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少華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明確了立德樹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探究立德樹人的提出過程和時代內涵,加深對這一概念的理解。立德樹人要貫穿高中教學的全方面,而文言文集合了歷史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其教學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教師應回歸教材,挖掘選編入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文言文中的德育因素,并在新高考目標的指引下,吃透教材精髓、活用教學方法、創新評價方式,真正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而培養出德才兼備、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立德樹人;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6-0014-04
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上,人才是最重要的力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一定要秉承“教育為重、德育為先”的宗旨,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文言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德育因素的集合體,其教學必將在學生德育培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立德樹人的提出過程和時代內涵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教育方針中,始終強調學生要全面發展,并多次將德育劃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1982年,“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被寫入憲法。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提升了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立德樹人”置于“全面發展”之上,進一步強調了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重要地位。自此,立德樹人成為各個學校培養人才的根本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可見立德樹人在我國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立德樹人強調通過正面教育引導人、激勵人、塑造人,堅持德育為先、以人為本,利用道德的力量,完成德才兼備人才的塑造。進入新時代,立德樹人也有了一些新的內涵,主要表現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勞動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些具體內涵為我國新時代教育“如何培養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案。那么,到底要培養怎樣的人?簡單來說,就是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踐行立德樹人,就是為國育才、為黨育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育才。
二、文言文中的德育因素
高級中學是踐行立德樹人,實施德育的重要陣地。文言文展現的是“前人的生活,過去的文化”,是我們了解古代,觀察歷史的“一面鏡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集中反映了我國的古代文化智慧和民族精神。學生學好文言文,不僅能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能以優秀的民族精神為滋養,提升思想深度,豐富精神內涵,進而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全面人才。入選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文言文飽含豐富的德育因素,是對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載體。
(一)讀文悟情,感受情感,激發志向
文以載道,言以傳情,文言文一般都蘊含著作者的寫作態度和思想情感,讀文言文,往往會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盡管相隔千百年,依然同喜、同悲、同感慨……入選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文言文很大一部分是愛國之作,字里行間流淌著濃濃的愛國情感。如選擇性必修中冊中的《屈原列傳》,將屈原個人的身世浮沉與國家生死存亡交融在一起,彰顯出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尤其是那句“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更是響徹千年,縱貫古今,激蕩著人們的心靈。這種愛國精神,如涓涓細流,融入學生血液,凝聚成學生愛國向上、為國奉獻的動力,激勵學生樹立報國理想。
古代典籍中的很多篇章都抒發了作者的志向,表達了作者對真理執著追求的精神。如必修上冊《勸學》中的“學不可以已”“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表達了作者對于學習的態度,即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再如選擇性必修中冊中的《蘇武傳》詳細地描寫了蘇武寧死不降、牧羊等情節,尤其是“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等細節描寫,真實地展現了蘇武為了心中的氣節,堅忍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
(二)以史為鑒,啟迪智慧,涵養精神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這是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說明中的第一句話,由此可見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目的之一便是傳承古代智慧,以古鑒今,以更好地把握當下和未來。如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中的《阿房宮賦》,便是針對唐皇廣造宮室,引得天怒人怨的社會現實,以古諷今的經典之作。學習此文,學生可以在歷史的興亡教訓中思考為政的得失,為今后的學習和做事提供借鑒。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中冊中的《過秦論》一文在歷史鋪陳中,縱說朝代盛衰之理,為今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歷史智慧。
一篇篇文言文好似一座座礦藏,等待今人去挖掘其中的財富。選編入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部分文言文出自《論語》《孟子》《莊子》《左傳》《史記》等,它們闡釋了中華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理念和人文精神。學習這些文言文,不僅能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素養,而且能把握相關的思想內涵,進而感受這些文言文的現代價值,增強文化自信。如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出自《論語》,學習此文,學生可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治國思想和教育思想等,深化對“立志”“求志”的思考。
(三)飽覽美景,大美中國,無限熱愛
關于旅游的文言文涉及面廣,主要包括山水游記,如蘇軾的《石鐘山記》;亭臺名勝記,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在體裁上,有的是散文;有的是駢文,如王勃的《滕王閣序》;有的是銘文或賦,如蘇軾《赤壁賦》。這些文章多是借描繪自然山水來抒情、言志或說理。如《赤壁賦》就是通過描繪山水抒發心中的抑郁并寄托清高豁達的胸懷。又如《石鐘山記》展現了山水之間鳥鳴浪涌、眾生紛擾的情狀,將情趣與理趣交融。入選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文言文,如《石鐘山記》《赤壁賦》等都是古代寫景典范,生動摹寫了祖國大好河山之美。教學這些文章,不僅能帶領學生欣賞美景,還能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從而完成美育和德育的滲透。
三、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策略
立德樹人引領著新時代的教育。與此同時,選編入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文言文蘊含豐富的德育因素,教師要挖掘這些因素,促進文言文教學德育功能的發揮,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一)把準高考方向,強化立德樹人的價值引領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化,立德樹人的價值理念在高考試題中的體現越來越明顯。以2021年全國八套高考語文試卷為例,這八套試卷都體現了古今融通,激發理想追求的時代精神。全國乙卷和新高考Ⅰ卷中的文言文閱讀材料,均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在答題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古代對民生的重視以及古代的法治情況和君明臣直、上下同心的民族傳統。立德樹人在高考文言文試題中的凸顯,必然會對高中文言文教學形成價值引領,促使高中語文教師時刻牢記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將立德樹人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從而促使立德樹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真正得到貫徹和落實。
(二)吃透教材精髓,實現文言文價值的提升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占比較大,且多是文質兼美、內容經典、思想深刻的傳統篇目。可以說,選編入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詩歌、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古代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也正因為如此,文言文成了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
1.以史為鑒,找準古今之“德”的契合點
教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依據。選編入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文言文大多反映了愛國友善、勤學奮斗等優秀品格,體現了“德”的內涵,同時也是“德”的經典呈現。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要將文中的“德”與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德”聯系起來,找到古為今用的契合點,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自信。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要有意識地突出其中的正面人物、積極情感和正確價值觀等立德樹人的因素,并將其滲透進學生的內心,以強化文言文的價值引領,在潛移默化中以“德”育人。
2.精讀文本,實現文言文價值的提升
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基本不會出現課內篇目的直接考查,這就讓一些教師和學生產生了誤解——高考既然不考,那就不用費力去教和學這些課內篇目了。這種觀念直接導致了這些師生對課內文言文的不重視。隨著教考銜接理念的逐漸深入,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所考查的很多知識與課內文言文知識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部分試題所考查的是課內文言文知識的延伸,這有利于實現從課內到課外的跨越,檢驗學生運用課內知識解決課外問題的能力。
語言學家王力說:“學古漢語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念三五十篇古文,一二百首唐詩。”選編入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經典篇目,對應著那需要念的“三五十篇古文”,引導學生以此為范本,積累文言知識,提升文言素養,才是正確應對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考查學生核心素養”之法。
在教學中,教師還是要回歸教材、挖掘教材、吃透教材,以明晰文言文的價值所在。文言文的價值一般分為文言價值、文學價值、文化價值。
文言價值主要針對文言文本身的文言要素而言,體現在字詞、語法方面,涉及基礎積累和語言理解,指向學生基本的閱讀能力。
文學價值涉及特殊時代背景下文言文中蘊含的深邃思想等,體現在文言文的結構、語言、藝術手法等方面,指向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文學審美能力。
文化價值主要是文言文中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能使人感受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并學會用歷史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相關歷史事實,用辯證的思維去思考歷史事件的歷史內涵和現實意義,指向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引領。
教師應在教學中發揮文言文立德樹人的價值,重視文言文價值的提升,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基礎上,涵養智慧、啟迪心靈、形成素養。
比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教學,首先交代歷史背景,如與《左傳》有關的知識,再解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疏通文義,克服閱讀障礙,然后用多種方法誦讀,掌握文言文學習的常用方法,最后分析人物形象,學習主人公燭之武在“國危矣”之時,將國家安全和利益置于個人安危之上,努力維護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樣先解決文言知識,再賞析文學人物形象,最后感受人物精神的過程,便是實現了由文言價值到文學價值再到文化價值的提升,在此過程中,也實現了學生素養的培養。
(三)活用教學方法,潤物無聲
文言文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一些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產生了畏難情緒;也有一些學生文言素養較低,找不到打開文言文閱讀大門的鑰匙,產生學習挫敗感。要想克服這些困難,教師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嘗試采用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把知識與思想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多元化方式進行傳遞。
1.因課設法,拒絕千篇一律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共67篇(首),占全部課文數的49.3%。其中古詩詞33首,古文34篇。這么多篇文言文的教學不能采用同一種方法,要針對內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如串講法、誦讀法、譯注法、句讀法、訓詁法等。
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如果采用串講法,便是遵循“背景介紹—整體感知—誦讀體會—結構梳理—人物分析—語言品味—鑒賞評價”的方法進行,這是最傳統的教學方法,講述知識全面,符合學生的日常學習習慣,但也因為沒有新意,常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致學生不能很好地受到文中文化的滋養。其實,針對文章人物對話多、篇幅長的特點,教師可以采用誦讀法,以“讀”貫穿教學,并在學生自由讀、對比讀、角色扮演讀的同時,給予誦讀提示。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探析燭之武的“怨辭”“屈辭”和“勸說辭”,從而體會其勇氣和智慧,受到心靈的感染和思想的啟迪。
2.技術輔助,拒絕枯燥教學
文言文展現的是歷史上的故事,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因此學生在閱讀和理解時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在教學一些故事性強的文言文時,如果能借助多媒體,再現相關歷史畫面,必會對學生理解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歷史事件等產生重要的輔助作用。如在教學《鴻門宴》時,便可播放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相關片段,再鼓勵學生講解座次表中的學問并進行實踐,從而感受座次文化,加深對傳統禮儀文化的理解。
(四)創新評價方式,主動滋潤心靈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評價環節,要改變單一、片面的以成績高低作為評價標準的傳統模式,在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對學生在思想和行動上是否踐行了“德”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突出了“德”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注重對文言文中思想、情志、精神等德育因素的學習,自覺地從文言文中汲取德育營養,滋潤自己的心靈。
如教學《諫逐客書》時,在考查學生是否實現了知識目標(即是否知曉作者情況、歷史背景,疏通字詞,理解語句,清除閱讀障礙等)后,還要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開門見山的論述方法及各種論證方法。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對比閱讀《與妻書》,并思考個人的理想抱負怎樣和當今時代的使命相契合。加入了德育因素的作業,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由上可知,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高中教育的立身之本。高中語文教師要切實抓好文言文這一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挖掘相關文言文中的德育因素,用正面的榜樣、正確的價值觀來滋潤學生的心靈,并在教學中嘗試采用多種方法,多元化滲透德育,積極將立德樹人的思想滲透進評價環節,進而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面育人。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張志勇.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思想(三)[N].中國教育報,2017-08-09.
[2] ?張潤今.中國古代旅游文學作品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3] ?王力.文言的學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4] ?鄧暉,陳鵬. 用好評價指揮棒 ?撬動教育高質量發展[N]. 光明日報,2022-05-12(5).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