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勇 陳喜鳳



摘要:文章在概述“8”字螺旋的基礎上,有序對“生物安全學”課程的“8”字螺旋質量診斷與改進的各個環節進行拆分講解,以期推動生物安全學課程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8”字螺旋;生物安全學;質量診斷
一、“8”字螺旋概述
PDCA循環理論由美國質量專家休哈特博士提出,并由愛德華·戴明博士推廣普及,因此又稱戴明循環。PDCA循環指出,開展任一工作,都應遵循“根據實情制訂計劃(PLAN)→按照計劃執行各項工作(DO)→工作完成進行效果檢測(CHECK)→效果不佳的工作環節在下一輪中進行針對性改進(ACTION)”這一流程。PDCA循環理論適用多個產業或者項目,對教育質量的提高有著顯著成效。但是PDCA循環對質量的診斷與改進,是在完成一個循環以后,再根據結果制訂新一輪循環,這樣就導致無法及時調整循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缺少質量診斷與改進的實時性。因此,以PDCA循環理論為基礎,同時參考全面質量管理理論,楊應崧教授團隊提出了“8”字質量螺旋循環(以下簡稱“8”字螺旋)。
以“8”字螺旋開展診斷與改進,涉及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階段的運行過程,分別是“事前確立目標,建立標準;事中組織實施,監測預警;事后對照目標和標準,診斷與改進”。“8”字螺旋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其中“目標—標準—計劃—組織—實施—診斷—激勵—學習—創新—改進”構筑了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稱為靜螺旋;“計劃—組織—實施—監測—預警—改進”構筑了另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稱為動螺旋。在“8”字螺旋中,動螺旋是一種過程性診斷,靜螺旋是一種結果性診斷。動螺旋相較于靜螺旋來說,周期較短,需要實時修正,投入更多的精力;靜螺旋作為長周期過程,能推動目標和標準的升級,從而實現“8”字螺旋的循環往復。因此,相較于PDCA循環,“8”字螺旋不僅重視對“完成時”診斷與改進,還重視對“進行時”診斷與改進,讓質量整改變得更為可控與精準。
二、生物安全學課程診斷與改進運行
(一)目標
依據石河子大學“十四五”專業建設規劃,結合生命科學院系“十四五”建設規劃,以及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建設方案,“生物安全學”課程建設方案構建了“學校→二級學院→專業→課程”銜接貫通的診斷與改進目標鏈,并依據目標鏈,構建包括教學團隊建設、教學資源建設、信息化建設等在內的課程建設目標;構建教學實施、教學效果、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的課程教學目標。
(二)標準
生物安全學課程診斷與改進結合課程目標鏈條,依據學校管理服務標準、專業建設標準、課程建設標準、師資隊伍建設標準、學生全面發展標準,圍繞教學資源、教學團隊、信息化硬件保障3項一級指標,進一步進行20項二級指標的分解,同時分別賦予各項二級指標標準值,構筑課程建設標準,如表1所示。
生物安全學課程診斷與改進圍繞教學實施、教學效果、信息化手段應用3項一級指標,并進一步分解24項二級指標,同時分別賦予各項二級指標標準值,構筑課程教學標準,如表2所示。
(三)計劃
為確保生物安全學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教師必須將診斷與改進目標進行時間的規劃與安排,為后續的診斷與改進執行提供約束和監督。如教師可以結合診斷與改進周期,將各項二級指標完成時間規定在診斷與改進周期的具體月份中。
(四)組織
為確保診斷與改進工作的有序推進,石河子大學必須針對課程建設目標、建設標準,合理安排人員分工,構建合理的診斷與改進組織。組織的落實主要有兩點作用:一是選定合適的人調度與安排工作,實現診斷與改進的統籌,推動診斷與改進工作的有序進行;二是各項目標的完成有相應的負責人,為后續的考核落實責任機制。
(五)實施
根據生物安全學課程建設標準,結合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石河子大學構建的課程建設與課程教學標準共包含一級指標6項,二級指標44項。這些質量管控點將作為本次課程診斷與改進實施的各個對應點,并且根據指標進行預警值設定,以方便進行動循環的改進。
(六)診斷
生物安全學課程經過一輪診斷與改進,在2021-2022學年第二學期共有39項二級指標達到預期,達標率為88.6%。
(七)激勵
根據課程診斷與改進過程中的完成情況,對完成度高、表現突出的人員予以相應的表彰嘉獎,如職稱評審給予一定加分,給予獎金獎勵等。
(八)學習
鼓勵教學團隊參與企業實踐、教學研討等活動,積極掌握教學的先進理念和技能,熟悉與專業相關的行業標準。
(九)創新
教學團隊可以通過頭腦風暴、教學研討會等形式,積極發揮團隊成員的智慧,將成員的學習成果與經驗轉化為教學方法的創新思路。
(十)改進
首先,針對診斷結果,深入剖析不達標項,想到更好的辦法進行提升,對診斷與改進過程中的難點“對癥下藥”;其次,優化和細分課程建設、課程教學目標與標準,加強診斷與改進的過程管控。
三、生物安全學課程診斷與改進成效
(一)師資團隊增強
生物安全學課程師資團隊現有教師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講師2人。高職稱占比71.4%;“雙師型”教師4人,占比67.1%;“60后”1人,“70后”2人,“80后”4人。整體師資團隊相較于診斷與改進之前,在職稱、技能、年齡機構層次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二)教學手段多樣
生物安全學課程教學不再拘泥于課堂,依托超星云平臺建立了課程網站,為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的開展打下了基礎。同時,教師運用多媒體、QQ、釘釘、學習通等多種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讓課堂變得多樣化,讓學生學習渠道更加多樣,學習資源更加豐富。
(三)教學資源豐富
生物安全學課程信息化建設頗具成效,極大豐富了原有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如教學視頻原有14個,現有37個,新增23個,并且視頻總時長已超350分鐘;教學文檔原有20個,現有35個,新增15個;題庫試題原有91個,現有325個,新增234個。
(四)教學效果明顯增強
生物安全學課程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積極展開了以微課、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混合式教學,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中積極開展討論,在線上提供答疑與測試環節,有效推動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隨著課程的不斷創新與建設,學生參與度的不斷提高,當前課程及格率達95%,優秀率達30%,總評平均成績超過75分。
高校通過“8”字螺旋診斷與改進,實現了課程改革的持續性,能夠讓學校和教師在循環中不斷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不斷提高教學能力,為人才的高質量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金青,蔡永萍,魏鳳娟.構建能力培養體系的“生物安全學”教學改革和實踐[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4(2).
[2]胡新崗.職業院校“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架構解析與運行[J].江蘇教育研究,2021(18).
基金項目:2022年石河子大學過程性考核示范課程“生物安全”,項目編號:GCKH-2022- 134。