、人文情懷,或許其背后的故事發生在很久以前,但其內涵在今日仍然有寶貴的借鑒和指導價值,我國政府以及教育部門也多次下發文件要求初中學校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教育中的融入。因此,教師應不斷豐富優秀傳統文化在德育中的融入內容、融入路徑,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唯有如此,才能讓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瑰寶在世界各地大放異彩,才能讓初中學生更快地樹立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