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萍
[摘 要]小學科學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設計和研究,通過創設觀察活動、提出觀察要求、布置觀察任務、調整觀察角度、延伸觀察訓練等方式,促進學生在主動觀察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學科核心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學習,并對觀察到的信息進行科學處理,能夠讓學生自然形成觀察學習動機,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科學;觀察能力;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27-0084-03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教師要做好針對性設計,為學生設計觀察活動、提出觀察要求、布置觀察任務、調整觀察角度、延伸觀察訓練,讓學生獲得充分的觀察機會和真切的學習體驗,以形成學科核心能力。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師運用合適的方法展開教學,能夠讓學生在主動觀察生活現象、進行科學實驗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觀察能力。
一、創設觀察機會,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
小學科學課程中有許多關于觀察的內容,如生活現象、科學實驗、媒體信息、實物展示等,都旨在培養學生自主觀察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對觀察內容做好篩選和設計,對觀察學習做出合理的教學規劃,為學生設計具體的觀察任務,讓更多學生都能進入到觀察學習環節,在充分思考和討論中建立學習共識。學生對一些新鮮的事物有濃厚的觀察興趣,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展開教學設計,以激活學生的觀察思維,促使學生形成觀察體驗。
以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各種各樣的運動》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視頻,要求學生觀察視頻中有哪些運動形式,并仔細分辨這些運動形式是否相同。學生觀看視頻后,很快就有了新的發現。有學生列舉:“陀螺在旋轉、青蛙在跳躍、皮球在滾動,這些運動的形式都不相同。”也有學生補充:“我發現,汽車在路上跑,飛機在天上飛,這些也是不同的運動方式。”教師對學生列舉的情況做歸結處理,并且肯定學生的觀察發現。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發現運動現象,你能快速列舉出來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給出了不同的回答:“天空中有飛鳥經過,其飛行速度很快,這是最為常見的運動;人們在路上疾走,也處于運動狀態;還有來來往往的車輛,都處于運動之中。”“我們所處的地球,在宇宙中不斷地旋轉,所以世界萬物都處于運動之中,運動是所有物體的基本屬性。”“世界上沒有絕對靜止的東西,所以我們要用運動的思維去考慮事情,以此獲得對運動的認知。”教師要積極評價學生對運動現象的觀察成果,并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分析,以帶給學生更多學習啟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
學生對新鮮事物感興趣,所以會產生主動觀察的需求。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為學生創設更多觀察機會,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在深度學習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上述教學活動,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以直觀的方式展示不同的運動狀態,能夠激活學生的觀察思維,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和具體分析,形成更為深刻的觀察體驗,從而提升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
二、提出觀察要求,訓練學生的觀察專注力
科學觀察具有鮮明的目的性。進行科學觀察,不僅要仔細地觀察現象,還要對觀察得來的信息做整合處理,探究背后的原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他們觀察事物往往只是出于好奇,觀察行為停留在簡單地“看”上,觀察活動止于表象,無法達到科學觀察的要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科學分析觀察對象,并且提出具體的、細化的觀察要求,引導學生正確運用觀察手段,訓練學生的觀察專注力。這樣,學生有了明確的觀察方向,能夠展開合理的觀察行為,學習效率得以提升。
在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物體在斜面上運動》一課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支架、塑料板、圓柱體、小球、六棱柱等材料,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展開集體研究,設計實驗操作方案。實驗要求:利用現有材料,自行設計一個斜面,將一些物品放在斜面上,細致觀察發生的情況。動手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積極地展開行動,各種各樣的物品在斜面上展示出不同的運動形式和運動狀態,實驗操作順利進行。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監督學生的觀察行為,引導學生對物體的運動情況做科學分析,并且在小組內梳理和整合自己獲取的觀察信息,思考不同物品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的差別。有的學生利用小木板搭建了一個斜坡,同時將一些學習用具放在斜坡上,觀察這些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帶有輪子或者圓球狀的物品做運動實驗,讓學生獲得不同的觀察體驗,進一步拓寬實驗的范疇。教師在學生進行實驗時提示具體的操作步驟,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物體的運動形態,并正確分析實驗結論,使學生形成了實驗認知體系。
學生對實驗操作有濃厚的興趣,所以能夠調動觀察的積極性,自覺獲取豐富的觀察信息。教師布置實驗操作任務,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自行動手操作,細致觀察實驗流程,并且對觀察信息做科學處理,有助于學生形成規律性的認知。教師在實驗過程中適時給予指導,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確保實驗順利展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探索精神。
三、布置觀察任務,激活學生的觀察思維
教師設計觀察任務時,要科學處理教材內容,使教材與生活形成多點對接,將真實的生活觀察作為教學的輔助,發揮觀察任務的價值。生活現象是很好的觀察素材,教師可以具體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并征詢學生的意見,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觀察任務。不同學生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其觀察思維也具有差異性。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使觀察任務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契合,能夠形成嶄新的教學契機。
貼近真實生活的觀察學習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通過實踐體驗活動激活學生的觀察思維。以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比較相同距離內運動的快慢》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操場,讓學生觀察百米竟跑比賽,為參賽選手排列名次,并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排名依據。學生完成觀察之后,很快就列出了排名,并且把速度快慢作為排名的依據:每個選手從起點到終點的距離都是100米,第一個先到達終點的選手用時最短,他的速度最快,所以是第一名;最后一個抵達終點的選手用時最久,他的速度最慢,所以是最后一名。在此基礎上,教師布置實驗任務:“這里有兩個球,一個大一些,一個小一些,將其放在同一條軌道上讓它們自由滾動,怎樣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請同學們自行實驗,并做好觀察記錄,歸納實驗結果。”學生根據教師的指示開始實驗,因為有了先前觀看運動比賽的經驗,課堂學習氣氛十分熱烈。學生對實驗過程做整體規劃,并且自主設計實驗步驟:先讓兩個小球同時在軌道中運動,分別測量它們運動距離和運動時間,再通過公式計算兩個小球的速度,最后總結歸納實驗結果。速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學生對速度這一概念并不陌生,這樣貼近真實生活的問題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獲得更為深刻的學習體驗。教師在學生實驗過程中要適時提供指導,并對學生的實驗結果做出評價,確保實驗環節的順利展開。
上述教學活動,教師布置的觀察任務不再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是結合真實生活,把觀察行為從課堂內延伸至課堂外,有效激活了學生的觀察思維。小學階段的學生對運動項目有一定的了解,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觀察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在操場上觀察運動比賽展開教學,并引導學生動手實驗,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觀察機會。這樣走出教室的學習活動對學生來說是新鮮的,所以學生自然會積極響應,從而更細致地進行觀察學習,形成學科認知能力。
四、調整觀察角度,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
科學觀察是一種系統性學習行為,不僅要收集準確的信息,還要設定具體的觀察方向、確定合理的觀察目標。觀察的角度不是單一的,面對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展開觀察,得到的信息是不同的。在觀察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干預,調整學生的觀察角度,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同時,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把握住生活中的觀察機會,讓學生獲得自然的觀察體驗,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教師設計觀察活動,調整學生觀察事物的角度,有助于啟動學生的學科思維,讓學生在實踐探索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以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陽光下的影子》的教學為例,教師要求學生觀察陽光下的影子,記錄影子全天的變化,并且通過詳細分析,歸納影子的變化規律,解析影子變化和太陽位置的關系。學生分別在不同時段觀察影子,同時做好觀察記錄,形成觀察實驗結論。分析觀察結果時,教師適時點撥學生,讓學生展開互動研究,通過信息共享找出影子變化的基本規律。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學生的實驗順利完成。學生從實驗中獲取了豐富的數據,觀察認知也得到了成長。此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點評,同時肯定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看到影子,對影子這一概念有一定的認知積累,也對影子在太陽下的變化感到好奇。教師設定關于影子的觀察學習方向,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教學活動相連,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把握觀察機會,主動分析所獲得的觀察信息。當學生完成實驗之后,教師再次提出問題,要求學生結合生活經歷,探究影子的變化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深入思考和交流,并且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科學分析,最后形成學習共識,正確歸納出制約影子變化的因素。
科學實驗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觀察。特別是以觀察為主的實驗,需要在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指示下進行。教師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展開觀察,并理性分析觀察信息,促使學生獲得更鮮活的觀察體驗,能夠滿足學生認知成長的需求。
五、延伸觀察訓練,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設計觀察訓練時,教師要有延伸意識,要拓展教學寬度,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在實踐性觀察學習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教師要做好教學活動與真實生活的銜接,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從中找到可以進行觀察訓練的素材,從而推出更多觀察任務,讓學生自然地展開觀察學習,建立更為深刻的觀察學習認知。教師將教學從課堂延伸至生活中,對觀察訓練展開創新設計,這樣能夠給學生帶來鮮活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主動展開觀察學習,提升觀察能力。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要設計貼合學生真實生活的觀察訓練任務,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認同感,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以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月相變化的規律》的教學為例,教師給學生布置的課外訓練任務是: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一項系列性觀察任務。要求每天晚上都要觀察月相,并用簡筆畫勾勒出月相圖形,一個月后對比分析每天畫的圖形,總結月相變化的規律,為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做準備。任務下達后,教師可以多次提醒學生進行觀察操作,鼓勵學生堅持完成觀察任務。因為這項觀察訓練任務與學生的認知特點的適配性較好,學生大多能夠堅持每日觀察,并且細心地通過繪畫對月相的變化進行呈現。在生活觀察環節,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現實問題,如陰天的夜晚是無法看到月亮的。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網絡收集信息,了解該時段月亮的形狀,形成完善的觀察數據。教師提示學生借助多種渠道,收集與觀察訓練相關的信息,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對比分析環節,教師可以提示關鍵的信息,讓學生把握好月相變化的主要差異。在成果展示環節,學生展示完整的觀察記錄(除去陰雨天和看不到月亮的晚上),為總結歸納月相變化的規律提供數據基礎,為展開研究性學習創造了良好條件。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主動介紹自己的觀察經歷,在討論中總結月相變化的規律。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月相觀察活動,雖然貼近真實生活,但是這項活動的周期比較長、內容比較單調,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考驗。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確保觀察活動的順利展開。
教師要重視觀察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觀察學習,讓觀察成為科學學習的重要手段。學生有主動觀察的意愿,教師要在觀察機會、觀察任務、觀察要求、觀察角度、觀察訓練等方面展開布設,以激發學生的觀察學習動機,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 參 考 文 獻 ]
[1] 楊友樂,顧長明.基于實踐取向的“做思共生”科學課堂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21(9):78-80.
[2] 范玉華.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科學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思考[J].教育界,2021(19):62-63.
[3] 王桂玉.基于科學素養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策略[J].求知導刊,2021(18):26-27.
(責編 李鉉華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